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创伤急救员理论考试题库(判断题)
2025-09-29 05:03:52 责编:小OO
文档
创伤急救员理论考试题库(初赛)

一、判断题

1.心脏按摩与人工呼吸不能同时进行,必须先进行人工呼吸,再进行心脏按摩。(×)

2.在选用止血方法时,不管是大出血,还是一般出血都应首先选用压止。(√)

3. 在距拒爆炮眼0.3米以外另打与距爆炮眼平行的新炮眼,重新装药起爆。(√)

4. 掘进工作面严禁空顶作业。靠近掘进工作面10米内的支护,在爆破前必须加固。爆破崩倒、崩坏的支架必须先行修复,之后方可进入工作面作业。修复支架时必须先检查顶、帮,并由外向里逐架进行。(√)

5. 相对瓦斯渗出量大于10立方米每吨或有瓦斯突出的个别区域(采区工作面)为高瓦斯区,该区按高瓦斯矿井管理。(√)

6. 煤矿工人应注意预防(1)尘肺(2)中毒(3)井下工人滑囊炎(4)肺粉尘沉着病,等职业病。(√)

7.煤气中毒是二氧化碳中毒,如不及时抢救,可导致人员死亡。(×)

8.身上着火后,应迅速用灭火器灭火。(×)

9.身上着火被熄灭后,应马上把粘在皮肤上的衣物脱下来。(×)

10.在伤员急救过程中,如果医务人员有限,要分清主次,对危及生命的重大受伤首先处置,一般小伤放在后面处理。(√)

11.要尽量避免在现场对其进行急救,而应及时去医院救治。(×)

12.进行心脏按摩时,按压深度不能超过2厘米,否则会造成伤者肋骨骨折。(×)

13.皮肤烧伤后如有水泡,应及时将水泡刺破,以利于其恢复20.长期困在黑暗中的人员,在救出重见光明前,应用灯光照射检查其双眼视力,以免失明。(×)

14.煤矿发生伤亡事故后,其主要负责人必须立即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组织抢救。(√)

15.煤矿发生伤亡事故后,其主要负责人无权采取任何措施,组织抢救。(×)

16.心脏复苏操作主要有心脏前区扣击和胸外按压术两种。(√)

17.血液呈鲜红色喷射而出则是静脉出血;如果血液是暗红色缓慢流出则是动脉出血。(×) 

18.发现骨折以后,必须迅速给以固定,以防止神经、血管和周围组织进一步损伤。(√)

19.施行口对口吹气时,救护者口唇要包住伤员口唇,以免漏气。(√)

20.人工呼吸法适用于外伤性窒息、中毒性窒息或电休克等所引起的呼吸停止。(√)

21.仰卧压胸法适用于胸部外伤,可与胸外心脏挤压法同时进行。(×)

22.利用止血带止血法时,止血部位的时间应每60min~90 min放松一次。(√)

23.心肺复苏术是对心跳、呼吸骤停所采用的最初紧急措施。(√)

24.当病人牙关紧闭不能张口或口腔有严重损伤者可改用口对鼻人工呼吸。(√)

25.心肺复苏的内容包括开放气道、口对口人工呼吸和人工循环。(×)

26.心肺复苏的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比例为30:2。(√)

27.口对口人工呼吸每次吹气量不要过大;最大不能大于2000mL。(×)

28.胸外心脏按压的深度为4~5cm,频率为80~100次/min。(√)

29.心肺复苏有效时,可见肺孔由大变小,并有对光反射。(√)

30.对烧伤人员的急救应迅速扑灭伤员身上的火,尽快脱离火源。(√)

31.昏迷伤员的舌后坠堵塞声门,应用手从下颌骨后方托向前侧,将舌牵出使声门通畅。(√)

32.井下发生火灾或瓦斯爆炸时应立即佩戴自救器。(√)

33.骨折固定的范围应包括骨折远近端的两个关节。(√)

34.面部出血用拇指压迫面动脉即可止血。(√)

35.头后部出血可用两只手的拇指压迫耳后与枕骨粗隆之间的枕动脉搏动处。(√)

36.颈部出血可用大拇指压迫同侧气管外侧与胸锁乳突肌前缘中点强烈搏动的颈总动脉。(√)

37.上肢出血,可用四指压迫腋窝部搏动强烈的腋动脉。(√)

38.腋窝和肩部出血,可用拇指压迫同侧锁骨上窝中部的锁骨下动脉。(√)

39.前臂出血,可用手指压迫上臂肱二头肌内侧的肱动脉。(√)

40.手部出血可用两手拇指同时压迫腕的尺动脉和挠动脉。(√)

41.手指或脚趾出血可用拇指、食指分别压迫手指或脚趾两侧的动脉。(√)

42.下肢出血可用拇指压住大腿根部跳动的股动脉。(√)

43.小腿出血可用一手固定膝关节正面,另一手拇指摸到腘窝处跳动的腘动脉,用力压迫即可止血。(√)

44.压迫包扎法常用于一般的伤口出血。(√)

45.止血带止血适用于任何四肢出血。(×)

46.填塞法的缺点是止血不够彻底且增加感染机会。(√)

47.现场可用铁丝代替止血带进行止血。(×)

48.止血带能有效地控制四肢出血,而且损伤最小。(×)

49.扎止血带时间越长越好。(×)

50.缚扎止血带松紧度要适宜,以出血停止、远端摸不到动脉搏动为准。(√)

51.在松止血带时,应快速松开。(×)

52.螺旋包扎法适用于头部、腕部、胸部及腹部等处的包扎。(√)

53.螺旋反折包扎法主要用于粗细不等的四肢受伤包扎。(√)

54.“8”字形包扎法多用于关节处的包扎及锁骨骨折的包扎。(√)

55.三角巾包扎法适用于身体各部位。(√)

56.腹部外伤有内脏脱出时,要及时还纳。(×)

57.异物插入眼球时应立即将异物从眼球拔出。(×)

58.人员受伤后必须在原地检伤,实施包扎、止血、固定等救治后再搬运。(√)

59.呼吸心跳骤停者,应先行心肺复苏术,然后再搬运。(√)

60.当伤员出现眼红肿、流泪、畏光、咳嗽、胸闷现象时,说明是NO2中毒所致。(×)

61.爆震伤的特点有:①伤情复杂,②内轻外重,③变化迅速。(    )     

62.爆震伤导致鼓膜穿孔的部位已结痂,不必积极处理,忌滴注药物(   )   

63.烧伤后出现水疱,要将水疱刺破,液体排干。    (    )       

.热灼伤后尽快用冷水降低灼伤处的温度。 (    )      

65.止血带使用最长时间不超过6h。  (    )          

66.腹部开放性损伤后肠管外露,原则上要回纳。  (    )                  

67.电击伤时电流由一侧下肢进,从另一侧下肢出对人体危险性最大。(   )         

68.骨折固定时应注意骨折断端的上、下两关节部位。(   )  

69.腹部包扎时,若有肠子脱出时,应把肠子送回伤口,然后再包扎。 (   ) 

70. 对吸入性中毒如氯气、一氧化碳等中毒,应迅速脱离中毒现场,转移到空气新鲜的地方。  (    )   

71.创伤急救时到达现场后首先应该评估现场的安全性。(    )

72.能量交换是造成损伤的根本原因。(   )

73.使用止血带者应记录上止血带时间,并每隔1.5小时放松5~10分钟。(  )

74.如果病人不能说话或是意识不清,应该立即评估呼吸道情况。(  )

75.如果创伤机制明确病情只是局限于机体某个部分,在完成初步病情了解后,要局部检查 病人的受伤部位为主,不必行系统的其他脏器检查。(   )

76.如果创伤机制明确病情只是局限于机体某个部分,在完成初步病情了解后,要局部检查 病人的受伤部位为主,同时行系统的其他脏器检查。(    )

77.如果引起外伤的机制复杂而严重,可确定病人需要优先处理。(    )

78.大部分头皮出血能够通过直接压迫被轻易地控制。  (    ) 

79.扎止血带的标准位置在上肢为上臂上1/3,下肢为股中、下1/3交界处。(  )

80.上臂中、下1/3部扎止血带容易损伤挠神经,应视为禁区。(    )

81.上止血带的松紧,应该以出血停止,远端以不能摸到脉博为度。(    )

82.使用充气止血带,成人上肢需维持在300mmlg。(    )

83.使用充气止血带,成人下肢以500mmlg为宜。(    )

84.上止血带持续时间,原则上应尽量缩短使用上止血带的时间,通常可允许1小时左右,最长不宜超过3小时。(    )

85.止血带可以接缠在皮肤上,上止血带的相应部位要有衬垫:如三面巾、毛巾、衣服等均可。(    )

86.骨折急救时,及时固定至关重要,可防止骨折的断端活动而造成的损伤,减轻疼痛,防止休克。(    )

87.胸椎11-12和腰柱的活动范围仅次于颈椎。(    )

88.不稳定背柱骨折容易造成背髓神经损伤。(    )

.背柱损伤、瘫痪后,损伤平面以下运动,感觉完全或部分丧失。(    )

90.止血带压力不足可加重出血。(    )

91.发生透水,破坏了巷道中的照明和路标时,现场人员应朝着有风流通过的上山巷道方向撤退。(    )

92.被埋压伤员救出后,应迅速升井,不得停留检查。(    )

93.现场伤员急救的标记用黄色标记伤情严重,无危及生命。(    )

94.在骨折现场,发现伤员休克或昏迷时,应先抢救生命,再处理骨折。(    )

95.如果引起外伤的机制复杂而严重,可确定病人需要优先处理。(    )

96.老年外伤病人需要优先处理-。(    )

97.经初步病情评估及快速全身外伤检查发现病人有骨盆不稳定情况,应立即运送病人到医院。(    )

98.经初步病情评估及快速全身外伤检查发现病人腹部明显膨隆且有压痛,应立即运送病人到医院。(    )

99.经初步病情评估及快速全身外伤检查发现病人有双侧股骨骨折,应立即运送病人到医院。(    )

100.骨折急救时,及时固定至关重要,可防止骨折的断端活动而造成的损伤,减轻疼痛,防止休克。(    )

101.止血带使用最长时间不超过6h。(    )

102.腹部开放性损伤后肠管外露,原则上要回纳。(    )

103.电击伤时电流由一侧下肢进,从另一侧下肢出对人体危险性最大。(    )         

104.电烧伤是由电弧或其引燃衣服的火焰导致的烧伤。(    )

105.如果不能及时撤出,及时进入避难舱;选择避难的巷道,应无易燃易爆的物质,远离火源的地点。(    )

106.烧伤急救应迅速脱离伤源,保护创面,注意合并伤处理,冷疗。(    )

107.化学烧伤迅速撕脱化学制剂浸渍衣裤,立即用大量清洁水(如自来水)冲洗至少30分钟以上。一般用中和剂。(    )

108.透水事故时处在上山的工作人员,应在就近上山的联络巷或躲避硐内暂避。不要进入透水地点附近的平巷或下山独头巷道中。(    )

109.在撤退时人员迷失方向,必须朝着有风流通过的上山巷道方向撤退。(    )

110.包扎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创面、压迫止血、减少污染,固定敷料和夹板,减少伤员的痛苦。(    )

112.救助休克伤员时,应采取中凹体位——腿部垫高是为了防止下肢水肿,同时加强血液回流;头部垫高是为了防止误吸呕吐物导致窒息。

126.刀伤的急救处理时首先要拔出刺入体内的刀具。  (    )                  

127.使用止血带者应记录上止血带时间,并每隔1.5小时放松一次。   (    )     

128.成人心肺复苏时胸外按压的部位为心前区。      (    )                 

129.为避免损伤桡神经,上肢扎止血带的标准位置在上臂的上1/3。   (    )     

130.腹部开放性损伤后肠管外露,原则上要回纳肠管后再行包扎。(    )    

131.口对口吹气时用力要适当,过度通气不必要,而且有害。   (    )    

132.胸外心脏按压时,按压与松开的时间相等,松开时手掌应抬起离开胸壁。(  )

133.按最新规定,非专业救护售货员在施行复苏时,按压与吹气之比,单人操作为15:2,双人操作为5:1 。   (    )                                     

134.救护人员在对骨折伤员进行固定前,不应对断骨进行复位。(    )           

135.肢体断离后,离体肢体应清洗干净后随伤病员一起转送。(    )           

147.使用充气止血带,成人上肢需维持在150mmHg(    )

148.使用充气止血带,成人下肢以500mmHg为宜(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