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新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教案
2025-09-29 05:00:13 责编:小OO
文档
                20、图形的认识(一)线与角

学习目标:

1、系统整理学过的图形,沟通各种图形之间的联系。

2、可以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各种角。

学习重点:建立知识之间的网络图,结合具体情境理解线与角。

学习难点:根据平面的基本特征,能够理解平面图形相互之间的联系。

学习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自主尝试:

1、我们学过哪些图形?

2、学过哪些角?

二、合作探究: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你学过的图形,并对它们进行分类。介绍整理的方法,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

2、直线、射线、线段的特征各是什么?学生可以动手操作。

3、平行线和垂线的特征是什么?

4、角的概念,角的分类,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让学生画一画,进行交流。三、汇报点评:

1、直线没有端点,射线有一个端点,线段有两个端点。

2、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互位置是平行或相交。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这两条直线叫做垂直;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

四、巩固练习:

下面图形中,有几组平行线?有几条互相垂直的线?

板书设计    

线与角

    直线没有端点,射线有一个端点,线段有两个端点。

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互位置是平行或相交。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这两条直线叫做垂直;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

教学反思:    

21、平面图形

学习目标    

1、能够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平面图形进行分类。

2、掌握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

3、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学习重点    寻找复习平面图形的角度和方法。

学习难点    在观察、操作中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及应用。

学习准备    多媒体,直尺,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自主尝试:

1、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2、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去梳理平面图形?

二、合作探究:

根据哪些特征可以把平面图形分成哪些类?

学生讨论,使学生知道,从边的角度,角的角度。

三、汇报点评:

1、从边的角度:三边形,四边形,五边形……

2、从角的角度: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

     3、从对称轴的条数角度:

只有一条对称轴的:等腰三角度、等腰梯形、

有两条对称轴的:长方形、菱形

有3条对称轴的:等边三角形

有4条对称轴的:正方形

有无数条对称轴的:圆

没有对称轴的:平行四边形、普通梯形、普通三角形

四、巩固练习:

你能说出几种画圆的方式?动手画一画

五、拓展延伸:

取一个圆纸片,怎样才能找到圆心?对折几次才能得到180°、90°、45°的角?

    

板书设计:                          

                   平面图形

    从边的角度:三边形,四边形,五边形……

    从角的角度: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

从对称轴的条数角度:只有一条对称轴的:等腰三角度、等腰梯形;有两条对称轴的:长方形、菱形。

教学反思:    

22、立体图形

学习目标:

     1、用一定层次、方法展示和整理有关立体图形特征。

2、从一定的方向观察物体来发展空间观念。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柱、圆锥的展开图。

学习重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学习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自主尝试:

1、我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

2、学了那么多的几何图形,一提起几何,你能想到什么?

二、合作探究:

1、长方体和正方体各部分名称及其特征。

学生讨论。

2、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学生讨论。

3、复习圆柱、圆锥各部分名称及其特征。

学生讨论。

4、圆柱和圆锥展开图是什么?圆柱的侧面展后可能是什么图形?

三、汇报点评:

图形      底面                  侧面                               高

圆柱    两个完全相同的圆    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两底面之间的距离(无数条)

圆锥    一个圆    展开是扇形    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

四、巩固练习:

一个长方形、长是20厘米,宽是12厘米,如果绕着长方形的一条长边旋转一周,得到一个底面半径是(   )厘米,高是(  )厘米的圆柱。

五、拓展延伸:

用一根铁丝可以做成一个长为4厘米、宽为3厘米、高为2厘米的长方形框架,如果有它做成一个正方形框架,棱长是多少?    新- 课- 标- 第-一-网板书设计:    

立体图形

圆柱:两个完全相同的底面(是圆),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或是平行四边形,两底面之间的距离是它的高,有无数条。

23、图形与测量

学习目标:能正确计算常见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常见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会正确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立体图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学习难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能力。

学习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语: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在生活中应用的很广泛,那么我们怎么计算它们的面积和体积呢?

一、合作探究:

1、如何认识长度、面积和体积。它们各有哪些单位?

    学生讨论。

2、测量单位及进率。

3、平面图形的周长如何计算?

4、平面图形的面积如何计算?

5、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如何计算?

学生讨论。教师查看并做出一些指导。    

二、汇报点评:

长度:米、分米、厘米、毫米、

面积: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平方毫米、公顷

体积: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立方毫米

容积:升、 毫升

三、巩固练习:

做一个底面周长是12.56分米,高是7分米的圆柱形无盖形铁皮水桶,这个水桶最多能装水多少升?

四、拓展延伸:

一个半圆的周长是15.42分米,半圆的面积是多少? w.xkb1. om

    

板书设计:                     

图形与测量

    长度:米、分米、厘米、毫米、

    面积: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平方毫米、公顷

    体积: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立方毫米

容积:升、 毫升

教学反思:    

24、图形的运动

学习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旋转与轴对称。

2、能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能将简单的图形平移或旋转。

学习重点:体验图形的变换过程,并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

学习难点:加深对称轴图形的认识,说出图形平移或旋转的过程。

学习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自主尝试:

 1、同学们能根据物体的运动方式对下面这几种物体进行分类吗?火车、电梯、缆车、直升飞机螺纹桨、方向盘。

    2、学生自主分类,引出物体的运动方式包括平移、旋转。

合作探究:

1、什么是轴对称?

2、什么是平移?请你举举生活中所存在的实例。

3、什么是旋转?请你举举生活中所存在的实例。

    学生合作讨论,教师查看并做一些指导。

二、汇报点评:

1、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2、圆的对称轴最多,有无数条。

3、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和方向;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三、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推车、小火车等 。

请你对这些游乐机根据它们的运动方式分类。

板书设计:    

                    图形的运动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导学反思:    

25、图形与位置

学习目标:    

1、在复习中训练并培养学生的方向感和空间观念。

2、了解比例尺,会按给定的比例尺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

学习重点: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学习难点:建立坐标系来确定位置。新  课  标   第  一 网

学习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自主尝试:创设情境,完成课本第99页“回顾与交流”。

二、合作探究:

1、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

学生讨论。

2、什么是比例尺?比例尺的三要素是什么?

学生讨论。

3、根据比例尺如何看地图。

学生自主尝试。

4、数对怎样表示位置?在方格纸上如何用数对来确定位置?

请你尝试。

三、汇报点评:

 1、基本方向:东、南、西、北。

2、确定位置: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3、数对的写法: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用逗号隔开。

4、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四、巩固练习:

1、点A(2,3)表示第2组第3个位置,点B(5,4)表示第(   )组第(   )个位置。

2、完成课本第101页第5题。

五、拓展延伸:

完成课本第101页第6题。

板书设计:               

图形与位置

          基本方向:东、南、西、北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数对的写法: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用逗号隔开。

导学反思:    

26、统计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加深对统计的认识,进一步认识统计表,掌握整理数据和编制统计表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统计。

2、使学生初步掌握把原始数据分类整理的统计方法,明确统计图的种类和特点,能根据情境选择恰当的统计图。

学习重点:会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根据实际要求求平均数和设计统计图。

学习难点:掌握绘制统计表的方法。

学习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自主尝试:

1、我们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是什么?

2、我们班同学的零花钱的支出情况。

在以上两个问题中选择一个展开调查,并把数据记录下来。

二、合作探究:

1、对你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

    学生小组合作整理收集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

2、我们应该用哪些统计图来整理这些数据比较好呢?并说说各类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3、通过整理这些数据,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4、什么是平均数?如何求平均数?

三、汇报点评:

1、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来用不同的统计图来整理数据。

2、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各自有什么特点?

3、说说生活中应用平均数的例子

四、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103---105页练习题。

板书设计:                         

                  

统计

平均数: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个数所得到的商叫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统计图有: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导学反思:    

  

27、可能性

学习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不确定事件的特点。

2、能够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学习重点:游戏规则的公平性、重要性。

学习难点:游戏规则的公平性、重要性。

学习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自学感悟:

    情境一:一个盒子中装有5个球,4个白球1个黄色,球除颜色外完全相同,

先任意摸出1个球。

    情境二、随意抛出一个图钉,图钉落地。

    情境三、转盘游戏,指针停之后,落在区域的代表颜色如下。

情境四、明天是晴天还是阴雨天。

根据上面四个情境回答下面问题。

   (1)说说上面每种情况下所有可能的结果。

   (2)教材第106页“回顾与交流”图1中,摸出每种颜色的球的可能性是多少?

   (3)教材第106页“回顾与交流”图3中,想使转盘转到绿色区域的可能性为 ,可以如何修改转盘?

(4)关于可能性你还知道什么?

二、合作交流:

    组内交流以上问题的解答过程。

三、汇报点评:

以小组形式汇报。

学生说说图中每种情况下所有可能的结果。

四、巩固练习:

完成“巩固与应用”第1---4题。

五、拓展延伸:

设计一个转盘,使转到3的可能性是四分之一。你能设计出几种?

板书设计:    

可能性

一定

不可能

可能

教学反思:

  

28、解决问题的策略

学习目标:

     1、梳理在以前学习过程中用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如画图、列表、猜想与尝试、从特例开始寻找规律。

2、能积极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学习重点:列举教材中使用以上策略的例子。

学习难点: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学习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温故互查:

    人们在解决问题时,使用恰当的策略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我们在解决分数应用题是常常会画线段图来帮我们分析题目,今天我们就来复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自学感悟:

阅读课本第108---109页,并解决其中的问题。

   

三、合作探究:

    1、在组内订正答案,并交流自己的解决思路及策略。

     2、常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哪些?

四、汇报点评:

1、常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有:

画图、列表、猜想与尝试、从特例开始寻找规律。

2、说说每种策略各有什么优点?

五、巩固练习:

鸡兔同笼,有20个头,54条腿,鸡、兔各有多少只?

六、拓展延伸:

六(1)班10名同学进行乒乓球比赛,如果每2名同学之间都进行一场比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

                   画图、列表、猜想与尝试、

从特例开始寻找规律

导学反思: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