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怪诞行为学》读书笔记
2025-09-29 05:22:08 责编:小OO
文档
    读后感:大量的实际案例表明,人在很多情况下的决策是非理性的,基于理性人假设基础上的传统经济学对此无法解释。行为经济学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他对人类大量的行为解释地更加合理和现实。美国的马修·拉宾因此获得克拉克奖,丹尼尔·卡尼曼和弗弄·史密斯获得2002年不哦贝尔经济学奖。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同经济学研究方法有所区别的是,行为经济学的大量结论都会依据试验来得出。    我从大概6个案例来分享本书的感受。    第一个案例,叫相对论,它不是指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这个理论解释了我们为什么喜欢比较和攀比。美国曾经在90年代初要求上市公司披露高管的薪酬,目的是希望通过信息公开,解决高管人员薪酬飞涨的问题。但是事实是公开之后,高管的薪水涨得更快,本书作者的解释是:高管们看到了彼此之间的薪酬,会激发其攀比心理,最后薪水火箭一样上升。    想要解决这类问题,打破相对论的怪圈,那就要做到缩小圈子甚至剔除圈子。当你处于没有外界可比较因素的时候,人的需求就会快速满足。比如让薪酬信息保持绝密,只有少数内部人知道大家的薪酬,其他人都不知道。让自己处于相对封闭难免会长期让人视野闭塞,但是事实上这确实是一个不错的企业管理的方法。    我们也可以通过打破相对论怪圈来克服自己的一些缺点。比如在二级市场,我们看收益总会和一个数字去比较,比如做股票的基金和沪深300比,做债券的基金则会加入适当的债券指数作为参考权重。很多时候,我们以相对收益来做出决定,而这难免会出现收益率较大的方差波动,如果剔除比较基准,比如我每年就只需要12%的平均增长即可,在指数无论涨跌的情况下,我们的满足感都更高些。事实上,比较稳重的基金经理都明白这个道理,这是一次特殊的场合某量化学会会长亲自告诉我。    第二个案例,关于免费。我们在淘宝买商品,在结算时会看到满多少会免邮费,相当一部分人会为了免邮费再买一样无关紧要的东西。或者当我们在做出2选1的选择时,往往附带免费赠送方案的选择会成为人们的首选。但是事实上,带免费方案的选择往往在后面给我们造成烦恼。我曾经读过一篇文章,就是讲为什么要拒绝掉免费的东西,还原自己的极简主义生活。    免费这一方法在大量的营销活动中出现,拿出一部分免费的东西,会让生意火爆。还有一个问题,关于降价的边际效应,降价到1块钱和免费对消费者而言是两码事儿。2块钱和1块钱的差别不大,但1块钱和0的差别却非常大。    除了商业活动,免费还可以应用于政治和决策制定。我国于2006年开始废除农业税,广大农民一时欢呼雀跃。早在19世纪早期,德国(准确说是普鲁士)为了提高国民素质,推进义务教育,率先开始了义务教育免费。这一举措为德国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人才,智力成为了这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源。    第三个案例,关于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相对市场规范而言,它指在道德约束下的人类在日常交际中的行为表现约束。假设你现在去朋友家吃饭,朋友是一个极其理性的经济学者,在吃饭结束后,他会给你列一个list,上面注明所有食材的价格并在最后表达出你需要按照AA制付钱的意思,我估计你以后永远不会光临他们家。极其理性的经济学决策,有时会让你的长期利益变为0.    谈钱伤感情,其实这句话也很有道理。比如我们在用社会规范(道德)处事时,最好不要提市场规范。比如去找一个知名HR专家去咨询,他告诉你免费,他实际上是用社会规范约束自己,通过给你免费的咨询他获得了受人尊重和敬佩的成就感。同样一件事情,我们既可以在社会规范下运行,也可以在市场规范下运行,虽然是同一个过程,但确是两个结果。    补充一个关于AA制作者的建议:熟悉的朋友之间,尽量大家轮流请客,而非AA制。道理如上。    第四个案例,关于拖延症。因为缺乏足够的决心,我们在诱惑面前往往一触即溃。我分析拖延的原因有以下2种:1、对任务的长期性估计不足,半途而废;2、缺乏拖延的惩罚机制,比如无约束。前者的解决方案是尽量简化和分解你的任务,同时避免对自己能力的大幅高估(很多时候来自于浮躁和无经,自我观察)。后者的解决方案是建立外部约束,比如最高消费限额、消费限额提醒等,我想起来我大学的校园购物卡单日最高限额就是200,超过200就需要输入密码。其实这并不能阻止你买一个210块钱的商品,但是它提醒了你今天超额消费了。    第五个案例,关于预期。预期出现在大量的社会生活中,预期也是二级市场波动的基本原因。营销对预期应用的比较广泛,比如去看一部电影,你可能会团购,网页上就有对这部影片的简短介绍。读简介会增加你购买电影票的概率。给一点点预期,让顾客知道你后面还有一片森林,这会大幅提高销售。这是预期的第一个应用。    预期可能会形成成见。比如一提起清华的学生,你会认为他很聪明。比如一提起老人炒股票,你会认为他软件使用的不熟。相当一部分情况下,这种成见是正确的,但是长期看它会让我们形成思维定式。"看走眼'的情况就会出现。前几日读了一篇文章,叫做:为什么你工作10年依旧平庸,他人工作2年成就卓越?文章提出一个观点,决定伟大水平和一般水平的关键因素,既不是天赋,也不是经验,而是刻意练习的程度。成见会引发僵化,僵化就会满足,满足就会平庸。这是预期的第二个应用,谨慎克服自己预期中的成见。同时我们还可以找一个中立的、不被我们预期所影响的第三方来参考。这需要我们坚定一点:既然选择了公允的第三方,那么我们就要给他充分的信任。    第六个案例,关于诚实问题。事实上,并没有特别绝对的解决不诚实问题的方案。弗洛伊德认为,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把诚实当成超我的境界而内化,当我们的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超我就会让我们感到愉悦,否则感到不快。但是让我们感觉良好的诚实为什么我们一般不遵守呢?作者给出的解释是,我们内心的诚实尺度只有在考虑重大越轨行为时才会被激活。一些细小的事,尽管从实质上考虑我们已然不诚实,但我们已经将这些剔除在超我之外。    当社会规范和市场规范发生冲突时,常规上前者会退出,后者会进入并主导。而且诚实问题往往出现在经济大幅繁荣之时,一旦社会规范衰落,想要重建就比较困难。每次想起这个结论,我就会很失望。    另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是:现金和等价物品相比,前者更能阻止我们的不诚实行为。同现金打交道,我们仿佛签了一项荣辱契约,我们会更加恪守自己的道德规范。不要让现金离我远去。    关于诚信问题,美国在20年代初期的安然事件、世通事件都可以作为拓展资料阅读,他们对会计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书的研究方法大多基于心理学实验。他实际上是将心理学原理应用到经济学并解释其中的一些现象。从专业角度看,基于人性角度解释股票市场行为则有一些著作比较有意思,比如金融心理学,后续可以继续跟踪。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