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第四次作业
2025-09-29 05:16:43 责编:小OO
文档
1)结合实际,并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答:(1)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发展和社会变革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从近代产业发生以来,科学技术所显示出的最巨大、最引人注目的社会功能,也是科学技术的主要社会功能。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因素,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 

(2)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增长 

     近、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生产的一切要素包括工具、工艺方法、控制手段、劳动者的技能和智力水平等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而经济增长的三要素即增加劳动力、增加投资、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已成为最起关键作用的要素。事实表明近几十年间有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三分之二来自技术进步。科学技术从根本上决定着国家的经济实力,发展中国家要成为经济发达国家,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3)科学技术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近代科学诞生以来,科学技术上的新发现、新发明,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史上科学曾经在反对宗教神学的统治中起着人们思想的重要作用。今天,仍然有必要在全体公民中大力普及科技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用科学技术战胜迷信、愚昧和贫穷,促进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向前发展,才能使事业兴旺,民族强盛。 

 (4)科学技术协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一部科学技术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文明史。协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科学技术肩负着重要的任务。从长远的观点看,力争使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处于最佳状态,乃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职能之一。

但是,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它既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人类,也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了负面效应,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消极后果。

例如:科技发展使武器装备越来越先进,却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霸权主义者利用现代科技武器入侵他国,造成大量生命财产的损失;计算机的发明便利了我们信息的交流,却也使得无数青少年陷入非法网络的泥沼无法自拔;农业中滥用农药、化肥导致土壤板结;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却带来了危及地球生命和人类社会的“全球问题”。爱因斯坦曾分析指出:为其在人的理智发展中所取得的进步而自豪。当然,我们一定要注意,切不可把理智奉为我们的上帝;它固然有强有力的身躯,但却没有人性。

只有对科学技术有了清楚的认识,我们才能更好的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简单说来,通过科学技术发展经济与环境能源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发展经济可以为保护环境提供物质保障,但若一味的发展经济,而不注意保护环境,又会破坏环境,反而会影响经济的发展; 

2)试分析: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产生对立呢?搞清这些道理,对于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会有什么帮助?

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是因为,在任何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思想,都是由其起主导作用的经济基础决定的。马克思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指导思想一元化,正是这一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同时,指导思想作为上层建筑的核心和灵魂部分,它既是上层建筑的重要内容,又对维护上层建筑起着关键作用。社会制度的巩固和完善,需要指导思想或者主导意识形态提供理论指导、价值导向和精神支撑,它必然要集中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思想。 有人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经济成分多样化,是不是指导思想可以搞多元化呢?毫无疑问,多种所有制并存,多种利益主体的存在,肯定会出现多种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但是,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并不等于指导思想就要多元化。事实上,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大多数时候经济成分都是多样的。

3)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有哪些变化?分配机制有哪些改变?

答: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二是必须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既包括作为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又包括非公有制经济。没有占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就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没有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就会脱离中国的国情,就不能有效地和发展生产力。

4)结合我国社会存在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答: 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坚持群众观点。所谓群众观点就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坚持群众观点,是我们党在和建设中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之一。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强调必须以人为本,这是对党的群众观点的重大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当前我国社会中存在着的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主要有:就业问题、上学问题、住房问题、收入分配问题、环保问题、医疗问题、社保问题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党和正在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十七大报告里明确提出要从以下几个发面保障和改善民生:(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2)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在这些基本方针的指导下,仅就2007年,我们推出了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体举措,如农村孩子学杂费免除、城镇居民受惠医保和农村低保的实施,《物权法》的出台、“财产性收入”进入党代会报告、廉租房的推出、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两型”社会的建构、居民休假制度的调整等。从以上方针的制定和具体落实来我们党和的确是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特别这次四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我们党和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抗震救灾举措,更深刻地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以人为本的高度责任感和博大情怀。

5)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 第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马克思明确指出: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马克思的这一论断已经为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所证实。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其中的生产资料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劳动者也同样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改变了生产力中的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管理水平。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极大地提高了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能力,提高了生产劳动能力。在生产力系统中,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性要素和主导性的要素。 

第二,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过去,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的投入,现代社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智力资源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要素,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更是如此。 

第三,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超前性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先导作用。 19 世纪末发生的第二次技术,是科学、技术、生产三者关系发生变化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生产、科学、技术三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生产的发展推动技术进步,进而推动科学的发展。例如,蒸汽机技术主要是从工匠传统发展而来,在生产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摸索出技术发明,然后才总结出热力学理论。以电力技术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以来,这种生产带动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发生改变,现在是科学推动技术进步,再推动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越来越走在社会生产的前面,开辟着生产发展的新领域,引导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如电磁学理论的建立,它先主要是通过科学实验探索出电磁学理论,通过促进电力技术的,并最终引发电力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在总结科学技术这一发展趋势时深刻指出:“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新的工艺,首先在科学实验室里被创造出来。”“大量的历史事实已经证明了:理论研究一旦获得重大实在,迟早会给生产和技术带来极其巨大的进步。”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