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孟子其人其书概述
2025-09-29 05:23:02 责编:小OO
文档
孟子其人其书概述

  孟子是儒家的第二号人物,是“圣人”孔子之后的“亚圣”,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如孔子讲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而孟子不仅有许多“不忍人之心”,还有“说大人则藐之”的无畏气魄,孟子的言论为儒家创造了许多“闪光点”。2月11日下午,是国学大讲堂诸子百家的“孟子月”,我讲了一堂《孟子其人其书概述》,课后对原课件修改补充,发博以就教于各位老师。

  一、孟子的生平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攻击杨朱、墨翟。

  关于孟子的详细材料留存很少,不仅我们见到的孟子画像是后人所作,就是孟子的出生年代,也是后人推算的,比较公认的生存年代为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年,民间称其享年84岁,与享年73岁的孔子同为古代长寿之人。

  有考证说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因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司马迁说:“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二、孟子对后世的影响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汉书·楚元王传赞》说:“自孔子殁,缀文之士众矣。唯孟轲……博物洽闻,通达古今,其言有补于世。”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

  比较儒家的两个主要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有许多相同之处。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孔子的思想学说到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时,才被确立为百家之首,期间经历大约400多年时间。孟子从公元前2年去世,到南宋孝宗的1163年,期间经历了1452年。也就是说,孟子的学说从创建到被统治者承认,相对于孔子要晚1000多年。

  东汉经学家赵歧(约108-201)的《孟子注》是孟学史上现存最早也是最完整的注释。其总序《孟子题辞》称:“孟子生有淑质,夙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长师孔子之孙子思,治儒术之道,通五经……著书七篇……包罗天地,揆叙万类,仁义道德、性命祸福、粲然靡所不栽。帝王公侯遵之,则可以致隆平、颂清庙;卿大夫士蹈之,则可以尊君父、立忠信;守士历操者仪之,则可以崇高节、抗浮云。有风人之托物,二雅之正言,可谓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命世亚圣之大才者也。”这是尊称孟子为亚圣”一词最早见之于文字的。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对孟子尤其尊重,其作《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开头便说:“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在这篇包括十几个人的列传中,司马迁独对孟子如此赞叹,可见他对孟子的重视不同一般。

  西汉文学家杨雄(公元前53~公元18)在《法言吾子》篇中说:“古者杨墨塞路,孟子辞而癖之。廓如也。后之塞路者有矣,窃自比于孟子。”

  汉魏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干(170~217)在《中论智行第九》中说:“仲尼曰:‘末可与权。’孟轲曰:‘子莫执中,执中无权,犹执一也。’仲尼、孟轲,可谓达于权智之实者也。”

  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家刘勰(约公元465——520),在他的《文心雕龙》中多次提到孟子。其《诸子第十七》说:“孟轲膺儒以磐折。”《奏启第二十三》说“孟轲讥墨,比诸禽兽。”《夸饰第三十七》说“孟轲所云:“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也。”

  晋成康三年(公元337年),国子祭酒袁环与太常寺卿冯怀共同上书《请兴国学疏》,疏中第一次将“孔孟”并称。言:“孔子恂xún恂,道化洙泗;孟轲皇皇,诲诱无倦。是以仁义之声于今犹存,礼让之风千载末泯。”疏载《晋书》本传。他们的这一提法,得到了晋成帝的认可,但是未能实行。

  至唐代,孟子思想在社会的影响日益广泛,许多士大夫纷纷上疏,要求将《孟子》列为太学里的一个学科。《新唐书·选举志》记载,唐宝应二年(公元763年)礼部侍郎杨绾上疏,请恢复举孝廉的旧制。考试内容根据所通之经,提议《论语》、《孝经》、《孟子》兼为一经。唐末,皮日休又上疏请立孟子为学科。疏中说:“夫孟子之文,粲若经传。天惜其道,不烬于秦”。请求:“去庄列之书,以孟子为主。”但至终唐,《孟子》书仍未列为学科。

  孟子地位的确立,是自中唐的韩愈(768~824)开始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韩愈认为孟子是直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的继承人。他说“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扎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不仪把孟子媲美孔子,而且认为自他之后,道统的传承就中断了。其在《读荀》一文中说:“始吾读孟轲书,然后知孔子之道尊,圣人之道易行,王易王,霸易霸也。以为孔子之徒没,尊圣者,孟氏而已。”并认为:“故求观圣人之道者,必自孟子始”。他称赞孟子“功不在禹下”。

  宋代大力推荐孟子的首推北宋著名改革家王安石(1021年-1086年)。他早年即立志直追孔孟,以“孟、韩之心为心”,以重振儒学为己任,这也是当时许多儒者的目标。他“素喜孟子”,不仅作《孟子》注解,还有许多诗文赞扬孟子。以孟子作为千古知己和白己人生的榜样。他早年也极力效仿孟子,为人为文皆是如此,言“孔孟如日月”,将孟子的地位提得很高,经他提议,宋神宗“於是改法,罢诗赋、贴经、墨义。士各占治《易》、《诗》、《书》、《周礼》、《礼记》一经,兼《论语》、《孟子》。”这是最早把《孟子》升格为“兼经”,列为学科,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改变了隋唐尤其是唐朝注重测试诗赋的做法。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1007-1073)提出“孔子之后,唯孟子知道”,孙复(992-1057年)、石介(1005-1045)、范仲淹(9-1052)等也都对孟子予推崇备至。理学家程颢hào(1032年-1085年)程颐(1033-1107)说:“学者须先读《论》、《孟》,穷得《论》、《孟》,自有要约处,以此观其它经则省力也。”(《近思录》)程甚至认为,《论语》和《孟子》学好了,其它经也可以不学,可见《孟子》的地位之高。

  北宋文学家苏辙(1039-1112)的一大历史贡献是对孟子养气说加以发挥,他说:“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大小。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越问豪俟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上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南宋理学家朱熹(1130~1200)对孟子备加推崇,认为系孔子谪传,甚至公开声明,白孟子后,真孔学便失传了,认为孟子直承孔子的道统。他把《论语》、《孟子》与《大学》、《中庸》合称“四书”,其所作的《四书章句集注》为以后历代王朝钦定的必读经典。科举考试便以他的解释作为立沦的根据。南宋光宗时期,将《孟子》列入经部,从而完成了“十三经”的规模,明代正式定名为《十三经》,《孟子》一书在中国典籍中的地位从此确定。

  对孟子立专庙祭祀、追封爵位是从宋代开始。宋景祜五年(1038年),孔子嫡裔孔道辅守兖州时,存四基山孟子墓前建孟子庙。宋元丰六年(1083年)一月,神宗从吏部尚书曾孝宽所请,封孟子为邹国公。宋元佑元年(1086年)宋哲宗下诏规定,孟子塑像冠服为冕九旒,衣九章。宋政和五年(1115年),追封孟子弟子乐正克为利国侯,配享孟子庙庭,同年追封孟子弟子公孙丑等十七人为伯爵,分别从祀孟子两庑。元延佑三年(1316年)追封孟子父为邾国公,母为邾国宣献夫人。元至顺元年(1330年)加孟子为邹国亚圣公。乾隆三年(1738年)任孟母封号上再加“端范”二字,称“邾国端范宣献夫人”。

  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在明清两代,官方规定,科举考试的八股文题目必须从《四书》中选取,要“代圣人立言”。于是,《孟子》一书便成了明清两代士子们的必读书了。

  明未大思想家王夫之晚年写了一个小册子《俟sì解》,谈到了孔子的思想与孟子的思想的区别。他说:孟子言性,孔子言习。性者天道,习者人道。《鲁论》二十篇皆言习,故曰:“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清朝最高统治者对孟子的尊崇有逾前代。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康熙御制《孟子赞》说:“哲人即萎,杨墨昌炽。子舆辟之,日仁同义。性善独阐,知言养气。道称尧舜,学屏功利。煌煌七篇,并垂六艺。孔学攸传,禹功作配。”次年,颁《御制孟庙碑记》,称颂孟子道:“不有孟子,使杨墨滥觞于前,释老推波于后,后之人虽欲千载之下探尼山之遗绪,其孰从而求之?”雍正三年(1725年)八月,雍正御制孟子庙匾额“守先待后”和孟府匾额“七篇贻矩”。乾隆十年(1748年),乾隆御制《四圣赞》说:“欲入孔门,非孟何自?孟丁其难,颜丁其易。语默故殊,道无二敛。卓哉亚圣,功在天地。”并为孟庙亚圣殴御制《道阐尼山》的匾颔,和“尊王言必称尧舜;忧心世同切禹颜”的对联。乾隆还先后五次遣官致祭孟庙,并亲诣孟庙拈香行礼二次,把封建帝王对孟子的尊崇推到极致。(本节内容转引自“中国孟子网”)

    

    三、《孟子》一书的境遇

  《孟子》是中唐特别是宋以后中国传统士人的必读书,对中古至近世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与《论语》多说仁相比,《孟子》多说义,文词宏放恣肆,不与《论语》的简练含蓄相同,但孔子的学术行事,经孟子发挥阐述,更加透彻,与《论语》有异曲同工之妙。今天我们所见的《孟子》七篇,每篇分为上下:篇名分别是: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前六篇皆以人名为篇名,取自各该篇开头的人物,只有《尽心篇》例外。

  据考证,《孟子》书中孟子所见国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邹穆公、滕文公、鲁平公等皆称谥号,就是国君死后的封号,像梁襄王、齐宣王都是比孟子晚死的,又记孟子弟子为乐正子、公都子、屋卢子皆以“子”称,“子”是对男子的尊称,用于前辈、老师身上,或客套之时,从这两个问题看,其编定者孟子完成了《孟子》一书的主要内容,在他过世之后,学生万章、公孙丑等人再加以修订出版,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明朝朱元璋辑有《孟子节文》,删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等。朱元璋曾说“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耶!”是说孟子要是活在今天也免不了要遭酷刑。并诏告天下孟子的不少言论“非臣子所宜言”。下令将孟子逐出文庙,并诏令不得进谏,否则就以“大不敬”之罪论处。刑部尚书钱唐冒死进谏,说:“臣为孟轲死,死有余荣”。朱元璋鉴于他真诚有理,后来同意恢复对孟子的配享。

  一般认为《孟子》一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心性的研讨。心和性历来是儒家和儒家、儒家和别家争持不决的问题,孟子传述孔子之道,自是最有权威的主张。

   2、修养的方法。孟子关于修养的方法,比《论语》一书发挥得更透彻,更明白,他能随事点化,妙趣横生。

  3、处世的态度。孟子所处是异说横兴,暴君日作的时代,处境是极难的,而孟子却能从容讲说其间,唯求义理之所当,确是士人的典范。

  4、政治的主张。孟子很想找到一个实现他的理想主张的机会,所以对于时君无不婉曲引导,富而后教,发挥得尤其透澈。其他尚有人事的批评等,也都鞭辟入里。

  《孟子》是记述孟轲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和个人修养的书,《孟子》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散文,但较《论语》有很大发展。它以问答方式,展开了雄辩说明,具有战国时期散文的优点和缺点。首先是刻画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其次是雄辩,显示了灵活多样的论辩方法;其三是善于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

  孟子作为儒学道统的重要人物之一备受后代儒林的尊崇;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默默忍受诸多反对者的诋毁。先秦诸子中,孟子主性善,荀子主性恶,墨子则以人性若素,无善无恶。韩非既师承荀子,当然也主性恶,但他的性恶比荀子更冷酷、更彻底。在汉代,孟子更成了不少人嘲讽的对象,王充作《论衡》,专辟《剌孟》篇,声称“非孟子之贤,效与俗儒无殊之验也。”说孟子同俗儒是一路货色,没有什么可值得敬重的。盐铁会议上,孟子更被桑弘羊等人视为“迂腐”的典型。到唐代,孟子的境况也没有好到那里去。《贞观政要·崇儒学》记载唐太宗尊崇儒学,大办学校,以孔子为先圣,以颜回为先师,并昭尊孔子为宣父,在曲阜作孔庙,贞观二十一年(7年),诏以左丘明、榖ɡǔ梁赤、戴圣、毛苌cháng等二十二位儒家学者配享孔庙,可孟子却不在其中。到了宋代,很多人以骂孟子为时尚。何涉的《删孟》司马光的《疑孟》、李觏ɡòu的《常语》、苏轼的《与孟子辩》、陈次公的《述常语》、刘原父的《明舜》等,充斥着贬斥孟子、诋毁孟学的内容;而《艺圃折衷》、《邵氏闻见后录》、《习学记言序目》等宋人笔记中,也不乏诅咒孟子的言辞或故事。

  北宋非孟派代表人物司马光作《疑孟》批评孟子,其中一大罪状便是孟子不知君臣大义。孔子一代圣人,鲁定公、哀公皆是庸君,一有召,孔子马上跑过去,而且表现得毕恭毕敬,战战兢兢。而孟子遭受非议,主要是由于他表现出了一定的人格,强调“道尊于势”、德重于位,还鼓动臣民与君主讲条件,以君主待臣之道而事君,对于桀纣一类的暴君没有表现出足够的尊敬。甚至试图与国君分庭抗礼,王有召而不往。这本来是孟子超过孔子的地方,却被后世大讲愚忠的非孟派横加指责。

  宋人李觏在《常语》一书中,列举了孟子的十七条罪状。主要的观点是:孟子名为孔子传人,实为孔门叛逆,“彼孟子者,名学孔子而实背之者也;孔子之道,君君臣臣也;孟子之道,人皆可以为君也。”认为孟子所提倡的仁义,同兵家、纵横家的歪理邪说一样,都是扰乱天下的祸首,“孙吴之智,苏张之诈,孟子之仁义,其原不同,其所以乱天下一也。”孟子在周天子尚存的情况下,居然劝进诸侯行天子事,是可忍孰不可忍,“吾以为孟子者,五霸之罪人也。五霸率诸侯事天子,孟子劝诸侯为天子。孟子,忍人也,其视周室如无有也。”李觏的非孟言行,甚至被时人编为街谈巷议的材料。

孟子的得罪人处,就是孟子的思想中多有不合时宜的内涵,如提倡建立较为合理的君臣关系,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强调君权,鼓吹人本意识等等。而这正是君主所无法容忍的。在他们看来,君权至高无上,纲常名教不可动摇。而孟子不但触犯了这个忌讳,还处处打着“仁义礼乐”的招牌,具有很大的影响和号召力,“其资博,其性慧,其行轻,其说如流,其应如响”(《艺圃折衷》)。在他们眼里,孟子是“能以诗礼”的幌子下,做“诵仁义,卖仁义”的事情,往往能让普通民众“受骗上当”,忘却“君臣大义”。这大概是历朝历代咒骂孟子之声不绝于耳的重要原因吧。

 

     四、简述《孟子》的几个观点

  1、孟子的“义”“利”观。《孟子》开篇第一章:“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这一章历来被当作孟子“重义轻利”、“把义和利绝对对立起来”的例证。《我读孟子》的作者杨又春先生认为这是对孟子“义利观”的误读和曲解。孟子这里说的“何必曰利”,乃是不要把“利”当做兴邦的首要条件,不能不顾他人,只求对自己有利的“自私自利”。他说,全国上下所有的人,都只考虑怎样谋取自己的利益,“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只有倡导“先义后利”的求利方式,才能真正谋得利益,这是对梁惠王“有以利吾国乎”的正面回答,也是教诲梁惠王们把行仁义作为求利的正确方式和途径。孟子的义利观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一些人唯利是从,见利忘义,利令智昏,结果大都以坑人开始,以害己告终,孟子两千多年前的告诫没有过时。

  2、孟子的仁爱心和羞耻心。孟子认为“仁之实,事亲是也。”由亲亲“推恩”至仁民,培养仁爱之心,而“养心莫善于寡欲”。“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仁的另一根源是“四端之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能如此才是仁。尧舜是古代伟大的人物,如果像尧舜那样的说话做事,就会成为尧舜一样的伟大人物,他由此提出了“人皆可以为尧舜”的主张。对仁爱之心你探求就会得到;你放弃就会失掉。人人都有仁爱之心的种子,要从自己做起:“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是说人不可以没有羞耻感,由于没有羞耻感面带来的那种羞耻,则是最大的羞耻。羞耻感是人由动物进化到人的主观心理标志,“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一个人,如果不为自己做了不是人做的事感到羞耻了,他还有什么像人之处呢?

    3、孟子的“忠”“孝”观。孟子不提倡愚忠、愚孝。汤反桀、周反纣。孟子认为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的原则是对别人尽心尽责,有利于培养人民对民族国家的热爱。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般认识不同,孟子还强调“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孝也。”就是说世上有五种不孝的事情。第一种不孝:懒动手足,不肯劳作,不能奉养父母。第二种不孝:专爱、下棋、饮酒,不去奉养父母。第三种不孝:喜欢财物,偏私自己的妻儿,不愿意奉养父母。第四种不孝:逞耳目声色的放肆,辱及父母。第五种不孝:好勇好斗,连累父母。这些关于不孝的种种说法即使在今天也不过时,有着很强的教育意义。                          

4、孟子高尚的人格观。孟子人格千百年来鼓舞和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养浩然正气,大义凛然:“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尽心上》)。由此可见,孟子总是关心个人的社会责任,也正是在承担这种责任时,个人的尊严与价值得以实现。一个国家,一个时代,只要产生、拥有若干个这样的贤者,这样的士,社会风气就不会衰落。孟子在讲到天的时候也充满大丈夫气概:“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公孙丑下》)“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告子下》)面对人生的磨难,坚定志节,增长才干。这些千古名言,不仅超越了古代和现代的时空界限,也深深融入到每个炎黄子孙的血液之中。

 

                                           二〇一二年三月十五日整理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