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社会学概论试卷及答案】
、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严复将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一书译作 ( )
a.《原强》 b.《群学肄言》 c.《社会学原理》 d.《原富》
2、下列的社会学家,主张冲突理论的是 ( )
a.齐美尔 b.达伦多夫 c.韦伯 d.孔德
3、一个群体和社会文化的外部表现为 ()
a.符号 b.规范 c.礼俗 d.价值
4、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本群体是 ( )
a.偶发群体 b.社会类属 c.次属群体 d.首属群体
5、下列属于服务组织的是 ( )
a.博物馆 b.图书馆 c.俱乐部 d.医院
6、职业流动的主流是 ( )
a.水平流动 b.向下流动 c.向上流动 d.其它
7、社会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
a. 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 b.心理的需要
c.生理的需要 d.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8、社会控制首先是对什么的制约 ()
a.社会成员心理 b.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
c.社会成员的道德行为 d.文化规范
9、人类有史以来最后一种家庭形式是 ()
a.偶婚制家庭 b.伙婚制家庭
c.普那路亚家庭 d.专偶制家庭
10、提出“x”理论与“y”理论的是 ()
a.巴纳德 b.涂尔干
c.科塞 d.麦克雷戈
11、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是 ( )
a.文化元素 b.文化集丛
c.文化模式 d.礼仪
12、社会学的科学方是 ()
a.实证主义 b.非实证主义
c.历史唯物主义 d.历史唯心主义
13、孔德关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理论是 ()
a.社会动力学 b.社会静力学
c.社会进化论 d.社会发展论
14、个人社会化的特点是 ( )
a.主动性 b.自觉性
c.互动性 d.强制性
15、作为社会和文化的缩影,是个人生活的基本社会环境的是
( )
a.工作单位 b.家庭
c.社区 d.大众传播
16、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社会关系的首要问题是 (
a.利益 b.需求 c.生产 d.阶级 )
17、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制度是 ()
a.社区 b.群体 c.家庭 d.法律
18、组织的核心是 ( )
a.组织的目标 b.权力的划分
c.组织的结构 d.组织的功能
19、社区的首要功能是 ()
a.经济生活 b.社会化
c.社会控制 d.社会参与
20、社会群体存在的本质反映是 ( )
a.生产关系 b.社会关系
c.组织 d.人的本质
二、 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现代社会变迁的特点有 ( )
a.速度日趋加快b.受科学技术的影响越来越大
c.带来了越来越多的问题 d.受人们自觉控制的程度不断提高
e.相关性日趋增强
2、我国家庭的发展,出现了同西方家庭发展相同的趋势,主要表现在()
a.家庭规模小 b.家庭功能有所变化
c.对家庭价值的认识趋向现代化 d.家庭规模扩大
e.对家庭价值的认识出现后现代意识
3、文化的空间结构包括 ( )
a.文化区 b.文化区域
c.文化圈 d.边际文化
e.多元文化
4、社会学的主要特征有 ()
a.整体性 b.综合性
c.广泛性d.应用性 e.多样性
5、下列有关社会唯名论正确的是 ( )
a.否认一般的客观实在性 b.否认概念的客观内容
c.只有个人才是真实存在的 d.个人行为及其细节是社会学研究对象
e.认为只有个别事物才是真实存在的
6、文化交流包括 ( )
a.文化接触 b.文化冲突
c.文化采借 d.文化移植
e.文化融合
7、帕森斯认为群体具有的功能有 ()
a.适应环境 b.实现目标
c.统一内部 d.维持价值 e.更新价值
8、宏观社会控制包挂哪些方面的控制 ( )
a.政治 b.经济
c.文化 d.意识形
态e.心理
9、社会学创立和形成时期的代表者有 ()
a.孔德b.斯宾塞
c.涂尔干 d.韦
伯 e.马克思
10、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可以简括为 ( )
a.技能社会化 b.政治社会化
c.行为社会化 d.性别角色社会化e.文化社会化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组织结构
2、制度化控制
3、社会现代化
4、社会问题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为什么说,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2、简述社会在社会控制中的重要性。
3、社会组织中非正式结构存在的基本原因及其功能分析。
4、简述文化的主要特征。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正向社会化与负向社会化简论。
2、试论社会现代化与“全盘西化”。
标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b 2、b 3、b 4、d 5、d
6、c 7、a 8、b 9、d 10、d
11、 a 12、c 13、a 14、d 15、 c 16、d17、 c
18、b19、a 20、b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abcd 2、 abc 3、 abcd 4、
abcd 5、 abcd
6、 abcd 7、 abcd 8、 abcd9、abc
de10、abcd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组织结构:组织按实现组织目标的需要划分系统内的各种构成部分,并使它们间相互协调的一切方式的总和。
2、制度化控制:按照一整套业已形成的条文规定,由某种组织体系加以推行的一种社会控制方式。
3、社会现代化:是一个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工业化为动力,以科学技术发展为纽带,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体,涉及政治制度、社会结构、组织管理、生活方式、人类活动空间等诸多领域的性、全球性、长期性和整体性发展过程。
4、社会问题:它是社会关系失调的产物,并使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发展发生障碍,引起社会成员普遍关注的、需要依靠社会力量才能解决的问题。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生产关系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结成的与当时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的社会关系,从本质上讲,就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方式。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1)生产关系作为特定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形式,只能建立在特定的生产力基础之上,反映的是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因而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2)物质资料的生产关系不仅制约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产生和发展,而且决定它们的性质,乃至决定整个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3)生产关系影响和决定个人在整个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和状态。
2、社会控制是众多社会成员对某一特殊事件所抱的态度和所持意见的一致性反映,亦即是一种公意。它在非正式控制中表现最为突出:(1)社会流行迅速,范围广,对当事人能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借助于大众传媒,其控制作用更强。(2)事实上,任何习俗控制、道德控制等都是通过一定形式的控制来实现的。因此,充分发挥社会在社会控制中的作用。
3、非正式结构的意义:它是指组织内部的成员以共同的观点、爱好、僧感为基础, 自发形成的一种群体结构。非正式结构存在的基本原因:为了满足个人从组织中得不到的需要,具有相似的 社会背景、文化素养、兴趣爱好的组织成员自觉自愿形成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结构有正、负功能,其功能为:(1)能缓冲正式结构所带来的压力。(2)能提供正式结构以外的丰富的社会控制和沟通形式。(3)能及时解决正式结构的失调现象。(4)能成为组织改革的积极的能力和维护社会成员合理利益的有效力量。
4、⑴人为性;⑵后天习得性;⑶共享性;⑷动态连续性;⑸共同性;⑹多样性。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答案要点:
(1)定义:正向社会化是指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化传递和教化过程。负向社会化是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2)传统社会的个体社会化主要是正向社会化;而在现代社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负向社会化。这种变化的原因:社会的变迁。传统社会生产力落后,科学文化水平低,知识更新慢;现代社会科技进步,信息传递快,青年人反应敏锐,接受及时。(3)这种变化的影响:在未来的发展中,青年文化将对成人世界产生重要影响。(4)当前我国双向社会化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青少年不容易接受老一代人的教化;另一方面,老一代人也不容易受青年一代的影响。表现为代沟问题。
2、答案要点:
(1)现代化首先在西方国家启动,“现代化”与“西化”出现巧合。社会趋同论的观点认为现代化即“全盘西化”。(2)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过程应该而且必须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3)但这并不意味着现代化就是“全盘西化”;文化传统不同 (展开);现实条件不同 (展开)。(4)许多发展中国家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模式,给本国的现代化带来极大的损害。我们要吸取教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社会学概论》综 合 练 习 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一词源于( a )。
a 中国 b 美国 c 英国 d 德国
2、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 c )。
a 语言 b 思维 c 劳动 d 直立行走
3、孔德在哪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 c )
a 《社会学研究》 b 《社会学原理》
c 《实践哲学教程》d 《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4、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 b )。
a 严复 b 康有为 c 梁启超 d 陈千秋
5、文化是指(d)。
a 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 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 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d 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6、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的?(d)
a 弗洛伊德b 莱格c 米德d 马斯洛
7、“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 b )
a 生理的b 安全的c 归属的d 自尊的
8、“镜中自我”是谁提出来的。( b )
a 米德 b 库利 c 布卢默 d 托马斯
9、以下哪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 a )
a 朋友谈心 b 观众看电影
c 顾客的摩肩接踵 d 乘客之间的前拥后挤
10、根据交往的( c ),可以将社会交往划分为竞争、合作、冲突和顺应。
a 主体 b 形式 c 性质 d 方式
11、“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 bd)。
a 冲突b 竞争c 合作d 顺应
12、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
a 库利b 林顿c 托马斯d 米德
【篇二: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基本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名词解释,论述题等,考试题型任选四种。
复习依据:《社会学概论》学习指导书,各题答案均以指导书给出的为准
一、单选题请参见学习指导书各章内容
1.本世纪40-5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盛行的社会变迁理论是( c )
a.“生物有机体”说b.社会进化论
c.社会均衡论d.“文化类型”说
2.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这是社会变迁哪种理论的
观点( a )
a.社会进化论 b.历史循环论 c.社会均衡论 d.历史三阶段说
3.一位工厂的工程师调到大学里任教师,这种流动称作(d)
a.个人流动b.代内流动 c.向上流动 d.水平流动
4.社会保险是( b )
a.社会救助 b.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c.社会福利 d.人身、人
寿保险
5.( c )问题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引起世界的高度重视。
a.人口问题 b.失业问题 c.环境问题
d.贫穷问题
6.对贫穷问题更具有操作性和描述性的解释是( a )
a.经济学定义 b.政治学定义 c.社会文化的定义
d.环境学定义
7.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部分之间的不整合、不一致,这是哪种越轨
行为理论(b)
a.社会失范论 b.标签论 c.亚文化群体论 d.弗
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8.手段-目的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
手段”。此是( b )
a.逃避行为b.形式主义 c.创新 d.反叛
9.“不同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
( b )
a.冲突 b.竞争 c.合作 d.顺应
10.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
叫做(b )
a.复式角色 b.角色丛 c.实际角色 d.自
致角色
11.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a )
a.交换关系 b.索取关系 c.对立关系
d.奉献关系
12.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的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
被称为( c )
a.过度城市化 b.逆城市化 c.郊区化d.城
乡融合
13.整合作用是指( c )
a.一个社会的整体作用 b.将各部分合在一起 c.各部分协调成一个整
体 d.一个社会的稳定
14.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所谓“你有,我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 c )
a.制度化优先b.制度化冲突 c.制度化逃避
d.制度化建设
15.通过表彰模范行为来弘扬正气的社会控制属于( c )
a.消极的控制b.外在控制 c.积极的控制
d.非正式控制
16.注重对人的管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从而具有强烈的“任务本位”和机械主
义色彩,这种管理理论属于(b )
a.家长制b.古典管理理论c.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d.当代管理理论
17.在劳动或工作岗位上,劳动者不能充分发挥其能力,这是(d)
a.就业b.失业 c.显性失业 d.不
充分就业
18.我国的基本国策是( b )
a.加强精神文明建设b.计划生育 c.缩小城乡差别
d.扶贫
19.“后工业社会”论是( a )提出的
a.贝尔b.弗兰克 c.奈斯比特 d.达
伦道夫
20.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为(d )
a.城乡对立b.缩小城乡差别 c.农村发展为城市
d.城乡协调发展
21.人文区位学的分析框架是由(a )
a.芝加哥学派 b.纽约学派c.华盛顿学派
d.哈佛大学学派
22.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人物是(a )
a.帕森斯 b.斯宾塞 c.库利
d.丁伯根
23.( c ) 正在成为世界性问题,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a.人口问题b.失业问题 c.环境问题
d.贫穷问题
24.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b )
a. 严复b. 康有为 c. 梁启超
d. 陈千秋
25.孔德在( c )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
a.《社会学研究》 b.《社会学原理》 c.《实践哲学教程》 d.《社
会学方法的规则》
26.“镜中自我”是(b )提出的
a.米德b.库利c.布鲁默
d.托马斯
27.“工作安定”属于( b )需要
a.生理的 b.安全的c.归属的
d.自尊的
28.一位工厂的工程师调到大学里任教师,这种流动称作(d)
a.个人流动 b.代内流动 c.向上流动
d.水平流动
29.社会保险是( b )
a.社会救助 b.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 c.社会福利
d.人身、人寿保险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
a.生存b.享受 c.发展d.自我
实现
2.需要的特点包括(abc )
a.必然性 b.客观性 c.社会性
d.广泛性
3.根据交往的性质,把社会交往划分为(abcd )
a.竞争 b.合作 c.冲突 d.顺应
4.人类生存环境包括( ab )
a.自然环境 b.社会环境 c.政治环境 d.经济环
境
5.巴甫洛夫的信号刺激分为( ab )
a.第一信号系统b.第二信号系统c.第三信号系统d.第
四信号系统
6.社区分析的框架有( abc )
a.人文区位学 b.文化人类学 c.社会系统理论
d.结构分析学
7.未来社会学分为三个学派( abc )
a.经院学派 b.罗马俱乐部学派 c.赫德森学派
d.人文学派
8.社会流动按照流动主体划分为(abc )
a.个人流动 b.家庭流动 c.群体流动
d.集体流动
9.社会保障的特点有( abcd )
a.经济保障 b.社会性c.合法性d.人
道主义
10.人文环境失调包括(ab )
a.社会关系失调b.人与环境关系失调 c.群体失调
d.地区失调
11.道德是靠( ab )来促使人们自觉遵守社会的行为规范的。
a.人们的内心信念 b.社会 c.法律
d.规范
12.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abcd )
a.普遍性 b.变异性 c.相对稳定性
d.阶级性
13.维科认为世界民族都经历了( abc )的历史阶段。
a.神的统治 b.贵族统治 c.人民统治 d.氏
族统治
14.社会保障包括(abc )几项内容。
a.社会保险 b.社会救助 c.社会福利
d.社会援助
15.我国人口问题的成因(abcd)
a.政治原因 b.人口惯性 c.文化的影响d.社会
因素的影响
16.社会工作的方法主要包括(abc )
a.个案工作 b.团体工作c.社区工作 d.集
体工作
17.解释贫穷问题的理论有( abc )
a.贫穷的恶性循环论 b.贫穷文化论c.社会环境剥夺论
d.人口基础论
18.社会分层的标准有(abc )
a.财富b.声望c.权力d.职
业
三、简答题:1. 简述社区的构成要素。
答:社区的要素,社区作为一种社会实体,由以下基本要素构成:
1.以一定的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行共同的社会生活的人群。相当数量的具有相互联系的人群是社区的存在的首要条件。2.一定的有界限的地域。
3.共同的社会生活。4.有自己的社区文化。5.社区居民在情感及心理上对自己
所属的社区有归属感和认同感。居民共享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5、社区居民在情感及心理上对自已所属的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2. 简述目前我国家庭中存在的问题。
答:第一,在婚姻的缔结过程中,仍存在着包办、买卖婚姻的现象。
第二,早婚、违法婚姻问题严重。 第三,独生子女问题。
第四,老人赡养问题。 第五,离婚问题。
3. 简述社会问题的成因。
答:教科书 p295-297(
4. 简述初级社会群体的内涵。
答:1.以一定的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行共同的社会生活的人群。相当
数量的具有相互联系的人群是社区的存在的首要条件。2.一定的有界限的地域。3.共同的社会生活。4.有自己的社区文化。5.社区居民在情感及心理上对自己所属的社区有归属感和认同感。p118
5. 简述科层制的内涵。1.以一定的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行共同的社会生活的人群。相当数量的具有相互联系的人群是社区的存在的首要条件。2.一定的有界限的地域。3.共同的社会生活。4.有自己的社区文化。5.社区居民在情感及心理上对自己所属的社区有归属感和认同感。(p170)
6. 简述社会现代化的内涵。社会现代化也就是说,人们利用近、现代的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物质条件、精神条件、,以及改造自己以适应这些条件,达到社会繁荣发展的过程。(p386)
7. 简述越轨行为的内涵。也称违规行为,它是个体或群体违反其所应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在这种条件下,越轨行为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某一社会群体。p283
8. 简述社会变迁的原因。1自然环境的变化2人口变动3文化、科学技术的发明发现与传播4社会生产力的变化p357-361
9. 简述社会趋同论的基本内容。社会趋同论的基本观点是: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尽管有不同的社会起点,社会制度.具体条件不尽相同,但都会经历同样的过程,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民主化.城市化.世俗化。经过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不同国家在许多方面变的越来越相似(p390)
10.简述社会工作的功能。.解决实际困难,保障个人生活。2.挖掘潜能,促进其发展。
3.发扬互助精神,促进社会整合。4.化解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稳定。(p338-339
11. 简述“经济人”假设与“社会人”假设在管理策略上有何区别经济人假设是美国管理学家泰罗为企业设计的管理思想。这种管理思想推崇刻苦工作,经济理性和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其认为工人是为了挣钱才来工厂做工的,因此通过多劳多得物质刺激就能够激励工人勤奋工作,提高效率。这种管理方式确实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但也使工人成为机器和工具,运用这种方式资本家剥削了工人的更大剩余价值,因此遭到批判。
社会人假设是由梅奥等人通过霍桑实验得出的一种管理方式。这种理论认为工人不仅仅是为钱来工厂做工的,而是具有多方面的需求的。这种理论提出社会因素是影响工人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管理中要以人为中心,对人给予基本关心,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劳动效率。这种理论开了管理理论之新风,对管理实践起了巨大的影响,我们今天许多管理的思想就来源于次理论(p167/169)
12. 简述社会现代化的特征1.社会现代化是社会的全面的革新,全面的现代化。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包括物质建设,精神建设,社会建设以及个人的思想,行为等方面的现代化;2.社会现代化,必须以现代文化现代科学技术为后盾,科学技术不发达,文化教育不发达,就不具备现代化的基本条件。3.社会现代化不是一时一国的追求,而是全球性的长远的追求,一个国家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各种条件,不断进取才能完成这项任务。(p386-387)
13. 简述社会趋同论的基本内容。(同上一个一样
14.简述社会交往的意义。 1。有利于个人成长2。是文化传播的手段3。社会构成
与发展的基础 (p56-57
15.简述社会的特点。1、现实性强2、集体的产物3大众传播(p280-281
四、论述题:1.浅述社会保障的功能。1.满足无劳动能力者的基本生活需要,保障其生活的安全。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是向老.弱.病.残无业人员等提供物质帮助,保证这些处于不利环境的社会成员的安全。2.维护社会稳定。社会保障通过向不辛者提供保障,缓解各种社会矛盾,从而保持社会稳定。3.保护和维持劳动者的工作能力,保障劳动力的再生产,刺激劳动潜力的充分发挥。国家和社会通向有劳动能力的人提供保障,可以使其劳动潜力不致丧失,而是为它的发挥创造基本条件。4.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社会保障通过合理收入的再分配,向蒙受不幸者提供参与公平竞争的基本条件。通过收入再分配,调节社会成员收入上的过分悬殊,这也是社会进步的目标。5.社会保障也有反功能:第一社会保障实行初期,某些国家和通过此手段使那些处于不利地位的人就范,未能保障其合理的权利。第二在实行高福利制度的情况下,使一些人滋生了懒汉心理,不利于人潜在能力的发挥。(p330-331
2.根据社会的社会控制作用理论,结合一些具体事例,谈一谈你对我国新闻媒体在社会中所起到的作用的认识和看法。具体来说社会分两种控制,制:积极的社会控制作用代表社会正义是一种正确的意见时“千夫所指,无病而死”,就指这种情况,例如近些年来,我国社会中对某些干部的贪污、的议论甚多,在一定的程度上遏制了这咱现象的发生;社会未必部能对社会现象给正确的评价,特别是在新生事物出现之初更是如此。这时革新者畏于人言,就可能改变自己的做法,这时就是消极作用了。比如(看法请自己写)(p281)
3.简述马克思主义社会变迁理论。(p3)太多了
4.比较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异同。从形式上看,不论哪一种现代化,都是采用现代科技技术来发展经济,但从实质上看,二者是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模式。其特点为高生产.高工资,高消费高物价高债务和高度精神空虚。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强调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强调建设精神文明。这才是全面的,理想的,真正的现代化。第二,从实现现代化的基础看,资本主义现代化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之上的,因而现代化命运掌握在资本家手中,而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现代化的命运掌握在生产者手中。第三,从实现现代化的道路来看,资本主义现代化是通过对本国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对其他国家人民的疯狂掠夺,特别是依靠侵略战争,殖民化实现的,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则不能靠剥削和掠夺,只能依靠生产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全国人民的勤奋来实现。
5.试述我国人口问题的实质、表现、成因,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解决的办法。 我国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为:1.人口数量多,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人口分布不平衡。2.人口素质低。包括人的身体素质.人的文化和精神素质。
人口问题的成因:1.政治原因。人口的迅速增长与我国的政治和有直接关系。人多力量大。2.人口惯性。我国两次生育高峰,为人口周期性高速增长奠定了基础,这种惯性影响要经过几十年的时间才能消除,所以我过人口仍将大幅度增长。3.文化及社会因素的影响。传统中国是农业社会,崇尚大家庭制度和多子多福。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降低了人口的死亡率。我国人口尚处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阶段。
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1.大量新增人口消耗掉了物质生产的新增部分,也就降低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2.大量新增人口日后必然将带来严重的就业问题。3.我国人口文化程度低,必将对现代化建设产生不利影响。4.我国老龄群体迅速扩大,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也对经济的发展,对老年人的赡养及人们的家庭生活带来重要影响。
解决的具体办法:1控制人口数量,严格实行计划生育(强化法律.法规和引导,少生优生,不早育超生)建立养老保险制度,2提高人口素质,主要是文化素质3、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减轻就业压力,缓解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在生产的矛盾。(p301-306)
6.简述道德的社会控制作用。联系社会现实,谈谈如何在现代社会发挥道德的社会控制作用。
道德是靠人们的内心信念、社会来促使人们的自觉遵守社会的行为规范的,正是因为如此道对人们的行为具有明显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对违反道德的行为具有控制作用。虽然道德不像靠强力来推行,也不像法律那样普遍适于国家的所有居民。应该指出道德的约束作用也有限,因为道德具有阶级性、集团性。尤其在社会价值观念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道德控制更受到了挑战。例如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外来思想的侵入,某些人的道德观念发生了明显示
【篇三:社会学概论试题库】
,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第一个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创立社会学的人是(a )。
a.孔德 b.斯宾塞 c.马克思 d.韦伯
2、研究社会整体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平衡关系与相互协调的规律的学说,孔德称之为(d )
a.社会物理学 b.社会学
c.社会动力学 d.社会静力学
3、把社会学看作科学之“王后”的社会学家是(a )
a.孔德 b.斯宾塞 c.涂尔干 d.韦伯
4、(b )是中国较早讲授和研究社会学的先驱者之一,1923年曾担任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主任。
a.陈翰笙 b.瞿秋白
c.许德珩 d.孙本文
5、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这种观点属于( d )。
a.功能主义 b.社会唯实论 c.冲突理论 d.社会唯名论
6、把社会学的地位置于其他社会科学之上的论点是a
a.“中心论” b.“平列论” c.“特殊论” d.“层次论”
7、社会学研究社会关系与其他学科研究社会关系的区别在于社会学是从(.c )出发加以研究的。
a.社会分层 b.社会功能c.社会整体 d.社会结构
8、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这种社会 学的功能是( b )
a.描述性功能 b.解释性功能
c.预测性功能 d.规范性功能
9、有人将社会学喻之为“社会医学”,把社会学家称为“社会医生”,这说明了社会学具有的( c)功能。
a.社会管理 b.社会教育
c.社会批评 d.社会控制
10、社会学回答社会应该怎样的问题,这是社会学的( d )。
a.描述功能 b.解释功能 c.预测功能 d.规范功能
11、社会学的( a)功能是指提示社会事件和状态将是怎样的。 ( )
a.描述性 b.解释性 c.预测性 d.规范性
12、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这种社会学的功能是(b)
a.描述性功能 b.解释性功能
c.预测性功能 d.规范性功能
13、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 c )。
a、语言 b、思维 c、劳动 d、直立行走
14、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稳定关系,叫 (c )
a.社会体系 b.社会制度 c.社会结构 d.经济
15、从历史上看,最原始和最早出现的社会关系是(b )
a.氏族关系 b.家庭关系 c.村庄中关系 d.朋友关系
16、文化传播的规律是以文化发明地为中心,按照( a )的轨迹向四周扩散。
a.同心圆 b.正方形 c.长方形 d.半圆形
17、以下哪种关系属于次级社会关系。( a )
a、工作单位中的同事关系 b、家庭关系
c、地缘关系 d、血缘关系
18、列维—斯特劳斯对文化的定义是( b)
a.文化是不同民族的生活形式b.文化是一组行为模式
c.文化就是社会d.文化是人类生活方式
19、由于传播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元素互相接触,其中的一种文化吸收或采纳了另一种文化元素,并且使之与主体文化协调起来,最终成为主体文化中的一部分。通常将这个文化变迁过程称为b
a.文化冲突 b.文化濡化 c.文化传播 d.文化移植
a.资本家 b.金融寡头 c.专业技术人员 d.熟练劳动力
2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d )对个体社会化的必要性。
a.大众传播媒介 b.家庭
c.阶级d.同辈群体
22、社会化的第一要素是(a )。
a.家庭 b.学校 c.工作单位 d.大众传媒
23、个人社会化过程就是(b)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
a.机械人 b.生物人 c.动物人 d.非社会人
24、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是( b )
a.正向社会化 b.负向社会化
c.非社会化d.特殊社会化
25、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 d )。
a、再社会化 b、特殊社会化c、重新社会化 d、继续社会化
26、通常,我们将人的生命早期的社会化过程称为( c )。
a.预期社会化 c.发展社会化 c.基本社会化 d.继续社会化
27、由个人在生活中扮演的多种角色构成个人的 ( d)
a.理解角色 b.领悟角色 c.期望角色 d.角色集
28、岗前培训是__ a ____的重要表现。
a. 预期社会化 b.继续社会化 c.发展社会化 d.再社会化
29、以下哪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a )
a、朋友谈心b、观众看电影c、乘客排队上车d、独自逛街
30、社会行为是一种(d)
a.无意识的行为 b.偶然性行为
c.反射性行为 d.有意识、有意义的行为
31、从众行为是一种(c )
a.消极行为b.积极行为
c.既有消极的,又有积极的 d.价值中立的
32、“入乡随俗”是一种(d )行为。
a.和解 b.妥协 c.容忍d.顺应
33、下列行为中不属于互惠行为的是d
a.中国通过谈判加入wtob.商业活动中的买卖行为
c. 夫妻在感情上的相互理解与支持d.大学生参加“科技支农”的志愿者活动
34、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 b )。
a、托马斯b、米德 c、库利 d、林顿
35、残疾人群体,在社会学中称之为(b)
a. 偶发聚集体 b.社会类属 c. 大众 d.公众
36、为了完成较高层次系统所规定的工作和任务、依据一定章程、按照某种正式的手续而建立的群体,称 (c )
a.首属群体 b.次属群体 c.正式群体 d.参照群体
37、一群为了维护自身权益进行维权斗争的妇女属于( c)
a.偶发聚集体 b.社会类属
c.群体 d.组织
38、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b )。
a、规模小b、人际关系密切 c、存在长久d、综合性功能
39、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本群体是 ( d )
a.偶发群体 b.社会类属 c.次属群体 d.首属群体
40、依据群体的正规化程度及其成员间的互动方式,可将社会群体划分为 (b )
a.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b.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c.内群体和外群体 d.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
41、一般地说,家庭建立的基础是 ( b)
a.生产关系 b.婚姻关系 c.亲子关系 d.抚养与赡养关系
42、只有两对或两对以上异代夫妇而没有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类型是 (b )
a.联合家庭 b.主干家庭 c.核心家庭 d.残缺家庭
43、按照流动的参照物划分,社会流动可分为 ( b)
a.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 b.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
c.结构性流动和自由流动 d.向下流动和向上流动
44、人类的第一种家庭形式是(d )
a.专偶婚制家庭 b.偶婚制家庭
c.伙婚制家庭 d.血婚制家庭
45、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是( b )。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断代家庭
46、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a )。
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其他家庭
47、普那路亚家庭又称(b)
a. 血缘制家庭 b.伙婚制家庭 c.偶婚制家庭 d.专偶婚制家庭
48、居民的组织程度高,组织结构复杂的是( a )。
a、城市社区b、农村社区c、郊区d、城乡融合区
49、在西方社会学中,最早提出社会分层理论的是( b)
a.马克思 b.韦伯
c.涂尔干 d.戴维斯与摩尔
50、阶级的产生需要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出现了剩余产品;二是出现了 ( c)
a.奴隶主 b.暴力 c.私有制 d.奴隶
51、阶级产生的根源是(c )
a.社会经济 b.剥削压迫 c.私有制 d.社会不平等
52、从社会流动的动因来看,我国目前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属于(a)
a.结构性流动 b.自由流动
c.垂直流动d.水平流动
53、职业流动的主流是 (c)
a.水平流动 b.向下流动 c.向上流动 d.其它
54、一位工厂的工程师调到大学里任讲师,这种流动称作(d )。
a、个人流动 b、代内流动 c、向上流动 d、水平流动
a.《经济与社会》b.《社区与社会》
c.《社区》 d.《中等市镇》
56、城市有别于乡村的根本特征是( d )
a.人口多 b.交通发达 c.生活水平高 d.集中度高
57、世界上人口城市化最早的国家是( b)
a.美国b.英国
c.法国 d.德国
58、城市化的基本动力是( a )。
a.工业化 b.经济发展 c.农业发展 d.服务性发展
59、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b )。
a、过度城市化b、逆城市化c、郊区化d、城乡融合
60、在社区研究中开创了以小市镇为对象的研究,于1929年以《中等市镇》为研究成果的学者是c
a. 派克 b.林德 c. 林德夫妇 d.滕尼斯
61、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制度是 (c )
a.社区制度 b.群度 c.家庭制度 d.法律制度
62、有关教育、科研、道德、宗教、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方针、、机构、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规定构成( a )
a.文化制度 b.政治制度 c.法律制度 d.经济制度
63、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有所谓“你有,我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 c )。
a、制度化优先 b、制度化冲突 c、制度化逃避 d、制度化建设
、对贫困的定义更具有操作性和描述性的解释是(a )。
a、经济学定义b、政治学定义c、社会学定义 d、环境学定义
65、劳动者虽然在职,但不能充分发挥其劳动能力,或人浮于事,或无事可干。这是属于( a )。
a、隐性失业 b、显性失业 c、不充分就业 d、充分就业
66、“社会控制”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b )提出的。
a.库利 b.罗斯 c.米德 d.萨姆纳
67、罗斯的社会控制理论,是从( d )角度来加以论述的。
a.心理学 b.社会学 c.管理学 d.社会心理学
68、提出社会失范的是( c )。
a、罗斯 b、默顿 c、迪尔凯姆 d、韦伯
69、根据离轨行为的“标志论”解释,产生离轨行为的原因是d
a.离轨者为了缓解下意识的犯罪感b. 社会的解体
c. 离轨者为了满足自己的表现欲d.违背官方社会控制机构制定的离轨准则
70、根据社会约束力的弱强,以下排序中正确的是( c )
a.法律、道德、风俗习惯、宗教b.法律、宗教、风俗习惯、道德
c.风俗习惯、道德、宗教、法律d.风俗习惯、宗教、道德、法律
71、行为者个人将社会规范化为自己的观念,并对自己的行为实施的控制,称 (d )
a.制度化控制 b.非制度化控制 c.外在控制 d.内在控制
72、通过表彰模范行为来宏扬正气的社会控制属于哪种类型。(c )
a、消极的控制b、外在的控制c、积极的控制 d、非正式控制
a.社会进化论 b.社会论
c.社会改良论 d.社会循环论
74、“……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哪种社会变迁理论。( a )
a、历史循环论 b、社会进化论
c、社会均衡论 d、社会流动论
75、社会进化论学说,来源于( d )。
a.社会冲突论 b.结构功能论 c.社会循环论 d.生物进化论
76、一种急剧的、对整个社会进行根本改造的社会变迁形式称 (c )
a.社会进化 b.社会改革 c.社会 d.社会倒退
77、社会的根本原因是( c )
a.经济危机b.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c.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d.条件的成熟
78、社会变迁的具体道路是( c )
a.直线式的前进 b.循环式的前进
c.波浪式的前进 d.曲折的倒退
79、政治现代化的根本标志是 ( a)
a.民主化 b.多党制 c.世俗化 d.议会制
80、不发达国家只有脱离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联系才能摆脱不发达状态,这是哪一种现代化理论的观点。(c )
a、 信息社会化 b、社会趋同论 c、依附理论d、后工业社会论
二、多项选择题(在下列各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有二个至五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全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