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生命科学导论》结课报告
2025-09-29 05:03:35 责编:小OO
文档
《生命科学导论》结课报告

1000310125

王绍雁

《生命科学导论》主要涵盖的内容,非生命科学专业本科生学习《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意义

对于生命科学大家早已不陌生,在高中生物课本上就讲过很多关于细胞、动植物、细菌病毒、遗传、生态环境、生物制药、基因工程、蛋白质、酶、抗生素、干扰素等知识。究其本质,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本质及其规律的科学;而生命科学导论在延续高中知识点的前提下,着重于生命科学的基本知识与当代人类所面临的一些紧迫问题,例如,能源问题、环境问题、人口与资源问题、克隆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应用前景以及安全性等问题,在介绍生命科学最新进展的同时,理论联系实际,使我们在对生命科学有一个基本了解得同时,加强了对生命科学基本概念和内在联系与规律的了解,大大地提高我们主动探索生命奥秘的积极性,让我们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中提高创新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应用生命科学的基本知识,分析当代人类所面临的一些紧迫问题,并能提出解决的方法。

安排健康合理的膳食

学习生命科学导论的同时,使我了解到更多关于人体的相关知识,让我感受到人日常生活膳食的安排是多么的重要!我们人体由许多物质组成,而组成物质的最终则是元素。人体的元素组成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其中人体内含量超过0.01%的元素,称为常量元素,有11种,分别是:O、C、H、N、Ca、P、S、K、Na、Cl、Mg。它们约占人体质量的99.95%。微量元素:含量在0.01%以下的元素,称为微量元素,如铁、锌、碘、硒、铜、铬、锰等。微量元素含量尽管很少,但却是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摄入过多对人体也不利。我们日常食物大体分为粮食类、肉类、豆类、蔬菜类、水果类。粮食类为主食;肉、豆、蔬菜类为副食;水果为佐食。主食富含糖类和蛋白质,也有少量维生素,主食要注意粗粮与细粮的搭配。副食富含蛋白质和脂肪,也有一定量的维生素,是人体蛋白质的主要来源。豆类脂肪优于肉类脂肪。副食注意荤菜与素菜相搭配,避免同一类食品的重复搭配。营养学家推荐下列五组食品,即粮食类、肉蛋类、奶制品、豆制品、蔬菜水果类。科学地安排膳食可获得合理的营养:

(一)人每天应该摄入300—500克谷类食物,这主要为人体提供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膳食纤维和B族维生素,是人体热能最主要的来源。在食用谷类食物时,应注意粗细搭配,经常吃些粗粮、杂粮。

(二)人每天应食鸡蛋或鸭蛋1个(40—60克),鱼肉100—200克。蛋类可提供极为丰富的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维生素A、D以及钙、磷、铁等。鱼肉中含蛋白质约为15%—20%,鱼肌纤维较短,脂肪含量少,易为人体消化吸收,鱼肉还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A、B2,海鱼含丰富的碘、钙等。此外,每天还应摄入油脂25克。

(三)人应该每天食豆类及其制品100—150克。豆类中含有的氨基酸,其组成接近人体的需要,且富含粮食中较为缺乏的赖氨酸。此外,还含有较丰富的钙、磷、铁以及维生素B1、B2等。

(四)人每天应吃蔬菜400—500克,水果100—200克。蔬菜和水果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蔬菜种类颇多,但红、黄、绿等深色蔬菜中维生素含量超过浅色蔬菜和一般水果,它们是胡萝卜素、维生素B2、维生素C、叶酸、矿物质(钙、磷、钾、锌、铁)、膳食纤维和天然抗氧化物的主要来源。虽然水果中的维生素及一些微量元素含量比不上新鲜蔬菜,但水果中含葡萄糖、果糖、柠檬酸、苹果酸、果胶等物质都比蔬菜丰富。红、黄色水果,如柿子、柑橘、鲜枣和杏等是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的丰富来源。

分析细胞癌变的原因及人类癌症的预防和治疗

在合理安排好健康饮食的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危害人类健康的最大杀手--癌症!癌症是目前世界上难以攻克的疾病之一。其存在的实质是因为在细胞内有专门控制细胞、分化、衰老和死亡的遗传信息DNA片断(基因),而当这些基因受到干扰发生程序紊乱或生理功能失衡时,细胞的和分化就会失常。正常情况下细胞不会超过50~60次,如果失控就会形成肿瘤和癌。癌细胞就是一团失去正常生理功能的恶性增殖的细胞群。致癌因素(1)内因:人体内有致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这些基因大体分成两类,普遍存在于人体的染色体上。是否患癌取决于两类基因是否被激活,是否能在适当的时间和空间内正常发挥作用。这属于生物体内的动态调节问题。(2)外因:①物理因素:各种有害辐射(如X射线、紫外线和核辐射等)②化学因素:有害化学药物、制剂(如砷、苯、煤焦油等)③生物因素:病毒引入。癌症的预防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世界卫生组织曾预言,如果人们都不再吸烟,5年之后,世界上的癌症将减少1/3;其次,不酗酒。烟和酒是极酸的酸性物质,长期吸烟喝酒的人,极易导致酸性体质,而酸性体质是最容易受癌症侵袭的。

2. 不要过多地吃咸而辣的食物,不吃过热、过冷、过期及变质的食物;年老体弱或有某种疾病遗传基因者酌情吃一些防癌食品和含碱量高的碱性食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3. 有良好的心态应对压力,劳逸结合,不要过度疲劳。压力是重要的癌症诱因,中医认为压力导致过劳体虚从而引起免疫功能下降、内分泌失调,体内代谢紊乱,导致体内酸性物质的沉积;压力也可导致精神紧张引起气滞血淤、毒火内陷等。

4.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多在阳光下运动,多出汗可将体内酸性物质随汗液排出体外,避免形成酸性体质。

5.生活要规律,生活习惯不规律的人,如彻夜唱卡拉OK、打麻将、夜不归宿等生活无规律,都会加重体质酸化,容易患癌症。应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保持弱碱性体质,使各种癌症疾病远离自己。

6. 不要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如被污染的水,农作物,家禽鱼蛋,发霉的食品等,要吃一些绿色有机食品,要防止病从口入。

目前治疗癌症的主要有如下方法:手术治疗、放射性治疗(放疗)、化学合成药物治疗(化疗)、免疫、中医治疗等。话说中国的癌症病人有三分之一是被吓死的,说自己是癌症觉得肯定没救了,情绪比较低落或放弃治疗,所以有一个好的心态也是非常重要的。中西结合,癌症治愈是根本不可能的,西医的手术、放疗、化疗见效快,但病人痛苦且容易复发,而中药可以弥补西医的缺点和不足:首先要克服心理障碍;据国内多家肿瘤医院临床调查表明,同期癌症患者在接受同等治疗的前提下,凡是心理调适好、心情乐观者,预后效果好;反之,则因情绪低落,人体免疫功能差,导致病情反复发作,甚至很快死亡。科学证明,过度的疲劳、心理压力,确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引发肿瘤复发或转移,心理治疗的重要性并不亚于药物治疗。其次要及时而正确地选择治疗方法;正确的做法是当确诊为癌症后,根据病情和身体情况或手术或放疗、化疗,有些癌症不适合手术,如鼻咽癌、淋巴瘤等,则应考虑放疗、化疗、中医中药、免疫等。患了癌症后采用何种手段治疗应在医生和专家指导下进行。再次体育锻炼不可轻视;体育锻炼对癌症病人的意义:癌症病人康复期,通过自我锻炼,可以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对病人的身心都有好处;体育锻炼同时又是一种辅助治疗,既是局部治疗,又是全身治疗,通过局部的肌肉运动,对全身器官起到锻炼作用;体育锻炼还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减少治疗后的并发症,预防其它疾病。

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人类,作为地球的主人,自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与周围的地理环境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人类的生活活动和生产活动需要不断地向周围环境获取物质和能量,以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同时,又将废弃物排放于地理环境之中;另一方面,环境根据自身的规律在不停地形成和转化着一定的物质和能量,它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并不在乎人类的存在,不为人类的主观需求而改变其客观属性,也不为人类的有目的活动而改变自己发展的过程,人类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特殊关系。目前来讲,人类已在环境中逐渐处于主导地位。但是,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随着出现在人类面前。大气严重污染,水资源空前短缺,森林惨遭毁灭,可耕地不断减少,大批物种濒临灭绝,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处在危机之中。日益恶化的环境向人类提出:保护大自然,维持生态平衡是当今最紧迫的问题。我们再为未来的建设者,应当认识到当前环境问题的突出性、紧迫性,我们应该把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作为自己的理念,那么在未来的人类发展与环境发展中,将是一片祥和!

生物技术与人类的未来

人类的不断发展,意味着需求的不断扩大。那么发展新的可利用资源就成为了当代世界共同探讨的问题,生物技术的突破,让我们看到了曙光。但是生物技术在带给人类新的社会、经济效应的同时,也可能带来潜在的负面影响。一方面,由于生物技术的对象是生命,使其因在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进行人为的相互转移,目前人类对这种基因调整后的结果尚无十足的把握’,因而其负面影响可能会超越以往任何一种技术,可能危及生命或环境;另一方面则与人类自身的问题有关,社会存在敌对势力和犯罪分子,很难确保他们对生物技术成果进行正确合理的操作和运用,进而危害人类和社会安全。就其本质而言,生物技术是从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在这发展过程之中要经过很多的实验,在做这些实验的时候,难保不会出现问题,说不定会因为一时的失误,科学家自己创造出了新的物种,因为这种新物种的适应能力太强了,会取代很多旧的物种,造成生物的大灭绝。并且现代的生物技术已经出现了这种问题,基因工程研究出的新小麦品种,如果给其它品种授粉的话,产生的种子无法发芽或无法正常发芽。其次,如果未来的某一天,生物技术也可以用于人类的改造,必然会产生一大批新的更适应未来要求的人,那么传统意义上没有经过改造的人类要怎么办呢?也许会因为不再有合适的工作更失业,然后找不到配偶,就这样一点点的被自然界淘汰;也许会出现另一个“希特勒”,对已经落后的传统人类进行一次种族灭绝的大。

《生命科学导论》课程学习心得

这学期通过对生命科学导论这门课的学习,大大地拓宽了我的生物视野!这门课不仅让我了解到了生命科学的基本知识,而且让我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更加深刻。通过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感受到许多生活与生物的联系,更加有益于我的全面发展。例如讲到细菌时,老师通过对细菌结构的讲解,延伸至微生物工程,让我们了解到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用品如味精、酱油、酸奶等与生物息息相关。这就是视野的拓宽!本质的了解!在这学期这门课的学习过程中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当时高中学习生物是老师在上面拼命地描述某个生物的构成图,感觉当时的我们成了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那时老师教多少知识,几乎就要求掌握多少。我们学到的知识都是死的。现在则不同,多媒体的教学让我们在学习过程有了那么一点点兴趣。所以我觉得生物学科既然是一门实验科学,那就要求在学科教学中,创设各种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的教学方式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实验的题目,让学生大胆去设计,大胆开拓自己的思想,架设这一平台之后,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每位学生的设计思路进行分析比较,找出不足之处,进行改正,老师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是一个指导者,是一个辅导者。老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该依据学生学习生物学的认识规律,在各个环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才能。要让学生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行观察分析或实验操作,并能在信息交流中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