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阅读答案及解析
2025-09-29 05:03:34 责编:小OO
文档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费孝通将传统中国概念化为“乡土中国”源于他的“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一观察,熟人社会、差序格局、礼治秩序、无讼政治等是他对这一社会形态一般化的主要概念。

    经过近百年的结构变迁,中国的城乡关系终于在2003—2010期间出现性的跃迁,是进入“城乡中国”阶段。其依据是,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以及农民与村庄的关系从此发生根本变化,而牵引这场转变的是“农二代”——这批继续他们上一代离土、出村的农民,由于其工作和居住方式上的城镇化以及他们出村之前与土地和农业的生疏关系,大多数选择了不回村、不返农,由此带来人地关系、农地制度、农业经营制度、农业发展方式、村庄的演化与分化等方面的重大转变。这些新的特征昭示了我们向费孝通意义的“乡土中国”告别。

    在城乡中国阶段,公共必须以城乡平等发展为基础,而不是以消灭乡村为结果,只有城乡的平等发展才能实现城乡两个文明的共生、共融、共荣。将城乡中国而非城市中国作为一个阶段,将允许城市与乡村良性互动,生产要素在城乡有效配置,这样更有利于抵达城市中国,将城乡中国作为一种范式和结构形态,不是固守和固化城乡二元分割形态。中国目前的城镇繁荣与乡村破败本身是城乡二元的结果。城乡规划、土地、融资、产业、公共品提供等方面的二元分割 ,造成乡村产业窄化、农民发展机会缺失,乡村成为没有希望和生机的地方,更加剧了乡村人口和劳动力的外流与生产要素的单向配置,把“城市中国”当成公共的唯一目标,是导致二元形成和长期维持的根源,越是单纯用城镇化来发展城市,就越是带来歧视乡村和城乡不平等发展。“城乡中国”这个阶段存在的意义和重要性,最关键的是以消除城乡二元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城乡中国的提出,也是为了避免以乡土中国的公共惯性来处理城乡中国阶段的问题。由于中国长期处于乡土中国形态,加上在相当长时期内的结构转变更加固化了乡土中国,乡土中国的治理思维和公生巨大的路径依赖,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乡土中国时期的认识和措施来应对城乡中国阶段的问题,导致决策思维与应对滞后于结构变革的需求,影响城乡中国的演化与向城市中国的转变。

    中国已经向乡土中国告别,中国已经处于城乡中国阶段,中国还需要经过相当长时期的努力,历经结构进一步深化和二元的障碍解除,实现中国的结构现代化和伟大转型。

                                  (摘编自刘守王一鸽《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相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基于此,费孝通把传统中国的社会形态概括为“乡土中国”。

B.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中国的城乡关系发生了性的进步,这个变化历近百年才实现。

C.大多数“农二代”之所以选择不回村、不返农,原因之一是他们出村之前与土地及农业的关系就不密切。

D.农民与土地、村庄的关系发生根本变化,带来了农业经营制度、农业发展方式等方面的重大转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首先介绍费孝通“乡土中国”概念,引出下面自己关于“城乡中国”的概念。

B.文章接着谈论对于中国社会形态已进入“城乡中国”的判定依据及其重要特点。

C.文章重点探讨了中国社会形态变化转型后公共安排出现的变化及其重要性。

D.文章最后展望未来,提出中国将实现社会结构的现代化,但过程可能并不容易。

3.根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熟人社会、差序格局等概念是费孝通研究、分析“乡土中国”时使用的重要概念。

B.在乡土中国阶段,大多数农民也离土、出村,但他们大多仍选择了回村、返农。

C.将“城市中国”作为中国社会结构形态的一个阶段是不合适的,也是不科学的。

D.乡土中国的治理思维和公共落后,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所以现阶段需矫正。

阅读答案:

1. D【解析】D项,“农民与土地、村庄的关系发生根本变化,带来了农业经营制度、农业发展方式等方面的重大转变”错误,张冠李戴,由原文第二段“‘农二代’——这批继续他们上一代离主、出村的农民,由于其工作和居住方式上的城镇化以及他们出村之前与土地和农北的生疏关系,大多择了不回村、不返农,由此带来人地关系、农地制度、农业经营制度、农业发展方式、村庄的演化与分化等方面的重大转变”可知,“带来了农业经营制度、农业发展方式等方面的重大转变”的是大多数“农二代”选择了不回村、不返农,而不是“农民与土地、村庄的关系发生根本变化”。故选D。

2. C【解析】C项,“文章重点探讨了中国社会形态变化转型后公共安排出现的变化及其重要性”错误,将未然当已然,由原文“将城乡中国而非城市中国作为一个阶段,将允许城市与乡村良性互动,生产要素在城乡有效配置,这样更有利于抵达城市中国,将城乡中国作为一种范式和结构形态,不是固守和固化城乡二元分割形态”“中国还需要经过相当长时期的努力,历经结构进一步深化和二元的障碍解除,实现中国的结构现代化和伟大转型”可知,“将”“中国还需要量过相当长时期的努力”等表明还未发生,作者在第三四段探讨的是中国社会形态转型后公共应该发生哪些变化,而不是已经发生变化。故选C。

3. A【解析】B项,“在乡土中国阶段,大多数农民也离土、出村”错误,无中生有,由原文第二段“经过近百年的结构变迁,中国的城乡关系终于在2003—2010期间出现性的跃迁,是进入‘城乡中国’阶段。……而牵引这场转变的是‘农二代’——这批继续他们上一代离土、出村的农民,……大多数选择了不回村、不返农”可知,原文是说“城乡中国”阶段,“农二代”离土、出村,大多数选择了不回村、不返农,而并未提及乡土中国阶段的具体情况。

C项,“将‘城市中国’作为中国社会结构形态的一个阶段是不合适的,也是不科学的”错误,曲解文意,由原文第三段“将城乡中国而非城市中国作为一个阶段,将允许城市与乡村良性互动,生产要素在城乡有效配置,这样更有利于抵达城市中国”、第四段“影响城乡中国的演化与向城市中国的转变”可知,“城市中国”是中国社会结构形态的更高级阶段。

D项,“乡土中国的治理思维和公共落后,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所以现阶段需矫正”错误,以偏概全,由原文第四段“城乡中国的提出,也是为了避免以乡土中国的公共惯性来处理城乡中国阶段的问题。……乡土中国的治理思维和公生巨大的路径依赖,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乡土中国时期的认识和措施来应对城乡中国阶段的问题,导致决策思维与应对滞后于结构变革的需求”可知,作者是说“以乡土中国时期的认识和措施来应对城乡中国阶段的问题”是滞后的,而不是乡土中国的治理思维和公共本身落后。故选A。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