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斌1,张 军2
(1121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66)
摘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股份制作了深入细致的考察和分析,提出了许多深刻见解,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这些见解、结论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对于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将股份制作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因此更应深化对股份制的认识,加大国企股份制改造的力度。
关键词:《资本论》;股份制;国有企业
中图分类号:F421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549(2006)01-0035-04
Sharehold i n g Syste m Theory i n The C apita l and St a te-owned
En terpr ise Sharehold i n g System Reforma ti on
L i B in1,ZHANG Jun2
(1121Econom ic and manage ment I nstitute,Sichuan Nor mal University,Cheng du,Sichuan610066) Abstract:Marx has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cap italist shareholding syste m in his“Cap ital”,p r oposed a l ot of deep o2 p ini ons,and dra wn s ome i m portant conclusi ons.These op ini ons and conclusi ons have i m portant instructi onal functi ons t o the s 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ystem,and t o the shareholding syste m refor mati on of state-owned enter p rise t oo.The Third Plenary Sessi on of the16th Party Central Comm ittee of the party p r oposed making the shareholding int o the main realized of public-owned syste m,s o we should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shareholding syste m even more,strengthen the f orce of shareholding syste m ref or mati on of state-owned enter p rise.
Key words:the Cap ital;shareholding syste m;the state-owed enter p rise;the refor mati on of shareholding syste m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发展和壮大国有经济,就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因此应该深化对股份制的认识,加大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力度。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深化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问题,但从中所揭示出的一般原理和一般经济规律,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理论基础。因此,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认真学习和运用《资本论》中的有关原理,对澄清国有企业改革中的理论误区,保证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资本论》中对股份制的论述
(一)对股份制性质的论述
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生产极度发展的这个结果,是资本再转化为生产者的财产所必需的过渡点,不过这种财产不再是各个互相分离的生产者的私有财产,而是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的财产,即直接的社会财产”。在这里,马克思讲股份制是资本转化为生产财产的历史媒介形式。生产者的财产是公有财产,资本是指私有财产。在马克思那里,所谓的公有制内涵就是指社会个人所有制,而这个公有制的定义过于抽象,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我们很难找到体现这一内涵的具体所有制的形式,而只有股份制接近这个公有制的内涵,就是说股份制具有公有成分,股份制是未来公有制的雏形、影子和表
・
5
3
・
3 收稿日期:2005-07-13
作者简介:11李 斌(1980-),女,湖北省荆州市人,四川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21张 军(1978-),男,四川省巴中市人,四川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面的运行框架,所以马克思把股份制看成是未来公有制借以转化的逻辑基础,并相信股份制的发展的终极形式必定是公有制。我们通过马克思对股份制历史作用的评价不难分析股份制性质的本来面目。
(二)对股份制作用的论述
1、股份制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
马克思说,股份制“对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的
影响恐怕估计再高也不为过的”根据马克思的论述,股份制在这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其一是股份制促使生产规模惊人地扩大。“个别资本不可能建立的企业出现了。同时,这种以前由经营的企业,成了公司的企业。”“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就是说,一些规模巨大、历时较长的企业的建立依赖于巨额资本的积累,而这些巨额资本不可能靠单个资本的逐年累月的积累来获得。股份公司提供了这样一个机制,它通过广大股民购买股票的方式可在瞬间获得建立巨型企业所需要的巨额资本,于是过去个别资本不可能建立的企业出现了,进而使整个社会的生产规模惊人地扩大了。其二,股份制“它们是发展现代生产力的强大杠杆”“在工业上运用股份公司的形式,标志着现代各国经济生产中的新时代。一方面,它显示出过去料想不到的联合的生产能力,并且使工业企业具有单个资本家力所不能及的规模。”“交易所正把所有闲置或半闲置的资本动员起来,把它们吸收过来,迅速集中到少数人手中,通过这种办法提供给工业支配的这些资本,导致了工业的振兴,既然事情动起来了,就会愈走愈快。”
2、股份制优化了资本的所有制关系,有利于两权分离。
马克思说,股份制使得“实际执行职能的资本家转化为单纯的经理,即别人的资本的管理人,而资本所有者则转化为单纯的所有者,即单纯的货币资本家。……在股份公司内,职能已经同资本所有权相分离,因而劳动也已经完全同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剩余劳动的所有权相分离。”“与信用事业一起发展的股份企业,一般地说也有一种趋势,就是使这种管理劳动作为一种职能越来越同自有资本或借入资本所有权相分离。……那些不能在任何名义下,即不能用借贷也不能用别的方式占有资本的单纯的经理,执行着一切应由执行职能的资本家自己提供的现实职能,所以留下来的只有管理人
员,资本家则作为多余的人从生产过程中消失了。”可见,股份制可以实现两权分离。
3、股份资本的增加延缓了平均利润率下降的趋势。
股份公司最早是为了适应创办大型企业的需要而产生的,股份资本一般也都是投在大的生产企业上,由于“恰好在这些企业中,不变资本同可变资本相比最大”,因此,利用股份资本创办的企业一般资本有机构成都比较高,在同等的条件下,它们提供的利润率低于平均利润率,如果它们参加利润率平均比,就会使平均利润率下降更厉害。然而,由于在这些企业中不变资本所占比重很大,资本一经投入后就不容易撤出,其他中小资本也没有能力转入这类企业,而且股份资本提供给股东的又是通常比平均利润小的股息,所以,股份资本不参加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从而延缓了平均利润率下降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矛盾。
二、股份制与国有企业改造从上面马克思在资本论》对股份制理论的论述可以看出,股份制作为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一种产权组织形式和所有制的一种实现形式,有利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资本的运作效率,国有企业改行股份制,有利于壮大国有经济,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在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切切实实地解决好所存在的问题,就能够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从而促进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
(一)股份制改造是国有企业进入市场的有效形式
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其目的不是为了出售国有资产(国有资产可以出售,但不是目的),也不是为了实现所有权的转移,而是以筹措资金、减少国家干预,加强监督机制,提高经营者和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发展实力、竞争能力和增加赢利为目的。从我国进行股份制改造的效果来看,股份制对我国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对宏观改革的推动,已经产生了其他所有制方式不能取代的功能。
1、通过股份制改造,重新界定了国有资产在企
业中的地位及其权益,变独家国有资产在企业的垄断地位为多家国有资产及多元社会资产在企业中兼容共生,实现多元产权主体在企业的平等地位。
・
63・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3月
2、股份制改组后企业,将由封闭的组织形态变为开放的组织形态,国有资产能进能出,国有资产保持与社会经济组织的兼容性、相对性,从而保持其灵活性。为此,国有资产形态有两个形式转变,一是由过去的实物形态转为价值形态,实物形态的资产只是企业法人形态,不是国家资产的直接对象;二是由过去的账面表现转化为证券表现,国有资产证券化,其保值和增值既取决于企业经营,也取决于市场交易。
3、通过股份制改造,推动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和优化产业结构。经股份制改组的企业不再隶属于一定的行政机关,即使国家控股的企业,国家控股权也只能通过股权代表企业内部按股份制要求以民主方式体现,不能随意地以行政方式左右企业。这样一来的企业顺应生产要素流动的内在要求,必然广泛开展横向联系,一方面运用比较利益机制改造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闭状态,另一方面通过兼并、承包、租赁、参股、控股等形式与其他企业建立市场联系,形成多种形式的联合体和企业集团。
(二)股份制是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根本途径
在我国,公有制控制了国民经济命脉,公有股份在股份公司的股权结构中处于控股的地位。而股份制又是公有制的一种有效的实现形式,所以股份制也适用于国有企业的改革。针对过去我国国有企业政资不分、政企不分,企业作为主管机关的附属物,行政管理部门干预企业内部事务,企业缺乏经营自主权,企业无法搞好搞活的状况,我国进行了放权让利,实行经营权与所有权相分离的改革。但是由于这种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没有找到有效的企业制度,对经营者缺乏所有权的约束,出现了经营者追求自己的利益而损害所有者利益的现象。我国国有企业中屡屡发生的管理成本的上升,国有资产流失等现象,正是这种企业制度设计的缺陷所造成的。实践证明,在我国国有企业进行企业制度创新,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是搞活国有企业的重要途径。
目前,一些地方和一些企业的做法背离了这个基本要求。有些企业将效益好的分厂、车间组成股份制公司,将其他部分甩下来,结果造成了大批空壳企业;有些企业把股份制变成一个“收容站”,当企业经营不善时,将不良资产甩给“母公司”;当经营好转时,又将资产拿走。这些产权不清、机制不活的所谓股份制公司,只能破坏股份制的制度框架,降低股份制的制度效率。不规范的股份制不仅会破坏生产力,还会造成分配不公,使一些人借股份制改造之名,乘机大捞一把。这种做法,不仅搞不好改革,还会导致不应有的倒退。目前,国有企业的改革已经进入关键的攻坚阶段,对国有企业实行规范的股份制公司化改造已刻不容缓。
三、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需要解决的问题
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有利于壮大国有经济,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是转变职能,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要搞好股份制改造,必须要有相应的配套改革,配套改革的重点是职能的转变,避免政企不分,行政干预太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把竞争性的企业放还到民间去经营,应腾出精力去搞科技、教育、公用事业。在未来的几年里,仍应把职能的转变作为改革的重点,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正是提供了调整与竞争性国有企业关系的一条重要途径。全国十届一次会议已经对转变职能,精简国家行政机构作出了重大部署,这无疑将加速推动股份制改造与市场经济建立的进程。二是明晰产权,推进国有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是实现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有效解决国有企业走向市场所涉及诸多深层次矛盾的综合性措施。
在产权问题上,当前迫切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产权主体要尽快实现多元化,没有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就没有规范的股份公司,也就实现不了经营机制的转化。从目前已进行的股份制改造的国有企业来看,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国有独资公司太多,在1000家国有企业股份制试点企业中,绝大多数是国有独资公司,这与股份制改造的初衷是不相符的。
其次是要建立起出资人制度,明确国有资产的代表,但代表身份要具备四个条件:1、国有资产的代表不应在层次上。2、国有资产代表不能在国有资产行政层次上。3、国有资产的代表必须在资本经营企业的层次上。4、公司的董事长不应是,而应是企业家。
再次是要使劳动者成为出资者,调动职工积极性,使其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在我国,国有企业的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也是企业的主人,而要使
・
7
3
・
李 斌,张 军:《资本论》中的股份制理论与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
其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就必须在经济上成为投资者,成为“有产”的劳动者。股份制为劳动者成为真正的“主人”开辟了新的天地,使劳动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既是劳动者,又是有产者,具有双重身份。劳动者成为股东,以财产的股权形式掌握财产,通过不断积累,真正达到。
最后要建立和完善经营者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企业家是国有企业改革最缺乏的人才,应重视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建立,提高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的关切度。近年来,一些企业家纷纷“落马”,主要原因还是在机制上、中缺乏约束,给一些企业家在一定条件下私欲膨胀提供了条件。只有真正建立和完善了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才能保护和培养企业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做出更大贡献。
总之,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认真学习和研
究《资本论》,结合中国实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探索解决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就不会偏离社会主义方向,从而有利于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资本论(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资本论(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2.
[责任编辑:姜日韦]
(上接第34页)
服务具有重要意义。在这方面,西方国家有很好的经验可资借鉴。如美国对广播、海岸运输、核能、石
道及国内航空运输企业中的外国资本就有严格。美还以安全为由,对进入美电信业、文化产业的外国企业进行监控。欧盟国家也对美国公司进入文化娱乐领域进行了长期的与抵制。
其次,要倡导公司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在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制度环境不完善和社会经济状况运行不稳定的情况下,公司应对东道国的安全与稳定负有特殊的社会责任。处于转换中的经济必然面临不稳定的巨大压力,最易受到来自包括公司在内的外部力量的冲击,当这种冲击危及社会经济稳定和的时候,东道国和公司本身的利益都会受到影响。因而,在管理机制、社会指导和保护机制尚未达到充分有效之前,公司应充分理解和积极配合东道国采取的各种旨在稳定经济和维护的宏观,应通过自我调节来保证不伤害东道国的社会经济和国民利益,采取负责任的方式去行动,而不能不顾东道国利益去寻求对社会构成伤害
的剥削利润。尤其是在经济高度外向型的东道国,在国际收支失衡、汇率不稳定、高通货膨胀和经济波动剧烈的情况下,公司应与积极配合,谨慎行动,稳健经营,设法避免和杜绝任何不利于宏观经济稳定的投机行为。必须强调的是,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并不意味着公司在东道国拥有额外的政治权利,即公司不能因此而拥有任何为东道国和公民进行社会和政治选择的权利,东道国的政治主权神圣不可侵犯。
参考文献:
[1]Susan Strange:“States,Fir m s and D i p l oma 2cy .”I nternati onal Affairs .1992(1):68.
[2]J.E 斯贝茹.国际经济关系学[M ].对外贸
易教育出版社,19.95.
[3]薛求知.公司与中国中产阶层的形成与发育[J ].管理世界,1999,(4):P7.
[4][5]储祥银.公司与中国[M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5.39-51.
[6][7]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M ].经济科学出版社,19.273-274.
[8]htt p://www .xinhanet .com ,2004-10-15.
[责任编辑:姜日韦]
・
83・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3月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