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人为本,回归大众
武术自唐宋开始成为一种市井文化,在平民中开辟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成为武术大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拥有广大受众的武术显示出其无限的生机。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冷兵器时代的武术不仅是一种战场上的搏杀术,更重要的是,在农耕文明环境中一直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健身形式。正是这种大众性与普世性,使传统武术历经磨难而发展到今天。由此,武术来源于大众的生活,人民大众是武术生长的沃土。
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对人民群众影响深远,人民群众会选择自己熟悉的,略带传统文化色彩的健身方式,传统武术就是这些传统运动中最吸引广大人民群众的一种。武术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经久不衰,并对社会和大众产生很大的影响,是因为传统武术具有满足大众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实际效果。这也是武术的普世性所在。
习练传统武术不仅仅是个人或几个人身体锻炼的手段,作为一种特殊的身体运动它还是人与人情感交流的重要手段,在武术的练习当中人们能得到群体的归属感、亲情之间的伦理感、服从规则的道德感、相互沟通关心的信任感,以及追求竞争意识、培养协作精神和的人格。这些方面对于全面发展、健全和协调现代人的心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身体健康是人类生命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基础,一个人的发展,只有在其精神和身体的需要不断满足的条件下才会成为可能。对社会而言,也需要社会中的成员进行锻炼身体,放松心情,身体强健才能有效地从事生产活动;而对于个体来讲,每个人都有保持高水平生命活动的需要,而且这种需要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水平越来越向高一级的方向发展。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生活在重压之下,现代“文明病”已经成为许多发达国家不得不重视的现实问题。以脑力劳动为主的生产方式成为社会生产的主导,社会竞争激烈、人的精神高度紧张、人际关系理性化,这给民众带来了诸多的疾病,诸如人体机能下降、心理疾病增加等。
武术这种在许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理论支撑下构建起来的人体活动,受儒家和谐思想的影响,“以人为本”一直是其发展过程中的基本原则。而这种思想在传统武术中的体现正与现代大众所追求的健康观念相契合,传统武术的健身功能在充满压力的现代人生活中显现出其特有的优势。拳谚讲:“拳打卧牛之地。”即是说传统武术不受场地、器材、气候的而易于开展。这些都为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先决条件。但是,这些优势并未使传统武术在现代大众生活中受到青睐。而这种情况的出现并不是出于传统武术的本身问题,而是由于时代更迭所带来的文化冲击,以及现代国人并未对其给予应有的重视。
随着近些年来许多学者发起保护传统武术的呼声,一些珍视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武术人开始重视传统武术的发展命运,进行了一系列的发掘整理的工作。早在1982年我国武术工作者就展开了传统武术的收集保护,在这过程中调查了不少民间的拳种,录制了不少老拳师的录像,目的就是为了收集民间流传的宝贵武术文化遗产。而我们所做的工作不应只是将这些资料录像、书籍束之高阁,更重要的是将其有效地推向大众,这才是这项工作真正的意义所在。只有使传统武术回归于大众,才是其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并世代流传的不二法门。
2文化自觉:传统武术文化发展秉承的原则
当今世界正处于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时代,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充斥,中国文化在冲击和考验下进行着历史的选择,我们必须寻求一种有效的方法来重塑我们的民族精神以凝聚国人的民族向心力,捍卫我国的文化地位。
传统武术在中国几千年文化的滋养和规范中成长,蕴含着浓郁的传统文化色彩和强烈的尚武精神,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现象。在历史上,其传统的文化内涵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满足不同社会的需求,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效用。当今社会传统武术中一些伦理、哲学、健身等方面的文化思想与当代社会人们对文化的这种需求相契合,人们可以从中汲取精粹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要使传统武术在新的时期适应和发展,光靠弘扬传统武术文化、弘扬尚武精神还是不够的,必须唤醒全民族对传统武术
第6卷第12期
2009年12月
搏击·武术科学
【武术发展研究】
浅析当代境遇下传统武术的保护与发展策略
赵强
(太原科技大学体育系,山西太原030024)
摘要:文章从文化学的视角出发,运用文献资料法、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传统武术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剖析,在梳理我国以往传统武术保护的观点同时,从多角度来分析了传统武术的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得出结论:在新的历史时期传统武术的保护与发展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使传统武术回归大众;提高文化自觉意识,做好文化自决;与时俱进,专注做好传统武术的传承。
关键词:当代传统武术保护发展
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3(2009)12—0008—03
作者简介:赵强(1982~),男,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武术理论与方法。
8的保护意识,也就是加强本民族的文化自觉行为。
文化自觉,意思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的意思。不是要“复归”,同时也不是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的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从社会学视角来看,文化是一个价值体系,它是由理念价值、规范价值、实用价值(即所谓道德理想、典章制度、器物行为)三个层面共同构成的统一整体,它是一个民族、国家自我证明的根本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说,坚持文化自主性,就是做到文化自觉,这是一个民族国家自尊、自重、自信的体现。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自觉既是中华民族与世界上其它民族之间的共处之道,也是中国社会内部多民族、多种文化之间的共生之道。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做到文化自觉,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骄矜;既拒斥文化霸权主义,也反对民族中心主义,就是要秉承“和而不同”的立场处理好不同文化。在这个问题上,1993年费孝通先生在与日本学者的学术交流中以恢宏的气度、豁达的胸怀、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了他对人类社会及其文化未来发展的途径和光明前景的看法: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十六个字精辟地阐明了文化自觉的要义,也是我们谈论传统文化、传统武术自主性的基本前提。费孝通先生提出的这四句话也应是我们武术保护工作者也应具有的文化反思态度和文化胸襟。[1]
各美其美,就是要知道自己文化的长处、精华,把自己的美贡献给人类。文化美离不开历史的积淀,这是讲文化反思与自持。美人之美,就是要海纳百川。以有容乃大的态度,看到外来文化的优点,赞扬之,学习之。这是讲的文化视野与胸怀。美美与共,就是文化共存和文化多元。不论主流文化还是亚文化,不论是强势文化还是弱势文化,文化要共生共荣。古代先哲提倡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体现了这种思想。[2]
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提出“文化自觉”的观点,他认为任何人、民族、文明的文化自觉都是有相当的作用的,只有明智的自决,才可能进步。我们认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决是都有相当作用的,只有明智的自决,才可能进步。文化自觉与文化自决是相联系的,在自觉的基础上自决,果断地决定发展的方向、采取明智的措施,这就是我们应该努力的。[3]
文化自觉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实现。尤其要在经济化浪潮充斥的今天,第三世界的文化被排挤、被挤压,甚至处在了灭绝的边缘,所以实现文化的自觉首先要保护传统文化使其能传承发展下来。出于对自身文化的保护,与外界隔绝,强调一成不变的保存自身的文化,他们认为自身的文化是唯一正确的,强调用自己的民族的文化价值体系来衡量,只强调自己文化的“优越”而忽略其可能存在的缺失,只强调文化的“统一”而畏惧新的发展,以至进而压制本文化的内部求新求变的积极因素,这种对自己文化的不自觉导致了文化的割据主义。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全球化”成为一个高频词语,但我们对“全球化”既熟悉又陌生,不免对其产生出种种的理解。它的来势汹汹甚至让文化发展面临选择的迷茫。传统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应该在此时此刻沉着面对这样的困境。传统武术现在面临新的环境和挑战,我们最好的发展思路就是保持“和而不同”、“各美其美”,不断追求“美美与共”与“共享和谐”的发展局面。
3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武术的传承
在以往的传统社会里,文化的传承较为简单,民族文化基本上都是在特定的国度、民族内流传、延续的,而且所使用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也都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土生土长的传统武术在过去很长时间里只是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传承发展。而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传播途径的多样和传媒业的迅速发展,使世界各地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使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沟通成为可能。
全球化带来了资本和信息的快速自由流动,先进的传媒工具和手段使得文化信息在世界各地迅速传导,使武术传承的空间大大改变,由此带来的传承途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传承(口传身授)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正越来越失去固定的生存空间。
传统意义上的传承空间被打破,那么要使民族文化能够顺利地传承,必须因势利导,正视和参与国际性交流。尽管目前在交流中含有不平等,但是进行交流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回避的现实。民族文化只有在交流中吸收外国先进的文化成果,才能取长补短,不断发展壮大自己,从而在多元文化的较量中站稳脚跟,得以延续;民族文化也只有在积极参与交流、参与世界文明的整体建设中,才能充分体现自己的价值,发挥自己的作用,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得以传承。
尽管经过国际交流的武术文化已经不是“原汁原味的”武术文化,而是渗透进了外国文化血液,但是这种渗透并不是对民族传统性的否定而是对民族性的丰富与发展,因为这样的民族文化已经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获得了时代规定性。要使得传统武术得到顺利传承,除了在实践上积极参与国际性的交流之外,重要的是要在认识上或研究的方上有一种新的调整与转变,这是新时期武术工作者对传统武术发展应有的态度。在对待武术发展过程中的取舍上:首先,要跳出武术文化保护的圈子来看待武术文化的传承。离开了传统武术文化来讲其传承,这里绝非是要抛弃传统文化抛弃传统武术,而旨在突出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视野问题。因为在全球化条件下,文化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局,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相互渗透,难舍难分,不跳出传统武术文化的圈子,就不能真正看清传统武术,也不能真正传承传统。我们的武术文化要走向世界,并通过世界来传承,必然要求用全球的视野来反观和看待我们的武术,看哪些文化成分需要继承,哪些文化成分需要抛弃,否则,传统武术的传承途径只能是越传越窄,最后无法传承了。
其次,应当从传统文化发展的连续性来看其连续性。文化发展的连续性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传统得以延续、发展的保证,文化的非连续性则是使这一文化传统得以跃迁、提升的重要环节。武术的非连续性指武术的转型和跨越式发展。只承认连续性,就会无视现代化所要求的文化与传统文化的重大差异;相反,只承认非连续性,又会陷入文化虚无主义。在当代社会急剧的变革过程中,连续性和非连续性都是值得研究的;但两相比较,非连续性的问题更值得重视。
从传统武术千百年的发展来看,武术的大发展时期往往不是连续性好,持续时间长的安定时期,武术真正的大发展,往往是的年代,是社会思想转型时期,才能使武术抛弃陈旧,获取新生命力。当今我们不能只注重传统武术发展的连续性,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它发展过程中的挫折。在保持武术的继承性的基础上,用发展和改革的眼光来审视其在当今社会的需求与发展。
我们在没有搞清时代要求的传统武术发展的方向之前,抽象地谈论传统武术文化的继承问题是毫无意义的。因为继承的参照物标准还没有确定,要继承什么,不继承什么,根本无法断
9
(上接第7页)
参考文献:[1]田学建,邱丕相.全球化中传统武术文化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7(5):49-51.
[2]颉霖.清末火器的广泛使用对武术发展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2007(12):15-18.[3]杨建营,徐培文.古代武术宏观发展的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7(2):37-42.[4]肖红征,曾于庆.武术理论研究若干问题的讨论[J].体育科
学,
2004(8):70-75.[5]杨建营.从20世纪武术的演进历程探讨其发展趋势[J].体育科学,2005(7):53-57.[6]王岗,田桂菊.回归主流文化的中国武术发展战略[J].中
国体育科技,2007(5):53-57.[7]邱丕相,马文国.关于中国武术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11:32-36.
[8]崔浩澜.
“韩流”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冲击与反思[J].体育文化导刊,2007(11):22-24.[9]方国清,高成强,王岗.中国武术:一种浓郁的宗族文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7(11):18-21.
[10]薛晓源.前沿问题前沿思考[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56-58.[11]邱丕相.武术文化与教育研究的当代意义[J].体育教学,2005(2):1.
On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in the Market Economy Times
Zhu Yueming
(P.E.School of Jimei University,Xiamen Fujian 361021)
Abstract:Wushu i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reasure,is the national culture essence.However since modern times,
because of the extrusion from alien cultures,Wushu development is facing less optimistic situations,and Wushu has already degraded into "the edge culture"from "the mainstream culture"region.This article carries on the reasonable classification according to the functions of Wushut,and carries on the thorough analysis on Wushu present situations,carries on a bold discussion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Wushu.If Wushu wants to return the mainstream culture,it must innovate itself,must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must meet the demand of times,must take follow the market rule as the leadership,take caters to the populace psychology as the goal.Key words :Wushu mainstream culture market economy development strategy
定。
再次,应当从当代社会生活实践的要求来看待传统文化的传承。文化传承固然离不开历史的积累,但更重要的是方式。传统文化的维系,当前主要是武术文化的保护问题。西方文化产业的扩张,文化价值的碰撞,直接威胁到弱势民族的文化安全,进而影响到其生存发展方式。文化生存原本是民族生存的重要的前提条件,如果武术文化受到了外来体育文化冲击,结果必然导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危机。
应该肯定,全球化并不等同于同质化、模式化。没有民族和民族文化的,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传统武术文化在同其他文化交流融合的时候一定要保持住自己的文化品位。即使需要保护的一面,我们也要跳出原来的思维,站在一个新视角下去看问题,敢于运用自己文化内涵丰富的优势参与国际竞争。4结语
传统武术的保护与发展其实是一个过程中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保护是发展的基础,发展是最好的保护。
从传统武术发展的角度来说,保护本身就是对武术的一种发
展。传统武术是活态的文化,绝不能进行还原式的保护,而在发展中完成保护的一个动态过程。我们唯有结合时代的特色,借助现代社会所能提供的有利条件使之更广泛地回归于大众,这才使我们对其保护与发展的真实归宿。
注释:
[1]王岗.保护武术发展的正途吗[J].搏击·武术科学,2005(6).
[2]费孝通.文化自觉思想来源与现实意义[J].文史哲.2003(3).
[3]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3).参考文献:
[1]王玉德.文化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2]冯骥才.守望民间[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2.
On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Wushu in Nowadays
Zhao Qiang
(P.E.Department,Taiy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aiyuan Shanxi 030024)
Abstract: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analysis,from the view of culture,the paper studies the current conditions
of traditional Wushu development,combs the viewpoints of traditional Wushu protection,and from many perspective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Wushu and its development.The conclusion includes:in the new period,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onal Wushu should keep the people-oriented center,and develop it in mass;we should improve the self-awareness of culture and keep the inheritance of Wushu fulently.
Key words :
nowadays traditional Wushu protection development 10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