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故绝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纣用恶来,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
齐景公伐宋,至于岐堤之上,登高以望,太息而叹曰:“昔我先君桓公,长毂八百乘以霸诸侯,今我长毂三千乘,而不敢久处于此者,岂其无管仲欤!”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八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节选自刘向《说苑·卷八·尊贤》,有改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 致:达到
B.故绝江海者托于船 绝:横渡
C.贱不肖而不能去也 贱:地位低下
D.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雠: 同“仇”,仇恨
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长毂八百乘以霸诸侯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B.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 其孰能讥之乎?
C.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D.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阐述“尊贤兴国”道理的一组是( )
①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
②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
③昔有桓公,故有管仲
④简主闻之,绝食而叹
⑤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⑥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人君树立功名、成就霸业抑或破家亡国、身败名裂,根本的原因在于能否尊贤而下士。
B.齐景公感慨自己有三千辆兵车却不敢在宋国久留,弦章告诉他,要多有几个管仲一样的贤臣就好了。
C.杨因是一个有争议的人,而赵简主用鞭辟入里的分析力排众议,委以重任,表明赵简主能够尊贤用贤。
D.孔子认为尊贤与贱不肖是治国的重要方略,中行氏因为“尊贤而不能用”,“贱不肖而不能去”而导致灭亡。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②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土,故走来见。
答:____ ___
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
答:
(二)
郭崇韬,代州雁门人也。为人明敏,以材干见称,庄宗为晋王,崇韬为中门使,甚见亲信。
晋兵围张文礼于镇州,久不下,而定州王都引契丹入寇。崇韬曰:“契丹之来,非救文礼,为王都以利诱之耳,且晋新破梁军,宜乘已振之势,不可遽自退怯。”庄宗然之,果败契丹。庄宗即位,拜崇韬兵部尚书、枢密使。
崇韬素廉,自从入洛,始受四方赂遗,故人子弟或以为言,崇韬曰:“吾位兼将相,禄赐巨万,岂少此邪?今藩镇诸侯,多梁旧将,皆主上斩祛射钩之人也。今一切拒之,岂无反侧?且藏于私家,何异公帑?”明年,天子有事南郊,乃悉献其所藏,以佐赏给。
同光三年夏,霖雨不止。庄宗患宫中署湿不可居,思得高楼避暑。乃遣宫苑使王允平营之。崇韬对曰:“陛下昔以天下为心,今以一身为意,艰难逸豫,为虑不同,其势自然也。愿陛下无忘创业之难。”庄宗默然。终遣允平起楼,崇韬果切谏。宦官曰:“崇韬之第,无异皇居,安知陛下之热!”由是谗间愈入。
明年征蜀,议择大将。乃以继岌为西南面行营都统,崇韬为招讨使,军政皆决崇韬。崇韬素嫉宦官。继岌监军李从袭等见崇韬专任军事,心已不平,思有以图之。庄宗闻破蜀,遣宦官向延嗣劳军,崇韬不郊迎。延嗣大怒,因与从袭等共构之。延嗣还,因言蜀之宝货皆入崇韬,且诬其有异志,将危魏王。庄宗怒,遣宦官马彦圭至蜀,视崇韬去就。颜圭以告刘皇后,刘皇后教颜圭矫诏魏王杀之。
当崇韬用事,自宰相豆卢革、韦悦等皆倾附之,崇韬父讳弘,革等即因他事,奏改弘文馆为崇文馆。以其姓郭,因以为子仪之后,崇韬遂以为然,其伐蜀也,过子仪墓,下马号恸而去,闻者颇以为笑。然崇韬尽忠国家,有大略。其已破蜀,因遣使者以唐威德风谕南诏诸蛮,欲因以绥来之,可谓有志矣!
——《晋书·郭崇韬传》
注:斩祛射钩:祛。 袂;钩,衣带之钩。意谓旧怨。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定州王都引契丹入寇 寇:敌人
B.藏于私家,何异公帑。 帑:国库里的钱财
C.由是谗间愈人 时:离间的话。
D.因与从袭等共构之 构:图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契丹之来,非救文礼
人非生而知之者
为王都以利诱之耳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A. B.
晋兵围张文礼于镇州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因言蜀之宝货皆入崇韬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C. 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契丹来犯,郭崇韬认为应该乘士气高涨之机,主动迎战,庄宗采纳了他的建议,果然打败了契丹。
B.郭崇韬进入洛阳后,开始接受别人的贿赂,在故人子弟的劝谏下,他把收受的钱财都献出去了。
C.庄宗建造高楼避暑,郭崇韬认为不能只图一个人享乐,力谏不可,宦官乘机在庄宗面前说他的坏话。
D.向延嗣诬陷郭崇韬把蜀地的宝货据为己有,并有谋反的意图。庄宗对此大怒,马彦圭假传圣旨让魏王处死了他。
4.联系全文看,下面对文言文最后一段的议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郭崇韬当权时,把弘文馆改为崇文馆,以避父讳的做法值得非议。
B.郭崇韬自认为是郭子仪的后代,路为其墓地时,下马痛哭,作者对此不以为然。
C.郭崇韬尽忠国家,征蜀时,军政大事都由他决断。能破蜀,他功不可没。
D.破蜀后,郭崇韬派遣使者招抚南诏诸蛮。作者认为这种举动体现了他的大志。
5.把文言文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艰难逸豫,为虑不同,其势自然也。
译文:
(2)因与从袭等共构之。
译文:
(3)欲因以绥来之,可谓有志矣!
译文:
(三)
赵逵字庄叔,其先秦人,家于资州。逵读书数行俱下,尤好聚古书,考历代兴衰治乱之迹 与当代名人巨公出处大节,根穷底究,尚友其人。绍兴二十年,类省奏名,明年对策,论君臣父子之情甚切,擢第一。时秦桧意有所属,而逵独当帝意,桧不悦。即罢知举王雕 授逵左承事郎、签书剑南东川。帝尝问桧:“赵逵安在?” 桧以实对。久之,帝又问,除校书郎。逵单车赴阙,征税者希桧意,搜行橐皆书籍,才数金而已。既就职,未尝私谒,桧意愈恨。逵赓御制《芝草诗》有“皇心未敢宴安图”之句, 桧见之怒曰:“逵犹以为未太平耶?”又谓逵曰:“馆中禄薄,能以家来乎?”逵曰:“亲老不能涉险远。” 桧徐曰:“当以百金为助。”逵唯唯而已。又遣所亲申前言,讽逵往谢,逵不答,桧滋怒,欲挤之,未及而死。帝临哭桧还,即迁逵著作佐郎兼权礼部员外郎。帝如景灵宫,秘省起居惟逵一人。帝屡目逵,即日命引见上殿,帝迎谓曰:“卿知之乎?始终皆朕自擢。自卿登第后,为大臣沮格,久不见卿。秦桧日荐士,未尝一语及卿,以此知卿不附权贵,真天子门生也。”诏充普安郡生府教授。逵奏:“言路久不通,乞广赐开纳,勿以微贱为间,庶几养成敢言之气。”帝嘉之。二十六年,迁著作郎,寻除起居郎。入谢,帝又日:“秦桧炎炎,不附者惟卿一人。”逵曰:“臣不能效古人抗折权奸,但不与之同尔,然所以事丞相礼亦不敢阙。”又曰:“受陛下爵禄而奔走权门,臣不惟不敢,亦且不忍。”明年同知贡举,尽公考阅,以革旧弊,遂得王十朋、阎安中。……逵以疾求外,帝命国医王继先视疾,不可为矣。卒年四十一。帝为之抆泪叹息。逵尝自谓:“司马温公不近非色,不取非财,吾虽不肖,庶几慕之。”
1、下列句于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逵对独当帝意 当:适合
B、亲老不能涉险远 亲老:亲人和老人
C、逵不答,桧滋怒 滋:更加
D、寻除起居郎 寻:不久
2、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①侩以实对 ②能以家来乎 ③当以百金为助
④以此知卿不附权贵 ⑤勿以微贱为间 ⑥尽公考阅,以革旧弊
⑦逵以疾求外
A、①③⑤ B、②④ C、⑤⑦ D、③④⑥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赵逵不附权贵的一组是( )
1论君臣父子之情甚切,攫第一。 ②逵单车赴阙。 ③逵唯唯而已。
④讽逵往谢,逵不答。 ⑤帝为之抆泪叹息。
A、①④ B、②③⑤ C、①②⑤ D、③④
4、下列叙述不符含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赵逵读书能考察历代兴衰治乱事迹和当代名人贤士的行为节操,深人探讨研究, 尊 崇接近那些贤人。
B、赵逵中进士后因言论不合秦桧的心意而被罢免官职,后经皇帝询问才被任命为朝官,赴朝廷时,征税者迎合秦桧的心意搜查他的行囊。
C、赵逵在朝任官,秦桧既出言打击又想施惠拉拢,赵逵不为所动。秦桧死后,赵逵受皇帝信任升官。
D、赵逵直言奏告皇帝应广开言路使人敢言,后来他主管科举考试,能完全公正地考核察看考生,革除旧弊,选到了王十朋等人才。
5、翻译下面句子
(1)秦桧炎炎,不附者惟卿一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但臣不能效古人抗折权奸,但不与之同尔,然所以事丞相礼亦不敢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虽不肖,庶几慕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常衮,京兆人。性狷洁,不妄交游。由太子正字,累为中书舍人。始,回纥有战功者,得留京师,虏性易骄,数出中渭桥,与军人格斗。衮建言:“今西蕃盘桓境上,数入寇,若相连结,以乘无备,其变不细,请早图之。”又天子诞日,诸道争以侈丽奉献。衮以为:“节度使、刺史非能男耕而女织者,类出于民,是敛怨以媚上也,请皆还之。今军旅未宁,王畿户口十不一在,而诸祠寺写经造像,焚币埋玉,所以赏赉若比丘、道士、巫祝之流,岁巨万计。陛下若以易刍粟,减贫民之赋,天下之福岂有量哉!”代宗嘉纳。迁礼部侍郎,时宦者刘忠翼权震中外,泾原节度使马璘为帝宠任,有所干请,衮皆拒却。
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①,与杨绾同执政。绾长厚通可,而衮苛细,以清俭自贤。帝内重绾而专任之,礼遇信爱,衮弗及也,每所恨忌。会绾卒,衮始当国。
先是,百官俸寡狭,议增给之。时韩滉使度支,与衮皆任情轻重。滉恶国子司业张参,衮恶太子少詹事赵槊,皆少给之。太子文学为洗马副,衮姻家任文学者,其给乃在洗马上。其骋私崇怨类此。故事,日出内厨食赐宰相家,可十人具,衮奏罢之。政事堂②北门,异时宰相过舍人院咨逮政事,至衮乃塞之,以示尊大。窒卖官之路,然一切以公议格之,非文词者皆摈不用。
德宗即位,衮奏贬崔祐甫为河南少尹。帝怒,使与祐甫换秩,再贬潮州刺史。
建中初,杨炎辅政,起为福建观察使。始,闽人未知学,衮至,为设乡校,使作为文章,亲加讲导,由是俗一变,岁贡士与内州等。卒于官,年五十五,赠尚书左仆射。 (节选自《新唐书·常衮传》)
臣光曰:“君子耻食浮于人;衮之辞禄,廉耻存焉,与夫固位贪禄者,不犹愈乎!诗云:‘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如衮者,亦未可以深讥也。”
(《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一》)
注: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当于宰相一职。②政事堂:宰相处理政事之处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累为中书舍人 累:逐步升迁。 B.类出于民 类:大多。
C.有所干请 干:干预。 D.窒卖官之路 窒:杜绝。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常衮“性狷洁”和“苛细”的一组是( )
4.下列对原文文意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衮起初为人正直,曾在皇上寿辰时,就各地竞送奢礼一事,直言不讳地劝谏皇上体恤百姓,受到皇上的称赞;升任礼部侍郎后,依然正直为官,不畏权贵;但升任宰相一职后,却对深受皇上器重的另一宰相杨绾嫉妒不已,表现出人格的另一面。
B.杨绾死后,常衮身为宰相,大权得以独揽,私欲逐渐暴露。他先是提议给百官增加俸禄,然在发放时伙同主管财政的韩滉对各自厌恶的打击报复,又私自增加其“姻家”的俸禄,又表现出心胸狭窄、自私的一面。
C.纵观常衮的一生,“狷洁”与“苛细”并存,公心与“骋私”皆具,“独断”与“才干”均有,作者以褒贬分明的史学家态度,选取常衮一生中的一些典型事件,客观地展示了封建社会一个性格极为复杂的士大夫形象。
D.司马光认为凡君子当存“廉耻”之心,他以对比的手法赞扬了常衮虽贵为宰相却勇于“辞禄”的举动,并且引用《诗经》中的名言,讽刺批判了那些尸位素餐、鲜廉寡耻的士大夫,说明像常衮那样存“廉耻”的人,是“未可以深讥”的。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骋私崇怨类此。
译文:
(2)由是俗一变,岁贡士与内州等。
译文:
(3)衮之辞禄,廉耻存焉,与夫固位贪禄者,不犹愈乎!
译文:
(五)
龚遂字少卿,山阳南平阳人也。以明经为官,至昌邑郎中令,事王贺①。贺动作多不正。遂为人忠厚,刚毅有大节,内谏争于王,外责傅相,引经义,陈祸福,至于涕泣,蹇蹇②亡已。面刺王过,王至掩耳起走,曰:“郎中令善愧人。” 及国中皆畏惮焉。
王尝久与驺奴宰人游戏饮食,赏赐亡度,遂入见王,涕泣膝行,左右侍御皆出涕。王曰:“郎中令何为哭?”遂曰:“臣痛社稷危也!愿赐清闲竭愚。”王辟左右,遂曰:“大王知胶西王③所以为无道亡乎?”王曰:“不知也。”曰:“臣闻胶西王有谀臣侯得,王所为拟于桀、纣也,得以为尧、舜也。王说其谄谀,尝与寝处,唯得所言,以至于是。今大王亲近群小,渐渍所习,存亡之机,不可不慎也。臣请选郎通经术有行义者与王起居,坐则诵《诗》《书》,立则习礼容,宜有益。”王许之。遂乃选郎中张安等十人侍王。居数日,王皆逐去安等。
会昭帝崩,亡子,昌邑王贺嗣立,官属皆征入。王相安乐迁长乐卫尉。遂见安乐,流涕谓曰:“王立为天子,日益骄溢,谏之不复听。今哀痛未尽,日与近臣饮食作乐,斗虎豹,召皮轩,车九流,驱驰东西,所为悖道。古制宽,大臣有隐退,今去不得,阳狂恐知,身死为世戮,奈何?君,陛下故相,宜极谏争。”
王即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乱废。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唯遂与中尉王阳以数谏争得减死。
上以遂年老,拜为水衡都尉,上甚重之。以官寿卒。
(选自《汉书》卷;略有删改)
注:①王贺:昌邑王刘贺,汉武帝孙。②蹇蹇:忠直。③胶西王:刘卯。因参与叛乱被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刺王过,王至掩耳起走 刺:指责
B、存亡之机,不可不慎也 机:时机
C、今去不得,阳狂恐知 阳狂:刚强勇猛
D、君,陛下故相,宜极谏争 谏争:上谏书争取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贺动作多不正 B、愿赐清闲竭愚
C、王说其谄谀 D、唯得所言,以至于是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至于涕泣,蹇蹇亡已 至于,理故宜然
B、大王知胶西王所以为无道亡乎?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C、尝与寝处,唯得所言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
D、卒以淫乱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下列对龚遂言行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龚遂为人忠厚刚毅,具有宁折不弯的节操,对品行不端的昌邑王刘贺多方规劝,对傅相严肃批评,激动时乃至于声泪俱下。
B、安乐在昌邑王当上皇帝以后调任长乐卫尉,皇上哀痛未尽,他却每天和一班大臣在一起寻欢作乐;龚遂当面斥责他的所作所为违背正道。
C、龚遂不仅敢谏,而且善讽,他意识到侯得溜须拍马的严重后果,就用胶西王身亡的事例劝昌邑王疏远侯得,终于使昌邑王同意选贤侍坐。
D、龚遂知道仕途险恶,他曾经向往古人的隐退而慨叹今日难以辞官,也因为直言敢谏差一点掉脑袋,最终还是做了一辈子官,死在官任上。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国中皆畏惮焉。
译文:
(2)王所为拟于桀、纣也,得以为尧、舜也。
译文 :
(3)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
译文 :
(六)
王绂,字孟端,无锡人。博学,工歌诗,能书,写山木竹石,妙绝一时。洪武中,坐累戍朔州。永乐初,用荐,以善书供事文渊阁。久之,除中书舍人。
绂未仕时,与吴人韩奕为友,隐居九龙山,遂自号九龙山人。于书法,动以古人自期。画不苟作,游览之顷,酒酣握笔,长廊素壁淋漓沾洒。有投金币购片楮①者,辄拂袖起,或闭门不纳,虽豪贵人勿顾也。有谏之者,绂曰:“丈夫宜审所处,轻者如此,重者将何以哉!”。在京师,月下闻吹箫者,乘兴写《石竹图》,明旦访其人赠之,则贾客也。客以红氍毹②馈,请再写一枝为配,绂索前画裂之,还其馈。一日退朝,黔国公沐晟从后呼其字,绂不应。同列语之曰:“此黔国公也。”绂曰:“我非不闻之,是必于我索画耳。”晟走及之,果以画请,绂颔之而已。逾数年,晟复以书来,绂始为作画。既而曰:“我画直遗黔公不可。黔公客平仲微者,我友也,以友故与之,俟黔公与求则可耳。”其高介绝俗如此。
昆山夏昶者,亦善画竹石,亚于绂。画竹一枝,直白金一锭,然人多以馈遗得之。昶,字仲昭,永乐十三年进士,后改庶吉士,历官太常寺卿。昶与上元张益,同中进士,同以文名,同善画竹。其后,昶见益《石渠阁赋》,自谓不如,遂不复作赋。益见昶所画竹石,亦遂不复画竹。
(节选自《明史·王绂、夏昶传》)
注:①楮(chǔ)一种树皮可以用来造纸的树。②氍毹(qú shū):一种毯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学……写山木竹石,妙绝一时。 写:摹画。
B.于书法,动以古人自期。 期:要求。
C.晟走及之,果以画请,绂颔之而已 颔:点头。
D.昶……同以文名,同善画竹 名:名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绂始为作画 B. 明旦访其人赠之,则贾客也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 昆山夏昶者……亚于绂 D. 然人多以馈遗得之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不赂者以赂者丧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王绂“高介绝俗”的一组是( )
①“以善书供事文渊阁” ②“于书法,动以古人自期”
③“虽豪贵人勿顾也” ④“明旦访其人赠之”
⑤“绂索前画裂之,还其馈” ⑥“绂颔之而已”
A.①②⑤⑥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③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绂博学多才,不仅能善于唱歌和作诗,还爱好看书、“写山木竹石”,所以特别被当时的人称赞。
B.王绂作画不肯轻易下笔,但在游览时,饮酒到了兴头上,就会在长廊的粉壁上借着酒兴尽情地挥洒。
C.沐晟向王绂求画,过了几年都没有得到,最后沐晟又用自己收藏的书来换,王绂才给他作画。
D.夏昶和张益为人都很谦虚,夏昶见到张益的《石渠阁赋》后,就不再作赋了;张益见到夏昶画的竹石后,也从此不再画竹。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善书供事文渊阁
译文:
②绂曰:“丈夫宜审所处,轻者如此,重者将何以哉!”
译文:
③其后,昶见益《石渠阁赋》,自谓不如,遂不复作赋。
译文:
(七)
伍子胥者,楚人也,名员。员父曰伍奢。员兄曰伍尚。其先曰伍举,以直谏事楚庄王,有显,故其后世有名于楚。楚平王有太子名曰建,使伍奢为太傅,费无忌为少傅。无忌不忠于太子建。平王使无忌为太子取妇于秦,秦女好,无忌驰归报平王曰:“秦女绝美,王可自取,而更为太子取妇。”平王遂自取秦女而绝爱幸之,生子轸。更为太子取妇。无忌既以秦女自媚于平王,乃因谗太子建。平王稍益疏建,使建守城父,备边兵。无忌又日夜言太子短于王曰:“太子以秦女之故,不能无怨望,且欲入为乱矣。”平王乃召其太傅伍奢考问之,伍奢曰:“王独奈何以谗贼小臣疏骨肉之亲乎?”平王怒,囚伍奢,而使城父司马奋扬往杀太子,太子建亡奔宋。无忌言于平王曰:“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王使人召二子曰:“来,吾生汝父;不来,今杀奢也。”伍尚欲往,员曰:“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脱者后生患,二子到,则父子俱死,何益父之死?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俱灭,无为也。”伍尚谓员:“可去矣!汝能报杀父之仇,我将归死。”尚既就执,子胥遂亡。至昭关,昭关欲执之,追者在后,至江,江上有一渔父乘船,知伍胥之急,乃渡伍胥。伍胥既渡,解其剑曰:“此剑直百金,以与父。”父曰:“楚国之法,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岂徒百金剑邪!”不受。至于吴,吴王僚方用事,公子光为将。伍胥知公子光有内志,欲杀王而自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五年而楚平王卒,轸立为后,是为昭王。公子光乃令专诸袭刺吴王僚而自立,是为吴王阖闾。阖闾既立,乃召伍员以为行人,而与谋国事。四年,吴伐楚,伍员大破楚军于豫章。九年,阖闾悉兴师与唐、蔡伐楚,五战,遂至郢。昭王出亡。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己。
太史公曰:“怨毒之于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于臣下,况同列乎!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节选自《史记·伍子胥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女好,无忌驰归报平王 好:美丽
B.无忌既以秦女自媚于平王 媚:讨好
C.不能无怨望 望:盼望
D.赐粟五百石,爵执 赐:赏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 ②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B.①二子到,则父子俱死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C.①此剑直百金,以与父 ②今以钟磐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D.①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伍子胥“胆识才干”的一组是( )
①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 ②汝能报杀父之仇,我将归死
③此剑直百金,以与父 ④乃进专诸于公子光
⑤伍员大破楚军于豫章 ⑥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平王是个荒淫昏愦的国君,他不顾廉耻,只顾自己享乐,把本来是儿媳的秦女据为己有,还听信谗言,杀害了忠臣和骨肉,终于给楚国带来灾难。
B.伍奢是忠于职守的忠臣,他做太子建的太傅,就坚决维护太子建的利益,敢于当面指责楚平王的过错,即使激怒平王,惹来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最终同长子一起被杀害。
C.伍子胥是一个有胆识有才干、爱憎分明、敢作敢为的英雄。在关键时刻,他看出楚王的阴谋,作出正确的抉择:在吴国,他帮助阖闾登上王位,取得他的信任,终于实现了借力报仇的愿望。
D.司马迁在文末启示后人,怨则生悲,无论身份贵贱,都不可使人产生怨毒之心,并强调隐忍以行,方可成就功名,伍子胥正因能“弃小义”,故而能“雪大耻”。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来,吾生汝父;不来,今杀奢也。
(2)王独奈何以谗贼小臣疏骨肉之亲乎?
(3)王者尚不能行之于臣下,况同列乎!
(八)
孟业,字敬业,巨鹿安国人。家本寒微,少为州吏。性廉谨,同僚诸人侵盗官绢,分三十匹与之,拒而不受。魏彭城王元韶拜定州,除典签。长史刘仁之谓业曰:“我处其外,君居其内,同心戮力,庶有济乎!”未几仁之征入为中书令,临路启韶云:“殿下左右可信任者唯有孟业,愿专任之。余人不可信也。”又与业别,执手曰:“今我出都君便失援,恐君在后,不自保全。唯正与直,愿君自勉。”业唯有一马,因瘦而死。韶以业家贫,令州府官人同食马肉,欲令厚偿,业固辞不敢。韶乃戏业曰:“卿邀名人也。”对曰:“业以细微,伏事节下,既不能裨益,宁可损败清风!”后齐高祖书与韶云:“典签姓孟者极能用心,何不置之目前?”韶,高祖之婿也。仁之后为兖州,临别谓吏部崔暹曰:“贵州人士,唯有孟业,宜铨举之,他人不可信也。’’崔暹问业曰:“君往在定州,有何政绩,使刘西兖如此钦叹?”答曰:“禀性愚直,唯知自修,无他长也。”天保初,清河王高岳拜司州牧,闻业名行,复召为法曹。业形貌短小,及谒见,岳心鄙其眇小,笑而不言。后寻业断决之处,乃谓业曰:“卿断决之明,可谓有过躯貌之用。”寻迁东郡守,以宽惠著。其年,麦一茎五穗,其余三穗四穗共一茎,合郡人以为政化所感。寻以病卒。
(《北齐书·孟业传》)
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业以细微,伏事节下 细微:细致周到。
B.宁可损败清风 清风:清廉的风气。
C.唯有孟业,宜铨举之 铨举:选拔推荐。
D.唯知自修,无他长也 自修:自我修养。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韶以业家贫 ②寻以病卒 ③韶乃戏业曰:“卿邀名人也。” ④后寻业断决之处,乃谓业曰
A.两个“以”相同,两个“乃”也相同
B.两个“以”相同,两个“乃”不同
C.两个“以”不同,两个‘乃”相同
D.两个“以”不同,两个“乃”也不同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说明孟业为官清正廉谨的一组是
①同心戮力,庶有济乎! ②唯正与直,愿君自勉。
③欲令厚偿,业固辞不敢。 ④典签姓孟者极能用心。
⑤卿断决之明,可谓有过躯貌之用。
A.①③⑤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⑤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业出身贫寒低微之家,青年时做州府官吏,他性情廉谨,拒绝接受不义财物。元韶任定州长官,孟业被任命为典签之官。
B.长史刘仁之非常信任孟业。刘仁之应征入朝做中书今,临行向元韶推荐孟业,并勉励孟业坚守正直。
C.盂业的马死了,元韶想让州府官人吃马肉而付钱给家贫的孟业,盂业坚决不肯做这类有损清廉风气的事。他后来受到齐高祖的重视。
D.刘仁之出任兖州长官,临别又向吏官崔暹推荐盂业。盂业后做司州长官高岳的法曹官,因形貌短小,遭到高岳鄙视和讥笑,后高岳很佩服孟业有断决之明。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我处其外,君居其内,同心戮力,庶有济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
(2)今我出都,君便失援,恐君在后,不自保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禀性愚直,唯知自修,无他长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
(九)
任伯雨字德翁,眉州眉山人。自幼已矫然不群,邃经术,文力雄健。中进士第。知雍丘县,御吏如束湿,抚民如伤。县枕汴流,漕运不绝,旧苦多盗,然未尝有获者,人莫知其故。伯雨下令纲舟无得宿境内,始犹不从,则命东下者斧断其缆,趣京师者护以出,自是外户不闭。
使者上其状,召为大宗正丞,甫至,擢左正言。时徽宗初政,纳用谠论,伯雨首击章惇,曰:“惇久窃朝柄,迷国罔上,毒流搢绅,乘先帝变故仓卒,辄逞异意,睥睨万乘,不复有臣子之恭。向使其计得行,将置陛下与皇太后于何地!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臣闻北使言,去年辽主方食,闻中国黜惇,放箸而起,称甚善者再,谓南朝错用此人。北使又问,何为只若是行遣?以此观之,不独孟子所谓‘国人皆曰可杀’,虽蛮貊之邦,莫不以为可杀也。”章八上,贬惇雷州。
伯雨居谏省半岁,所上一百八疏,大臣畏其多言,俾权给事中,密谕以少默即为真。伯雨不听,抗论愈力,且将劾曾布。布觉之,徙为度支员外郎,寻知虢州。崇宁党事作,削籍编管通州。为蔡卞所陷,与陈瓘、龚玦、张庭坚等十三人皆南迁,独伯雨徙昌化。奸人犹未甘心,用匿名书复逮其仲子申先赴狱,妻适死于淮,报讣俱至,伯雨处之如平常,曰:“死者已矣,生者有负于朝廷,亦当从此诀。如其不然,天岂杀无辜耶!”
(《宋史 · 列传一O四》)
[注] 束湿:本义为捆扎湿物,湿物易束,故急捆之,指行为急切,也比喻行为严急苛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御吏如束湿,抚民如伤 伤:伤口。
B、趣京师者护以出 趣:去、往。
C、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 贷:宽恕。
D、何为只若是行遣 遣:遣送。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纲舟无得宿境内 无得:不能。
B、时徽宗初政,纳用谠论 谠论:正直的言论。
C、辄逞异意,睥睨万乘 睥睨:窥探。
D、如其不然,天岂杀无辜耶 不然:不这样。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然未尝有获者,人莫知其故 B、则命东下者斧断其缆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C、为蔡卞所陷 D、趣京师者护以出
吾属今为之虏矣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任伯雨年少时就已经能文能武,表现出与众不同。主持雍丘县期间,政绩突出,尤其表现在整顿漕运,使盗贼不得入境这件事情上。
B、任伯雨在徽宗即位不久,敢于揭发长期把持朝政的章惇。他在做谏官的半年时间里,上疏108份,表现了刚直不阿、敢于斗争的精神。
C、任伯雨秉公直谏,使大臣们极为畏惧,徽宗也为此而担忧,密谕让他少谏或不谏,可他仍然忠心直谏,最后却因为党事被革除官职。
D、任伯雨因直谏遭致奸臣陷害,自己被革职,仲子申先下狱,但他置这一切于不顾,始终对朝廷忠心耿耿,最终得以昭雪被重新起用。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向使其计得行,将置陛下与皇太后于何地!(2分)
译文:
(2)死者已矣,生者有负于朝廷,亦当从此诀。(3分)
译文:
(十)
杨最,字殿之,射洪人。正德十二年进士。授工部主事。督逋山西,悯其民贫,不俟奏报辄返。尚书李链劾之,有诏复往。最乃与巡按御史牛天麟极陈岁灾民困状,请缓其征。从之。历郎中,治水淮、扬。值世宗即位,上言:“宝应汜光湖西南高,东北下。运舟行湖中三十余里。而东北堤岸不逾三尺,雨霪风厉,辄冲决,阴阻运舟,监城、兴化、通、泰良田悉遭其害。宜如往年白圭①修筑高邮康济湖,专敕大臣加修内河,培旧堤为外障,可百年无患,是为上策。其次于缘河树札数重,稍障风波,而增旧堤,毋使庳薄,亦足支数年。若但窒隙补阙,苟冀无事,一遇霪潦,荡为巨浸,是为无策。”部议用其中策焉。出为宁波知府。请罢浙东贡币,诏悉以银充,民以为便。累迁贵州按察使,入为太仆卿。世宗好神仙。给事中顾存仁、高金、王纳言皆以直谏得罪。会方士段朝用者,以所炼白金器百余因郭勋以进,云以盛饮食物,供斋醮,即神仙可致也。帝立召与语,大悦。朝用言:帝深居无与外人接,则黄金可成,不死药可得。帝益悦,谕廷臣令太子监国.“朕少假一二年.亲政如初。”举朝愕不敢言。最抗疏谏曰:“陛下春秋方壮,乃圣谕及此,不过得一方士。欲服食求神仙耳。神仙乃山栖澡练者所为,岂有高居黄屋紫闼,衮衣玉食,而能白日辩举者?臣虽至愚,不敢奉诏。”帝大怒,立下诏狱,重杖之,杖未毕而死。
最既死,监国议亦罢。明年,勋以罪瘐死。朝用诈伪觉,亦伏诛。隆庆元年,赠最右副都御史,谥忠节。
《明史·列传九十七》
注:①白圭(.1419--1474),字宗玉,南宫人。明朝正统七年考取进士。曾任陕西按察副使、浙江右布政使、兵部右侍郎,累官工部尚书、兵部尚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悯其民贫,不俟奏报辄返。 悯:同情,怜恤
B.专敕大臣加修内河,培旧堤为外障 培:给堤坝垒土
C.请罢浙东贡币,诏悉以银充 币:金钱
D.明年,勋以罪瘐死 瘐;在狱中病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最乃与巡按御史牛天麟极陈岁灾民困状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
B.而增旧堤,毋使庳薄,亦足支数年 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C.以所炼白金器百余因郭勋以进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
D.云以盛饮食物,供斋醮,即神仙可致也 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杨最忠直敢为的一组是( )
①不俟奏报辄返 ②专敕大臣加修内河,培旧堤为外障
③请罢浙东贡币,诏悉以银充 ④累迁贵州按察使,人为太仆卿
⑤岂有高居黄屋紫闼,衮衣玉食,而能白狮举者
⑥最既死,监国议亦罢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③⑥ D.④⑤⑥
4.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评价,错误的一项是( )
A.杨最到山西催缴租税,看到百姓的贫困状况,于心不忍,没有向皇上请示就返回了,后来被人检举,才不得不再次奉诏前往山西。
B.杨最曾负责治理淮水、扬子江的水患,当时明世宗提出了上、中、下三条治理宝应汜光湖的对策,杨最和大家都认为中策最好。
C.明世宗喜好神仙之术,许多正直的大臣都因直言进谏而获罪,但杨最仍不顾自身安危提出反对意见,最后遭受杖刑重罚致死。
D.杨最死后,世宗令太子监国的想法没有实行,而蛊惑皇上的奸臣方士也都得到了惩罚,隆庆元年,杨最受到了朝廷的追封。
(十一)
苏威,字无畏,京兆武功人也。高熲(jiǒng)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召之。及至,引入卧内,与语大悦。拜太子少保,俄兼纳言、民部尚书。威上表陈让,诏曰:“舟大者任重,马骏者远驰。以公有兼人之才,无辞多务也。”威乃止。初,威父(绰)在西魏,以国用不足,为征税之法,颇称为重。既而(绰)叹曰:“今所为者,正如张弓,非平世法也。后之君子,谁能弛乎?”威闻其言,每以为己任。至是,奏减赋役,务从轻典,上悉从之。威见宫中以银为幔钩,因盛陈节俭之美以谕上。上为之改容,雕饰旧物,悉命除毁。寻复兼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本官悉如故。治书侍御史梁毗以威领五职,安繁恋剧,无举贤自代之心,抗表劾威。上曰:“苏威朝夕孜孜,志存远大,举贤有阙,何遽迫之!”因谓朝臣曰:“苏威不值我,无以措其言;我不得苏威,何以行其道?杨素才辩无双,至若斟酌古今,助我宣化,非威之匹也。”其见重如此。隋承战争之后,宪章舛驳,上令朝臣厘改旧法,为一代通典。律令格式,多威所定,世以为能。国子博士何妥奏威与礼部尚书卢恺等共为朋党,上令蜀王秀、上柱国虞庆则等杂治之,事皆验。上以《宋书·谢晦传》中朋党事,令威读之。威惶惧,免冠顿首。上曰:“谢已晚矣。”于是免威官爵,知名之士坐威得罪者百余人。
(《隋书卷四十一·列传第六》)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舟大者任重 任:承担
B.以国用不足,为征税之法 用:资财
C.苏威不值我,无以措其言 值:遇到
D.上令朝臣厘改旧法 厘:逐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以公有兼人之才,无辞多务也 ②岂以一璧之故欺秦耶
B.①“……无辞多务也。”威乃止。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①威闻其言,每以为己任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①因谓朝臣日 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苏威深得高祖器重的一组是( )
①及至,引入卧内,与语大悦 ②以公有兼人之才,无辞多务也
③上为之改容,雕饰旧物,悉命除毁
④苏威不值我,无以措其言;我不得苏威,何以行其道
⑤上令朝臣厘改旧法,为一代通典 ⑥上以《宋书。谢晦传》中朋党事,令威读之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①②④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威以贤能著称,故高祖征召他,认为他凭着出众的才华,可以兼任多职。当言官他贪恋权位时,高祖认为即使他在举荐贤能方面有缺点,也不应苛责。
B.苏威力主采取较轻的赋税和劳役制度,他把改变以国家资财不足而制定的重税之法作为自己的使命,以实现父亲的未竟之志。
C.苏威的为政之才深得高祖器重。高祖认为,杨素才辩天下无双,但是在斟酌占今得失,帮助君主宣扬教化方面,是无法与苏威匹敌的。
D.苏威与礼部尚书卢恺等人结为朋党,被揭发查实后,他虽然认了错,但并没有能得到皇上的宽恕,也因此冒犯了许多当时有名望的士大夫。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今所为者,正如张弓,非平世法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因盛陈节俭之美以谕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苏威朝夕孜孜,志存远大,举贤有阙,何遽迫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也。初,北见袁绍,谓绍谋臣辛评、郭图曰:“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衰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于是遂去之。(荀)或①荐嘉。召见,论天下事。太祖④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
征吕布。三战破之,布退固守。时士卒疲倦,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东,闻太祖与袁绍相持于官渡,将渡江北袭许。众闻皆惧,嘉料之曰:“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从破袁绍。绍死,又从讨谭、尚于黎阳,连战数克。诸将欲乘胜遂攻之,嘉曰:“袁绍爱此二子,莫嫡③立也。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太祖曰:“善。”乃南征。军至西平,谭、尚果争冀州。谭为尚军所败,走保平原,遣辛毗乞降。太祖还救之,遂从定邺。又从攻谭于南皮,冀州平。太祖曰:“唯奉孝为能知孤意。”年三十八,疾笃,太祖问疾者交错。及薨,临其丧,哀甚,谓苟攸等曰:“诸君能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后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十四·郭嘉传》中华书局版)
注:①苟或:曹操的谋士。 ②太祖:曹操,其子曹丕称帝,追封其为魏太祖。 ③古时候称正妻所生的儿子,有时候专指正妻所生的长子。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智者审于量主 量主:估量主人
B.多端寡要 寡要:抓不住要害
C.必死于匹夫之手 匹夫:才智一般的人
D.不使孤至此 至此:到这里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 月出于东山之上
B. 于是遂去之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C .以待其变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D.又从攻谭于南皮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郭嘉料事如神的一组是( )
①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 ②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
③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 ④军至西平,谭、尚果争冀州
⑤唯奉孝为能知孤意 ⑥后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社会政治大动荡的时代,郭嘉根据自己的立场和观察选择自己的“主公”。他先是北见袁绍,后来又投靠曹操,表现了郭嘉“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的择主原则。
B.郭嘉是由于苟或的推荐才得到曹操的赏识的,他擅长于分析时局形势以及各个政治军事集团内在的矛盾,有利于曹操在政治军事上的决策,从而成为曹操重要的谋士。
C.“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是郭嘉在官渡之战后对是否乘胜追讨谭、尚作出的分析,这个看法的提出是建立在对人性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的,事实证明了郭嘉料事的准 确,最终使得曹操坐收渔人之利。
D.曹操在郭嘉去世后南下荆州,结果“于巴丘遇疾疫,烧船”,惨败后的曹操想起了这位年轻而又诡奇的谋士,也令人对郭嘉能够一瞥之下看出他人肺腑的惊世才能产生无限遐 想。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霄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三)
徐文长传 袁宏道①
徐谓,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藉甚。薛公蕙校越时,奇其才,有国士之目。然数奇②,屡试辄蹶。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震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③喜。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记,皆出其手。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然竟不遇。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麴櫱④,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崩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模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欧阳公所谓“妖韶妇女老自有余态”者也。间以其余,旁溢为花鸟,皆超逸有致。
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太史元汴力解,乃得出。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或拒不纳;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石公曰:“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虽然,胡公,间世豪杰;永陵,英主。幕中礼数异等,是胡公知有先生矣;表上,人主悦,是人主知有先生矣。独身未贵耳。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梅客生尝寄余书曰:‘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悲夫!” (有删节)
[注]①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
②数奇(jī):指命运不好。
③永陵:指明世宗嘉靖皇帝。宋、元、明三代皆以陵名称谓已故皇帝。
④麴櫱(qūniè):酿酒用的发酵剂,这里指酒。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屡试辄蹶 蹶:挫折,失败。
B.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 属:通“嘱”,嘱托,吩咐。
C.虽其体格时有卑者 体格:身体健康状况
D.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 牢骚:抑郁不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徐文长“数奇”的一组是( )
①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 ②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麴櫱
③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 ④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故其名不出于越 ⑤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 ⑥显者至门,或拒不纳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薛蕙认为徐文长有奇才,胡宗宪延请他为幕府宾客;所作表文受到皇帝青睐;喜好谋划奇计,谈论兵法深得要领。
B.徐文长广博的阅历丰富了他的创作素材,而胸中又有怀才不遇的悲愤,所作诗歌匠心独出,文章见解独到,文气深沉去度严整;所画花鸟苍劲中透出姿媚,超逸有致。
C.徐文长傲视官场和权贵,官场中不拘礼节,葛衣乌巾,高谈阔论;权贵登门,有的拒不接纳;佯狂自虐,抱愤而死。
D.作者对徐文长的才华和人格大为赞赏,认为“无之而不奇”;对其不幸命运深表同情,说“斯无之而不奇也”。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震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
译文:
(2)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
译文:
(十四)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①,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②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吁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早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
①木主:灵牌。②虞、夏:虞舜、夏朝。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帮助
B、糟糠不厌而卒早夭:厌恶
C、余甚惑焉:疑惑
D、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通“殂”,死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
则群聚而笑之
B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与 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
吴之民方痛心焉
D
及饿且死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3、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部表现伯夷、叔齐“义”的一组是( )
①孤竹君欲立叔齐,及卒,叔齐让伯夷。 ②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③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④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 ⑤(伯夷、叔齐)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①③⑤ D、①④⑤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伯夷、叔齐继帝位互让,不食周粟,崇尚神农、虞、夏都是“义”的思想表现。
B、作者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赞扬了“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C、作者以“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早夭”作类比,为伯夷、叔齐持义而饿死鸣不平。
D、本文“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竟以寿终”,与《窦娥冤》中“却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对“跖”的态度一致。
5、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 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
译:
⑵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
⑶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五)
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奢因说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秦伐韩,军于阏与(阏yù与:古邑名,在今山西和顺西北)。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
兵去邯郸三十里,而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秦军军武安西,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军中侯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阏与非赵地也。”赵奢既已遣秦间,乃卷甲而趋之,二日一夜至,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曰:“内之。”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赵奢曰:“请受令。”许历曰:“请就斧质之诛。”赵奢曰:“胥后令邯郸。”许历复请谏,曰:“先据北山上者胜,后至者败。”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秦军解而走,遂解阏与之围而归。
赵惠文王赐奢号为马服君,以许历为国尉。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 用事者:主事的人
B.王用之治国赋 治:管理
C.秦军鼓噪勒兵 鼓噪:击鼓呐喊
D.赵奢既已遣秦间 遣:派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 故以羊易之也
B.又召乐乘而问焉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C.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老
D.先据北山上者胜 古之学者必有师
3.从文言句式看,下面句子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
A.奢以法治之 B.平原君以为贤
C.秦军军武安西 D.间以报秦将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赵奢“胆识谋略不凡”的一组( )
①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 ②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
④军国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
⑤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 ⑥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①③⑤ D.③④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奢任田部吏时,有胆有识,敢于坚持原则,依法从严惩治了平原君家不肯交租的主事者。
B.平原君不念旧恶,以德报怨,在国君面前推荐赵奢,让其负责管理全国赋税。
C.面对强秦伐韩,在是否援韩的问题上,赵国应对之策难定时,赵奢力主救韩,表现了非凡的胆识。
D.秦军的奸细潜入赵军营区,赵奢趁此施计,让其被表象蒙骗,中圈套而归,终使秦军大败。
6.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
译文: 。
(2)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
译文: 。
(3)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
译文: 。
(十六)
崔暹,字季伦,博陵安平人。赵郡公琛镇定州,辟为开府谘议。随琛往晋阳,高祖与语说之,以兼丞相长史。高祖举兵将入洛,留暹佐琛知后事。谓之曰:“丈夫相知,岂在新旧。军戎事重,留守任切,家弟年少,未闲事宜,凡百后事,一以相属。”握手殷勤,至于三四。
暹亲遇日隆,好荐人士。言邢邵宜任府僚,兼任机密。世宗因以征邵,甚见亲重。言论之际,邵遂毁暹。世宗不说,谓暹曰:“卿说子才之长,子才专言卿短,此痴人也。”暹曰:“子才言暹短,暹说子才长,皆是实事,不为嫌也。”世宗欲遐暹威势,诸公在坐,令暹高视徐步,两人掣裾而入,世宗分庭对揖。暹不让席而坐,觞再行,便辞退。暹前后表弹尚书令司马子如及尚书元羡、雍州刺史慕容献,又弹太师咸阳王坦、并州刺史可朱浑道元,罪状极笔,并免官。其馀死黜者甚众。高祖书与邺下诸贵曰:“崔暹昔事家弟为定州长史,后为吾儿开府谘议,及迁左丞吏部郎,吾未知其能也。始居宪台,乃尔纠劾。咸阳王、司马令并是吾对门布衣之旧,尊贵亲昵,无过二人,同时获罪,吾不能救,诸君其慎之。”高祖如京师,群官迎于紫陌。高祖握暹手而劳之曰:“往前朝廷岂无法官,而天下贪婪,莫肯纠劾。中尉尽心为国,不避豪强,遂使远迩肃清,群公奉法。冲锋陷阵,大有其人,当官正色,今始见之。高欢父子,无以相报。”赐暹良马,使骑之以从,且行且语。暹下拜,马惊走,高祖为拥之而授辔。
高祖崩,未发丧,世宗以暹为度支尚书,兼仆射,委以心腹之寄。暹忧国如家,以天下为己任。世宗车服过度,诛戮变常,言谈进止,或有亏失,暹每厉色极言,世宗亦为之止。 (《北齐书·列传第二十二》)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留暹佐琛知后事 知:主持 B.凡百后事,一以相属 属:托付
C.握手殷勤,至于三四 殷勤:热情周到 D.两人掣裾而入 掣:牵,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吾不能救,诸君其慎之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高祖书与邺下诸贵曰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C.高祖为拥之而授辔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D.暹忧国如家,以天下为己任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3.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崔暹被高欢父子信任器重的一组是( )
①辟为开府谘议 ②留暹佐琛知后事
③觞再行,便辞退 ④高欢父子,无以相报
⑤马惊走,高祖为拥之而授辔 ⑥暹每厉色极言,世宗亦为之止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⑥ D.②⑤⑥
4.下面对文意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崔暹受到北齐高欢父子两代皇帝的信任,高祖在认识崔暹不久就因为弟弟高琛无
暇处理事务而委之以重任,让他辅佐弟弟高琛在后方留守。
B.崔暹喜欢推荐人才,被推荐的邢邵在世宗面前诋毁他,他却不计较,认为邢邵说的是事实。因此,他更加受到世宗的器重。
C.崔暹敢于严明执法,处置了一大批贵戚,对此,高祖不但没有责备崔暹,反而在给邺下诸位权贵的信中告诫他们要自律谨慎。
D.崔暹以天下为己任,不但对大臣们严明执法,对皇帝的过错也不放过。他对世宗的过错常严肃而无保留地指出,世宗也因此改正。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说子才之长,子才专言卿短,此痴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暹不让席而坐,觞再行,便辞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往前朝廷岂无法官,而天下贪婪,莫肯纠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七)
胡则,字子正,婺州永康人。果敢有材气。以进士起家,补许田县尉。时灵、夏用兵,转运使索湘命则部送刍粮,为一月计。则曰:“为百日备,尚恐不支,奈何为一月邪?”湘惧无以给,遣则遂入奏。太宗因问以边策,对称旨,顾左右曰:“州县岂乏人?”命记姓名中书。后李继隆讨贼,久不解,湘语则曰:“微子几败我事。”一日,继隆移文转运司曰:“兵且深入,粮有继乎?”则告湘曰:“彼师老将归,欲以粮乏为辞耳,姑以有余报之。”已而果为则所料。后提举江南路银铜场、铸钱监,得吏所匿铜数万斤,吏惧且死,则曰:“马伏波(西汉名将马援)哀重囚而纵之,吾岂重货而轻数人之生乎?”籍为羡余,不之罪。改江、淮制置发运使,累迁尚书户部员外郎。
初,丁谓举进士,客许田,则厚遇之,谓贵显,故则骤进用。至是,谓罢政事,出则为京西转运使,迁礼部郎中。……徙广西路转运使。有番舶遭风至琼州,且告食乏,不能去。则命贷钱三百万,吏白夷人狡诈,又风波不可期。则曰:“彼以急难投我,可拒而不与邪?”已而偿所贷如期。又按宜州重辟十九人,为辨活者九人。
乾兴初,坐丁谓党,降知信州,徙福州……复为太常少卿、知池州。未行,复谏议大夫,徙河北都转运使。初,则在河北,殿中侍御史王沿尝就则假官舟贩盐,又以其子为名祈买酒场。至是,张宗诲擿发之,按验得实,出则知陈州。逾月,授工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刘随上疏言:“则奸邪贪滥闻天下,比命知池州,不肯行,今以罪去,骤加美职,何以风劝在位?”后徙杭州,再迁兵部侍郎致仕,卒。
则无廉名,喜交结,尚风义。在福州时,前守陈绛尝延蜀人龙昌期为众人讲《易》,得钱十万。绛既坐罪,遂自成都械昌期至。则破械馆以宾礼,出俸钱为偿之。(《宋史·列传第五十八·胡则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称旨 对称:回答符合 B.籍为羡余 籍:没收
C.坐丁谓党 坐:犯…罪 D.再迁兵部侍郎致仕 致仕:退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兵且深入,粮有继乎 B. 太宗因问以边策
存者且偷生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C. 彼以急难投我 D. 得吏所匿铜数万斤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表现胡则“尚风义”的一组是( )
①已而果为则所料。②籍为羡余,不之罪。③谓贵显,故则骤进用。④则命贷钱三百万。⑤为百日备,尚恐不支,奈何为一月邪?⑥则破械馆以宾礼,出俸钱为偿之。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③⑤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胡则果敢有材气,一次入朝奏事时,宋太宗询问他边策之事,他凭借其回答而深受太宗赏识,名字被记进了中书省。
B.胡则提举江南路银铜场、铸钱监时,效仿西汉名将马援,对于那些私自藏匿铜钱的官吏宽大为怀,并没有加以追查。
C.胡则担任广西路转运使时,对落难求助的外国商人,不顾手下官吏的反对,借给了他们三百万钱,表现出了急人之困的品格。
D.胡则为官有才干,屡受重用,但“喜交结,尚风义”的性格也曾使他犯了不少错误,致使他一生仕途坎坷。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微子几败我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又按宜州重辟十九人,为辨活者九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今以罪去,骤加美职,何以风劝在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八)
郅恽字君章,汝南西平人也。子寿。寿字伯考,善文章,以廉能称,举孝廉,稍迁冀州刺史。时,冀部属郡多封诸王,宾客放纵,类不检节,寿案察之,无所容贷。乃使部从事专住王国,又徙督邮舍王宫外,动静失得,实时骑驿言上奏王罪及劾傅相,于是藩国畏惧,并为遵节。.视事三年,冀土肃清。三迁尚书令。朝廷每有疑议,常独进见。肃宗奇其智策,擢为京兆尹。郡多强豪,奸暴不禁。三辅素闻寿在冀州,皆怀震竦,各相检敕,莫敢干犯。寿虽威严,而推诚下史,皆愿效死,莫有欺者。以公事免。
复征为尚书仆射。是时大将军窦宪以外戚之宠,威倾天下。宪尝使门生赍书诣寿,有所请托,寿即送诏狱。前后上书陈宪骄恣,引王莽以诫国家。是时宪征匈奴,海内供其役费,而宪及其弟笃、景并起第宅,骄奢非法,百姓苦之。寿以府臧空虚,军旅未休,遂因朝会讥刺宪等。厉音正色,辞旨甚切。宪怒,陷寿以买公田诽谤,下吏当诛。侍御史何敞上疏理之曰:"臣伏见尚书仆射郅寿坐于台上,与诸尚书论击匈奴,言议过差,及上书请买公田,遂系狱考劾大不敬。臣愚以为寿机密近臣,匡救为职。若怀默不言,其罪当诛。今寿违众正议,以安宗庙,岂其私邪?又台阁平事,分争可否,虽唐虞之隆,三代之盛,犹谓谔谔以昌,不以诽谤为罪。请买公田,人情细过,可裁隐忍。"书奏,寿得减死,论徙合浦。 节选自《后汉书 申屠刚鲍永郅恽列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宾客放纵,类不检节 类:皆
B.举孝廉,稍迁冀州刺史 迁:升官
C.又徙督邮舍王宫外 徙:迁移
D.宪尝使门生赍书诣寿 赍:把……作为见面的礼物。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是时大将军窦宪以外戚之宠 以安宗庙,岂其私邪?
A B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虽唐虞之隆……不以诽谤为罪 寿虽威严,而推诚下吏
C. D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郅寿执法严厉的一组是)( )
①寿案察之,无所容贷。②视事三年,冀土肃清。③三辅素闻寿在冀州,皆怀震竦。
④宪尝使门生赍书诣寿,有所请托,寿即送诏狱。
⑤前后上书陈宪骄恣,引王莽以诫国家。
⑥实时骑驿言上奏王罪及劾傅相。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解说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郅寿孝廉出身,以廉能见称,执法严明,其智策颇为皇帝赞赏。从冀州刺史断续作官到尚书仆射,名望较高。
B.郅寿多次向皇上报告窦宪的骄恣行为,并把他同王莽相比较,可惜最终没能惩治窦宪,反被判当诛,在何敞的帮助下,才得以流放合浦。
C.侍御史何敞认为,郅寿找机会讽刺窦宪的不法行为,也可算是份内的事。如果他不说,才不对呢o
D.郅寿在冀州管束诸王时,严于执法,不仅令藩国害怕,就是三辅高宫,也心怀震竦,各自收敛。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实时骑驿言上奏王罪及劾傅相。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寿以府臧空虚,军旅未休,遂因朝会讥刺宪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九)
刘宰,字平国,金坛人。绍熙元年举进士,调江宁尉。江宁巫风为盛,宰下令保伍互相纠察,往往改业为农。有持妖术者,皆禁绝之。岁旱,遵守命振荒邑境,多所全活。书其坐右曰:“毋轻出文引,毋轻事棰楚。”缘事出郊,与吏卒同蔬食水饮。去官,惟箧藏主簿赵师秀酬倡诗而已。授泰兴令,邻邑有租牛县境者,租户于主有连姻,因丧会,窃券而逃。它日主之子征其租,则曰牛鬻久矣。子累年讼于官,无券可质,官又以异县置不问。诉于宰,宰乃召二丐者劳而语之故,托以它事系狱。讯之,丐者自诡盗牛以卖,遣诣其所验视。租户曰:“吾牛因某氏所租。”丐者辞益力,因出券示之,相持以来,盗券者怃然,为归牛与租。富室亡金钗,惟二仆妇在,置之有司,咸以为冤。命各持一芦,曰:“非盗钗者,诘晨芦当自若;果盗,则长于今二寸。”明旦视之,一自若,一去其芦二寸矣,即讯之,果伏其罪。有姑诉妇不养者二,召二妇并姑置一室,或饷其妇而不及姑,徐伺之,一妇每以己馔馈姑,姑犹呵之,其一反之。如是累日,遂得其情。宰刚大正直,明敏仁恕,施惠乡邦。置义仓,创义役,三为粥以与饿者,自冬徂夏,日食凡万余人。某无田可耕,某无庐可居,某之子女长矣而未昏嫁,皆汲汲经理,如己实任其责。桥有病涉,路有险阻,虽巨役必捐赀先倡而程其事。凡利于乡人者,无不为也。 《宋史》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丧会,窃券而逃 券:契据
B.徐伺之,一妇每以己馔馈姑 伺:侍候
C.宰下令保伍互相纠察 纠察:检举监督
D.皆汲汲经理 经理:处理操办
2、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果盗,则长于今二寸
师不必贤于弟子
B
一妇每以己馔馈姑
以勇气闻于诸侯
C
或饷其妇而不及姑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
因出券示之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刘宰办案机智巧妙的一组是( )
①有持妖术者,皆禁绝之 ②毋轻出文引,毋轻事棰楚
③乃召二丐者劳而语之故,托以它事系狱 ④命各持一芦……即讯之,果伏其罪
⑤召二妇并姑置一室,或饷其妇而不及姑 ⑥置义仓,创义役
A. ①③⑥ B. ②④⑤ C. ③④⑤ D. ①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宰任江宁县尉时,为治理地方上盛行的巫术之风,采取有力手段,严厉禁止,使民风渐变,原来做巫祝的人也大都改行务农了。
B、刘宰清明廉洁,外出办事,与差吏士卒吃同样的蔬菜和同样的水。离职时,他的箱子里没有金银财宝,只有与主簿赵师秀酬唱的诗集。
C、刘宰办案机智巧妙,经常运用计谋使犯罪嫌疑人招供。借此捕获了偷契据的租牛人,让偷金钗的自投罗网,制裁了欺侮媳妇的恶婆婆。
D、刘宰仁慈宽忍,对父老乡亲关怀备至。筑路修桥,他捐钱并督办;百姓无田耕、无房住、子女没能成婚,他都会像对待自己的事一样尽心竭力去办理。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岁旱,遵守命振荒邑境,多所全活。
译文:
② 置之有司,咸以为冤。
译文:
③ 三为粥以与饿者,自冬徂夏,日食凡万余人。
译文:
(二十)
吕元膺,字景夫,郓州东平人。姿仪瑰秀,有器识。历右司员外郎。出为蕲州刺史,尝录囚,囚或白:“父母在,明日岁旦不得省,为恨。”囚泣,元膺恻然,悉释械归之,而戒还期。吏白“不可”,答曰:“吾以信待人,人岂我违?”如期而至。 自是群盗感愧,悉避境去。
元和中,累擢给事中。俄为同州刺史。既谢,帝逮问政事,所对详诣。明日,谓宰相曰:“元膺直气谠言,宜留左右,奈何出之?”李簿、裴珀谢,因言:“陛下及此,乃宗社无疆之休。臣等昧死请留元膺给事左右。”未几,兼皇大子侍读,进御史中丞。拜鄂岳观察使。
尝夜登城,守者不许。左右曰:“中丞也。”对曰:“夜不可辨。”乃还。明日,擢守者为大将。
入拜尚书左丞。度支使潘盂阳、太府卿王遂交相恶,乃除盂阳散骑常侍,遂邓州刺史,诏辞无所轻重。无膺上其诏,请明枉直,以显褒惩。
江西裴堪按虔州刺史李将顺受赇,不覆讯而贬。元膺曰:“观察使奏部刺史,不加覆.虽当诛,犹不可为天下法。”请遣御史按问,宰相不能夺。
选拜东都留守。故事,留守赐旗甲,至元膺不给。或上言:“用兵讨淮西,东都近贼,损其仪,沮威望,请比华、汝、寿三州。”帝不听,并三州罢之。留守不赐旗甲,自此始。都有李师道留邸,邸兵与山棚谋窃发,事觉,元膺禽破之。始,盗发,都人震恐,守兵弱不足恃,元膺坐城门指纵部分,意气闲舒,人赖以安。东畿西南通邓、虢,川谷旷深,多麋鹿,人业射猎而不事衣,迁徙无常,皆趟悍善斗,号曰“山棚”。权德舆居守,将羁縻之,未克。至是,元膺募为山河子弟,使卫宫城,诏可。
改河中节度使。时方镇多姑息,独元膺秉正自将,监军及中人往来者,严惮。入拜吏部侍郎。正色立朝,有台宰望,处事裁宜,人服其有体。以疾改太子宾客。居官始终无訾缺。卒,年七十;,赠吏部尚书。
(节选自『新唐书·卷八十七』)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姿仪瑰秀,有器识 器:才能。
B.既谢,帝逮问政事 逮:趁机。
C.臣等昧死请留元膺给事左右 昧:愚昧。
D.元膺坐城门指纵部分 部分:部署,分派。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如期而至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①请明枉直,以显褒惩 ②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C.①虽当诛,犹不可为天下法 ②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D.①或上言 ②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3.下列各句中,全都表现吕元膺“正直无私”的一项是( )
①悉释械归之,而戒还期 ②上其诏,请明枉直
③请遣御史按问,宰相不能夺 ④留守赐旗甲,至元膺不给
⑤独元膺秉正自将 ⑥居官始终无訾缺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4.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吕元膺任蕲州刺史时,不顾属下反对,在大年初一将囚徒释放回家探望父母,而这些囚徒也很守信用,如期而返,境内的盗贼也受到感动,主动离开了蕲州。
B.吕元膺任鄂岳观察使时,曾在夜间想登城巡视,守城人认为夜间辨认不清身份,不许他登城,元膺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提拔他做了大将。
C.吕元膺任尚书左丞时,度支使潘盂阳与太府卿王遂两人闹矛盾,关系紧张,他就安排孟阳做了散骑常侍,王遂做了邓州刺史,在公文中并不明确指出谁是谁非,成功地化解厂二人的矛盾。
D吕元膺任东都留守时,邸兵与山棚人阴谋叛乱,守军势力孤弱,人们惶恐不安;面 对危急的形势,吕元膺坐在城门上从容不迫,指挥若定,很快稳定了局势,平定·厂叛乱。
5.把文言文阅渎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厂翻泽成现代汉语。
(1)史白“不可”,答曰:“吾以衍待人,人岂我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陛下及此,乃宗社无坝之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正色立朝,有台宰望,处事裁订.人服其打体。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十一)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南公某文所书皆建昌南城人。曰陈策,尝买骡,得不可被鞍者,不忍移之他人,命养于野庐,俟其自毙。其子与猾驵计,因经过官人丧马,即磨破骡背,以炫贾之。既售矣,策闻,自追及,告以不堪。官人疑策爱也,秘之。策请试以鞍,亢亢终日不得被,始谢还焉。有人从策买银器若罗绮者,策不与罗绮。其人曰:“向见君帑有之,今何靳?”策曰:“然,有质钱而没者,岁月已久,丝力麋脆不任用,闻公欲以嫁女,安可以此物病公哉!”取所当与银器投炽炭中,曰:“吾恐受质人或得银之非真者,故为公验之。”……曰曾叔卿者,买陶器欲转易于北方,而不果行。有人从之并售者,叔卿与之,已纳价,犹问曰:“今以是何之?”其人对:“欲效公前谋耳。”叔卿曰:“不可。吾缘北方新有灾荒,是故不以行,今岂宜不告以误君乎?”遂不复售。而叔卿家苦贫,妻子饥寒不恤也。
(1)因经过官人丧马,即磨破骡背,以炫贾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恐受质人或得银之非真者,故为公验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以是何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十二)
把下面两段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孔子曰:“夫富而能富人者,欲贫而不可得也。贵而能贵人者,欲贱而不可得也。达而能达人者,欲穷而不可得也。” (《说苑·杂言》)
孔子曰:“君子有三思,而不可不思也。少而不学,长也。老而不教,死无思也。有而不施,穷无与也。是故君子少思长则学,老思死则教,有思穷则施。(《荀子·法行》)
(1)达而能达人者,欲穷而不可得也。
答:
(2)有而不施,穷无与也。
答:
(二十三)
把下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世论行善者福至,为恶者祸来。福祸之应:皆天也,人为之,天应之。阳恩,人君赏其行;阴惠,天地报其德。无贵贱贤愚,莫谓不然。徒见行事有其文传,又见善人时遇福,故遂信之,谓之安然。斯言或时贤圣欲劝人为善,著必然之语,以明德报;或福时适遇者以为然。如实论之,安得福佑乎?
《论衡·福虚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