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论新媒介环境下融合新闻的成因与特征
2025-09-29 05:18:25 责编:小OO
文档
           论新媒介环境下融合新闻的成因与特征

        

摘要:随着融合新闻逐渐成为潮流趋势,它更新了新闻报道的模式,也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一转变对于我们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本文对新媒介环境下的融合新闻进行了分析研究,找出它的成因以及特征,并同西方的融合新闻特点进行比较分析,让我们在不久的将来能够更好的发展利用融合新闻来拓展我们自己的新闻事业.

关键词:新媒介环境; 机遇与挑战;新闻事业发展

一.融合媒介与融合新闻的定义

(一)融合媒介

“融合媒介”指不同形态的媒体在一定条件下互相渗透,相互交融,从而形成复合交叉的新的媒介形态的现象。简单的理解,“媒介融合”就是把各种不同的媒介集合在一起。该概念最早是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的, 他认为:“媒介融合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数码电子科技的发展是导致历来泾渭分明的传播形态聚合的原因”。 “融合媒介”是一个非常广阔的研究领域,西方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呈现出多样化的视角,有技术融合角度展开的研究、从媒介所有权融合角度展开的研究、从媒介文化融合角度展开的研究、从媒介组织结构融合角度展开的研究、从新闻采编技能融合角度展开的研究等等。这些研究可以说铺展到了与媒介相关的所有方面,包括媒介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涉及到媒介经营与新闻传播的各个角落。也正因为此,“融合媒介”这个概念至今也没有一个得到公认的准确定义。

(二)融合新闻

“融合新闻”是从应用新闻学的角度对媒介融合发展的研究,相对于众说纷纭的“融合媒介”,“融合新闻”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脉络更为清晰,成果也比较集中。融合新闻是指文本、照片、视频段落、音响、图标和互动性的集合体。它以非线性结构呈现在网站上,各种媒介的内容相互补充而不重复。西方国家目前致力于这项工作的大致有两类人:从事新闻教育的新闻学教授和各类媒体中从事新闻工作的专业人员,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还同时具有新闻从业经验和新闻教育者身份。如出版了多部融合新闻著作的澳大利亚教授Stephen Quinn就有15年新闻工作经验,在多个国家的报社、通讯社、电视台做过记者、编辑,然后又在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多所新闻学院担任教职,他的最新研究成果是2005年在美国出版的《融合新闻导论》(Convergent Journalism: Introduction)和《融合新闻:多媒体报道基础》(Convergent Journalism :The Fundamentals of Multimedia Reporting)。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从事新闻专业教育的教授大多有新闻从业经历,这一客观条件使“融合新闻”研究能够将新闻实践与学术研究及教学改革紧密结合,同时也使这项研究更加注重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

二.融合新闻形成的原因

(一)技术原因:由于科技的迅速发展,网络化和数字化的普及,带来了传媒领域日新月异的变化。

(二)经济原因:规模化生产下的社会分工和合作是媒介融合形态及“融合新闻”产生的直接经济诱因。因为现在媒体的竞争是日益激烈,大家只有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制造出比别人更多的需求品才是制胜法宝。

(三)市场原因:市场诱因来自消费者受众在新闻等媒介产品的消费和信息接收上所呈现出来的新的特征。这些特征的出现必然要改变传统的媒介产品和新闻信息产生形态。这些特征包括:规模化、分众化、多样性需求和便捷性需求。

三.融合新闻的特点(一)新闻业务整合化  “融合新闻”突破传统媒体间的,整合所有的媒介,统一规划,资源共享,建立新的新闻采编流程。其基本流程就是集中力量采集新闻素材,再根据各自受众的接受特点进行加工,制成不同的新闻产品,最后通过不同的传播渠道传播给受众。  以坦帕新闻中心每天新闻业务工作流程为例:该新闻中心下的各家媒体拥有各自的人员、办公区域和运作机制,但同时又设置“多媒体新闻总编辑”来负责策划、组织、协调各媒体的新闻采访活动。首先电视台的总编和各部门的负责人要召开编前会,多媒体新闻总编辑也参加,安排好电视台在这一天的新闻采访活动,并讨论哪些新闻可以与报纸、网站进行融合;然后多媒体新闻总编辑召开报纸编前会,向报纸总编提出当日“融合”新闻的内容,然后进行讨论;报纸总编也会向多媒体总编辑提供他们认为用电视新闻形式报道更为合适的消息。下午多媒体新闻总编辑还会再召开一次报纸与网站的编前会,向网站负责人提供可供融合的新闻。若有重大突发新闻,多媒体新闻总编辑会及时将消息通报给报纸、电视和网站这三家媒体,并制定统一计划,协调其采访活动,力求让三家媒体在采访中将各自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同时又做到互补不足。总之,融合新闻要求媒体将所拥有的媒介整合在一起,依靠统一的规划与协调,提高新闻业务流程的效率与通畅性。

(二)新闻载体数字化  数字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媒体的边界逐渐模糊,传播终端呈现数字化特点,电信服务商和互联网服务商纷纷介入到传播终端的领域中,与传统媒体融合在一起,推出各种数字移动终端来作为新闻内容的载体,进入到人们的信息生活中。所以,媒介融合的结果,就是除了报纸、广播和电视外,电脑、手机、PDA、电子报、电子杂志等数字载体也能让人们随时随地以不同方式接受到所需要的信息。视觉传达多样化  融合新闻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声音、图片、图像和Flash集于一体,因此在视觉传达上将更加丰富多样、形象生动。以电子报纸为例,它与以前的报纸网站不同,以前的报纸网站只是单纯的把报纸内容移植到网站上。新一代的电子报纸不仅是复制了印刷媒体的内容,还融入了多媒体的功能,令新闻不再是平面而是立体的了。读者可以随意检索信息,链接到相关网页上。对新闻的深层报道和分析,我们可以从文字中去查看;对新闻事件的动态变化,我们可以借助图像进行直观了解;对于深奥难懂的科技新闻等,还可以通过Flash和计算机模拟使其通俗易懂。所以人们可以采取看、听、视等多种方式的接收,使得视觉传达方式更加人性化和便捷化,降低了人们接受新闻的费力程度,将人们从传统的报纸、电视等媒体的中解脱出来。例如在国内,“北大方正与《浙江日报》合作,开发新的电子报,当读者的鼠标移动到版面中的某一篇文章时,轻轻点击即可显示原文,甚至还可以点击“朗读”,就能够做到“听”新闻了”。因此,融合新闻借助多媒体技术,使得新闻产品的视觉传达设计的表现手段更加多样,表现范围也得到了更大的扩展。

四.融合新闻的基本构成

一般的融合新闻包含这样几个信息包:(l)一个类似导语或者编者按语的引出部分,说明故事的价值和意义;(2)对新闻故事主角的人物速写;(3)新闻事件或者新闻场景;(4)展示新闻发展的过程或新闻涉及事物如何运转.(5)正反两面的评价;(6)历史性信息;(7)与此新闻相关的其它报道。这些信息包需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手段来加以展示和呈现。在美国的融合新闻报道中,最常见的媒介形态即文本、照片、图表、音响、视频和用户互动设置。无论是记者还是编辑,制作融合新闻时都需要明确关于媒介形态的两个问题:第一,媒介与题材之间的相关性和适宜性分析,即对于我们即将做的报道更适合采用哪种媒介作为主导传播媒介,哪些媒介适合作为配合媒介。第二,媒介的编辑方式分析,即各种媒介的特征及如何将其呈现在报道中。

五.对国内融合新闻案例的分析

我选择分析的案例是网络视频报道《抗日老兵流落异乡,隐瞒身份掩埋光荣》。

第一部分,视频开头出现的是一块机场候机楼的标牌,接着解说就解释说:2011年12月7号晚。深圳机场接机大厅里一群自发组织的志愿者早早聚集,等待一位特殊客人的到来.然后志愿者就陈述说他们等的是一位远征军老兵杨良平,向受众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及故事的开头。

当我们看到老人带着勋章坐着轮椅被推出来时,解说继而说道老人在抗战的八年里,从未离开过战场,然而这样的一位抗日英雄却在抗战胜利后流落异乡,在特殊年代里还不得不隐瞒自己的身份。再由一位志愿者讲述自己同是新一军的父亲的遭遇和故事,让受众更清晰的了解到老人的身世背景。

接着,悠远绵长的音乐声响起,画面中出现了一张张泛黄的黑白老照片,正是当时抗日战争时的照片,悠长的音乐,旧时的照片,老人孤单的背影,简陋的住房,苍老无助的容颜,把我们带入了那段历史带入了老人那段光荣的岁月,却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记忆和现实的落差带给我们的揪心。

    第二部分,开始了一段寻找记忆的故事,解说带出了我们的志愿者组织人之一“深圳胖哥”,讲述他遇见的乞讨老兵触动了他并和志同道合的人们去帮助捐助关爱这些被人们被历史遗忘的老人。画面转接到了一张曾经在美国《生活》刊登的由著名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拍摄的一个中国小兵的照片,这个小兵是处决日本南京大元凶之一的谷寿夫的执刑人。(同时背景音乐响起解说也开始解说),而他们此行的目的是去探望当时在那个小兵旁边的张涛老人,希望找到那个小兵。

    第三部分,采访的另外一位老人突然病重住院,由于资金不足的原因没能得到急诊治疗,胖哥他们很快赶到并马上为老人筹集资金,病床上的老人,门口着急的志愿者和家人,等待收费才开始治疗的医生,沉郁的音乐让人的心不免跟着沉重起来。

这些来自于当事人的描述使报道不再给人旁观者的感觉,让受众感受到事件的真实性和现场感。整个段落由照片和视频组成画面,由采访对象的同期声、配乐音效组成音频。

第四部分,分别是历史学者和民间学者,民间活动发起者分别阐述了自己对这一社会现象的观点,之后段落的结尾一段意味深远略带伤感的音乐响起,一张张的老照片再次回放,让人回忆那段心酸历史之余越发的为这些老兵的际遇感到担忧。

然后再视频的下方有文字记录。

我觉得这个报道虽然很引人深思但是从融合新闻报道方面来看和国外优秀作品相比还是有一定的不足之处。

首先一点,报道中多是图片,声音,视频的结合,很少有文字和别的元素的配合,像有的地方比如说在放老照片陪着悠远的音乐时,可以再屏幕上打下:老兵不死,他们只是在逐渐凋零,被风吹起,散落天涯。我想这样的话定会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其次一点,微内容组合式结构特征不突出,没有将报道内容分成多个单元、赋予关键词、组合编排,可以让观众有更多的选择性。

在者一点,我觉得该新闻报道的互动性还大大不足,像这样稍微有点深度的报道是应该有其一定的连接性和社会影响性的,像我们这样的读者看过报道叹息伤感一番变没了,这是很遗憾的事情,也许我们想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也不知从和下手,所以在报道下方应该有民间组织和志愿社团、读者交流吧这样社会性质的组织的的网址链接,方便人们传递爱心,交流互动。

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得以延续下去。

六.美国融合新闻实践对我国新闻业的启示

美国融合新闻实践给我国新闻业带来的启示包含两个层面:

首先,对于新闻从业者而言,融合新闻形态的兴起意味着媒体工作人员在制作、传播新闻产品时观念也应随之改变。

第一,我们要模糊各媒体之间的清晰界限,要灵活地看待媒体差异,要知道虽然每一种媒体都有自己鲜明的特征,但是不同媒体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而且不同媒体的报道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第二,要像美国融合新闻的工作者一样,习惯用多种方式采访收集信息,文字、图片和摄像记者虽然各自有明确的分工,但是当条件需要时,一个记者应该能够同时兼顾两种以上的信息收集工作;记者此时就应该像万金油一样,既专一一种技能,同时兼顾全媒体技能。  

第三,要学习用双向的传播方式思考受众,多与受众进行互动,互动是经常和不定期的,互动规模要大,更能够提起受众的兴趣吸引受众,并且在互动的过程中,媒体工作者始终处于和受众平等的沟通地位。

第四,就产品关联性来看,要习惯联系的看待每一篇报道,要认识到每一篇报道无论刊发前后都是一个需要不断修改的过程,是比较有空间的,能够随时修改和补充,它是不断滚动更新的新闻报道的一个部分。

其次,对于媒体而言,发展融合新闻业务是升级网络新闻报道质量的必由之路。我国的互联网媒体中占据主流地位的主要是大型商业门户网站和传统媒体网站,商业网站虽然没有采访权,但其编辑依然可以运用策划和组织能力对大量媒体发布的信息进行资源重组,以推出融合新闻报道,这是增强商业网站新闻原创性的有效途径。而针对传统媒体网站,笔者曾于去年底调查了国内73家纸媒网站(包括31家省级党报的网站,37家知名都市报、晚报网站和5家财经类报纸网站),发现超过半数的报纸网站仍保持图片加文字两种最基本的媒介形态传递信息,其余的报纸网站大部分还停留在多种媒体形态并列,缺乏整合的状态,网站内容的原创性远不如纸媒内容,而类似美国报纸网站的成熟的融合新闻形态几乎没有。考虑到年轻一代转向互联网阅读新闻的趋势,传统媒体网站应该利用自己的专业采编优势,开发独家原创的融合新闻,以培养忠实的新一代媒介用户。                美国融合新闻的两种类型表明,媒体发展此业务时可以在组织架构上进行两个方向的尝试:即一种组织架构以记者为主导,培养“背包记者”,从信息采编端介入整合理念,这种架构适合一般煤体网站尤其是一些规模较小的地域性媒体网站;另一种是以编辑为主导,培养“超级编辑”,同时介人前期信息策划端和后期产品制作端,对信息的二度开发能力强,这种架构适合商业网站或是采编队伍和经济实力较强、规模较大的媒体网站。

七.给我们新闻事业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尽管融合新闻给我国媒体带来全面的变革,但由于自身存在一些问题,在向融合新闻转型的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风险。只有正确规避风险,解决好问题,才能实现媒介融合时代下的融合新闻。(一)人才的缺乏,对记者压力大  媒介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传播环境的改变也对新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新闻人才培养模式难以在适应新的传播需求。在媒介融合大潮影响下,新闻事业将迎来大改变,这给新闻人才培养既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极大挑战。根据融合新闻的特点和工作流程,不仅需要能够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报道的记者,更需要能够将各种媒体统一协调、整合策划的编辑。但就现在的情况来看,不仅这样的人才急缺,而且由于媒体对记者的要求更加全面和严格,许多记者在重负之下往往丧失了对新闻工作的热忱,例如有些新闻记者不仅被要求能够在现场用摄像机进行新闻采集,还要求能够对新闻画面进行编辑,甚至还要求在博客上发表新闻,过重的工作往往使记者不堪重负。所以如何培养和保护人才成为制约融合新闻能否飞速发展的瓶颈。(二)新闻传播信息垄断  媒介融合和融合新闻往往要求成立媒体集团甚至是跨地域传媒集团,所以尽管各媒体新闻传播的方式不尽相同,但由于传媒所有权的垄断集中,难免会造成信息源的垄断,形成一种声音,不利于多样声音的出现和实现民主文明的进步。所以新闻媒体要处理好融合与垄断之间的关系,积极引导公众参与新闻传播,认识到媒体只是为公众服务的,而非要垄断新闻话语权。只有意识到这一点,媒体才会避免新闻信息的垄断。八.培养新型人才,应对潮流趋势。

我们应该对传统的新闻人才培养模式适时做出调整,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上手快、能力强、素质高、后劲足的复合型新闻人才合”已成为大势所趋。伴随新媒体迅速崛起,激烈的媒体竞争引发了广播电视报道和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对新闻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也需适时进行变革与创新,建立新型的新闻教育模式势在必行。

1、在新时期,高校培养的新闻从业者要想胜任现代媒体要求,必须改变传统培养编辑记者的模式,应该加大力度培养全方位的策划型和专家型的新闻人才。在这种新形势下,“专业型复合新闻人才”的培养逐渐成为新闻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2、高校在新闻人才的培养上,应该鼓励学生在掌握广博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多种专业知识方面的应用能力,除了具备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掌握现代新闻传播知识外,还应该在英语、现代传播技能、媒介市场分析策划、市场运作能力等方面不断强化。

3、媒介产业是国家软实力的象征,而优秀新闻人才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媒介产业的发展前景,数字技术、网络传播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引发了传播领域的深刻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对新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在对新闻人才的培养上,应该紧紧把握未来新闻发展走势,及时调整新闻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结合中国近九十年新闻教育史的优势,积极学习和借鉴西方新闻传媒发达国家的经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新闻人才。

综上研究总结:媒介融合现象及“融合新闻”的产生是技术动因推动下媒介发展进化的必然结果。“融合新闻”在我国的兴起也是必然的,随着社会的整体文明进程的演进,人们对信息交流的速度、深度、实用度、和愉悦度只会日益增长。“融合新闻”很明显就是应运而生的新生宠儿。最大限度的满足了受众的个性化需要,还弥补了国内新闻严重中雷同,信息重复泛滥,受众无法接受所需新闻信息的这样一个缺陷。但是我 觉得事物都有两面性,新媒介的产生、发展仅仅有几十年的历史,新旧媒体的碰撞也是难以避免的,媒介融合的路还很长,虽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其发展遇到困难和挫折也是在所难免的,所以我们不能一味的就去模仿或者说大肆的去进行传统媒介变革等等,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欲速则不达,我们要在逐渐对“融合新闻”的全面认识中去深化并把握。再在新闻实践中运用它,发展它,为新闻传播事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融合新闻学原理》中国时代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作者:杰弗瑞•S威尔克森等。 

[2]《融合新闻导论》2005年美国出版,作者:斯蒂芬•奎恩

[3]《浅析融合新闻》(《新闻天地(下半月刊)》2009年第21期)李齐

[4]《媒介融合下得新闻报道》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黄楚新著

[5]《美国融合新闻的内容与形态特征研究》国际新闻2011.05期方洁著作

[6]《传媒新世界:中国传媒发展前沿探索》新华出版社出版喻国明著作的。

本文需要动大手术,问题一:写论文要讲究起承转合,认证过程要严密,逻辑性要强,而看你的论文好是在回答问题,各部分是割裂的,联系不紧密。

问题二:标点符号特别是序数标注有问题,请清理一遍,要正确标注。

问题三:对一些术语要进行解释。如“信息包”。

问题四:本文论述全面但不深入,详略不当,对融合新闻形成的原因及特征要详细论述。

问题五:论文要有注释,请仔细参阅期刊上的学术论文,要按照本科论文撰写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论文。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