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手指》教学设计
2025-09-29 05:16:34 责编:小OO
文档
《手指》教学设计

所在单位
学    科五年级语文设计教师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堂皇、附庸、养尊处优”等词语。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3,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二、学情分析

本课在新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中是一篇精读课文。要抓住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以及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可按照“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品读课文,感悟写法—拓展延伸,迁移运用”的步骤进行,让学生把课文读懂。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感悟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

三、教材内容分析

     丰子恺的这篇《手指》写与1936年,当时正是国难当头、民如散沙之际,丰子恺写本文的目的是号召所有中国人团结起来,共同抵抗外辱。另外,《手指》也是丰子恺对日本评论家上田敏的“无名指最美说”及以其为代表的日本颓废唯美主义的反驳。

文章脉络非常清晰,共有6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总写手指的特点,第2~5自然段分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最后一个自然段又总写,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丰子恺认为手指外形生得美只是一种外在的“肉体美”,只有当手指团结起来,发挥作用的时候,才是最美的。也就是要追求外在美和内在美、物质美和精神美的和谐统一。全文紧紧围绕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刻画出了姿态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

四、教学方法设计

1、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通过讨论、交流等学习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

2、角色扮演法。

教学设计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猜谜语

  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劳动不说话。(手)

  2.同学们,我们都有一双手,十个手指,这一双手,十个手指,让我们学会了许多事,干了许多活。现在我们来想一想,说一说你用这双手做过哪些事情,在做这些事情时,这十个手指是怎么分工合作的?

  3.学生回忆生活,想一想,说一说。

  4.过渡导入:关于手指,同学们想说的还真不少。是啊,手长在每个人手上,时时看到,常常用到。著名作家、漫画家丰子恺曾经写过一篇有趣而意味深长的文章——《手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这篇文章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简介作者。

  2.默读阅读提示,标出阅读要求并指名回答。

  3.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指名朗读课文,纠正字音。

  5.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6. 速度课文,口头完成填空:课文先总写一支手上的五根手指( ),然后分别具体写( ),最后总结写( )。

  7. 请学生根据填空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在此基础上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和方法。

  三、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标画出本文的中心句。(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问题: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读书标画相关语句。

3.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表格,分组汇报交流。

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
优点
缺点
(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力量,通过一张表格把文章的重点问题明朗化、简单化,让学生在完成表格的同时,加强对五根手指各自特点的认识,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4、指名反馈表格中的内容,教师适当引导。

观察表格,结合课文内容,想想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

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各自特点的句段,进行重点体会。

例如,学习描写大拇指的第2自然段,先指导学生理解大拇指的形状特点——不美。具体表现为: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作者从体形、头形、构造三个方面进行描写,使大拇指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然后用关联词“但”一转,写大拇指在五指中是最能吃苦的。具体描写了拉胡琴、水要喷出来、血要流出来、重东西翻倒去、读书、进门时的大拇指的表现,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特点。了解了这段话的基本意思,再引导学生体会写法,画出表现大拇指特点的句子,体会作者运用的表达技巧,重点体会排比句式的表达作用。

5、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你得出了什么结论?(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6、读第1、6自然段,思考:作者写五指的目的是什么?

(告诉我们:“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即团结就是力量。)

理解重点句子,体会语言特点。

(1)拿笔的时候,全靠他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由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的机会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

这句话是对食指的描写,运用了排比的句式,写出了食指的作用及其勤奋、敢于探险、不怕牺牲的特点。

(2)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

中指处在众手指簇拥呵护的优裕环境中,所以才有“曲线优美”的姿态,“养尊处优”的性格。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中指优美的姿态和高傲的性格。

(3)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

作者运用反问的句式,强调了舞蹈演员的手指常作兰花状,这兰花状的姿态是优美的,突出了无名指和小指在艺术表现中的重要地位。

(4)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这句话以手指的全体比喻人群的全体,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是文章表达的主旨。(可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蕴含的道理。)  

  四.联系实际,感悟道理。

  1.准备一支笔,一块砖,指名学生上台配合做游戏。

  用任何一根手指去拿这只笔,看能不能拿起来,拿不起来找其手指帮忙,用两根、三根、四根、五根手指去拿,你会有什么发现?再分别用同样的方法去拿这块砖,你有什么感受?

  (团结就是力量)

  2.做了这个游戏后,你认为和文中哪段文字相符找出来读一读。

3.指名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明确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

五,作业

    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手  指

姿态不同 性格各异

团结一致 握成强有力的拳

(团结就是力量)

七、技术运用

   PPT教学课件,电子白板。

八、资源引用

九、创新点

十、教学反思

丰子恺先生的散文语言风趣幽默,在轻松莞尔的同时又不禁引发读者的思考:“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其中品味语言的风趣幽默是本单元语文要素的重点之一。在教学中,为了突出这一重点内容,我主要从三方面入手。首先让学生通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在理解大意的同时,也了解了本文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其次在品读环节,通过细读品析,着重让学生体会发表评论,这是教师需要着重引导的,所以教师从作者、旁观者、读者这三重角度,按照“感知—感受—感悟”这一认识事物的规律,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旨在让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加上教师的点拨引导,培养了学生围绕中心发散作文的语用实践能力。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