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高不成低不就是大学生就业的巨大误区
2025-09-29 05:22:12 责编:小OO
文档
高不成低不就是大学生就业的巨大误区

2010/4/13/10:11来源:劳动保障新闻网

    在招聘会现场,众人倚门而立,人群比肩接踵,道无间隙,看过去黑压压一片,大有地动山摇之势。面对这样严峻的就业局面,刚刚从象牙塔里放飞出来的高校毕业生慌了,我们该何去何从?前面的路子真的真的好迷茫!燕子啄春泥,学子觅职业。 

    大学只是一个传授知识的殿堂,一个培养人才的摇篮,并不是人们简单的认为进了大学就是人才了。从大学生到人才,这是一个巨大的跨越,而要跨越这一步并非易事。这种人才包含了多方面的要求,包括知识、能力和素质。可是时下许多大学生存在这样的认识误区,认为自己念过大学,自己就高人一等,是个人才,把自己的位置放在了高端人才市场,决不肯屈尊自己,放低架子。这部分人占了“愁眉苦脸”的人很大一部分,他们高不成低不就,宁可当大公司小职员,不肯去小企业磨炼。 

    死要面子,活受罪 

    在当下注重知识的时代,父母把能够培养孩子上大学看成是一件很重大的事来看待,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直是中国家长的殷切期望。只要家里有一个小孩考上大学,全家人的神经都会被牵动,全家人乃至邻里都会把它当件“事”看,再加上“考上大学就等于是改变命运”的思想在作祟,因此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很高。在广大乡村,穷人家就是再省吃俭用,也要把子女送入大学校园。村里要是出了个大学生,全村人都会把它当成是谈资,邻里都会另眼相看,给足了父母面子。因此在他们看来如果花了这么多钱念大学,最后工资待遇只是和普通工人一样的话,不但自己没面子,就连父母也没面子。这样,父母过高的期望值犹如一块沉甸甸的巨石压在了学子们身上,捉弄着他们本已脆弱的心灵。他们就不切实际,拼命地想往大公司、大企业里头钻,宁给大公司打杂,也不在小企业当“领导”,为的就是一个面子!结果是心焦气急的,慌作一团!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人均纯收入不断增加,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拉大。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阶层也明显地划分了出来,金钱与地位俨然已经成了判断一个人在社会的地位高低与否的人为的硬性指标。在这样的一个社会大背景下,谁都抢着当“精英”,因为是精英就意味着你在社会上的“地位”比一般人来的高,既享受生活,又受人敬重。这种“精英地位论”的思维长期在人们的脑海里滋养,在社会上便蔚然成风,这种变相的攀比心理必然在大学生这群被社会广泛认可的“准精英”心里产生深层次的心里诱导作用——当不成“精英”面子上就挂不住。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社会在无形中给大学生灌输了这种误导性的判断思维。殊不知当下中国高等教育已经从“安安静静的穷乡僻壤”发展到了“热热闹闹的繁华都市”阶段,大学生已经不再是“一将难求”,而是“千军易得”了。在面对这样的情况下,许多高校毕业生依然不能够明辨是非,为了给自己“长脸”盲目给自己“涨身价”,结果是前有楚河后有汉界,狭缝求生,侧卧难眠! 

    自信变自负,负己又负人 

    许多大学生为何不肯低就,因为在他们看来那是明珠暗投、牛鼎蒸鸡,自认为自己颇具才能,非大单位不能胜任也!很显然,他们很自信,但是却在自信中变得自负了。这种自信是他们自己长期培养出来的,或许在学校里他们是优秀的学生干部,是学习上的佼佼者,是社会实践的积极分子。在学校里他们做事雷厉风行,办起事来轻车熟路,事事顺心,同学们对他们也总是另眼相看,他们心里就长期积累了那种自信与自豪感,认为自己“有才”,于是对自己的目标要求就高了,好高骛远,变得自负起来。

在找工作的时候往往急功近利,拼命想着去一些他们自己认为有发展前途的大型企事业单位,结局却往往是因为自己眼高手低,才不足以当大任,而被对方拒绝,结果辜负了自己的期望,也辜负了关心他的人。心里产生的如此巨大的落差必然使他们感到难以接受现实的打击,使得他们变得消沉,不知所措,甚至还连累家人。 

    总的说来,之所以会出现高校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主要是毕业生就业心理上存在着巨大的误区,这部分高校毕业生往往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甚者有些人好高骛远,目空一切,自我认可度高而人际协调力低。成才急切度高而抗挫能力低这些都是当前部分高校毕业生求职时存在的心理现象。在金融海啸还没有退去之时,在人人自危的时候,高校毕业生应该端正自己的求职心态,要清楚地认识到学力不等于学历,能力不等同于资历。学历只能是知识的一种象征,资历只是经验的一种符号,只有真正有学力和能力的人才算是一个合格的社会人才。同时要真正认识“大学”与“社会”两个词的本质差别,大学只是教育,社会才是考验,在大学里种种美好的事物,放在社会里就成了平淡无奇的东西。如果说大学里的竞争是两只蚂蚁间的竞争,那么社会的竞争就是整个动物王国的竞争,这种竞争充满了残酷性和挑战性,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自然是有能者居之,者远之。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当巨人,但是也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不能当能人,只是这需要一个磨练的过程,待到你有管辖“千乘之国”的才能时,自然是水到渠成,当仁不让。因此大学生得学会放下那份虚荣心,没有你做不成的事,只有你不想做的事。企业量才而用,学子人尽其能,要学会树立一种长远的择业发展观念,在就业和成才这个系统工程里要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进行,要坚信——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