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2025-09-29 05:10:49 责编:小OO
文档
概述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西方、尤其是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马斯洛、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直接为理论基础,吸取了传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和存在主义哲学及其教育思想的观点,强调人的价值、尊严、潜能和整体性,主张教育应培养整体的、自我实现的、创造性的人,倡导人本化的课程和注重人际关系的教学方式,它对当代美国的教育实践以及世界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其主要观点为:

(1)目的观。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个性的发展,培养有个性的人。

(2)课程观。

人本主义教育把课程的重点从教材转向个人。

(3)师生观。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鼓励者和帮助者,学生是教育的中心。

(4)教学观。

人本主义教育强调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校应该以学习者为中心,努力适合学生的各种需要,发挥他们的各种潜能,使他们能够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以培养心理健康的人。

人本主义的特点

1.培养“自我实现”的人格特征

2.对西方的人文主义教育传统的发展

3.课程内容由学科中心转向个体

4.自由心理气氛

5.表现为多方面的教育

代表人物

马斯洛

层次需要理论

基本观点是人总是有需要(或需求)的,需要是分层次的,人在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的情况下,高层次的需要就自动产生。

当所有低层次需要获得满足以后,人就会去追寻最高层次的需要:自我现实。

达到自我实现时的“高峰体验”: 一种源自心灵深处的、象触电一样的感觉,一种难于言表的超然物我、极度愉悦、无限满足、飘飘欲仙的心灵状态

是人生的真正意义所在,也应是人生的终极追求:人一旦达到“高峰体验”

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由此获得的人性,

按马斯洛的这个意思,教育首先要不断地去满足学生的低层次需要,最终引导学生达到“高峰体验”。前者是很实际的,后者是理想化的。

1.培养“自我实现”的人 

他认为,人本化教育的目的是人的 “自我实现”,即完美人性的形成和达到人所能及的境界。他相信人的内部本性是好的,至少是中性的。这种“自我实现”的趋向,就是指个体在发展过程中潜能的不断实现,同时也指个人寻找自我同一性,寻找最适合自己本性的独特性,并以此作为奉献毕生的圣坛。

2.论创造性教育

他认为, “自我实现的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其成就”。因此,创造教育的重心应放在 “人性转变、性格转变、整个人的充分发展”上,培养的能力以及创造性地人格和态度。分为“原初的、次级和整合的”三种类型。

他强调指出, “这种创造力与心理健康是相关协变的”,能促进整体的一般改善。创造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一种新人,其显著地特点是不怕变革,喜爱新事物,并能享受新事物和变革的乐趣。

3.论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

他从“人性内部的求知需要”和“科学内在的人文意义”两个方面,阐述了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他认为,心理健康者的理性与本能的冲动是协调的,心与脑、理性与本能、认知与意动之间并不相互排斥。而且,求知的需要属于人的高级需要,这种需要的追求与满足不仅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而且会引起更好的主观效果,给人带来幸福感、宁静感和丰富感,因而具有更多的成长价值。同时,马斯洛认为,不可能存在纯客观事实的知识。如果抹杀情感、态度等主观因素,把活生生的知识变成僵化的、只供生吞活剥的东西,就必然会导致知识学习过程中整体的人的内部。

 

4.论美育 

他认为,人的审美需要时促使人性健康的重要因素,而美感高峰体验则是对美高度敏感的体验,对培养自我实现的人具有极重要的价值。按马斯洛的意见,儿童常有更多的来自感官的体验,例如:色彩、韵律、声响等,或带有更多的惊异、敬畏、专注等特征;而且,在学校的各门学科中都能找到激发学生美感高峰体验的事物。因此,他强调应该把美感教育内在地渗透到学校的各门学科中去。

罗杰斯

1.提出了意义学习的学习观。罗杰斯把学习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意义音节学习,一类是意义学习。 

2.人类生来就有学习的潜能,教育应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在能力。 

3.提供学习资源,创造良好学习氛围。

4.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提倡从做中学,鼓励学生自由探索。

5.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6.强调学习过程不仅是学习者获得知识的过程,而且是学习方法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过程。 

主张

1.目的观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个性的发展,培养有个性的人。马斯洛则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发展人的潜能,尤其是那种成为一个真正人的潜能;教育要在满足人最基本的需要的基础上,强调自我实现需要的发展;人的社会化过程与个性化的过程是完全统一的。由于人的经验和个人体验的不同,每个学生都是有个别差异的,因此,本主义教育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人价值观。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特别强调教育要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促使“自我”的形成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所指的“自我”是指个体在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形成的教育、需要、情感、理想、理智、能力等方面的特性,以及自身与他人、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而“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理解,即对自身特点、自己与社会环境关系的理解。人本主义教育认为,教育和教学就应该使学生发展得更像他们自己,而不是相互类似。 

2.课程观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把课程的重点从教材转向个人。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以“人的能力的全域发展”为目的。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人本主义教育提出课程要适合学习者的兴趣、能力及需要,要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状态密切相联。在课程结构的组织上,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认为,任何健康人都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意识、认知、情感和运动彼此较少分离,更多的是互相协作,即为了同一目的没有冲突地协同工作。因此,每个人都应该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包括感情、观念和情绪)对所有事物的整体作出反应。因此,人本主义教育提出课程的“统合”观:一是学习者心理发展与教材结构逻辑的吻合;二是情感领域(包括情绪、态度、价值)与认知领域(理智的知识和能力)的整合;三是相关学科在经验指导下的综合。“统合”意味着打破固定的教材界限,强调知识的广度而非深度,关心知识的内容而非形式,弥补了传统课程的不足。在课程的设置上,人本主义教育极为重视人文学科。

3.师生观

反对将学生个人组织化,期待学生个人能成为教育的中心 ;教师的任务是对学生发展的“促进”, 人本主义教育的学生观认为,应当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具有他或她自己的感情的独特的人看待,而不是作为授予某些东西的物体。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师角色应有别于传统教师,他并不重视认知的,也不握有所谓“正确答案”,他不过是一位愿意帮助学生探索可能答案的人,教师就应如同罗杰斯所描述的那样,他应是一位“促进者”。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鼓励者和帮助者。

4.教学观

人本主义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使学校以学习者为中心,努力适应学生的各种需要,发挥他们的各种潜能,使他们能够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以培养出心理健康的人。

教学内容上,人本主义教育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马斯洛指出有必要让人们学会直接地用新鲜的目光检验现实,而不是只研究别人的实践结果,因为经验是不可由别人代为获取的。

教学方式上,人本主义教育强调个别教学,轻视集体教学;重视家庭教育,忽视学校教育。

教学方法上,人本主义教育提倡“苏格拉底问答法”。 即从教师与学生的一问一答中使学生从个人所知,渐次进入其所不知。

人本主义教育还强调,为了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应尽可能采用个别化的教学形式。 

影响

在教育观念上,他尊重学生的价值、自由、道德、理性、情感,把学生作为整体的人、形成过程中的人,在高等教育方面,他推动了通才教育的发展,要求学生博览人类文明之成就以涵养人性。

在师范教育方面,他鼓励培养富有人性的、开放的、诚挚、真实和接受性强的教师。

在课程内容选择上:他要求适合学习者的需要,注意知识的一体化联系,安排弹性课程。

在教学方法上,他注重情意的发创造力的启发、经验的学习以及感受性的训练。

人本主义教育作为一种思潮,自它产生之日起,就对中小学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我国中小学教育也产生了影响,特别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实施有着比较大的影响,人本主义教育与素质教育这两种教育思潮存在许多融合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一是都强调开发个体的潜能。人本主义教育认为,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每一个人内在潜能的发展。如何去发现儿童的潜能,使每个人的学习更接近于他的特殊潜能,是未来教育面临的最伟大的挑战。我国的素质教育也强调个体潜能的开发。从一定意义上说,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把其发展的可能性展现出来。

二是都重视培养受教育者的完整人格。人本主义教育主张培养“完整的学生”,追求“人的能力的全域发展”,实现受教育者在身体、精神、情感、理智等方面的有机统一。我国素质教育作为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其实践主题最根本、最集中地也表现为对完满人格的培养和追求。强调德、智、体等在每个学生身上的具体落实,重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是都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人本主义教育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原则出发,十分重视在教育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国素质教育从革除“应试教育”不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弊端出发,也极力倡导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地发展。

四是都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人本主义教育认为,不论是发展的程度还是发展的方向,每个人的潜能是各具特色的。所以,在教育中,必须提供形式广泛,不同幅度的课程,以适应学生的个性特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速度,选择合适的课程,从而不断取得进步。我国的素质教育也强调在教育过程中应承认差异,尊重差异。作为一种教育思潮,与素质教育相融合的人本主义教育对于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的中小学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启示之一:要“以人为本”,让学校成为学生实现生命价值的地方

人类社会进入了21世纪,我们的教育再也不能目中无人了,而要“以人为本”了,这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种必然的趋势。一是要把学生视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涌动着活力的生命体,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的人格,我们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追求进步与发展的权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视他们为不断变化发展与进步的个体,要确立这样的信条——只要智力正常,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得到发展。二是要让学生的价值在教育中得以实现。每一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有一定的价值,学生也是如此。作为特殊的生命个体,学生对人生价值的追求,既有掌握知识、获得技能的渴望,更多的是得到了关爱、尊重,获得成功等精神的需要。因此,中小学教育要发现人的价值,创造条件使学生实现自身的价值。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学生视为能动的主体,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的客体,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其在主动的参与中享受到自身价值实现的快乐,使学校真正成为实现学生生命价值的绿洲。

启示之二: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使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展现出来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达尔文)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的生命个体,生命个体间的各个方面都充满着差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有300名学生就会有300种不同的兴趣和爱好。”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也应当具有自己的个性;只有表现出独特的个性的人,才可能成为真正的主体。所以,中小学教育关注人的发展,就是要关注人性的发展,关注人的个性的发展。我们这里说的个性是智力、能力、气质、性格等的综合体,学生的某一方面的特长不能视为其个性。因此,我们说的个性的健康发展是指使学生成为和谐的人、完整的人、全面发展的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着重点应该放在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上,我们不能要求学生适应学校教育,而应该努力创造适应学生的教育,要鼓励学生主动、大胆的表现自我,展现自己的个性。

启示之三:要转变角色,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不可否认,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不成熟的群体,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可使其得到不断的发展并走向成熟,但学生又是一个充满情感、活力、个性的生命群体。他们在人格上、地位上,与老师是平等的,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人格、地位也是平等的。我们的教育再也不能始终围着教师转,教师成为了教育的主宰者、评判者。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启示我们要变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学校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尤其是师生关系上,要改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教师+家长+朋友+学生”——首先是教师,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其次是家长,对学生要有母爱亲情,无微不至;第三是朋友,要与学生平等沟通,要有民主作风;第四是学生,教学相长,教师也要向学生学习。具体来说,教师一要对学生做全面的了解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并对学生充分发展他们自己的潜能充满信心,时刻关心学生;二要无条件地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尊重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应有的权利、尊严、思维方式和自身发展方向;三要学会宽容,要宽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真正失误甚至错误,要做到学生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补充,没想好的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等等;四要努力形成一种具有真实、接受和理解特征的课堂心理气氛,使学生在这种气氛中能够“自由表达”,“自由参与”,并且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和存在;五要鼓励和诱导学生思考,帮助澄清学生所考虑的问题和希望做的事情,同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反省和总结自己的学习活动,说明自己的感想和价值观及其各种情绪体验。

启示之四:改革评价,建立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促进性内部评价

教育评价是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它在教育活动中起着诊断教育效果,调节教育活动,强化学生学习的作用。长期盛行的以分数为指标的外部评价越来月显示出致命的弱点,造成了不良后果。一方面迫使教师只重视学生成绩而忽视整体人的成长,另一方面也滋长了学生的一种错误观念,认为学习就是为了获取高分,而获得了高分就意味着某门功课的最终完成,无需再继续深入钻研了,对分数的追求掩盖了真正的求知、认识与发展。同时,分数是由教师给出的,学生被排除在评价过程之外,既没有评价的义务,也没有评价的积极性。最终成为分数的“奴隶”,丧失了自我调整、自我评价的能力。因此,这种评价方法必须加以改革。运用促进性内部评价方法,即自我评价法,是使评价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持续人的整个一生的过程,学习旨在形成自我概念,促进自我发展。对这种学习进行评价的主体只能是学生自己。自我评价法不是和别人比较;而是对照自己,看出自己前后不同的学习情况,避免了因分数竞争而造成的心理压力和厌倦情绪。这种评价是个人对自己作出的,而且始终保持的一种自我估计;它表达了一种赞同或不赞同的态度,并表明了个人相信自身的能力、重要性、成功和价值的程度。在自我评价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我评定学业成绩,自我发现并解决学习问题,从而逐步培养起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

当然,人本教育思想给予我们的启示不仅仅这些,而且,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某些方面失之偏颇,如,它过多地强调教育的自由,片面地否定教师的作用,等等。但是不管怎么样,作为一种教育思潮,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必将对我们的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缺点

人本主义提出的教育主张,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可操作性极差。人本主义在实际操作上的观点,不是含糊其辞,就是高深难测,总之是有点虚幻有点玄,或是不够实际,或是普通教师难于领会。比如按人本主义的说法,教师要等待学生自己去决定怎么发展,但很可能这种等待是遥遥无期的,学校领导一般不会高薪聘请一群人来等待!!所以即使在人本主义极盛之时,行为主义仍大行其道。这是人本主义者所无法决定、也不能选择的客观现实。

一座建在沙堆上的房子,虽然漂亮,终究经不起历史老人的折腾——这是人本主义的宿命。人本主义者极力主张人是自我选择和自我决定的,但他们选择来选择去,还是无法作出最后的决定。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