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是一个开放的教学体系,应当把语文能力的发展与思维品质的形成结合起来,把智力的发展与非智力因素的形成结合起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而教师既要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又要起到解惑者的作用,不能片面地只取一点,走极端主义。
就语文来说,无论是传统的带有“左倾”色彩的“经院式”强制灌输,还是现今流行的“苏格拉底式”引导创造,都有其不可弥补的缺点。不必说传统教学中强调的“工具论”“基础论”完全抹杀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单是比较风行的创造性教学也有其脱离中国教育实际的一面,因此有必要改革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45分钟课堂提问教学模式的定义
所谓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在长期课堂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对教学者的教学能力具有典型性意义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结构。在中国大体可分为接受式和发展式两种模式,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介于两种之间又区别于两者。
某老师是一个善于用提问来组织课堂内容的教学者。在她的课堂上完全是由提问来切入课文,安排结构,分析主题,点出中心,让学生理解明白,并自主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总之就是用提问的形式来组织安排一节课的内容。就《柳叶儿》为例:首先,以“柳叶儿能吃吗?好吃吗?是什么味道?”的提问来导入课文,同时,直接切入主题,再用“作者所说的‘涩味’为什么我们尝不出来?”让学生联系文章的时代背景思考“苦涩”的由来,这样学生一下就能握住了文章的感情基调,接着又用“柳叶儿既然是苦涩的,而当时人们为什么要抢着吃?当时的作者更是觉得‘吃柳叶儿’是当时最快乐的事?”进而自然地得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在结构上通过提问“你能把文中‘乐’中带着苦涩的语句找出来吗?”加以完善;最后通过讨论、分析来完成教学任务。
这种模式我们姑且称之为“45分钟课堂教学模式”(简称“45分钟提问模式”),即在一节45分钟的课堂上,以提问为主要手段,结合课堂内容,使教学者(教师)的教学活动系统化、理论化的教学结构。它是我国课堂教学模式由“适应性”走向“创造性”过程中产生的,由于介于两者之间,因而同时具备了两种行为。
(一)接受
这是以教学者为主体,启发引导学习者的行为活动。
长期以来,我国课堂教学主要偏重于运用系统的知识、行为技能,使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受教师直接控制,学生处于被控制的地位,因此学生单位时间内较迅速而有效地掌握较多的信息,但同时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学习成为一种机械被动的活动。至于这到底是好还是坏,关键是教师传授的内容是否为具有潜在意义的语言材料,能否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的联系,能否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从自己原有知识结构中提取有联系的旧知识来“固定”新知识。这些对于“45分钟提问模式”是完全符合的,因而它具有接受行为。
(二)发现
这是以学生者为主体,自我启发,自我解决问题的行为活动。
它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意学习者活动,着眼于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意志力培养的行为。具体特点是不直接给学生提供学习内容,主张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然后将发现的内容消化。因而这种活动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结构,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学习,发现问题,加工信息,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在“45分钟提问模式”中无论是教学者的提问,还是学习者的提问都可以有效地达到这一点.但这种学习活动较适用于理科,且中国要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走向这种发现式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不仅有待于教学者思维的转变,也有待于学习者思维的转变和素质的提高,因而单以发现活动来组织学习是不符合中国教育需要的,必须把传统的接受式与开创性的发现式有机地结合起来,组织成既有创新性又符合国情的最优化教学模式。
二.45分钟提问模式的最优化
所谓最优化[2]p.25就是在现代条件下,最优的组织教学过程,应当是使各个班级和每个学生在掌握教学内容方面,达到他当时实际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同时在可能的范围内,提高他的教育水平和发展水平。这也是“45分钟提问模式”所具有的优势。
如何使“45分钟提问模式”最优化,关键在于教学者和学习者如何来提问,所以必须从两个方面考虑:
(一)教学者的提问
提问是教师以提问的形式,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提问技能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之一。教师在教学中恰当、熟练地应用提问技能能够督促、引导学生的学习,促进师生之间教学信息和交流和反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教学内容和进程,提问方法应用恰当,能把学生引入“愤”“悱”的境界,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积极开展智力活动,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训练学生敢于和善于答问的胆量与能力。
作为教师课堂组织的手段,不可避免地面临如何在课堂上提问。怎样才能设计出好的提问呢?
首先,要吃透教材。
吃教材是设计提问的基础,吃不透教材就如同隔靴搔痒。吃透教材上课就能够驾轻就熟,左右逢源,特别是现今初高中教材版本多、变化快的情况,吃透教材是有必要的。第一、理清作者思路。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意,入境始与亲”。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揣摩作者的思路,把自己比作作者,沿着作者思路发展前进。第二、要把作者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当你真正理解了作者,就自然而然地说出作者要说的话,就会与作者产生共鸣。第三、要能够跳出作者思路的“小圈子”,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审视语文,要进得去出得来。
其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教师的提问一定要结合学生原有知识与能力基础,因材施教,脱离这个基础,任何提问都会无意义,提问要有一定地趣味性,符合青少年好奇争胜的心理特点。
其三,要善于质疑,创设问题的情境,教师应善于质疑造成悬念,创设问题情景,引发争论,让学生带着问号去寻找科学的答案,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其四,可采用多种形式直问或曲问或反问或互问,提问形式应根据需要与实际灵活运用,相互配合,搞活课堂气氛。
提问也是有要求的。提问一要有的放矢,不要盲目提问,也不要提那些可问可不问的问题,“的”就是体现教学重点、难点的关键之处,是学生疑惑不解或容易疏漏之处。二要利用矛盾,可以利用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差,也可以从事物的对立面提问,这种提问更富有刺激性,易于激发兴趣,启迪思维。三要因人提问,提问要看对象,不要为难差生,也不要向优秀学生提那些过于简单的问题。四要注重启发。五要形成梯级,提问应先易后难,先浅后深,循序渐进,难易搭配,并且有一定的思维“坡度”。六要把握火候,相机发问,相机诱导。过早过急,学生无从作答;过迟过慢,则耽误教学进程。七要角度新颖,可以多问曲问和逆问。八要随机应变,根据教学进程和学生接受心理状况,随机调整设计。
当然一堂课不可能一味的提问,还应注意理答策略。教师对学生提问应当积极响应。对正确的予以肯定表扬,错误的要质疑追问,对回答不出的要鼓励或转移,特别是在学生回答有争议时更要注意。例如,我在上《凡尔赛宫》时,提问“这段插入的历史轶事有什么作用?”时,有学生回答“这和《从百草圆到三味书屋》中插入的美女蛇的故事是同样的作用,都增加了神秘感,”我个人觉得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有的同学反驳说凡尔赛宫是个超级豪华的宫殿,神秘感是不符合宫殿的风格,其作用主要是讽刺贵族的奢华与荒唐,这是标准答案之一。因此,我首先肯定了前一位同学的思维广阔,角度新颖,且能联系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又论证了标准答案的正确性,同时也不排除增加神秘感的说法,鼓励同学们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问题。
(二)学习者的提问
在上《短文两篇·黄鹤楼》这课时,某班学生要求老师用文中一个词来概括黄鹤楼的特点。老师很吃惊,并不是提问有多难,而是老师惊讶于初一的孩子已懂得思考总结,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特点,虽然他们思考的结果有点片面。
无可否认,学习者的提问,促进了师生之间教学信息的交流与反馈,达到了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也反映了学习者的素质和教学者教学活动的效果。因此,有必要掌握好学习者的提问。
当然,对于学习者的提问,教学者是无法控制的。我认为只能发挥好教学者的引导作用,间接加以,但必须注意的是无论学生的提问是深奥或是幼稚的都必须给予正面回答,同时也必须加以控制,以妨影响教学进度。
既然提问的对象可以是教学者,也可以是学习者,那么两者之间必然可以构成互动的循环机制,提问就成了两者之间相互交流的桥梁,这也正是“45分钟课堂提问模式”最优化的突出表现之一。这种相互提问相互回答不仅有利于两者信息的交流,也有助于对教材内容的深入挖掘。
三.45分钟提问模式的特性
作为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45分钟课堂提问模式”必须保持其先进性,也就是必须在符合国情的基础加上改革,所以课堂提问在顺应语文改革规律中必定要坚持以下几个特性,这也是保证其先进性的有利保障。
<一>层深性
课堂提问应具有层深性,应该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和高处,引向求知的新境界,这正是教学主体的内在结构,正如绘画一样,完全的画图总是由草图起始,着一层色,再着一层色,逐层渲染涂抹而成;完整的教学也应向学生逐层设问质疑,直到获得知识的真谛。
<二>导向性
所谓导向性是指教师的提问具有引导学生思维向着某一方面发展延伸的特点,教材对于教师来说是已知的,对于学生来说是未知的。教师提问学生目的就是让学生从未知走向已知,提问的导向性还表现在引导学生对下一个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因为课堂上往往是几个问题先后出现,对前一个问题的解决就为后一个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基础,犹如写文章一样,课堂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很重要。提问就好比是穿针引线,很自然地把上一个环节与下一个环节缝合起来,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三>启发性
所谓启发性,指提问可以扩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开拓学生思维的闸门。学生的思维具有灵活性和不确定性,教师的一句提问回使学生的思维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奇特的想象,促使学生悟性的提高。
除此之外,为了创新课堂教学,对于提问不应当仅局限于45分钟之内,课堂提问要使学生在课后还要争论与思索的余地,也就是所谓的意味隽永。当然提问也要遵守“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的原则,这种开放式提问才是“45分钟提问模式”创新发展的方向。
“45分钟提问模式”当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只不过是教学方式由适应性向创造性过程的一个“私生子”。首先,它没有深厚的理论基础,缺乏系统化、理论化的结构框架。在教学实践中,对师生的素质要求很高,使其不能够普遍推广,而且不容易控制,易导致课堂混乱;在教学内容上更不适合古文教学。由于以上这些缺点,缩小了这种教学模式的适用范围,但无论怎样,它的出现是有其必然性的和合理的一面,是价值在实践中加以改进和发展运用于教学过程当中的。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