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以法治促民生
2025-09-29 05:22:13 责编:小OO
文档
以法治促民生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和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现代意义上的民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角度看,广义上的民生概念几乎可以延伸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任一领域,无所不包,甚至还可以包括历史观方面的问题。由于广义上的民生概念太大,所包括的内容过于庞大,所涉及的面过于宽泛,同具体层面上的民生问题难以吻合和把握,所以在具体和实际生活领域,人们一般不使用广义上的民生概念。狭义上的民生概念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从这个角度看,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目前,人们普遍把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稳定五大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要切实保障民生,实现人的全部生存权和普遍发展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要素,一是社会生产力的较大发展,物质比较充足,社会服务产品比较丰富;二是法律保障体系比较完善,形成公平公正的价值取向和良好的社会秩序。两者缺一不可。然而,当今社会,人们物质生活条件普遍得到较大改善并处于稳定提高的状态,我国民生问题却越发凸现,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百姓对自身权利的维护愈来愈强。因此,只有加大涉及民生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才能使民生保障问题得到根本地、有效地解决。

    法制建设对保障民生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因此他的一切行为将与社会相关联。而生存和发展是每个人的第一选择,这些社会活动,都必须依据法律来规范,否则将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而每个人的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一切社会关系,也都必须依靠法律来调整。因此,推进法制建设对保障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完善的法律体系是保障民生的根本 。如前所述,法律与每个人的社会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人们的一切活动都要依靠法律要规范、调整和约束,离开了法律,则使民生陷入不稳定、不安全的状态。没有完善的法律体系,则使民生保障陷入不充分、不确定、不规则的境地。法律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强制性、规范性和稳定性,不可能朝令夕改。法律规范的这些基本特点,为确保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稳定有序提供了有力保障。法律通过规定社会人在各项活动中的权利、义务、责任,调整人们的行为,保障人们的合法权益。而法律的强制性的特点,则使法律借助通过国家强制力得到全面遵守和执行,达到维持正常秩序的目的。由此可见,制定法律是保障民生的根本所在,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势在必行。

    依法行政是保障民生的关键。是社会公共权力的行使者,通过发挥其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来改善、保障民生。而公共权力具有连续性、主动性、及时性、灵活性等特点,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以及公民合法权益的影响最大。只有依法行政,才能正确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问题,协调好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顺应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权利。譬如最近频发的违规征地拆迁、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暴露出在行政管理中的制度缺陷。由此可见,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保障民生的关键。

    公正司法是保障民生的基石。司法最根本的功能就是对受到侵害的权利进行救济,对受到破坏的秩序进行修复,从而维护全社会的公平、正义、有序。司法活动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司法活动通过解决各类纠纷案件,打击刑事犯罪,维护社会稳定;调节经济关系,保障经济发展;化解各种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制裁违法行为,保护合法权益,为在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如果司法不公,影响的不仅是当事人的权益,更大的危害在于人民对法律丧失信任,正如哲学家培根所言:“一个不公的判决比一次不公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一次不公的举动好比破坏了水流,而一个不公的判决则把水源破坏了”。因此,公正司法是保障民生的基石。

    守法用法是保障民生的基本要求和条件。法律的制定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秩序,保障民生民权。因此,法律与每个公民的生活密切联系,每个人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当中受到法律的保护。同时,法律明确规定了人民在各种社会关系中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当权利受到侵犯时,法律将依职权或公民的诉请作出判断,责令侵权人承担责任,从而使公民的各项权益得到保护。因此,遵守法律,是保证公民自身安全的主要条件,运用法律,是实现公民自身权益的基本途径。

    当前民生存在的突出问题与法制的关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涉及民生保障的各种问题也集中表现出来,主要是:劳动力大量剩余,就业不充分,失业人员较多;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收入差别大,分配不公的问题突出;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农村仍然存在,医疗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受教育机会不平等、高等教育收费标准较高的问题普遍存在;住房价格大幅上升,享受住房福利的机会不公平,配套的措施没有跟进;社会福利、社会保险覆盖面窄,孤、寡、鳏、独及残疾人、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水平低;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行政执法部门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等执法过程中侵害相对人利益的问题经常发生;一部分群众的合法权益收到侵害后,不能及时得到司法救济和保护;一些群众自身或群体利益受到侵害后不依法寻求司法保护,而是采取过激甚至违法行为进行对抗,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有经济的、历史的、文化的等方面的因素,但主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法制建设的进程还不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一是依法管理国家各项事务的意识不强,相当一部分行政机关仍然固守行政管理模式,不重视也不善于依法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社会事务。二是涉及民生保障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不健全不完善,一些涉及民生保障的没有及时上升为法律加以规范、固定,造成了执法的随意性、不稳定性、不连续性。三是依法行政的总体水平还不高,运用行政权管制的倾向比较严重,向法治转变的步伐缓慢。四是司法不公、效率不高、执行不力的问题不同程度存在,使一些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及时救济和保护。五是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不高,法治观念淡薄,相当一部分群众不能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进一步推进法治建设,促进民生保障的建议

    ——以关注民生为出发点,建立完善法律体系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大量凸显,各种新事物、新情况不断出现,许多解决民生问题的和制度亟待完善,待上升为国家法律;一些已经出台的法律还出现空白和缺位,亟待修改、补充、完善。缺失了法律规范,就缺失了法律的保护,就将对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因此,立法机关应当把人的生存权、发展权放在首要位置,始终密切关注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把事关民生、加强权益保护的项目优先列入立法计划,如:农民社会保障法、残疾人社会保障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药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价格监督法等,应尽快制订出台;对一些已经惠及群众的和制度进行研究、补充、完善,并以法律的形势固定下来,如:合作医疗制度、住房公积金制度等,逐步建立完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 

——以服务民生为立足点,建设法治

建设法治,其核心是依法行政,宗旨就是执政为民。要强调以人为本,把服务民生作为工作的着眼点,以实现人的基本权利作为行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行政权力的行使受制于法律,的一切活动都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依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利益矛盾。法律不再是手中舞动的权柄,而是制约的强权。各级要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逐步建立了解民情、反映、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凡是关系国计民生、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决策,均应通过媒体调查或举行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等方式广泛听取意见;凡是重大决策、重要建设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的使用,都必须经过集体讨论做出决策,使的各项决策顺应民心,符合法律,惠及群众。要转变职能,使职能从官本位、管理本位到公民本位、服务本位转变,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转变到主要依靠法律手段管理各项事务。要加强对行政权力运行过程的监督,规范行政权力运行的程序,逐步缩小行政审批范围,减少行政审批环节,使行政执法活动公开透明、快捷高效。要特别警惕因利益驱动有法不依,执法不公的问题,坚决克服行政执法中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杜绝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以保障民生为落脚点,坚持公正司法

司法为民是司法工作的方针,坚持司法为民,就要始终把司法活动的着眼点放在保障民生上。首先,要平等保护各种主体的合法权益,妥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始终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司法原则,始终保持中立平等,公正司法,使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其次,要畅通诉求渠道,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诉求,加大司法救助力度,保护弱势群体利益,使经济困难的群众能打得起、打得赢官司。再次,采取各种便民利民措施,体现司法人文关怀,简化办案程序、坚持就地办案,加大执行力度,做好涉诉信访工作,构建多元化解决矛盾纠纷机制,维护好、保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以保护民生权益为切入点,提高公民法律素质

要实现守法用法,首先要知法懂法。事实上,很多老百姓就是对法律的无知,遇到问题就走极端,造成巨大的不必要的损失和无可挽回的后果,譬如在征地拆迁中现象,民工讨债跳楼事件等等。其实,这些事件完全可以通过法律手段去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对公民进行普法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是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重要措施。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就应当把着眼点放在保证公民的生产生活和合法权益上,大力普及与民生密切、问题较多、群众最需要了解的法律知识;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发挥学校、单位、新闻媒体、司法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的作用,提高普法的覆盖面;要适时开展以案说法、公开审判、就地办案、法进社区、送法下乡、法制宣传等活动,增强普法的效果。要制定普法的远期规划和近期计划,深入持久地开展普法活动,逐步提高全民族的守法意识和法律素质,使学法、守法、用法、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