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中学教育学考试重点
2025-09-29 05:01:45 责编:小OO
文档
中学教育学

绪论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学是一门社会学科,是教育学科群中的基础学科,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教育学萌芽阶段  反映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著作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首推《论语》和《学记》。(大约写于战国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教育的专门著述)。

(二) 教育学的阶段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出版这是近代最早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三)教育学发展多样化阶段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提倡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反对传统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四)教育学发展的深化阶段

中学教育学:就是侧重研究中学阶段的教育,揭示中学教育规律,指导中学教育实践。

学习研究中学教育学的基本原则:(一)客观性原则    (二)系统性原则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指在学习与研究中,必须实事求是,按照教育的本来面目加以理解,不主观臆断,以准确地把握教育的事实、本质和规律。

系统性原则:指必须运用系统的、整体的观念来学习和研究教育现象和问题。

中学教育的主要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 、实验法 、 行动研究法

第一章 教育概述

教育:是传递经验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教育的内涵:

(一)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第一,从活动的本质来看,动物对后代的爱护。照顾和抚育是出于本能的需要,因此是一种本能的活动。第二,从活动的内容看,由于没有语言,也不具备明确的意识,动物不能够将自己的经验积累起来像同类传授,也不能将个体经验类化,变成共享的经验财富。第三,从“教育”结果上看,动物的“教育”结果不过是小动物适应环境,生存并维持生命。

(二)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三)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广义)凡是向他人传递经验,影响他人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的作用。

(狭义)即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系统地传递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形成良好个性的教育活动。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教育者:指在教育过程中施教的人。

受教育者:指在教育过程中接受教育的人。

教育措施:指在教育者用来影响受教育者或受教育者向教育者学习的内容及其方法。

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一)教育者是实施教育措施的主题 (二)教育措施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桥梁 (三)受教育者既是受教育对象又是学习发展的主体

教育的产生(起源):

(一)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利托尔诺在代表作是《人类各人种的教育演化》。

(二)心理起源说  是由美国教育学家孟禄提出来的。

(三)劳动起源说  常常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念。

教育的发展分为三个历史阶段:

(一) 原始形态教育 (1)教育目的的单一性 (2)没有专门的教育制度 (3)教育内容的贫乏性 (4)没有专职的教育人员 (5)教育方法的单一性。

(二)古代教育 (1)教育目的是培养统治人才 (2)出现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人员 (3)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 (4)教育方法崇尚书本、死记硬背、强迫体罚、棍棒教育 (5)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

(三)现代教育 (1)教育目的多样化 (2)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制度 (3)教育内容的科学化 (4)教育人员的专业化和普及化 (5)教育途径不断更新和发展

教师作为专职教育是从古代开始的。

(奴隶社会的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奴隶的新一代奴隶主和统治者。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主要是把地主阶级的子弟培养成为国家政权服务的士大夫。在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人。)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一)社会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目的(二)社会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种教育机构的体系。)(三)社会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内容(四)社会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人员的权力和机会(五)社会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途径 

教育促进政治发展的理由(教育的政治功能):(一)教育为政治培养所需人才(二)教育通过宣传思想﹑形成作用于一定的政治(三)教育可以促进民主化

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一)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二)社会经济对教育制度的制约作用。(三)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内容的制约作用(四)经济对教育人员的制约作用(五)经济发展水平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的制约。

教育的经济功能:(一)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二)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三)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知识的重要手段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一)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二)文化影响教育制度的制定(三)文化传统影响教育的内容和结构(四)文化影响着教育人员。(五)文化影响教育手段和组织形式的变革。

教育的文化功能:(一)教育具有保存、传递文化的功能(二)教育具有文化交流和选择、整合的功能(三)教育具有文化创新的功能。

人口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一)人口制约着教育目的(二)人口制约着教育制度(三)人口制约着教育内容(四)人口制约着教育人员(五)人口制约着教育途径

教育的人口功能:(一)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手段;(二)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手段 (三)教育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四)教育有利于人口迁移

自然环境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一)自然环境制约教育目的 (二)自然环境制约教育机构 (三)自然环境制约教育内容 (四)自然环境制约教育人员 (五)自然环境制约教育途径

教育的自然环境功能:(一)提高环保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二)开展环境行动,优化生态环境

教育相对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

教育相对性的表现:(一)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二)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三)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生命形成到死亡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有规律的变化的过程。(个体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不可分割的。生理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前提,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而心里发展对生理发展具有能动作用。)

生理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骨骼、肌肉、心脏、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有规律的变化。

心理发展:是指认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意向(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性格、能力等个性心里特征的形成。

人的发展的一般规律:(一)顺序性 (二)阶段性 (三)不均衡性 (四)差异性 (五)互补性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遗传素质﹑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影响个人发展的因素对人的发展作用:(一)遗传素质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

(二)社会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制约因素 (三)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四)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部动力

为什么说遗传素质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

(一)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可能性。

(二)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三)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对人的年龄特征有影响作用。

(四)正确认识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怎样认识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一)遗传素质只是人发展的可能性,并不是现成的思想、才能、知识,它不能决定人发展的方向和发展的水平。 (二)人的遗传素质具有较强的可塑性 (三)人的个性主要是后天形成的

遗传素质: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与生具有的生理解剖特点。

环境:个体之外的一切影响人的发展因素。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一)学校教育自身的职能和特点所决定。(学校教育具有目的性 ﹑计划性﹑系统性﹑专业性等特点。) (二)由受教育者的角色心理所决定 (三)由时代发展的特点所决定

实现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条件:(一)教育的自身状况(1)教育的物质条件影响教育的速度和规模 (2)教育管理水平制约着教育功能的发挥 (3)教师素质高低制约着教育的水平(二)家庭环境因素 (1)家庭经济状况 (2)家庭的人际氛围 (3)父母的文化水平 (三)社会发展状况 (1)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育人功能 (2)良好的社会风尚能强化学校教育的正面影响 (3)政治制度开明程度制约着教育功能的取向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指人在接受教育时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第四章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一个国家要求教育培养人的数量和质量的规定。

从教育的外部结构来看 ,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一)国家的教育目的 (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的 (三)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的意义(价值):(一)教育目的对教育具有导向作用 (二)教育目的对教育具有作用 (三)教育目的对教育具有评价作用

怎样确立教育目的:(一)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二)确立教育目的的实际依据 (三)确立教育目的还需重视借鉴前人及国外的思想成果

个体本位论:强调教育要为实现个人价值服务,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需要为本,应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

社会本位论:强调教育为实现人的社会价值服务,主张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现阶段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其基本点如下:(一)人的全面发展是相对于片面发展而言的 (二)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 (三)旧式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 (四)现代化大工业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 (五)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是主义社会 (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都得到全面﹑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

确立教育目的的实际依据:

(一)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制约着教育目的的确立。

(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制约着教育目的的确立。

中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其教育的内容是基础知识﹑基本观点﹑基本技能﹑基本行为规范以及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习惯。

中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教育奠定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奠定基础。

第五章  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相应的各项规定。

学校教育制度意义:为教育的顺利完成提供了制度保障。

学制的类型:(一)双轨学制 (二)单轨学制 (三)分支型学制

双轨学制:指两种不同形式的学校系统,彼此平行,分头进行,以完成各自的教育任务的学校教育制度。

单轨学制:是指由小学﹑中学到大学为统一的直线系统,上下衔接,形成由下而上的连续阶梯学制。

分支型学制:是指介于单轨制和双轨制之间的一种学制。

怎样建立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一)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社会依据(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三)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要吸取原有学制中合理有用的部分,借鉴其他国家学制的经验

我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张百熙拟定了“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这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由国家颁布的比较完整的学制体系。“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并在全国实施的学制。

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一)学前教育(托儿所和幼儿园) (二)初等教育(学制期限六年)(三)中等教育(初高中各三年) (四)高等教育 (五)继续教育或终生教育制度

第六章  中学教师和中学学生

英国著名学者弗兰西斯 ·培根把教师称为知识种子的传播者,文明之树的培育者,人类灵魂的设计者。

教师:在学校中承担教书育人的人。

关于教师职业的理解可从以下入手:(一)教师是一种职业人员 (二)教师是一种专门职业人员。

中学教师可界定为:履行中等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中等教育中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人﹑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基础的使命。

中学教师职业的价值: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发展。(乌申斯基对教师职业的评价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中学教师的根本任务:教好学生,或把学生教好。基本任务:教好功课。

中学教师应具有以下素养:(一)中学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二)教师的业务素养

中学教师应具备那些职业道德素养:(一)对待教育事业的态度 (忠诚教育事业,献身教育,是师德的核心)(二)对待学生的态度 (三)对待自己的态度 (四)对待同事的态度 (五)对待家长的态度 (六).对待领导的态度

师德: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应履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教师应具备那些业务素养:(一)精深的专业基础知识 (二)广博的文化知识 (三)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 (四)从事教育活动的能力素养

教师的业务素养: 指教师完成教书育人,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结构及其发展状况,包括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两部分。

教师具备的能力素养有那些:(一)组织管理能力 (二)语言表达能力 (三)自我能力 (四)教育科研能力

中学生:(一)中学生是人,具有人的本质属性 (二)中学生是未成熟的人 (三)中学生是以学习和发展为主要任务的人

中学生的权利:(一)生存权 (二)受教育权 (三)发展的权利 (四)受尊重权

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师生关系的特点:(一)教育关系 (二)心里关系 (三)道德关系

第七章  中学课程

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标﹑内容﹑活动﹑进程等的总和,它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之中。(学校用来教学生的一切及其进度安排)。

三种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知识或文化﹑社会﹑儿童。

中学课程文本形式的基本表现:(一)课程计划 (二)课程标准 (三)教材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及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形式编写的各门课程的目的目标、教学内容范围、实施原则及方式、结果标准及结构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类型: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中具有某一相同属性或共同特证的课程所形成的汇集或种类。

课程结构:是指课的各组成成分或组成要素及其相对稳定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方式的总和。

活动课程的特点:(一)实际性 (二)开放性 (三)创造性 (四)自主性

设置选修课的主要依据:(一)社会需求 (二)地区差异 (三)个性差异

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题划分,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第八章  中学素质教育

素质:(狭义)指有机体与生俱来的某些解剖生理上的特点。

     (广义)指在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人的身心发展的总水平。

理解素质教育应把握以下几点:(一)提高民族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宗旨 (二)素质教育是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的教育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中学素质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传递德育知识,培养德育素养的教育。

德育内容:(一)思想教育 (二)政治教育 (三)道德教育

中学德育应遵循的规律和要求(德育过程是什么的过程):

(一)从品德心理结构来看,德育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应使知行的培养统一。(知﹑情﹑意﹑行是构成人的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知﹑情﹑意﹑行即思想道德、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二)从教育与学生发展的关系角度看,德育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矛盾斗争转化的过程,应做到教育与自我教育统一。 

(三)从教育方法的角度看,德育是组织引导学生多方面活动和交往的过程,应使社会性和实践性统一。 

(四)从教育作用的角度看,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渐进性和反复性的规律。

美育的内容:(一)自然美 (二)社会美 (三)艺术美 (科学美)

第九章  中学教学(一)

教学:即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在教学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

教学是以智育为中心内容和基础,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

教学作为学习最主要的教育活动和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

理解教学的概念需要明确:(一)教学是学校最主要、最基本的一种教育活动 (二)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为基础,达到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目的。

教学的价值:(一)对社会发展的价值 (二)对学生个体发展的价值

中学教学的基本任务:(简答)

(一)使学生系统掌握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其他教学任务的基础) 

(二)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

(三)培养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积极的情感态度

(四)培养学生树立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的本质:(一)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 (二)教学过程是认识与实践统一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一)教师 (二)学生 (三)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的规律:是指教学过程中各因素之间客观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教学过程的规律:(论述)

(一)教与学辩证统一规律 

(二)间接知识与直接知识的辩证统一规律

(三)教学与发展的辩证统一规律 

(四)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教与学的辩证规律:指在教学中,教与学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它们之间即相互矛盾又相互作用,辩证统一。

教与学辩证统一规律具体地表现为:(一)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 (二)学生在教学中起主体作用 (三)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辩证统一

(在教学中,学生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间接知识与直接知识相结合的辩证统一)

学生怎样获得直接知识:(一)可以通过直观教学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 (二)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学习性活动

间接知识:即他人的认识成果,主要指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直接知识:即个体从直接经验中得出来的知识,一般属于感性认识。

教学与发展的辩证统一规律性表现为:(一)掌握知识是发展学生智能和情感、意志、性格等个性心理品质的基础 (二)学生的发展水平又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教学中必须正确地处理两者关系,把握两者联系,合理的组织教学过程,把教学和发展统一起来,既要使学生高质量的掌握知识,又促使学生获得最理想的发展。)

教学的教育性是教学的客观必然,是因为:(一)教学的教育性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决定的(二)由教学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决定的 (三)教学的教育性也受师生关系的影响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可分为:(一)引起动机 (二)领会知识(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包括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三)巩固知识  (四)运用知识 (五)教学效果测评。

教学原则:是指为了有效的进行教学,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对教学规律认识以及教学实践提出的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原则:指活动者在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中学教学原则的依据:(一)教育目的  (二)人们对教学规律的认识  (三)实践依据

中学教学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二)发展性原则  (三)创造性的学以致用原则 (四)因材施教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出来,教师积极主动地教,学生积极主动地学。

发展性原则: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身心各方面都必须得到健康发展。

创造性的学以致用原则: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创造性地用于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施以不同的教学,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为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做到:(一)建立起明主、平等、和谐、互动的新型教师关系 (二)让学习者参与目标或子目标的提出或确立 (三)让学习者在“做”中进行教学

为了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教师应做到:(一)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二)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三)重视师生的反思活动

为了使学生做到创造性的学以用,教师应做到:(一)加强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教学 (二)精心创设问题情景 (三)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应做到:(一)实行班额小型化或分组教学 (二)正确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 (三)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解决教师在时间和人员上的不足

第十章  中学教育(二)

教学设计:是指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目的要求,运用系统方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所进行的一种分析和整体策划的过程。(就是对教什么和如何教进行规划,并形成操作方案)。

教学设计的依据:(一)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二)教学设计的现实依据

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一)现代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 (二)系统的科学原理和方法

教学设计的现实依据:(一)教学的实际需要 (二)学生的需要和特点 (三)教师的教学经验和特点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相互作用的手段和一整套方式。

中学教学设计的程序:(一)目标分析 (二)内容研究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模式: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基础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将教学的诸要素一特定的方式组合成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具有可操作性程序的教学范型。

第十一章  中学教育(三)

教学技术: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教学理论、运用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等,使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受到思想教育等所采用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

教学技术的功能(价值):(一)掌握教学技术是构成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学技能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基础

导入的基本要求:(一)导入要有针对性 (二)导入要有趣味性 (三)导入要有启发性 (四)导入语言要有艺术性。

讲解技术:是教师利用口头语言并配合手势、板书和各种教学媒体,阐释事实、揭示事物本质、引导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行为方式。

讲解的要求:(一)明确教学目标 (二)明确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概念的内涵 (三)明确教学方法

提问技术是:指教师通过抠门的方法,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方法。

高级认知提问应注意:(一)分析提问 (二)综合提问 (三)评价提问 

评价提问要求学生的表现:(一)要求学生给出对有争议问题的看法 (二)要求学生判定思维价值 (三)要求学生判定各种解决问题方法的长处 (四)要求学生判断艺术品及文学作品等优缺点和价值

结束课堂时要经过几个阶段:(一)简单回忆 (二)提示要点 (三)巩固应用 (四)拓展延伸

教学组织技术的类型:(一)管理性组织 (二)诱导性组织

以上内容非常重要

希望大家认真复习备考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