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1.1《放大镜》教学设计
2025-09-29 05:23:23 责编:小OO
文档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放大镜》教学设计

课题放大镜

学习水平

课型

新授课课时一课时

科学概念:

1、 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 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

        △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突破

重难

点设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第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为新课教学奠定了基础;第二步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身经历、感受;第三步教师演示让所学知识再次巩固深化。

   眼睛是人的主要观察工具,但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5毫米的微小物体。多少年来,发明一种能看到更小物体的工具一直是人类的梦想。早

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发明了放大镜。

   今天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被广泛使用。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但是他们对人类发

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不一定很了解。

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简单光学知识。

教学媒体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PPT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学生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

活动

设计意图及建议

一、铺垫设疑:(3——5分钟)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 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

(生:放大镜)

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 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 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 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探究发现:(10——12分钟)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

3、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4、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归纳构建:(13——15分钟)

(三)放大镜的特点

1、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

(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   

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

回 答

根 据

提 示

自 主

介 绍

讨 论

交 流

指 明

汇 报

举 例

 

填写汇 报

口 答

演 示

观 察

 

尝 试

发 现

记 录

汇 报

 

指明回 答

找 找

体 验

1、从科学课学习中对放大镜的使用,再到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对放大镜的使用,从中了大镜使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2、填写的网状图,活动日的是了解人们使用放大镜的广泛性及意义。这个活动要让学生先在小组讨论,然后再由每个学生自己填写。最后大组交流完成全班的大表格。在此基础上,进行概括和总结。

3、通过这两个活动要让学生明白使用观察工具的重要性,使用工具观察比只用肉眼观察优越。

4、如果知道,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简单进行小结。如果学生的方法不太规范,教师要讲解、指导并示范。也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文资料学习正确的使用方法。观察过程中,一定要学生进行对比观察,即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进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

活动

设计意图及建议

(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

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实践应用:(6——8分钟)

(一)我能填:

1、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电视机屏幕其实是由(   )、(   )、(    )三种颜色组成。

2、放大镜的特征是(   )、(   ) 、(   ),光线通过放大镜会发生(   )。

3、人类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   )琢磨而成的。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的是英国的(   ),能增进视力的眼镜是由(    )设计制造的。

(二)火眼金星:

1、我们可以把放大镜移至眼前,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晰。(  )

2、清晨出现在树叶上的小露珠,也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

3、中间厚两边薄的透明物体都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

4、放大镜越大,放大的倍数也一定越大。(     )

5、近视镜的镜片能放大物体的图像。(     )

6、放大镜能显现物体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

(三)选一选:(    )发明了眼镜。

A、格罗斯泰斯特  B、牛顿   C、培根

(三)拓展延伸:

1、 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小 结

口 答

读 记

读一读

说一说

写一写

记一记

读一读

辩一辩

说说理 由

尝试制 作

记下来

行对比。

5、由于学生对放大镜比较熟悉,可能会没有兴趣。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判断生活中的一些常见器具有没有放大作用时,要注意给器皿加满水,空的器皿是起不到放大作用的。最后要让学生解释这些器具加满水后为什么能放大或为什么不能放大?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只要和放大镜片同样的透明、边缘薄而厚的结构,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7、所设计的练习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紧扣教材内容,能让学生达到迅速掌握和巩固,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8、此部分内容,不要求学生掌握,但是可以结合所学内容进行体验和课外延伸。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

活动

设计意图及建议

五、课堂小结:

1、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

(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六、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  透  ——“凸透”镜)

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

说 说

讲 讲

及时对学生教学检测反馈,同时训练学生口述能力。教师要注意要求学生学会科学的表达。

板书设计:简明扼要,能让学生一目了然看清、看明;符合小学生心里及认知特点。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