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原电池说课稿
2025-09-29 05:02:57 责编:小OO
文档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通榆一中     黄修利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是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是电化学中的重要知识,原电池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应用十分广泛,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又强烈的感性认识。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并且在学习了“化学能与热能”的关系,当学生感受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之后,并且了解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会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正是基于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教材通过一系列的设问,会把学生带进“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探究之中。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从逻辑思维角度看,“化学能—电能”的思想,是对“化学能一热能一机械能一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从教材编排角度看,本节内容是对前一节课的补充和完善又是电化学的基础知识并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本节分为两课时教学,本课为第一课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初步形成原电池的概念,并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初步形成原电池概念。

②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

 ①学生通过对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学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基本过程和方法,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②能对自己探究原电池概念及形成条件的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学生通过探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奥秘,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②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能源问题,逐步形成正确的能源观。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重难点突破: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探究,引导学生从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角度和溶液中阴阳离子定向移动的过程理解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本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进而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以铜锌原电池为模型,通过探究实验引导学生更换电极材料以及溶液,并通过实验观察现象,分析、交流讨论,得出原电池的构成条件。然后进一步分析产生电流的过程,引导学生写出电极反应式以及电池总反应方程式。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4.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及氧化还原反应等有关知识;在能力上,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观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学生在生活中对电池也有所了解。学生喜欢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的实质,由实验现象推测反应原理,学生对本节课会有所期待。

二、教法分析

教育学理论认为,选择和采用教学方法时,不仅要根据学科的特点,而且要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认知特点选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离开了实验,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本课主要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实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结合分析推理、比较归纳法等教学方法,以更好地突出本课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在教学中还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手段,便于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学法指导

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验需要,采用分组实验探究、问题探讨、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等方法,并结合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在实验—观察—讨论—推测—验证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原理和构成条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习惯,并学会运用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教学程序

    教与学是有机结合而又对立统一的,良好的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程序的。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建立新思维、导入新课

让学生动手利用西红柿、苹果、土豆、锌片、铜片、导线,使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问题:在这个现象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二)师生互动,传授新知

•这部分的教学内容分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两部分。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实验探究→解决问题、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Ⅰ.提出问题、明确探究目标:高效利用教材,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对火力发电进行分析,为学生创设情景,使他们有机会去研究和总结火力发电的利与弊,并且对比火电与风电的能量转化模式“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风能→机械能→电能”,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得出“能量转化的中间环节越多,能量的损耗越大、能量利用率越低,中间环节越少能量利用率越高的结论”。从高效利用燃料、不浪费能源、减小污染的思维角度建立新思路:能否实现化学能到电能的直接转化?明确新的研究任务:研究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原理。

Ⅱ.分析问题:通过思考与交流,首先对探究目标进行理论分析: 1导线中电子的定向移动产生电流,化学反应当中哪类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或移动? 2当氧化剂和还原剂直接进行反应时化学能能否直接转化为电能? 3、如何把氧化剂和还原剂分开,使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在两个不同区域进行。4从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环境考虑应选择什么样的化学物质?5.从电学的角度考虑仪器的选择和组装问题。

Ⅲ。实验探究:1铜、锌原电池实验设计

①Cu、Zn分别插入稀硫酸中

②Cu、Zn同时插入稀硫酸中、但不接触

③Cu、Zn同时插入稀硫酸中并在之间用导线连接

④Cu、Zn同时插入稀硫酸中并在之间用导线接电流表

⑤把电流表与干电池两极相连

分组探究、要求学生记录实验现象。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观察分析,对比得出实验③中的铜片上产生了气泡,④中的铜片上产生了气泡,且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说明产生产生了电流,实现了把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开,实现了化学能→电能的转化,并对比⑤引导学生写出两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得到铜锌原电池的装置图;从而初步形成原电池的概念。

1.原电池形成条件的教学:

教材的思考与交流中“构成原电池的条件”这一讨论,问题过于空泛,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单纯的讨论可能会无从谈起。因此,我在这部分内容教学时,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依据之前设计出的铜锌原电池装置提出疑问:如果更换铜锌原电池中的部分电极材料或者溶液,那么电流计的指针还会发生偏转吗?得到实验方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设计的实验方案,

实验探究:2. Zn、Zn与稀硫酸进行实验

3. Zn、石墨与稀硫酸进行实验

4. Cu、石墨与稀硫酸进行实验

5. Zn、Fe与稀硫酸进行实验

6. Cu、Zn与乙醇

分组实验、要求学生记录实验现象。通过探究对比实验,根据实验现象的不同,分析可能的原因,交流讨论,得出原电池的构成条件,让学生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教学:

 原电池原理教学时,我采用问题引导,实验探究、动画、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等方法。利用多媒体展示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微观示意图,使学生直观的观察到原电池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变化,如电子的定向移动以及阴阳离子的定向移动。引导学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在初中物理已有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通过电流的方向来确定原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并和学生一起讨论总结判断正负极的其他方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大脑中初步形成原电池的概念。这种通过问题与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情景的引入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又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进入学习主题,避免思维的盲目性。

最后利用铜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解释在新课之前的实验现象,说明苹果,西红柿,土豆中含有电解质溶液,和铜片,锌片以及导线共同构成了一个原电池装置,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使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通过这个现象的解释,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世界的奇妙,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三)练习巩固内化新知(见学案)

    (四)学生小结升华新知

    课堂小结,让学生在学案中自己小结,能使学生体会到一堂课中的乐趣和收获,老师做要点补充

    (五)布置作业

    1.(必做题)课本44页1题、2题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