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试卷(解析版)
2025-09-29 05:00:08 责编:小OO
文档
七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测试(二)

(时间:100分钟 总分:120分)

题号总分合分人复分人
得分
一、积累运用(3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气魄(pò)   挚痛(zhì)      澎湃(bài)        哽住(gěng)

B.哺育(fǔ)      惩罚(chěng)    懊恼(ào)     亘古(gèi)

C.屏障(píng)    山巅(diān)      滋长(zī)     参差(cī)

D.惨白(chǎn)   默契(qì)       镐头(gǎo)     胡骑(jì)

(解析:A项中的“湃”应读pài;B项中的“哺”应读bǔ;D项中的“惨”应读cǎ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3分)

A.臆测  绝壁  摇篮  泛滥

B.暇疵   装潢   穿带  魄势

C.坦荡   景至   翘手  浩荡

D.恫吓   字贴   蚱蜢  杳然

(解析:B项中的“暇疵”应为“瑕疵”,“穿带”应为“穿戴”;C项中的“景至”应为“景致”,“翘手”应为“翘首”;D项中的“字贴”应为“字帖”。)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D)(3分)

A.黄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她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B.春晚节目《扶不扶》令人忍俊不禁,同时又发人深省。

C.看到浩浩荡荡的长江一泻千里,气势磅礴,我们的心胸变得更加开阔。

D.看云识天气必须有丰富的经验,因为云的变化是扑朔迷离的。

(解析:“扑朔迷离”形容事物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此处宜用“变幻莫测”。)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C)(3分)

A.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B.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C.现在我明白了,镇上那些老年人为什么来坐在教室里?

D.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

(解析:C项是陈述句,应将问号改为句号。)

5.下列关于课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黄河颂》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并表达中华儿女向黄河学习的决心。

B.《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叙述了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传奇故事。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展现了木兰的英雄气概,也表现了她的女儿情怀。

C.《最后一课》是德国作家都德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表现法国沦陷区人民的悲痛与,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恋恋深情。

D.《土地的誓言》是作家端木蕻良在20世纪40年代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的思念之情。

(解析:都德是法国作家。)

6.根据诗歌内容填空。(6分)

(1)《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的两句诗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竹里馆》一诗中,作者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的诗句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有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与它相似的两句诗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7.名著阅读。(3分)

《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代表作,描写了19世纪20年代旧北京的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辛酸故事。他来自农村,立志买辆自己的车,做的劳动者。但,用三年的血汗钱换来的车却被军阀的乱兵抢走;第二次,他还没攒足买车的钱,钱就被孙侦探敲诈走了;接着,车厂厂主的女儿虎妞对他的“爱情”又给他的身心带来磨难;而用虎妞积蓄买的一辆车在虎妞难产死后,则又卖掉以料理虎妞的丧事。在经过多次挫折后,并随着祥子心爱的女人小福子的自杀,终于吹灭了他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从一个老实的车夫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地道的流氓地痞无产者。

8.某校七年级(1)班正在开展以“祖国,您在我心中”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也来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6分)

(1)为营造活动气氛,请你为此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2分)

示例:铭记历史,立志报国

(2)请你介绍一下我国的国旗——五星红旗的构成及其内涵。(2分)

示例:旗面的红色象征烈士的鲜血,旗上的大五角星象征中国党,四颗五角星各有一对着大五角星的中心点,表示广大人民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

(3)学校要举行歌咏比赛,你们班参加歌咏比赛的曲目是《歌唱祖国》,请根据歌词,说说你们班选择这首歌曲的理由。(2分)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宽广美丽的土地,是我们亲爱的家乡。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我们团结友爱坚强如钢……

示例:歌词表达了胜利的喜悦和自豪,表现了对祖国美好的向往,歌颂了祖国的壮丽山河,表现了中华儿女转强奋进,自信乐观的精神风貌。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然后完成9-13题。(14分)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9.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策勋(记功)   (2)著(穿)

(3)帖(通“贴”)    (4)安(怎么)

10.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1)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译文:记最大的功,赏赐很多的财物。

(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译文:打开我绣楼的门,坐在我内房的床上,脱下我从军时穿的战袍,穿上我在家时的衣裳。

11.第二段的中心意思是:记叙了木兰与亲人团聚时激动与兴奋的情景。(2分)

12.诗中是怎样描述木兰回到家中的心情的?试简略分析。(3分)

提示:诗中通过“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等一系列句子表现了木兰欢乐高兴的心情。

13.木兰的形象是中国文学史中不朽的巾帼英雄形象。这个形象汇集了中华民族的哪些优秀品质?(3分)

勤劳、善良、机智、勇敢、淳朴等优秀品质。

(二)阅读下文,完成14—18题。(13分)

失根的兰花

陈之藩

①顾先生一家约我去费城郊区的一个大学里看花。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了校园;校园笑得像首诗,也像幅画。依山起伏,古树成荫,绿藤爬满了一幢一幢的小楼,绿草爬满了一片一片的坡地;除了鸟语,没有声音。像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

②花圃有两片,里面的花,种子是从中国来的。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球;如在海的树丛里,闪烁着如星光的丁香,这些花全是从中国来的呀!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简直没有两样;然而,我怎么也不能把童年时的情感再回忆起来。我不知为什么,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它们的背景应该是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园,应该是故宫的石阶,或亭阁的栅栏。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弱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③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流,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在异乡见过与童年完全相异的东西,也见过完全相同的花草;同也好,不同也好,我总未因异乡事物而想过家。到渭水滨,那水,是我从来没见过的,我只感到新奇,并不感觉陌生;到咸阳城,那城,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我只感觉到它古老,并不感觉伤感。我曾在秦岭捡过与香山上同样红的枫叶,在蜀中我也曾看到与大庙中同样的古松,我也并未因而想起过家。我曾骄傲地说过:“我,到处可以为家。”

④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根一根地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我这时才恍然悟出,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

⑤花搬到美国未,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故乡土地之芬芳与故乡花草的艳丽。我曾记得,8岁时肩扛小镰刀跟着叔叔下地去割金黄的麦穗,而今这童年的彩色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画。

⑥古人说:“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那是因为古人未出国门,没有感觉离国之苦,萍还有水可借;以我看: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

⑦宋末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着何处?”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行枯萎了。

⑧我十几岁就无家可归,并未觉其苦。十几年后,祖国已破,却觉出个中滋味了。不是有人说:“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吗?我觉得,应该是“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忘。”

14.阅读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失根的兰花”的理解。(3分)

标题中的“根”比喻自己的祖国;“兰花”比喻漂泊的游子。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就枯萎了。离开国门的人就像“失根的兰花”,倍觉离国思乡之苦。

15.请按照下面的提示,梳理表现作者爱国思乡之情的内容。(2分)

看花草 忆经历 讲故事 绘故土 引典故

16.第②段末尾“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请你联系上下文,分析作者流泪的原因。(2分)

见到故乡的花木,勾起对祖国的无限思念之情,禁不住潸然泪下。

17.第④段中画线句中“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与“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这种说法矛盾吗?说说你的理由。(3分)

不矛盾。“不爱看”写出了作者内心对与家乡不同的东西的排斥心理,体现出浓浓的思乡之情;而身处异国,看到与故乡相同的东西自然会勾起思乡之情,但因国土沦亡,背井离乡,又怕睹物伤情,经受不住感情上的折磨所以“不敢看”。这句话点出流落异乡的游子浓厚的思乡之情,是一种“思乡情切”的心态。

18.第⑦段引用郑思肖画兰的故事有什么作用?(3分)

(1)引用经典故事,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2)点题,升华文章主题;(3)“国土沦亡,根在何处”的提问发人深思。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9—23题。(13分)

最后一课

郑振铎

这一天的清晨,天色还不曾大亮,我在睡梦里被电话的铃声惊醒。

“听到了炮声和机关声没有?”C在电话里说。

“没有听见。发生了什么事?”

“听说日本人占领租界,把英国兵缴了械,黄浦江上的一只英国炮舰被轰沉,一只美国炮舰投降了。”

接连的又来了几个电话,有的是报馆里的朋友打来的。事实渐渐地明白。

英舰被轰沉,官兵们凫水上岸,却遇到了岸上的机关的扫射,纷纷地死在水里。日本兵依照着预定的计划,开始从虹口和郊外开进租界。

被认为孤岛的最后一块弹丸地,终于也沦陷于敌手。

我匆匆地跑到了康脑脱路的暨大。

校长和许多重要的负责者们都已经到了。立刻举行了一次会议,简短而悲壮的,立刻议决了:“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大学关闭结束。”

太阳光很红亮地晒着,街上依然的熙来攘往,没有一点异样。

我们依旧摇铃上课。我授课的地方,在楼下临街的一个课室,站在讲台上可以望得见街。

学生们不到的人很少。

“今天的事,”我说道,“你们都已经知道了罢,”学生们都点点头。“我们已经议决,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立刻便停课,并且立即地将学校关闭结束。”

学生们的脸上都显现着坚毅的神色,坐得挺直的,但没有一句话。

“但是我这一门课还要照常地讲下去,一分一秒钟也不停顿,直到看见了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为止。”

我不荒废一秒钟的工夫,开始照常地讲下去。学生们照常地笔记着,默默无声的。

这一课似乎讲得格外的亲切,格外的清朗,语音里自己觉得有点异样,似带着坚毅的决心,最后的沉着;像殉难者的最后的晚餐,像冲锋前的士兵们上了刺刀,“引满待发”。镇定安详,没有一丝的紧张的神色。该来的事变,一定会来的。一切都已准备好。

谁都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我愿意讲得愈多愈好;学生们愿意笔记记得愈多愈好。

讲下去,讲下去,讲下去。恨不得把所有的应该讲授的东西,统统在这一课里讲完了它,学生们也沙沙地不停地在笔记着。心无旁用,笔不停挥。

别的十几个课堂里也都是这样的情形。

对于要“辞别”的,要“离开”的东西,觉得格外的眷恋。黑板显得格外的光亮,粉笔是分外的白而柔软适用,小小的课桌,觉得十分的可爱;学生们靠在课椅的扶手上,抚摩着,也觉得十分的难分难舍。那晨夕与共的椅子,曾经在扶手上面用钢笔、铅笔或铅笔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涂写着,刻画着许多字或句的,如何舍得一旦离别了呢!

街上依然的平滑光鲜,小贩们不时地走过,太阳光很有精神地晒着。

我的表在衣袋里低低地嗒嗒地走着,那声音仿佛听得见。

没有伤感,没有悲哀,只有坚定的决心,沉着异常地在等待着,等待着最后一刻的到来。

远远的有沉重的车轮碾地的声音可听到。

几分钟后。有几辆满载着日本兵的军用车,经过校门口,由东向西,徐徐地走过,当头一面旭日旗,血红的一个圆圈,在迎风飘荡着。

时间是上午10时30分。

我一眼看见了这些车子走过去,立刻挺立了身体,作着立正的姿势,沉毅地合上了书本,以坚决的口气宣布道:“现在下课!”

学生们一致地立了起来,默默地不说一句话,一个女生似在低低地啜泣着。

没有一个学生有什么要问的,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个个人都已决定了应该怎么办,应该向哪一个方面走去。

炽热的心,像钢铁铸成似的坚固,像走着鹅步的仪仗队似的一致。从来没有那么无纷纭的一致的坚决过,从校长到工役。

这样的,光荣的国立暨南大学在上海暂时结束了她的生命,默默地在忙着迁校的工作。

19.在这“最后一课”上,“我”的心情是怎样的?试用文中的词语概括并说说原因。(3分)

心情:带着坚毅的决心,最后的沉着,镇定安详,没有一丝的紧张的神色,没有伤感,没有悲哀,只有坚定的决心。原因:正是因为“我”有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有一种大义凛然不可侵犯的浩然正气才有这样的心情。

20.12月8日这一天,暨大做出了一个什么决定?(用原文内容)(2分)

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大学关闭结束。

21.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景物描写(环境描写),以此表现出时间的推移,烘托出当时人们内心情绪的激荡。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深刻含义?(3分)

比喻。表现了暨南大学的师生团结一致、意志坚定,绝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苟且偷生、教书学习的精神。

23.试谈谈本文与都德的《最后一课》有哪些相似之处。(2分)

两文情境、气氛相似,师生表现相似,都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三、作文(50分)

24.题目:留在心中的那份________。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队500字。

作文略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