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单位 | |||||
学 科 | 五年级语文 | 设计教师 | |||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堂皇、附庸、养尊处优”等词语。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3,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 |||||
二、学情分析 本课在新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中是一篇精读课文。要抓住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以及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可按照“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品读课文,感悟写法—拓展延伸,迁移运用”的步骤进行,让学生把课文读懂。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感悟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 | |||||
三、教材内容分析 丰子恺的这篇《手指》写与1936年,当时正是国难当头、民如散沙之际,丰子恺写本文的目的是号召所有中国人团结起来,共同抵抗外辱。另外,《手指》也是丰子恺对日本评论家上田敏的“无名指最美说”及以其为代表的日本颓废唯美主义的反驳。 文章脉络非常清晰,共有6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总写手指的特点,第2~5自然段分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最后一个自然段又总写,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丰子恺认为手指外形生得美只是一种外在的“肉体美”,只有当手指团结起来,发挥作用的时候,才是最美的。也就是要追求外在美和内在美、物质美和精神美的和谐统一。全文紧紧围绕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刻画出了姿态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 | |||||
四、教学方法设计 1、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通过讨论、交流等学习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 2、角色扮演法。 | |||||
教学设计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猜谜语 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劳动不说话。(手) 2.同学们,我们都有一双手,十个手指,这一双手,十个手指,让我们学会了许多事,干了许多活。现在我们来想一想,说一说你用这双手做过哪些事情,在做这些事情时,这十个手指是怎么分工合作的? 3.学生回忆生活,想一想,说一说。 4.过渡导入:关于手指,同学们想说的还真不少。是啊,手长在每个人手上,时时看到,常常用到。著名作家、漫画家丰子恺曾经写过一篇有趣而意味深长的文章——《手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这篇文章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简介作者。 2.默读阅读提示,标出阅读要求并指名回答。 3.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指名朗读课文,纠正字音。 5.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6. 速度课文,口头完成填空:课文先总写一支手上的五根手指( ),然后分别具体写( ),最后总结写( )。 7. 请学生根据填空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在此基础上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和方法。 三、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标画出本文的中心句。(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问题: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读书标画相关语句。 3.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表格,分组汇报交流。 | 大拇指 | 食指 | 中指 | 无名指 | 小指 |
优点 | |||||
缺点 |
4、指名反馈表格中的内容,教师适当引导。
观察表格,结合课文内容,想想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
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各自特点的句段,进行重点体会。
例如,学习描写大拇指的第2自然段,先指导学生理解大拇指的形状特点——不美。具体表现为: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作者从体形、头形、构造三个方面进行描写,使大拇指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然后用关联词“但”一转,写大拇指在五指中是最能吃苦的。具体描写了拉胡琴、水要喷出来、血要流出来、重东西翻倒去、读书、进门时的大拇指的表现,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特点。了解了这段话的基本意思,再引导学生体会写法,画出表现大拇指特点的句子,体会作者运用的表达技巧,重点体会排比句式的表达作用。
5、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你得出了什么结论?(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6、读第1、6自然段,思考:作者写五指的目的是什么?
(告诉我们:“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即团结就是力量。)
理解重点句子,体会语言特点。
(1)拿笔的时候,全靠他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由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的机会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
这句话是对食指的描写,运用了排比的句式,写出了食指的作用及其勤奋、敢于探险、不怕牺牲的特点。
(2)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
中指处在众手指簇拥呵护的优裕环境中,所以才有“曲线优美”的姿态,“养尊处优”的性格。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中指优美的姿态和高傲的性格。
(3)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
作者运用反问的句式,强调了舞蹈演员的手指常作兰花状,这兰花状的姿态是优美的,突出了无名指和小指在艺术表现中的重要地位。
(4)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这句话以手指的全体比喻人群的全体,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是文章表达的主旨。(可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蕴含的道理。)
四.联系实际,感悟道理。
1.准备一支笔,一块砖,指名学生上台配合做游戏。
用任何一根手指去拿这只笔,看能不能拿起来,拿不起来找其手指帮忙,用两根、三根、四根、五根手指去拿,你会有什么发现?再分别用同样的方法去拿这块砖,你有什么感受?
(团结就是力量)
2.做了这个游戏后,你认为和文中哪段文字相符找出来读一读。
3.指名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明确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
五,作业
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写一段话。 | |||
板书设计 手 指 姿态不同 性格各异 团结一致 握成强有力的拳 (团结就是力量) | |||
七、技术运用 PPT教学课件,电子白板。 | |||
八、资源引用 | |||
九、创新点 | |||
十、教学反思 丰子恺先生的散文语言风趣幽默,在轻松莞尔的同时又不禁引发读者的思考:“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其中品味语言的风趣幽默是本单元语文要素的重点之一。在教学中,为了突出这一重点内容,我主要从三方面入手。首先让学生通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在理解大意的同时,也了解了本文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其次在品读环节,通过细读品析,着重让学生体会发表评论,这是教师需要着重引导的,所以教师从作者、旁观者、读者这三重角度,按照“感知—感受—感悟”这一认识事物的规律,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旨在让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加上教师的点拨引导,培养了学生围绕中心发散作文的语用实践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