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事故隐患和整改
2025-09-29 05:11:49 责编:小OO
文档
安全检查与隐患整改

      一、安全检查原理

      安全检查是对影响安全生产因素的认识、分析和评价。这种检查之所以是可行的、富有成效的,是由于它是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的行为科学。

      1.可知性原理

      根据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包括安全生产的经验和事故教训,人们完全可以获得每一产品安全生产规律的感性和理性认识,从中发现威胁安全生产的因素,预测在未来的时间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和可能出现的危害,从而得出清除、控制或不加干预的结论。

      2.可能性原理

      一般来说,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都不是单一的,而是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根据对安全生产规律的认识,人们可以预测在任何条件下某一因素或某些因素的可能变化和危害作用,进而采取预防措施。因此,安全检查是针对危害因素发展变化可能性的预测。

      3.可控性原理

      控制就是按照每种产品固有的安全生产规律,运用管理的、组织的、技术的手段去消除某一不安全因素,或者其发展、控制其危害,把危害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4.连续性原理

      每一种产品现在的安全生产状态都是过去状态的发展结果,未来的安全生产状态是现在安全生产状态的发展结果。在充分了解过去和现在的前提下,可预测未来的状态,把避免事故的措施定早,做到未雨绸缪,必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相似性原理   

      甲和乙两个企业间,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上的失误存在着相似性、同类性,同类型企业存在着更多的相似性。因此,根据已知危险因素的发展、趋势、过程、结果、危害程度,可以预测类似危险因素的变化与结果,进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6.反馈性原理

      安全检查是预测危险因素在未来可能造成的危害,将这种信息反馈回来,引起企业管理者和决策者的重视,为领导层安全生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7.系统性原理

      客观事物是由众多因素组成的系统,在安全检查中认识、分析、评价危险因素,必须按照系统的观点去考虑,不能裂解、切断、顾此失彼,导致预测失误,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8.创造性原理

      安全生产规律靠人们去认识掌握,安全生产条件靠人们去创造建设,诱发事故的因素靠人们去消除控制。对在安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对问题的整改是人们创造精神的集中表现。

      二、安全检查的目的和意义

      安全检查是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落实安全措施、预防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是发动群众共同搞好安全生产的一种有效形式。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安全检查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检查是检验和考查之意,安全检查就是要对生产过程中影响正常生产的各种因素,如机械、电气、工艺、仪表、设备等物的因素与人的因素进行深人细致的调查研究,发现不安全因素,消除事故隐患。也就是把可能发生事故的各种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做到防患于未然。

      1.及时发现和纠正人的不安全行为

      在工业生产中,人的操作有很大的自由性,常常受到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等影响,尤其是从事繁重、毒害、单调、重复的作业。在进行安全生产一段时间后,认为没有问题,麻痹大意、疏忽侥幸的思想自然增长,形成自由操作,便处于失控状态。安全检查就是要通过监察、监督、调查、了解、查证及早发现人的不安全行为,并通过提醒、说服、劝告、批评、警告,直至罚款、处分、调离、革除等手段,消除不安全行为,提高工艺操作的可靠性,提高设备检修的可靠度。

       2.及时发现物的不安全状态

      有些工业企业的生产过程中,设备由于存在着腐蚀、老化、磨损、龟裂等原因,易发生故障,而生产作业环境中温度、湿度、光照、整洁等条件也会影响安全生产,建筑物、构筑物等设施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安全检查就是要及时发现并排除隐患,或采取临时辅助措施、特别防护措施。对于危险性大和毒害严重的劳动条件,应提出改造计划、定出整改措施,督促有关部门尽快执行。

      3.及时发现和弥补管理缺陷

      整个企业管理是由企业中各项各类专业管理构成的,而各项专业管理所造成的缺陷都能影响企业的安全生产。安全检查就是要直接或通过具体问题发现各项专业管理过程中的缺陷,当然也包括自身安全管理中的缺陷,并及时纠正、弥补。

      4.及时发现潜在危险

      有些事故是有潜伏性的,但事故的发生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按照事故发生的逻辑,观察、研究、分析这些潜在危险能否发生重大事故、发生重大事故的条件、可能波及的范围以及遭受的损失和伤亡,制定出防范措施和应急对策。这就是从系统、全局出发的安全检查,对企业的安全生产具有宏观指导意义。

      5.及时发现并推广安全生产先进经验

      安全检查既是为了检查发现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管理上的缺陷和系统中潜在的危险,又可通过深人生产现场实地调查研究、比较分析,发现在安全生产中好的典型、先进的经验,并且树立这些典型、推广这些先进经验,做到以点带面,开创安全生产的新局面。

      6.宣传贯彻安全生产方针

      企业进行安全检查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安全检查的过程就是宣传、讲解、运用生产方针、、法规、制度的过程。在安全检查过程中一边提出问题、一边解决问题。一边制定措施、一边宣传,易于结合实际,容易被大家理解,极易深人人心,因而能收到实效。 

三、安全检查的内容和形式

       安全生产检查工作包括的内容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是检查以下3方面。

      1.查思想,查意识

      检查一个企业的安全工作,首先要检查企业领导对安全工作是否有正确的认识,是否真正把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是否把安全工作当作突出大事来抓,是否认真贯彻“企业管理负责”的精神。还要检查生产方针的执行情况,大张旗鼓地宣传《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消防法》、《矿山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严肃批判忽视劳动者安全、健康的错误思想。实践证明,凡是抓住思想认识这个环节,从提高安全意识的高度来检查企业中存在的问题的,安全检查工作就搞得有声有色;反之,抓不到要领、走过场、摆架子,就收不到应有的成效。

      2.查现场,查隐患

      主要是深人生产现场,检查企业的劳动条件、生产环境、生产设施以及安全卫生设施是否符合安全生产要求,是否符合有关安全标准。例如,车间建筑物、构筑物是否安全,通道是否畅通,零部件存放是否合理,机器设备的排列和防护装置是否完好。特别是对一些要害部位和危险源点,严格进行检查。如锅炉房、变电所、危险化学品库、加油站、油罐及存放各种剧毒物品、易燃物品、易爆物品场所等都是安全检查的重点。

      3.查管理,查制度

      从管理人手,首先检查企业各级领导是否坚持“三同时”、“五同时”、“三不伤害”等安全生产的有效方法。其次检查企业安全管理是否坚持行政首长负责制,是否建立健全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否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是否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是否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是否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方案;是否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在企业安全管理中,安全检查针对不同的检查目的有不同的检查形式和方法,一般来说有以下4种形式。

      (1)日常性安全检查。日常性安全检查主要包括自查、互查,是群众性的检查工作,是安全检查的最基本形式,是经常性的。如岗位操作人员对自己专责范围进行安全检查,其优点是人员熟悉关键部位和危险场所,易于掌握真实情况;缺点是当对某些方面缺乏安全知识时,即使危险因素明显也无法看见,虽知危险,但习以为常,不再注意,很难有危机感、紧迫感。岗位操作人员互相进行安全检查,在工段设立安全值日、安全值周岗,并由工人轮流佩戴标志担任岗位负责人。班组与班组、车间与车间、工厂与工厂互相进行安全检查是日常安全检查的优良形式,易于发现问题、交流经验,对查出的隐患制定针对性强、易操作的整改措施,整改效果突出。

     (2)综合性安全检查。这种检查在企业中是比较大的举措,有时也称全面检查或安全检查。检查内容是多方面的,一般由企业领导牵头带队,企业各专业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和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参加,每季度进行一次。对企业的安全管理、安全技术、职业健康、劳动条件、工艺过程、环境保护、交通运输、消防安全、建筑安全等都要进行检查。

     (3)专业性安全检查。是按照不同的专业进行的安全检查,这种检查是本专业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如电气安全检查,锅炉压力容器安全检查,气瓶安全检查,油库、加油站安全检查等。它的特点是任务单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时间集中、容易查深查细,整改意见可经专家反复讨论研究,从而保证整改质量。专业性检查要根据企业特点及专业安全要求,各专业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以保证本专业的安全可靠性。

     (4)季节性安全检查。季节性安全检查是企业必不可少的。根据季节特点侧重安全检查重点,可分为冬季防冻、防滑,冬春季防火,夏季防洪、防雷电,秋季防风、防雨等安全检查。一般由企业的各主管部门牵头进行,安全部门综合管理,每季度至少进行一次或两次检查。

      四、隐患整改

      安全检查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和方法,它是发现现场存在的隐患或不安全因素、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安全管理上的某些缺陷,通过检查改进现场的安全隐患、改进人员的不安全行为、改进管理上的缺陷,从而达到整改的目的。一般来说,每次安全检查完毕,组织者都要对检查结果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找出影响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掌握安全生产的规律,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安全生产措施,确保今后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针对查出的各种影响安全生产的隐患,要求尽快整改,勤观察、勤检查,作为重点经常关照,对一些难以整改的也要制定保护措施,使其处于可控状态,决不能威胁安全生产。

      1.事故隐患的危险程度

      国外对事故隐患大都要进行程度分级,事故隐患的危险程度大致可分为“大”(十分危险)、“中”(不安全),“小”(可以忽略)3个等级。根据危险程度分级,然后制定相应整改措施,如立即停止作业进行整改、有机会停车时即进行修理和加强警戒3种。事故隐患的危险程度分级是为进行危险评价而定的。

      2.确定危险程度的基本原则

      危险转化为事故是有条件的,这就是所谓的事故激发条件。危险转化为事故的技术条件是指物质条件本身,即其性质、能量和敏感度向事故转化的物理或化学变化。激发条件是指错误操作和外界条件促使危险转化为事故的作用。事故隐患到底能否转化为事故,除了激发条件外,就要对物的隐患本身进行分析判断,确定其不安全状态。

      (1)事故隐患的性质。要分析事故隐患属于什么性质,要看当它转化为事故时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破坏通过什么形式,造成什么样的损失和伤害。如伤亡事故分类,统一对事故隐患的性质分类有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托帮、透水、放炮、火药爆炸、瓦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等。

      也可通过隐患的性质预计事故发生的损失,大致属于下面几种情况:

     受到伤害,物质(机器、设备)也有损失;

     人受到伤害,而物质没有遭受任何损失;

     物质遭受损失,人没有受到伤害;

    人和物几乎都没有受到伤害和损失。

    (2)事故隐患的能量。事故发生都可以看成是能量逸散的结果。从物理学的观点看,可以把生产过程看作是一个能量转换或做功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能量流动过程。当能量在流动过程中出现了违反人们意志的异常能量逸散时,引起生产过程暂时或永久中断,就成为事故。

      异常能量逸散是否作用于人或物,是否会造成人的伤害或物的损坏,以及伤害、损坏程度的轻重取决于:人(或物)接触逸散的破坏能量的大小;接触能量的时间和次数;接触时力的集中程度或能量逸散时间的长短(是缓慢的还是瞬间的)。

      若能量作用于人体,致使人部分或全部丧失生理机能,为伤害事故。若作用于物体 (机器、设备),使部分或全部损坏,为设备事故。也就是说,事故隐患可能造成对人体的伤害和对设备的破坏程度取决于作用于人和物的能量大小。能量大,危险性大;能量小,危险性也小。

  如高处落物对人的伤害程度,可用物体下落时平均冲力的大小来说明。

    冲击力

    设有一扳手重630 g,与地面工作人员头部距离为8m。从该处落下,接触时间为

0.Is,计算头部受到的平均冲击力

    

       从计算可以看出,扳手从头上8 m高处掉下时,人受到85N打在头部。

       (3)事故隐患的感度。隐患只有通过激发条件才有可能转化为事故。激发条件越容易满足,事故越容易发生。作为定性方面的评价,隐患能否转化为事故,取决于激发条件的满足(或敏感,又叫感度)程度。描述某一事故隐患的感度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例如,当接近可能被机器卷进去或者被机器夹住的危险部位(不安全状态)作业时,接近的机会越多就越危险。又如在冲压作业中,如果有安全装置、设备的状态是安全的,人接近也不会发生事故。

      在化工企业的进塔人罐作业,若切断气体来源(上盲板),并进行了置换、通风操作,经分析合格,这个塔罐虽然属于煤气设备,人进入也是安全的。相反,没切断气源、没清洗置换(事故隐患),人进入设备,发生中毒事故是必然的,毒物的浓度越高中毒越严重。

      又如易燃、易爆场所或易燃液体仓库,是具有着火爆炸危险的。假设空间气体(易燃、易爆物蒸气)经常处于爆炸极限范围,只要遇到火源,包括撞击、摩擦(外界的激发条件),就会发生着火爆炸。如果无防止火花发生措施(又不使爆炸物气体浓度控制在低于爆炸极限范围内)或者错误的作业产生火花时,这个隐患转化为事故的条件就是敏感的。

      按照事故隐患的性质、能量、感度大致可综合确定危险程度的等级。通过安全检查完全消除物质的潜在危险是不可能的,而导致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因素又非常多,并且不安全状态与不安全行为往往又是相互关联的,很多机器设备的不安全状态可以导致人的不安全行为的产生,而人的不安全行为又会引起或扩大物的不安全状态。所以,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是一个整体,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开展得好就能够减少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

       3.隐患的整改

       安全检查发现的隐患必须逐项登记,登记时最好按专业分类进行,按隐患危险程度、投资的大小、整改的难易程度分为大、中、小,按先后主次组织进行整改。总的要求是坚持边检查边整改的原则,对一时不能解决的重大安全缺陷要进行专题研究,要坚持做到“三不交”,即班组能解决的问题不交车间、车间能解决的不交工厂、工厂能解决的问题不交集团公司。务必做到条条有着落、件件有交代、项项有结果。

      安全检查应与安全奖惩结合起来。对于在安全检查工作中认真细致、避免重大事故发生的有功人员要及时表扬奖励。对已查出隐患,特别是有可能激发事故的隐患,无故拖延不整改或造成事故的责任者要严肃处理。对于特别重大的事故隐患,除采取特别护理措施外,应列人年度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经厂长或总经理批准后组织实施整改。 

事故隐患  事故隐患是指作业场所、设备及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是引发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可能导致重大人身伤亡或者重大经济损失的事故隐患,加强对重大事故隐患的控制管理,对于预防特大安全事故有重要的意义。1995年原劳动部颁布了《重大事故隐患管理规定》,对重大事故隐患的评估、组织管理、整改等要求作了具体规定。   

事故隐患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规定:重大安全事故隐患,是指可能造成一次死亡10人以上(含10人)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含500万元)1000万元以下事故的隐患。    

特大安全事故隐患,是指可能造成一次死亡30人以上(含30人)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含1000万元)事故的隐患患。   

重大事故隐患与重大危险源的概念与构成要素。事故隐患与危险源不是等同的概念,事故隐患是指作业场所、设备及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它实质是有危险的、不安全的、有缺陷的“状态”,这种状态可在人或物上表现出来,如人走路不稳、路面太滑都是导致摔倒致伤的隐患;也可表现在管理的程序、内容或方式上,如检查不到位、制度的不健全、人员培训不到位等。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分生产型和储存类型。   

事故隐患分类:   事故隐患的分类与事故分类有密切关系,根据避免交叉的原则,考虑是个起因可将事故隐患归纳为21类,即火灾、爆炸、中毒和窒息、水害、坍塌、滑坡、泄漏、腐蚀、触电、坠落、机械伤害、煤与瓦斯突出、公路设施伤害、公路车辆伤害、铁路设施伤害、铁路车辆伤害、水上运输伤害、港口码头伤害、空中运输伤害、航空港伤害和其他类隐患等。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