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美术课程标准版与版的比较及分析
2025-09-29 05:22:16 责编:小OO
文档
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与2001版的比较及分析

段鹏

本次比较共分以下几个大的部分:1.课程的性质与价值;2.基本理念;3.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分四个学习领域);4.教学建议;5.评价建议;6.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以下将就具体内容予以对比呈现,同时就主要的变化内容做详细的说明与分析。

一、“课程的性质与价值”比较

 “课程性质”是对课程教学指导思想的宏观规定,它是理解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关键所在。此次修订后《标准》的颁布,其中的一个重大变化是:旧有美术课程标准将美术课程定义为具有“人文性质”,而修订后的《标准》却开宗明义:“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美术课程愈发凸显了其“视觉性”因素,这也进一步强化了学校美术教育的一个根本特点,即“物质材料的依赖性”和“直观形象性”。这是因为,学科本体始终是理解美术教育的基础和立足点所在。

此外,新版美术课程标准也强调美术课程本身所具有的实践性和愉悦性,学生应该习得具体的美术操作技能。这一方面旨在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也为了使学生享受美术学习过程的乐趣。这是培养学生自信心、养成其健康人格的必要前提。

需要说明的是,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美术教育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它孕育于丰富的人文背景之中。因此,“人文性”依然是美术课程所要追求的重要特征。2011版《课标》对此也做出了重要强调。

二、“基本理念”比较

2011版《课标》对美术教育“基本理念”的陈述以原有“实验稿”为基础,指出了美术课程所要具备的四大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注文化与生活、注重创新精神。其中,“面向全体学生”乃为修订后《课标》理念中最为突出和强调的一条。这是由基础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即“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它是一种面向大众的国民文化教育,而非专业的技术教育。因此,这对学校美术教学的教学内容选择(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教学方式应用(通过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提出了独特要求。

三、“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比较

2011版

2001版

课程总目标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如下。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改善环境与生活;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分目标1. 观察、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肌理等基本造型元素,运用对称、均衡、重复、节奏、对比、变化、统一等形式原理进行造型活动,增进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2. 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3. 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敢于创新与表现,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1. 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并能运用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多样与统一等组织原理进行造型活动,激发想像力和创新意识。

2. 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3. 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分目标1. 了解设计与工艺的知识、意义与价值以及“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知道设计与工艺的基本程序,学会设计创意与工艺制作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关注身边事物、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根据意图选择媒材,合理使用工具和制作方法,进行初步的设计和制作活动,体验设计、制作的过程,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3. 养成勤于观察、敏于发现、严于计划、善于借鉴、精于制作的行为习惯和耐心细致、团结合作的工作态度,增强以设计和工艺改善环境与生活的愿望。

1. 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2. 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

3. 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

4. 养成事前预想和计划的行为习惯以及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分目标1. 感受自然美,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以及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

2. 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逐步提高视觉感受、理解与评述能力,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3. 提高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兴趣,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崇尚文明,珍视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与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养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1. 激发参与“欣赏·评述”活动的兴趣,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

2. 逐步提高视觉感受能力,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3. 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分目标1. 了解美术各学习领域的联系,以及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逐步学会以议题为中心、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的方法,增强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认识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技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并以各种形式发表学习成果。

3. 开阔视野,拓展想象的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

1. 了解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差异与联系,学习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设计探究性活动的方案,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并以各种形式发表。

2. 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开阔视野,拓展想像的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

较之旧有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课标》鲜明地提出了美术课程所应具有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将其纳入到课程总目标的基本陈述之中。这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美术教育不局限于单纯地传授美术知识与技能,同时也需使得学生学会学习,并学有所成、学有所趣,进而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和情感态度取向。基于此观之,“三个维度”的提出,涉及教学观念的深层次转型,是美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需要把握的一个基本原则。

此次新修订后的《课标》也分别对四大学习领域所应具有的分目标做出了详尽说明。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从美术语言、美术媒材和制作技巧、造型活动的过程三方面指出了该学习领域所要达成的目标。本学习领域突出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式,淡化过于强调学科特色的倾向。就具体内容而言,“敢于创新与表现”是新《课标》与旧有课程标准不同的一个地方。这向我们表明,学生的造型活动不只是一种基于材料的制作过程,学生还需要能够借此来传达观念、情感和意义。

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主要有以下几点的变化:第一,“了解设计与工艺的知识、意义与价值”,强化了设计与工艺之间的差异;第二,“逐步发展关注身边事物、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从功能的角度思考问题,旨在培养学生将所学内容应用于实际,这是对“物以致用”设计思想的具体执行;第三,“根据意图选择媒介”,强调了人在进行设计行为之前的构想、预见和选择过程;第四,“体验设计和制作的过程”是“过程与方法”维度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具体体现。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将形成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了解美术与文化情境、生活的关系及培养健康和多元的审美情趣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学生在达到此目标的过程中,一来可以获得对美术作品直观的感性理解,二来也可以锻炼自身的理性思考与判断能力。当然,这也有赖于教师向学生讲授一些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不仅授之于“鱼”,而且授之于“渔”。此外,较之旧有课程标准,新《课标》特别指出了“自然美”“美术作品”“美术现象”都可以作为欣赏评述的教学对象,这是对常规以作品为中心的美术欣赏教学的一次扩充和丰富。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分目标中特别提及了“综合”的具体内容和层次——“了解美术各学习领域的联系,以及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并指出“学会以社会议题为中心,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的方法”的具体教学方法。《课标》中该学习领域中的“目标二”是从跨学科的角度来制定的,强调通过一些综合的具体途径(认识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技之间的关系)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美术活动,并能够“以各种形式发表学习成果”。这里的“各种形式”为学生的艺术表现媒介、方式方法提供了一个更为宽阔的思考空间。

四、“教学建议”比较

“美术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这是修订前后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标准共同指出的内容。只有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过程和方法,新课程改革才能进入实质性的环节,切实为推进素质教育贡献力量。

对比2001和2011版的课程标准,我们发现有如下后则主要增添了如下内容:

修订后的《标准》增添了“积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观”这一核心要义。此种说法旨在尊重每一个学生学习美术的权利。就教师教学实践来讲,此要义可做两方面解释:一是要注意因材施教,兼顾班级上不同程度学生美术学习的需要,并使之能够各取所需,并能够做到互为合作。二是从大体的教育环境上讲,农村和边远地区学校美术教育要引起我们重视。这要求一线美术教师能够积极开展地方美术文化资源、开发具有适应性的美术教学方法和手段,等等。

在明确“面向全体学生”或“以学生为本”这一教学观念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便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此,教育实践者需要精心谋划和设计有关教学的各个环节,如教学目标制定、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法的应用、教学评价的实施等内容。惟有如此,美术教学才能真正使得不同的学生能够“学有所得”。

“营造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氛围”是此次课程标准“教学建议”部分较有新意的一个内容。具体而言,较之于修订前的标准,此次《标准》提出了一些更为具体和实在的做法,如设置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思考,形成创意并“运用美术语言和多种媒材创造性地加以表达,解决问题”。这是教育学界倡导的“以问题为基础学习”在美术学科的具体应用。正所谓“思维起于问题而止于结论”,此种教学方法更多是对学生个体智慧和探究能力的尊重,老师只需要做到有效地引导和适时的启发。

美术教育教学不是一个单独而割裂封闭环节,它需要和自然及社会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是由美术作为一门人文社会学科的先天特色所决定的。因此,“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便是教师所要积极关注的事情。学生需要不断地通过美术学习及艺术造型与表现的方式而做到亲近自然、参与社会、融入生活。

最后,教学建议也提及了要“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的心态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这是对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一次具体说明和补充。

五、“评价建议 ”比较

评价是客观、公正地判断课程目标是否达成的有效手段,它不仅是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获得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必需环节,也是教师改进教学、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因此,修订前后的课程标准都明确地指出了基于当今教育理念下美术教学评价的一些核心理解。譬如:1.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此种观念决定了以衡量学生美术学习表现为主体的“形成性评价”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评价方式,教师要改变传统美术教学过于注重结果(或学生作品画面效果)的评价方法。2.评价方式和内容的多元化,强调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多种途径,评价结果则既可以是分数,也可以是等级、评语或两者相结合,评价的内容和对象则应该延伸至学生构思、表现、技能操作等多个层面。

当然,标准也给出了一些具体的评价策略,如美术学习档案袋、展示与课堂讨论等内容。它们多属于一些质性评价的方法,这也是由美术学科的情意性、适度的不确定性、操作与实践性等多种特征所决定的。

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比较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拓展美术课程内容、丰富美术教学方式与手段的必备环节与要素。这一方面可以给予教师以更大的教学空间,以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不断增强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密切联系,进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自主性。

对比修订前后的课程标准,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些变化:

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美术课程资源的四大分类:学校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网络资源,分类的标准主要是依据美术教学内容空间分布的不同(当然,其间也可能有重叠的部分),它们清晰地指明了拓展美术教学内容的四个维度。紧接着,《标准》也进而指出了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三个主要目的: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益,突出地方美术教育的特色。其目的最终着眼点在于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美术课程内容,以丰富其学习的内容与过程。

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满足学生学习美术的基本条件”“完善美术教学的基本材料和设置”两条建议,以保证最基础美术教学的顺利展开,这也是“面向全体学生”课程理念在“课程资源”部分的体现。这要求一线美术教师在拓展美术教学内容时,不能只是一味地求新、求异,应首先将美术教学的一般性内容与需要落到实处,使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艺术体验。

“影像资源”这次也被明确地列入了美术课程资源的范畴之内,这是视觉文化时代对美术教学的必然要求。教师应积极寻求影像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以充分发挥美术课程的直观形象性特征,使得物质形态的美术形象可以通过视觉一目了然地感知和把握它的存在。

校外美术课程资源中的“动植物园、公园、游乐场、商店、社区、村庄”此次也是新增添的内容。其目的在于进一步使得学校美术教育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也相信学生在这些广阔的“生活世界”(现象学语)中获得更为情境化、意义化的生活体验和艺术经历。

此外,“充分利用自然和社会文化资源”“积极开发地方美术课程资源”也是《标准》所提出的重要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美术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走近自然、与社区携手,充分地利用当地的自然、文物和社会生活等资源,开发多样性美术教学活动。当然,此过程并不意味着课程实践者可以直接将外在资源拿来为己所用,它还有赖于各地美术教研机构、研究人员和教师前期认真的调查、筛选、转化和课程教学研究。

修订后的课程标准也对农村、边远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的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给出了相应建议。标准鼓励这些地区的美术实践者仪式要做到“因地制宜”,积极营造本地区的美术教学特色,同时也要“广开门路”,譬如:可以“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引进优质美术教学资源,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益。”

七、结语

古罗马著名学者塔西陀曾经这样说过:“要想认识自己,就要把自己同别人进行比较”。的确如此,比较是我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也是人类区别和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最基本的思维方法。现今,作为一种古老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比较的方法也焕发了勃勃的生命力,比较文学、比较教育学、比较心理学、比较社会学等都是运用了比较方法的学科。在我们进行美术教育科学研究时,比较法也同样可以拿来为我们所用,用来探究复杂的美术教育教学问题。

本着以上目的,我们对2011版与2001版义务教育阶段两份美术课程标准进行了详细比较与深入剖析。笔者力求找出其二者的差异所在,并分析内在的变化原因。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引导教育研究者更为清晰地认知和把握修订后标准的宏观定位与具体内容,另一方面也旨在为一线美术教育工作者作出一些清晰的教学提示,以便更好地改善教学。

最后需要声明的是,笔者只是选择两份标准中的一些重点和需要强调的内容予以呈现和分析,没有做到面面俱到,疏漏之处也在所难免。对此,我们需要详细阅读标准原文,认真把握和贯彻新课程的基本精神。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