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脚手架工程方案范本
2025-09-29 05:02:15 责编:小OO
文档
1 外脚手架工程施工方案

本工程由塔楼和裙楼组成。塔楼为型钢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裙房为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其中塔楼地上46 层,非标准层层高3.5m-6m,标准层层高4.5m,建筑总高度158m;群楼地上3 层,层高分别为4.2m、4.5m、5.6m,建筑总高度15.85m。

1.1 外脚手架的方案选择

根据本工程的周边环境、地上建筑的特点、外装饰的形式以及工期的要求,外脚手架的选择如下表: 

部位脚手架选型层数搭设高度备注
塔楼双排落地式脚手架1-5层

22m
型钢悬挑式双排脚手架5层以上

20m搭设3个挑架层

整体提升式脚手架5层以上

裙楼双排落地式脚手架1-5层

22m
型钢悬挑式双排脚手架5层以上

20m
备注:钢管采用Φ48×3.5mm,脚手板采用竹笆。落地式脚手架搭设高度不大于24m,型钢悬挑式脚手架搭设高度不大于20m。

1.2 双排落地式脚手架方案

⑴ 平面设计

脚手架立杆纵向间距1500mm、横向间距1000mm,内立杆距离结构外边缘不大于350mm,步距1800mm。脚手架首先确定建筑物阴、阳角处的立杆位置,中间部位的立杆按不大于1500mm的间距进行均分。

⑵ 脚手架立面设计

底部扫地杆离基础距离不大于200mm,脚手架立杆底部垫设槽钢或脚手板,且排水通畅,步距不大于1800mm,上栏杆高度为1200mm,中栏杆高度为600mm,操作层踢脚板高度不低于200mm,外立面采用绿色密目网进行封闭。沿立面满设剪刀撑,每道剪刀撑宽度不应小于4 跨,且不应小于6m,斜杆与地面的倾角应在450~600 之间,剪刀撑斜杆的接长应采用搭接,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m ,并应采用不少于3 个旋转扣件固定,端部扣件盖板的边缘至杆端距离不应小于100mm,剪刀撑斜杆应用旋转扣件固定在与之相交的横向水平杆的伸出端或立杆上,旋转扣件中心线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应大于150mm。脚手架立杆顶端栏杆宜高出女儿墙上端1m,宜高出檐口上端1.5m。

⑶ 脚手架剖面设计

架体与结构之间连墙杆采用刚性拉结,连墙杆按两步三跨设置,连接点中心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应大于300mm。双排脚手架横向水平杆的靠墙一端至墙装饰面的距离不应大于100mm;架体与结构楼层之前的空隙挂设水平兜网。

⑷ 脚手架在施工电梯部位的构造设计

因施工电梯在工程后期拆除,为避免外脚手架拆除对施工电梯的正常使用造成影响,采取施工电梯通道架与外脚手架同步搭设但可分开拆除,电梯通道架与外脚手架交接处设置双立杆,大横杆在双立杆位置分开,但为保证脚手架体系的整体性,两立杆之间设置临时拉结横杆。施工电梯通道架与外脚手架之间采用立笆分隔。

⑸ 脚手架在卸料平台部位的构造设计

结构施工过程中脚手架在卸料平台部位须按脚手架设计要求搭设,以便满足安全防护要求,但在结构拆模时,该区域需安装卸料平台,此处脚手架要先拆除,在楼层材料基本清运完成后,再恢复该区域脚手架。故为使该区域脚手架既能满足安全防护要求,又能在安装卸料平台时能拆除、恢复。其构造设计要求须达到以下要求:卸料平台处脚手架横向杆件须单独设置,卸料平台位置避开脚手架立面剪刀撑,不设置立杆,仅在架体外侧设置一根栏杆立杆,该区域在结构施工过程中严禁堆放任何材料或设备,卸料平台安装时按洞口加固设置撑杆。

⑹ 脚手架在洞口部位的构造设计

脚手架在出入口部位采取在洞口两侧加设斜支撑杆件,斜撑杆下部与脚手架两侧立杆和扫地杆扣接,上部与洞口大横杆和立杆扣接,洞口上方设置双层防护隔离棚,洞口两侧采用密目网或模板进行封闭,并张贴安全教育的宣传标语。卸料平台等架体临时洞口亦采取斜撑杆件进行加固,在洞口使用完毕后,须按脚手架构造要求及时进行恢复。

1.3 型钢悬挑脚手架方案

⑴ 平面设计

悬挑梁间距按悬挑架架体立杆纵距设置,每一纵距设置一根,悬挑梁采用Ⅰ16工字钢,悬挑梁搁置端采用三根φ16U 型钢筋固定于砼结构,搁置部位长度须不少于悬挑长度的1.25倍,末端钢筋卡环按200mm的间距设置。

在结构阳角部位由于外侧各一根立杆不能搁置在悬挑钢梁上,在相邻悬挑钢梁之间搁置一根Ⅰ16工字钢横梁,钢横梁与悬挑钢梁焊接固定;阳角部位三根钢梁固定端在楼层结构相碰,先确保斜挑梁的搁置长度,其它二根钢梁延伸至斜挑梁边缘,三根梁交汇处在上部采用一根Ⅰ16工字钢扁担梁在翼缘处焊接,或其它二根钢梁加工成斜楔状,翼缘与斜挑梁焊接,以此保证其它二根钢梁的锚固长度,斜挑梁在交汇处增设一根钢筋卡环。 

⑵ 剖面设计

型钢挑梁放入φ16钢筋卡环之间,挑梁与结构采用100×100×10钢压板和螺栓连接固定,挑梁腹板与卡环之间的空隙采用木楔顶牢。悬挑端搁置立杆的位置首先焊接Φ25钢筋头,长度不小于100mm。挑梁安装时悬挑端较搁置端高20mm,距钢梁200mm处设置扫地杆,挑梁层在架体内设置模板硬隔离层,架体与结构之间设置翻板硬隔离。

每根型钢悬挑梁与上一层结构设置一根φ20钢筋拉杆,上一层结构预埋φ20钢筋拉环,拉环与钢筋拉杆采用φ20钢丝绳卡箍连接。每根型钢悬挑梁也可在下一层结构设置一根∠90×6角钢支撑杆。通过钢筋拉杆或角钢支撑杆对悬挑型钢挑梁进行加强,确保对整个悬挑架体安全起到双保险作用。

1.4 爬架方案

⑴ 平面设计

塔楼共设16个提升点,采用电动整体提升方式,每点提升重量(架体自重)约为3.5吨(电动葫芦采用5吨葫芦,利用动滑轮,可允许提升重量为10吨),架体提升速度为9mm/分钟。架体离结构距离400mm、宽度900mm,操作层满铺钢板网底笆,外立面采用钢丝网或绿色安全网封闭,爬架底部采用双层密目网和安全网封牢,架体与结构之间的空隙设置活动翻板。

⑵竖向主框架和水平支承桁架

采用型钢焊接加工螺栓连接的桁架或框架。架体采用普通钢管。

⑶剖面设计

爬架共搭设8步架体,架体总高度为14.4m;架体搭设宽度均为900mm,步高均为1.8m,设计架体离结构距离均为400m。依据建设部、地方行政主管部门及行业规范要求,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相邻两机位最大外立面乘积不得大于110m2。故在本工程中,相邻两机位最大跨距为6.9m,架体总高度14.4m,最大面积为99.36m2; 

根据爬架平面图在结构梁/墙处的机位采用固定预埋件。按设计图对平面预埋位置及立面预埋位置进行逐点放线预埋。预埋位置及预埋件均须按照爬架平面布置图中爬升机构编号进行。利用φ48×3.5钢管作为预埋件,长度为相应点位处的墙厚(梁厚),利用10~16钢筋点焊连接;要求两根钢管平行,钢管中心距保证150mm。

⑷特殊部位处理

①施工电梯

因施工电梯安装不到施工楼面(施工电梯可升降距离及附墙最高处位于爬架架体底部以下),故可仅考虑爬架在下降时与之干涉。爬架在下降时在电梯处断开,将干涉架体拆除,电梯两边局部用落地架(电梯通道)作为防护,使爬架与人货电梯不产生受力或结构连接,呈互不干涉状态。

②物料平台

在爬架非提升点架体处开口,留出安装物料平台的空间,开口处架体加设内剪撑予以加固,但物料平台和爬架不得有受力连接。

③塔吊

爬架的提升点必须避开塔吊的附墙臂,若爬架提升与塔吊附墙臂干涉时,只需将要干涉的小横杆(或大横杆)临时拆掉,待架体爬升过该位置后,再补上即可。

④电控柜及翻板

在总电源附近向外搭设一个1.8m×1.5m的平台,在平台上搭设一个封闭的控制间,要求能防风避雨,将电控柜放置在控制间内。将每个电动葫芦分别与控制柜连线。要求统一布线、固定,并应符合电控柜及电动葫芦有关技术规范和要求及安全操作规程。

架体与结构之间设置自动翻板,爬架工作时放下翻板,起到防止坠物,爬升时将翻板与爬架固定。

⑸爬升流程

导轨式爬架系统沿结构四周连续搭设,架体一次性搭设四层高,爬架组成共包括爬升机构、支架系统、动力系统及控制系统四部分,爬升机构的导轨利用可调拉杆安装在结构上,每一提升点与结构有四个附墙点(其中第一附着点根椐受力分析采用水平支撑),分别安装于四个楼面上,爬升机构的提升滑轮组件利用安装于导轨上的电动葫芦通过提升钢丝绳使之沿导轨移动,从而带动架体沿结构升降。架体在提升点处安装竖向主框架,竖向主框架的内排立杆上下安装五个导轮,利用导轮架体左右、前后的运动,并且防止架体内、外倾覆。

⑹爬架操作平台搭设

本工程在5层顶搭设安装平台,平台由原落地架改造而成,离墙距离不大于200mm,平台宽度1.5m,外侧搭设单排防护,单排防护高度1.5m。平台操作面位于标准层结构下方900 mm。平台上满铺脚手板,在正对爬升机构预埋孔位置处脚手板上预留300×300孔洞,以便安装导轨。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