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开题报告
2025-09-29 05:23:13 责编:小OO
文档
附件1:

湖南农业大学全日制学术型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报告

论 文 题 目湘南丘陵区低集体化村落景观设计研究

    ——以衡南县硫市镇大塘吉为例

研究生姓名蒋晓霞
学     号S2*******4
专       业城市规划与设计
研 究 方 向风景园林设计
年       级2010级
所 属 学 院园艺园林学院
导师姓名/职称尹建强 教授
填 表 日 期2011/11/16
湖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工作处

二Ο一一年十月

填表说明

一、本报告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撰写,并在相关专家组会议上公开宣讲,广泛征求意见,并经学位点领衔人及学院负责人签述意见后,定稿。在第三学期内、中期考核前完成。

二、报告的内容包括选题依据(含选题的目的、意义、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研究方案(含研究目标、研究内容、论文提纲、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经费预算、时间安排和预期进展等)、研究基础(含与本论文有关的工作积累、已取得的工作成绩、研究条件、存在问题与解决的途径与措施)。

三、本报告一式三份,一份交导师,一份交学院,一份学生自存。

一、选题依据(包括选题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附主要参考文献,可加页)

1.研究对象及范围界定

1.1村落

村落是长期生活、聚居、繁衍在一个边缘清楚的固定地域的农业人群所组成的空间单元。

1.2低集体化村落

王汉生等根据各地乡村由于工业化水平及社区集体化程度不同,将中国农村分成了四种类型。这一类型以工业化水平为纵轴,以集体化程度为横轴。四种类型一是高集体化、低工业化类型(如改革前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二是低集体化、低工业化类型(我们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三是高工业化、低集体化类型(如温州地区),四是高工业化、高集体化类型(如苏南地区)。本论文研究的是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的低集体化村落。

1.3衡南县硫市镇大塘吉

衡南县位于湖南省东南部,居湘江中游,县域面积2688平方公里,耕地60540公顷,辖25个乡镇,1个省级森林公园,1个办事处,人口99万。衡南县位于南岳衡山之南,为一凹字形丘陵盆地,县境与衡阳城区东南西三面紧邻。硫市镇地处衡南县西南部,距衡阳市区36.5公里。因清嘉庆年间,南岳兴建圣帝庙,曾在这里取瓷泥烧制硫璃瓦而得名硫磁坑,居民日增,形成集市,逐渐演称为硫市。

2.研究背景

2.1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石玉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村民开始注重居住环境的改善,这一切都为乡村景观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各地掀起了乡村景观环境的建设高潮[33]。

2.2城乡一体化建设

李树华认为城乡一体化建设、城乡统筹发展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4]。

2.3镇村一体化

朱雯指出镇村一体化对镇村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保证自然生态过程畅通有序,促进镇村健康、协调发展有着积极作用[35]。

2.4“三农”问题

21世纪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面临的重大挑战。农村是乡村景观研究对象的地域和空间载体,是乡村景观规划发展的大背景之一。乡村景观规划与“三农”问题的本质有着必然的联系[1]。

2.5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近年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大重要课题。《建议》提出了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36],乡村景观规划的内涵与其基本是一致的。建设新农村和乡村景观规划关系密切,新农村建设包含了乡村景观规划,乡村景观规划是建设新农村的具体体现。

3.选题目的和意义

(1)近年来,乡村景观面貌遭受不同程度的冲击,乡村景观环境需要改善

(2)旨在为今后的乡村景观建设提供依据

(3)加强我国乡村景观薄弱环节的研究对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乡村生态系统意义重大

(4)搞好乡村景观研究,对于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4.国内外研究现状

4.1国外乡村景观规划研究动态

一般认为国外乡村景观规划研究始于20世纪50至60年代,研究较早的主要是欧洲一些国家,如德国、荷兰、捷克、英国等,几十年来其规划理论与方法体系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对世界农业发展与乡村景观规划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10]。

(1)德国

    德国的土地整理有上百年的历史。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德国制定并实施了《土地整理法》,不仅使土地得以规整,扩大了农场规模,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而且明确了乡村村镇规划,规划自然保护区,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11]。这对乡村景观规划及自然维护具有积极的意义。1935 年,德国颁布了《自然保》,计划保护有价值的景观因素和地段,但是当时还尚未提出以区域、城市的尺度对环境进行全面保护的构想。1960年左右,当时的联邦德国开始编制第一个景观规划,重点放在解决城市及区域的环境问题上,建立旨在保护土壤、水源、动植物群的保护区。1973 年,《自然与环境保》在联邦德国多数州获得通过,自然保护的法案要求编制包含所有城市和村镇区域的景观规划。近30年来,景观规划工作已经从强调保护单一的自然地段逐步变成了一个全面保护自然环境、提高环境质量的运动,实现了乡村地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统一[12]。德国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要求生态性、文化性和美学性,在制度上偏向官方主导[13]。此外,Haber等人建立的以GIS与景观生态学的应用研究为基础的用于集约化农业与自然保护规划的DLU策略系统,都在乡村景观的重新规划和与城市土地利用协调上起了重要作用[7]。

(2)荷兰

    荷兰是较早开展乡村景观规划的欧洲国家之一,乡村景观规划在荷兰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1924年,荷兰颁布了第一个《土地重划法案》,目的在于改善土地利用,该法案极大地改变了乡村地区的景观特征。1938年,荷兰颁布了第二个《土地重划法案》,目的与第一个是一致的。1947年,荷兰颁布了《瓦尔赫伦土地合并法案》,目的是为了农业、户外休闲、景观管理、公共住屋以及自然保育的整体利益。1954年,荷兰颁布了第三个《土地重划法案》,允许土地用于其他社会目的。20世纪70年代初,出台了《乡村土地开发法案》,更多地关注乡村地区的功能[1]。在理论研究上,H.N.Van Lier等提出了以“空间概念”和“生态网络系统”等描述多目标乡村土地利用规划与景观生态设计的新思想和方[14]。

(3)捷克

    捷克景观生态学家Ruzicka和Miklos在总结已有规划方法和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景观生态规划方法LANDEP,包括综合的景观生态学分析、景观组成要素的系统调查和分析、景观样地的生态评价和优化的土地利用建议等方面的内容[16]。

(4)英国

    英国的乡村田园景观举世闻名,是国内外热爱户外旅游得最爱,这与英国各级长期从事乡村景观立法和保护分不开的。英国一般指大不列颠联合王国,包括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及北爱尔兰四个自主性立法的邦,各有各的保护立法与级主管机构。一般而言,包含郡、区域、地方在内,都扮演极为关键性的角色。其中,1968 年由前身为“国家公园委员会”转变而成的“乡村委员会”在乡村景观保护方面最为突出。乡村委员会是一个由环境总署督导、支助的特别委员会,负责英国境内乡村景观的保护与休憩服务业务,包括规划设计国家公园。乡村委员会的主要目标在于确保英国境内乡村景观得到完善的保护,基本任务就是保护与强化英国境内乡村自然美的特征,并设法帮助更多人能去享受这些自然风景和文化生活。乡村委员会本身并不拥有土地,也不直接经营管理公园、林区或是景点,而是研究有益于乡村的产业、游憩发展,再说服相关机构或团体落实这些。为达成设立目标与基本任务,乡村委员会通过与相关部门、地方和民间团体三种合作方式推动乡村景观保护重大方案的开展,主要包括:①乡村管理:委托乡村居民就近保护景观;②绿篱奖励:奖励乡村居民保存绿篱围墙景观。③社区森林:营造乡村社区性多功能森林;④道路通行权:清除及维护道路通行权网络;⑤国家步道网:乡村景观休憩空间系统;⑥乡村行动:社区参与景观保护行动;⑦基础工作:指导乡村衰落振兴行动[17]。1987 年开始,英国的农渔业暨食品部陆续推动一系列的农业环境。MAFF于1994 年开始着手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实施的乡村开放计划,目的是为了提供休耕农地作为民众散步和休闲之用[18]。1997年,英国自然署、遗产署及乡村委员会经过多年合作调查研究结果,完成了全国性整体保护计划的乡村特征方案,该方案将英国划分为 120 个自然区与 181个乡村特征区[17]。

(5)法国

    1913年制订的《历史古迹保》和1930年制订的《文化区域保》是法国在乡村整治初期最常用的两个法令。1976年在文化部和农业部的合作下,又增订了《自然保育法》,使得乡村更新能在更完善的法令下进行[19]。1993 年,法国公布了第一部有关景观的专门法律《开发和保护景观法》,对于一些具体问题,诸如如何开发乡村土地中的围篱、小溪,如何植树等,都能用某一条适用的法律条款进行解决。1994 年颁布的《景观法》是一部现实的、强调实效性的法律,对景观的保护有着积极的作用。1995年颁布的《加强环境保》中有关景观的条款也非常重视实效性。此外,法国环境部拟定的《景观合同》由农耕者自愿经营开发,如在私营的土地上栽种树木、草坪、建造梯田等,在法国的实施获得了成功[20]。

(6)美国

    美国推动的乡村环境规划(REP)主要是帮助乡村居民提高他们管理可持续发展环境的能力、一个可维持的社区经济与其他形成乡村生态体系的构面。REP以民众的需求为规划的依据,尽可能地在规划与决策过程中包含多数人的意见[22]。美国在推动乡村环境规划的过程中,特别强调公众的参与、地区整体均衡发展、人才的培养、景观环境美化体系的建立、地方意识与持续发展,并且必须考虑当地的特殊与居民的认同[23]。1985年,美国成立了马萨诸塞州乡村中心,该中心把区域规划和景观规划设计结合起来,创立了乡村景观规划新学科[24]。近年来,Forman提出了一种基于生态空间理论的景观规划原则和景观空间规划模式,特别强调了乡村景观中的生态价值和文化背景的融合[25]。

(7)韩国

    1970年,韩国发动了“新村运动”,该运动涉及到乡村社会、经济和文化各个层面,不仅改善了乡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经济收入,而且改变了村庄不合理的布局,美化了村庄环境[27]。在韩国,传统而安静的乡村群落、梯田稻田、人工草地和果园大大推动了韩国乡村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8)日本

    20世纪60年代,民间自动组织发动“造町运动”,主要表现为对传统建筑聚落的保存、对农业产业的振兴和对地区生活环境的改善,这对保护日本传统乡村景观起着重要作用[29]。1979年,平松守彦先生倡导了“一村一品”运动,挖掘可以成为本地区标志性的、可以使当地居民引以为豪的产品或项目,此项运动激发了村民建设家乡的热情,改变了乡村的物质和精神面貌[30]。20世纪80-90年代,日本对乡村景观的系统研究相继展开,涉及乡村景观资源的特性、分析、分类、评价和规划等各个方面[13]。1992年起,日本通过举办“美丽的日本乡村景观竞赛”和“舒适农村”等评比活动,推广依靠当地居民自身努力建设舒适农村的先进典型,以促进农村的治理整顿[31]。

    国外开展的乡村景观研究与实践对目前处于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在法律法规、保护意识、自主创新和景观教育等多方面有着值得借鉴的经验。

4.2中国乡村景观规划研究动态

(1)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动因

    长期以来,乡村的发展未受到重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乡村景观规划建设掀起新高潮。促进乡村景观发展的动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国家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村镇规划法规和技术标准,各地根据国家和法规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条例和办法,这些对加快乡村景观规划建设十分有益;在规划水平方面,各地相继开展“文明村”、“示范村”、“生态村”等建设活动,极大推动乡村景观规划工作,以改善村民居住环境为目的,力求创造独具地方特色的乡村景观环境;在领导意识方面,领导的意识往往决定着整座村庄的发展方面及乡村景观建设进程,超前的领导意识使得乡村建设与景观规划、生态旅游等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经济支撑方面,乡村经济一直比较落后,而乡村景观建设必须有强有力的经济支撑。自改革开放以来,大量乡镇企业的兴起和部分村庄公益事业的开展给乡村景观规划建设提供经济保障[1]。

(2)乡村景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刘滨谊等发现了乡村景观规划建设在观念认识、规划设计、生态环境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37]。陈威阐述了乡村景观建设在建设滞后、认识偏差、规划水平、生态退化、文化消失、管理欠缺等方面出现的种种问题[1]。刘宽阐述了乡村景观规则过程中存在设计形式单一、乡村园林设计和环境保护脱节、地方文化因素欠缺、原有的地貌风景利用率低等问题[38]。李金苹等阐述了乡村居民缺乏思想观念、规划缺乏乡土特色、规划对生态的保护不够等急需解决的问题[39]。张绿水等陈述了乡村景观建设面临着意识危机、特色危机、城市化危机、生态危机、文化危机等问题[40]。祝自敏等阐述了乡村景观规划缺乏保护观念、缺乏当地特色、缺乏系统规划等问题[41]。总而言之,乡村景观规划建设日益受到重视,在规划水平、意识观念、环境保护、地域特色等各方面的问题有待逐步解决。

(3)部分城市的乡村景观规划案例研究

    刘黎明等对北京市白家疃村的乡村景观进行现状调查和分析,探讨了乡村景观规划的原则,提出了白家疃村景观规划方案和设计要点[42]。季乐等对上海合庆乡村景观进行了定位和实践性的探讨和研究,针对当地乡村景观存在的急需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项目规划构思[43]。林莉分析了广州增城北部三镇乡村景观的生态特征,提出了该项目的功能定位及乡村景观生态建设措施,探讨乡村景观生态规划建设的原则与方法[44]。许文炜等以四川成都“五朵金花”观光休闲农业区为例,从乡村环境景观风貌和乡村环境的人文氛围两方面详细分析了“五朵金花”各方面的优势,总结了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观建设时应注意的事项[45]。谢煜林等阐述了江西婺源古村落乡村园林表现的主要特点和村落中几种独特的乡村园林形式,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提供借鉴[46]。肖胜和对杭州富阳市白鹤村进行调研,提出了应从乡村景观意象、整体格局、建筑风格、保护规划等方面改善乡村环境, 总结了乡村景观改造须注意的6个要点[47]。

(4)乡村景观规划原则

    刘黎明认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应遵循乡村景观经济和生产功能最大原则、保存和维护生物和景观多样性原则、乡村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原则、乡村景观更新公众参与和经济可行性原则、保存和发展文化氛围原则、整体规划设计与协调和谐原则六大原则[7]。王云才等提出乡村景观规划应遵循建立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保持自然景观的完整性和多样性、保持传统文化的继承性、保持景观斑的合理性和景观的可达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乡村住民的生活质量、坚持可持续发展七大原则[6]。谢花林等认为乡村景观规划应贯彻整体综合性原则、景观多样性原则、场所最吻合原则、生态美学原则[48]。陈威阐述了乡村景观规划应贯彻整体规划设计原则、保护和发展乡土文化原则、公众参与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1]。肖笃宁就城市近效区的乡村特殊性,提出在景观规划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重建植被斑块,因地制宜地增加绿色廊道和分散的自然斑块,补偿和恢复景观的生态功能,为城市整体生态系统服务;(2)建设高效人工生态系统, 实行土地集约经营,保护集中的农田斑块,构建有都市特色的农业景观;(3)控制建筑斑块盲目扩张,调整内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4)注重乡村整体风貌,建设具有宜人景观的人居环境,重新塑造环境优美、与自然系统相协调的景观整体[49]。笔者认为乡村景观规划建设应遵循以人为本原则、整体性原则、因地制宜原则、生态原则四大原则。

(5)乡村景观发展对策研究

    刘滨谊等针对目前乡村景观规划现状提出了以下建议:加快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研究、制定有关乡村景观的法规和、加强景观价值观念的宣传和教育、强调和突出乡村景观的地方特色、举办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的竞赛、加强乡村景观的监督与管理工作,从而改善乡村景观的风貌[37]。李金苹等着重提出要促进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应该进一步加快乡村景观规划的理论研究,吸取国外乡村景观规划的经验,制定相关乡村景观的法规和并注重宣传,乡村景观规划要突出乡土特色,加强乡村景观的监督与管理工作,注意掌握乡村景观规划的步调[39]。张建华提出发展乡村景观应加强规划、推动跨文化理解、发展产业支撑、形成部门联动、坚持农民自愿,建设优美的乡村环境,给人们的生活增添色彩[50]。祝自敏等结合中国乡村景观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提出以下建议:注重调查,群策群力;制订目标, 合理规划乡村景观;进行集约型分区建设;最终实现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41]。陈飞平等在分析乡村景观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营建对策,即因地制宜, 合理规划乡村景观;加强乡土遗产景观的保护, 增加景观内涵;发挥经济职能, 让景观产生效益;培养一大批乡村规划师, 为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51]。笔者认为在进行乡村景观建设时,应做到以下三个“坚持”: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坚持可持续发展。

(6)其他

    王云才等提出了乡村景观可居度、可达度、相容度、敏感度、美景度五度以人居环境为导向的乡村景观评价指标体系[8]。谢花林等从乡村景观的功能出发,初步构建了目标层、项目层、因素层和指标层4 个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52]。吴继荣等开创性地提出了文化性、结构性、要素性三位一体的乡村景观保护模式及“城乡互补”的乡村景观发展模式[53]。冯淑华分析了乡村景观的旅游价值,以婺源为案例,从旅游实践角度进一步研究了乡村景观的旅游开发[9]。

5.主要参考文献

[1]陈威.景观新农村:乡村景观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2]Turner,T.Landscape Planning[M].New York:Nichols Publishing ,1987.

[3]傅伯杰.土地生态系统的特征及其研究的主要方面[J].生态学杂志,1985, 4(1):32-34.

[4] Forman R T T, Godron M. Landscape Ecology [M ]. New York:1986.

[5]肖笃宁,李秀珍.当代景观生态学的进展和展望[J].地理科学,1997,17(4):356.

[6]王云才,刘滨谊.论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J].中国园林,2003(1): 55- 58.

[7] 刘黎明. 乡村景观规划[M].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3.

[8]刘滨谊,王云才.论中国乡村景观评价的理论基础与指标体系[J].中国园林,2002(5):76.

[9]冯淑华.乡村景观旅游开发[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1):69.

[10]周心琴.西方国家乡村景观研究新进展[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3):87.

[11]刘英杰.德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特点及其启示[J].世界农业,2004,(2):36-38.

[12](德)莱因哈德·格里比著,赵和生译.前联邦德国景观规划概述[J].国外城市规划,1992,(4):50.

[13]蔡龙铭.农村景观资源规划[M].中国台北:地景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

[14]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历史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J].农村生态环境,2001,17(1):53.

[15]张晋石.荷兰土地整理与乡村景观规划[J].中国园林,2006,(5):66-71.

[16]郭文华.农田景观演变与农业发展[J].国土资源情报,2004(1):48.

[17]黄服赐.英国袭产保育的地方行动[J].:环境教育季刊,2000,42(2):25-28.

[18]吴佩瑛.英国的农业环境简介[J].:农政与农情, 1992,(12):92-97.

[19]韩选棠.农村社区更新规划之基本理念与实务.:农业工程学报,1992,38(1):20-21.

[20]刘振卿.浅析乡村旅游景观[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88(2):90.

[21]姜丽.法国乡村景观环境建设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4):194-196.

[22]Sargent,Frederic O.,Paul Lusk ,Jose A.Rivera and Maria Varela.Rural Environmental Planning for Sustainable Communities[M].Washington,DC:Island Press,1991.

[23]郭瑞坤.城乡新风貌 美国篇[J].空间杂志,1999(第117期):37-39.

[24]Randall Arendt.Rural Landscape Planning[OL].[2003-10-18].http://www.fuzzylu.com/greencenter/q36/ruralplan.htm.

[25]Forman RTT.Some principals of landscape ecology[J].Landscape Ecology,1996,10(3):133-142.

[26]张碧华,严力蛟,王强.美国芝加哥北部乡村景观建设对中国的启示[J].现代农业科技,2010,(9):239-242.

[27]韩立民.韩国的“新村运动”及其启示[J].中国农村观察,1996(4):62-63.

[28]刘黎明,Rim SangKyu.韩国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和农村综合开发规划[J].经济地理,2004,24(3):383-386.

[29]黄建君.农渔村社区发展问题与更新计划方案之效用评析——基层人员的观点[D].中国台北:中山大学,2000:32-33.

[30]李乾文.日本的“一村一品”运动及其启示[J].世界农业,2005(1):32.

[31]郝延群.日本“美丽的乡村景观竞赛”及“舒适农村建设活动”介绍与思考[J].村镇建设,1996(8):40.

[32]陈友华,崔佳.日本农村旅游景观设计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南京航空大学学报,2010,12(3):59-62.

[33]石玉庆.城市化对乡村环境艺术的影响和冲击[J].农业考古,2008(6):247-249.

[34]李树华.从乡村景观建设的城市化,走向城市景观建设的乡村化[J].现代园林,2010.

[35]朱雯.镇村一体化绿地系统规划初探[J].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6).

[36]2005年10月11日,中国党第十六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37]刘滨谊,陈威.关于中国目前乡村景观规划与建设的思考[J].小城镇建设,2005(9):45-47.

[38]刘宽.新农村建设中的园林景观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08, 36(28) : 12212- 12213.

[39]李金苹,张玉钧,刘克锋,胡宝贵.中国乡村景观规划的思考[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7,22(3):52-56.

[40]张绿水,刘纯青,陈飞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下的乡村景观建设及其保护对策[J].福建林业科技,2009,36(1):263-266.

[41]祝自敏,胡希军,赵晓英.走有乡土特色的乡村景观规划之路[J].北方园艺,2007(8):149-151.

[42]刘黎明,曾磊,郭文华.北京市近郊区乡村景观规划方法初探[J].农村生态环境,2001,17(3):55-58.

[43]季乐,魏萍.新农村景观设计的探索——上海浦东新区合庆镇新农村建设综合景观规划设计[J].Garden园林,2008(10):48-50.

[44]林莉.增城北部三镇乡村景观生态建设探讨[J].广东园林,2009,31(131):63-66.

[45]许文炜,黄建云.基于乡村环境意象的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探讨—以四川成都“五朵金花”观光休闲农业区为例[J].规划师,2010,5(26):36-39.

[46]谢煜林,刘雪华.婺源古村落“乡村园林”研究[J].中国园林,2005(9):18-21.

[47]肖胜和.乡村旅游规划中乡村景观规划实践——以杭州富阳白鹤村为例[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7,19(6):118-121.

[48]谢花林,刘黎明,李振鹏.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评价方法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3):101-104.

[49]肖笃宁.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50]张建华.关于乡村景观建设的若干思考[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7,25(3):323-325.

[51]陈飞平,李华,张绿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景观的营建[J].福建林业科技,2009.36(1):227-229.

[52]谢花林,刘黎明.乡村景观评价研究进展及其指标体系初探[J].生态学杂志,2003,22(6):97-101.

[53]吴继荣,朱友利,熊和平.新农村背景下的乡村景观保护模式初探[J].华中建筑,2010(5):98-100.

[54]谢花林,刘黎明,李蕾.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园林,2003(3):39-41.
二、研究方案(包括研究目标、研究内容、论文提纲、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经费预算、时间安排和预期进展等,可加页)

1.研究目标

本文拟从目前湘南丘陵区乡村景观设计的现状出发,通过资料收集、实地考察总结出存在的问题,结合实例分析,探讨出比较全面的低集体化村落的乡村景观设计的措施和方法,为未来乡村景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

其一,通过对湘南丘陵区乡村景观环境的调查研究,分析目前乡村景观的现状特点,找出现阶段乡村景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为乡村景观设计更科学、更人性提供方向,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景观提供思路。

其二,本论文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湘南丘陵区乡村景观环境的总体改善和景观新环境的营造提供重要借鉴意义。同时通过对多个乡村景观设计实例的经验总结,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已有的乡村景观设计理论体系。

其三,通过考虑乡村地域文化、乡村特色资源、乡村村民生产生活习惯和乡村生态环境等综合因素,研究出一套比较全面的湘南丘陵区乡村景观设计的措施和方法,从而用于指导乡村景观设计实践,正确引导乡村景观的建设与发展。

其四,把握好农村景观改革与原生态、原居民的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协调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创造出生态效益好、清新雅致的乡村人居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使得人们有着返璞归真的感觉。同时为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提供条件。

其五,依据本研究成果,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2篇。

2.研究内容

针对湘南丘陵区乡村景观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本论文拟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2.1低集体化乡村景观与休闲观光型乡村景观区别:界定低集体化乡村景观的相关概念及内涵,总结乡村景观设计的研究进展。

2.2湘南丘陵区乡村景观设计的根本问题:运用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中国传统环境理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等相关理论,结合景观生态学、景观美学和环境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探讨其设计的根本问题所在。

2.3研究湘南丘陵区乡村景观具体设计:针对湘南丘陵区乡村景观设计的现状,提出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阐述水体、道路、农村建筑布局、植物和地形等各类景观设计的原则、方法和模式。探讨得出湘南丘陵区乡村景观设计的理论和措施。

2.4如何运用研究出的理论解决某一例乡村景观设计:以衡南县硫市镇大塘吉村落景观设计为例,分析该乡村的区域概况及相关条件,结合当地乡村景观特色资源,进行具体的研究论证。

3.论文提纲

湘南丘陵区低集体化村落景观设计研究——以衡南县硫市镇大塘吉为例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1.3相关概念诠释

□1.4国内外研究进展

□1.5研究方法与框架

2乡村景观设计理论构建

□2.1相关理论

2.1.1景观规划设计理论

2.1.2中国传统环境理论

2.1.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

□2.2相关学科

2.2.1景观生态学

2.2.2景观美学

2.2.3环境心理学

3湘南丘陵区低集体化村落景观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3.1地理经济背景条件分析

3.1.1地理条件

3.1.2经济条件

3.1.3文化条件

3.1.4政治条件

□3.2湘南丘陵区乡村景观发展现状调查

3.2.1调查对象

3.2.2调查方法

3.2.3调查结果与分析

□3.3发展对策与建议

4湘南丘陵区低集体化村落景观设计研究

□4.1景观规划设计的目标与原则

4.1.1目标

4.1.2原则

□4.2乡村景观总体规划

□4.3乡村景观详细规划

4.3.1水体景观设计

4.3.2道路景观设计

4.3.3农村建筑布局景观设计

4.3.4植物景观设计

4.3.5地形景观设计

5案例分析——衡南县硫市镇大塘吉景观设计

□5.1区域概况及条件分析

□5.2景观整体设计

5.2.1设计目标

5.2.2设计思路

5.2.3设计原则

5.2.4功能分区

□5.3景观具体设计分析

6结论与讨论

4.研究方法

本论文研究涉及景观生态学、景观美学和环境心理学等多门学科,主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在进行大量资料收集与整理的基础上,找出目前湘南丘陵区低集体化村落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选取多个具有代表性的乡村作为调研对象,分析乡村景观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归纳总结湘南丘陵区低集体化村落景观设计的系统性措施方法。

4.1文献研究法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尽可能多地阅读关于国内外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文献资料,包括其历史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等,有助于对乡村景观的全面多角度理解,分析和比较国内外乡村景观设计优缺点,总结出本论文的理论构架,同时为访谈和观察做好准备。

4.2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进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选取湘南丘陵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乡村设计问卷,包括乡村整体人居环境、乡村道路系统和乡村生物多样性等多方面的调查,记录、分析、综合、比较和归纳调查对象关于设计的问卷所作的反馈信息,从而总结出乡村景观设计相关要点。

4.3访谈法

对选定的几个乡村进行实地考察,尽可能找相关园林工作人员和单位获取关于选定乡村的第一手资料信息,同时在考察过程中进行拍摄记录原始图片,整理图片资料,分析总结图片所反映的乡村景观特点,为论文的研究提供重要素材。通过访谈等形式,加强与当地村民的直接交流,了解农村居民生产生活习惯的相关情况,了解乡村景观的特色资源,倾听当地居民关于乡村景观规划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建议,记录总结他们关于理想中的乡村人居环境。

4.4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在实地调研过程中,观察法可以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多种形式,通过对选定乡村的侧面观察,包括村民风俗习惯、村容村貌和村民生活情操等方面,有助于论文研究新发现的形成,为满足乡村景观设计更高层次的要求做铺垫。

4.5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对于选定的衡南县硫市镇大塘吉村落作为特定对象,分析该乡村特定的资源条件,运用研究过程中总结的相关理论,对该乡村的水体、道路、地形和植物等各要素进行具体分项设计。

4.6经验总结法

借鉴国内外乡村景观规划中成功的经验,归纳出特定地域范围内特定类型的乡村景观规划原则与方法。对选取的多个实地考察的乡村实例,通过对设计案例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总结关于乡村景观设计的具体措施方法,使之系统化、理论化。

5.经费预算

论文研究前期主要是文献查阅和实地调研,以湘南丘陵区代表性村落为调研对象,经费主要包括资料文献打印费、交通费、门票费、问卷打印费等;论文后期则主要是对调查过程中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撰写论文,费用主要包括文稿打印及装订费等。预计需要研究经费共3000~4000元左右。

6.时间安排和预期进展

序  号研究内容与工作进度预计完成时间
1阅览书籍,找兴趣点2010.11~2011.02

2与导师讨论选定课题,撰写文献综述

2011.03~2011.09

3收集整理资料,完成开题报告2011.10~2011.12

4进行实地调研,分析总结调查资料,完成中期考核2012.01~2012.06

5整理资料,撰写论文初稿 2012.07~2012.12

6在导师指导下,反复修改完善论文的写作2013.01~2013.03

7论文定稿、装订并准备答辩2013.04~2013.05

三、研究基础(包括与本论文有关的工作积累、已取得的工作成绩、研究条件、存在问题与解决的途径与措施)

1.与本论文有关的工作积累

1.1在论文的研究前期,已经查阅乡村景观设计相关文献,撰写了关于乡村景观规划的文献综述,为开题打下理论基础。

1.2 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及假期时间,先后实地调查了与本论文有关的几个乡村:如长沙市捞刀河镇板塘村、长沙市捞刀河镇大明村、长沙市望城县格塘村、长沙市白箬铺镇光明村、衡阳市谭子山镇工联村5个乡村,对各个乡村的景观规划特点做了简要分析,为论文的开题提供实践依据。

1.2.1板塘村——休闲中心大体采用木质建筑、水中布置生态小岛的形式创造别样景观,但是游客比较少。村落周围环境良好,但废弃闲置的用地比较多。

1.2.2大明村——大明生态休闲山庄休闲形式单调,大面积水体景观效果平淡。村庄植物群落较丰富,道路规划建设方面存在缺陷。

1.2.3格塘村——附近度假休闲中心超大面积水体显得有点铺张浪费,村落规划正在建设中,居民住宅布局紊乱,乡土植物景观单一,道路景观有待改善。

1.2.4光明村——形成了“桃花谷、梅花坪、葡萄湾、梨花谷、枇杷湾”五彩蝶谷和“湘酒佳味、荷塘古韵、枫桥野渡、田园牧歌、八曲烟雨、潇湘画苑、红枫岭、大塘梅湾”光明八景的乡村旅游特色景区。调查中发现建筑风格与整体环境不是很融合,水域景观设计切佳,村民农田地大都被征收,村民无自己的田地,游客稀稀拉拉,村庄也没有丰富的生产产业来支持村民经济收入。

1.2.5工联村——村前碧水环绕、村道绿树婆娑是工联村的整体印象。入口处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工联村东方红广场,作为人群聚集的主要场所;大片的荷花田园景观让游客们流连忘返;水上廊道景观和亲水平台景观给人们提供休闲游憩的理想空间。工联村开发了高效生态庭院工程,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形成良性生态生产模式:果—猪—鱼模式;猪—沼气—鱼模式和鸭—鱼—果模式。村庄自创产业丰富,有榨油厂、饮用水公司等,村民有较丰厚的收入。

1.3根据地形、气候、经济条件、文化特色、距离市区距离、产业类型等综合因素将论文的主要调查对象初步拟定为衡南县硫市镇四合村、新华村、龙确村等。预想通过对选取点的建筑布局、道路景观、水域景观、植物景观及人居适宜度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其优点与不足。

1.4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本论文的研究重点初步定为:研究湘南丘陵区分散的以个体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一类村落景观设计。探讨农村景观改革与原生态、原居民的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使得人们有着返璞归真的感觉。

2.已取得的工作成绩

2.1已写好关于本论文的文献综述1篇。

2.2已经对湖南省几个特色乡村进行实地调查,收集整理了与论文相关的数据资料。

2.3已经就本论文的研究主题撰写了1篇小论文——“社会主义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浅析”,即将在湖南农业大学学报上刊登发表。

3.研究条件

3.1乡村景观规划方面的研究是近二十年来的事,虽然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但是许多优秀前辈们已经对乡村景观做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的同时也在某些方面暂时存在薄弱环节,这些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题材。

3.2虚心接受专家组团队的悉心指导,认真采纳专家们的建议,使得本论文的研究更全面、更科学。

3.3课题负责人对于乡村景观研究兴趣浓厚,已基本修完研究生的所有课程,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论文的课题研究。同时专业理论知识很扎实,能够灵活地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为论文的顺利展开提供思想源泉。

3.4湖南农业大学图书馆数据库文献资源非常丰富,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获取也十分便捷,同时大量阅读与论文相关的经典书籍,这些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基础。

3.5有相应的研究经费支撑。

4.存在问题与解决的途径措施

序  号存在问题解决的途径与措施
1实地调查对象的选取问题在论文的开题顺利完成后,仔细分析乡村的地形、气候、经济条件、文化特色、距离市区距离、产业类型等综合因素,与导师讨论,确定实地调查对象

2实地调查过程中调查点比较分散,交通不便利

由于调查地点的特殊性,位置比较偏僻,路途比较远,尽量将当天出发时间提前或者在考察地点进行阶段性考察
3由于城乡认知水平的差异问卷调查可能会遇到交流阻碍

提高调查乡村的当地方言的悟性,方便交流;同时可以用做记录的方法将村民关于问卷上的问题的看法收集起来
4资料收集可能不全面对于乡村的实地调查资料可能不是很完善,可以借助互联网、图书等多种技术进行处理
5暂时将案例分析实例定为衡南县硫市镇大塘吉村落

在论文的后期研究过程中,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建议,综合分析比较,确定一个乡村实例进行研究论证

指导教师意见:

 签  名:

 年  月 日

专家组意见:(含存在的问题及对下阶段学习的意见和建议)

专家组签名:

    

 

年 月 日

学位点意见:

 

学位点领衔人签名: 年 月 日         

学院意见:         

学院负责人签名: 学院盖章

 年 月 日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