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窦娥冤优秀教案设计
2025-09-29 04:57:27 责编:小OO
文档
窦娥冤优秀教案设计

【篇一:《窦娥冤》优秀教案】

 内容

 课 题:窦娥冤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通过窦娥冤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从文学鉴赏的角度理解关汉卿设计三桩誓愿应验的用意。

 重点难点:

 1、 窦娥正直善良、宁死不屈的性格。

 2、 戏剧如何通过唱词、科白刻划人物形象、展开矛盾冲突的写作技巧。

 3、初步认识我国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一些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解析、鉴赏。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古代戏曲常识,掌握元杂剧常识

 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指元明清戏曲,包括元杂剧,元散曲、明清传奇。 古代戏曲的语言包括曲词、宾白和科介。曲词、宾白是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科介是舞台提示,是对剧中人物的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的简要说明。

 元代杂剧:小令 (一宫调一曲子)

 散曲  唱

 元曲 套曲(一宫调数曲子)

 杂剧(散曲+“科”+“白”) 唱+演

 元杂剧一般一本四折(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也有由五折构成),有的还有“楔子”,一般置于第一幕之前,类似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有时也置于两折之间,具有过场戏的性质。

 元杂剧的角色大致分末、旦、净、丑四类。末,分正末、副末、冲末、大末、小末等;旦,分正旦、贴旦、外旦、老旦、花旦等。正末为男主角,正旦为女主角。净(俗称“大花脸”,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孤()、卜儿(老年妇女)、孛老(老年男子)、邦老(盗匪)、洁郎(和尚)、徕儿(小孩)、细酸(书生)、祗从(侍从)等。

 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就好比词有词牌子。

 二、鉴赏戏曲语言的方法

 要以曲词为主,但又必须将之与宾白、科介相结合,整体鉴赏。

 鉴赏古代戏曲语言,要注意理解其中的古白话词语,注意了解曲词的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以及常用的比喻、夸张、用典、对偶、排比等修辞方法。

 三、欣赏古代戏曲艺术手法

 想象、夸张和借景抒情,是古代戏曲重要的艺术手法。想象、夸张以奇异的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生活;借景抒情则是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意境美的传统,是一种形象化和富于诗意的表现人物的方法。

 鉴赏时,要着眼于艺术效果,通过揣摩语言来体会想象、夸张手法所表现的浪漫色彩,以及借景抒情手法所表现的优美意境,认识它们对表现剧情和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四、简介作家作品:

 1、介绍关汉卿: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五、听故事《窦娥冤》,后阅读课文,思考:“窦娥冤”她为何而冤?简述故事梗概。  楔子部分的情节:书生窦天章因连本带利欠蔡婆四十两银子被迫把七岁的女儿抵给她做童养媳,然后进京赶考去了。(序幕)

 第一折的情节:庸医赛卢医欠蔡婆十两银子,心生歹意要勒死蔡婆却被张驴儿父子俩撞破,张驴儿乘机逼蔡婆婆媳俩分别嫁给他们父子俩,蔡婆无奈之下答应了,回家后遭到生性刚烈的窦娥的责骂与反对,只好先让张驴儿父子在家中住下。(开端)  第二折的情节:张驴儿为达目的心生恶意,找赛卢医讨了毒药欲毒死蔡婆,阴差阳错被他父亲喝了,张驴儿顺势栽赃窦娥,逼她私了,嫁与自己为妻,被刚烈的窦娥断然拒绝,于是,两人对簿公堂,却不料碰上桃杌这个昏官,偏听张驴儿一面之词,窦娥为保蔡婆被屈打成招判了死刑。(发展)

 第三折的情节:在被押往法场的路上,窦娥激愤之下指天骂地,并在行刑前许下三桩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以示冤屈,窦娥死后誓愿一一应验。(高潮)

 教师补充第四折的情节:窦天章考取进士,官至肃政廉访使,到山阴考察吏治。

窦娥的鬼魂向她父亲诉冤,窦天章查明事实,为窦娥昭雪了冤案。(结局)

 六、思考问题:

 《窦娥冤》又称《感天动地窦娥冤》,从文中找出她是怎样感天动地的? 赏读课文第三折:

 第三折写窦娥被押赴刑场遭杀害的悲惨情景,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

 请五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三折全文,体会一下戏曲是如何展现激烈的矛盾冲突的。(分窦娥、监斩官、刽子手、蔡婆婆、舞台说明及科介)

 1、 问:第三折戏可分为几个场面?

 三个场面:押赴刑场——婆媳诀别——三桩誓愿

 2、问:本文篇名“窦娥冤”,其冤在何处?又是如何造成的?

 冤,即无辜受屈。窦娥怕连累婆婆而屈招,可恨的是官府竟偏听偏信,毫不作调查研究,更不作情理剖析,严刑逼供,草草结案。

 造成窦娥冤案的是官府的昏庸和残暴、社会的黑暗和。

 3、在课文第三折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

 4、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可以把课文分成几个层次?各层大意是什么?

 10个曲牌,可以分成3个层次。

 第1层([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第2层([倘秀才]至[鲍老儿]四个曲牌)窦娥告别婆婆。

 第3层([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窦娥在刑场上发下三大誓愿。

 5、学生齐读“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思考:

 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斥责天地鬼神?

 窦娥受神权思想影响,开始也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了。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反抗的窦娥

 6、学生自读“倘秀才”“叨叨令”“快活三”“鲍老儿”四支曲子,思考:

 在押赴刑场时,窦娥要求走后街,这一细节对塑造窦娥形象和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自己已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还是如何不使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这是何等的善良啊!而作者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因此,这一细节的描写不仅使窦娥这个形象更加丰满动人,也使作品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为有力和深刻。 善良的窦娥

 7、探究交流:第三折曲词中,除了叙述窦娥的冤情外,还表露了窦娥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具体曲词进行分析。

 除了“冤”贯穿全篇外,还有“怨”、“悲”、“恨”的思想感情。

 〔滚绣球〕一曲,指斥天地鬼神,是她绝望中的呼号,是她用生命换来的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社会的控诉、,是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

的否定,是对人世间不公的揭露。在这一曲中,窦娥的冤是由“怨”来体现的。

 第二层,以宾白为主,通过婆媳对话,交代了窦娥孤苦无依的身世和她屈招的无奈,实在令人悲从中来。 〔快活三〕 〔鲍老儿〕二曲,一字一泪,泪中含血。即使如此,她还劝婆婆不要烦恼哭啼,则更令人悲不自胜。

剧的主题是什么?

 本从表面上看,冲突的双方是窦娥和桃杌太守、张驴儿等人。其实,从窦娥的曲词和宾白来看,受冤的不仅仅是窦娥一个人,而是整个生活在黑暗社会中的劳动人民;屈打成招、滥施刑罚、草菅人命、贪赃枉法的也不仅仅是桃杌等人,而是整个社会的吏治。

 由此,本剧的主题可概括为:通过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揭露了元代吏治的、残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

 七、赏析“三桩誓愿”

 由四位同学分别担任刽子手、监斩官、窦娥的宾白、舞台说明等角色朗读;全班女同学朗读窦娥的曲词。然后思考:

 1、窦娥临刑前发出了(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等三桩誓愿。

 2、课文第三层中运用了哪些典故?

 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六月飞雪、东海孝妇

 3、每桩誓愿窦娥的希望是什么?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第一桩:血溅白练

 希  望:刑场上的人们立刻了解她的冤情

 性  格:不屈服的性格

 第二桩:六月飞雪

 希  望:自己的冤屈能在天上得到反应  不屈的窦娥

 性  格:坚强不屈、宁折不弯的性格

 第三桩:亢旱三年

 希  望:上天能惩治

 性  格:勇于反抗的坚强性格

 4、窦娥所发的三桩誓愿都能应验,问:在现实生活中这是否可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在现实生活中,这三桩誓愿都不可能实现。

 所引典故,只是传说而已,而这三桩誓愿却在作者笔下一一应验,这真是天从人愿,证明了窦娥的冤情?其实,这是作者运用积极浪漫主义手法,显示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并寄托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人民伸张正义、惩治的愿望。这也是本剧最成功的地方,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着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在本剧中,作者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

  八、人物形象分析

 1、窦娥

 窦娥的基本性格特征:坚强刚烈、勤劳正直、淳朴善良、富有反抗精神

 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是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是社会底层的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2、蔡婆婆

 善良、逆来顺受、懦弱、动摇(面对张驴儿父子的强娶动摇不定,间接导致了窦娥的悲剧)

  九、合作探究:你怎样理解剧作家在这折戏的结尾安排的“三大奇愿”这样的情节呢?

 a、这三愿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法制 ,人民蒙受奇冤而又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

 b、它着力表现了主人公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  浪漫的手法,现实的含义  这种精神甚至产生了感动天地的力量。

 c、三桩奇愿充分体现了人民伸张人间正义,杀尽贪官污吏,洗雪冤屈的良好意志与愿望。

  十、拓展探讨:

 善良而坚强的窦娥就这样无辜的被送上了刑场,这样的结局着实让人痛心惋惜愤恨,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希望窦娥能幸福的生活着。

 这样的心愿终于在明代人叶宪祖那儿得到实现,叶宪祖把《窦娥冤》改编成《金锁记》:

 窦娥的丈夫并没有夭折,而是在赴京赶考途中,落水黄河,被龙王招为驸马。三年后又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一举状元及第。而窦娥也在行刑时,因天降大雪,提刑官惊骇,急令刀下留人,窦娥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冤狱,窦娥得以昭雪获释,与丈夫蔡昌宗舟中相遇,父女夫妻欢庆团圆。正是“翁做婿状元,夫妻母子重相会”。

 叶宪祖这样一改,真正符合了大家的愿望,不知大家有何感想。讨论: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因为如此一改,虽然符合了人们的愿望,但削弱了原剧的战斗性,而流于

【篇二:窦娥冤-公开课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窦娥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⑴、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初步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

 ⑵、了解剧情;以第三折中《滚绣球》、《耍孩儿》等曲词为重点,赏析戏曲语言。

 ⑶、鉴赏剧作的超现实情节,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⑷、分析主人公窦娥的形象,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⑸、结合人教版配发的《第二课堂》“学习活动”练习,开展研究性活动。

 教学重点: 即目标之⑵、⑶、⑷

 教学难点:

 ⑴、第三折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指斥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⑵、对第三折 [ 端正好 ][ 滚绣球 ] [ 耍孩儿 ] 等曲子的理解,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教学方法:⑴先观看戏曲或电影《窦娥冤》; ⑵讲授与研究性阅读相结合。

 学习方法:

 1 .课前预习,充分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掌握古白话词语,了解剧情;

 2 、诵读中可分角色朗读、分段轮读、自由选读,形式不一,但要进入“角色”,读出感情。

 3 .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的一些特点,有助于理解剧情。

 4 .鉴赏课文语言,除重点鉴赏第三折[滚绣球]等曲子外,还可选取其他曲词和一些说白,品味曲词与说白的语言特色。也可结合课文,领会曲词、说白、科介是怎样相辅相成塑造人物形象与推动情节发展的,了解戏曲语言个性化和动作性强的特点。

 5 .鉴赏课文想像、夸张的艺术手法,着重了解这种艺术手法对表现剧情和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可展开讨论,允许有不同认识。

 教学时数: 4 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学习:

 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祝福》展示了一位勤劳、善良的女性祥林嫂被毁灭的过程,显示出封建礼教的罪恶。“列之于世界大悲剧”的中国古典悲剧精品《窦娥冤》则展示了一位精神高尚而善良的女性窦娥被毁灭的过程。

 有价值而被毁灭是令人痛苦的,那窦娥究竟犯了什么“王法”要被毁灭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本文来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

 二、作者与元杂剧介绍:

 1 、关于作者: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 #8226; 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现仅存 15 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1958 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关于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

 ①结构:元杂剧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少数作品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和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

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配角有副净,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③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 注:课后可查阅“宫调”知识 )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有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

 三、速读感知,理清思路:

 课文节选的是楔子和前三折,其后情节见课文注释①介绍。

 1 、请跳读课文,看看课文节选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明确:共出现 31 个曲牌,分别属于仙吕、南吕、正宫三个宫调。

 2 、请概括讲述本课故事情节,并重点讲述第三折情节。(可由多人共同完成)

 板书简示为:

 ⑴、二人亮相,悲剧开始;窦父赶考,留下孤女。

 ⑵、婆婆索债,险些丧命;窦娥争理,张生歹念。

 ⑶、驴儿下药,误杀己父;窦娥蒙冤,被判斩刑。

 ⑷、窦娥怨恨,指斥天地;三大誓愿,昭示清白。

 四、课后自由朗读或者分角色朗读。

 第 二 课 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本节: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元杂剧基本知识和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作进一步鉴赏。

 二、鉴赏第三折。

 ㈠、女生齐读 [ 端正好 ] ,男生思考:此曲中哪些词语说明窦娥是冤枉的,而且冤得很深?

 『男生给出答案,明确』

 “没来由”“不提防” 可见窦娥无辜受冤,是蒙冤。(板书:蒙冤)“动地惊天”表明她冤屈之深。难怪窦娥临刑前不禁要将天地生埋怨。

 ㈡、揣摩试读 [ 滚绣球 ] ,共同思考:窦娥为何埋怨天地?

 1 、女生读,男生给点评。男生读,老师点评。

 2 、老师范读

 3 、『同桌讨论问题,给个说法』

 明确窦娥有感于天地:

 信赖(天地)——怀疑(天地)——控诉(天地)——悲愤。

 窦娥和婆婆相依为命,二十岁的她只想安安分分守寡,苦度青春,但做个顺民却不得,真冤啊!冤至极,就怨天地。(板书:怨恨)怨恨天地,实为诉说自己蒙受冤屈,控诉黑暗的世道。

 ㈢、面对势力,窦娥敢于反抗,控诉天地就是大胆的抗争,可为什么又屈招呢?又怎么甘心忍受这冤屈?这样做的代价可是牺牲生命啊。(板书:忍冤)

 『同桌讨论,给个说法』

 屈招是怕婆婆受刑,不走前街走后街是怕怕婆婆伤心——真善良啊。

 善良还体现在临刑前对婆婆的叮嘱上。一生读 [ 叨叨令 ] 后道白最后三行,一生读 [ 快活三 ] 、 [ 鲍老儿 ] ,感受其善良——这是一个多么善良,而又多么富有牺牲精神的有价值的女子啊!

 鲁迅四次强调刘和珍“始终微笑着的和蔼”——衬出反动的凶残。

这里刻画的窦娥心底越善良美好就越显出价值,显出冤屈之深。善美却蒙冤又忍冤,令人悲愤。(板书:悲愤)

 人们不由不为三岁丧母,七岁离父做童养媳,二十岁就守寡三年,遵守礼法、苦度青春的弱女子挥洒同情之泪呀。

 ㈣、含冤的窦娥不想不明不白地死去,于是她发下三桩誓愿。

 分角色朗读,一男生扮监斩官,一女生扮对白中窦娥,一女生读三桩誓愿。

 其他同学思考:三桩誓愿是如何从时间、空间、地点及监斩官态度来写的?

 点评朗读。

 『同桌讨论,填表理解』: (出示小黑板,框中内容请学生填写)

 内容 血溅白练 六月飞雪 亢旱三年 表现

 应验时间 瞬间 一段时间 三年 时间越来越长

 应验地点 法场 荒野 山阳 范围越来越广

 监斩官态度答应 呵斥 怒喝 态度越来越强烈

 (注:框内词语作参考,留作课堂上学生填写)

 问:窦娥发三桩誓愿,要表达什么呢?

 『同桌讨论,给个说法』:

 窦娥发三桩誓愿,是在鸣冤,让世人知道她是被迫蒙冤、忍冤。(板书:鸣冤)同时表达出她的愤怒之情。窦娥希望感动天地,惩治。

 窦娥被毁灭的过程,也是她不屈抗争的过程。

 【附示板书设计】

 蒙冤 时代造成窦娥悲剧

 怨恨 → 悲愤→ 鸣冤(三桩誓愿)窦娥冤是时代造成

 忍冤

 ㈤、同学们,假如我们就是导演,请闭上眼睛想象设计一下:此时眼前银幕上会是怎样的情景?  〖闭眼想,张口说〗

 顷刻间,大雪纷飞。雪,洁白的雪,由上而下,纷纷扬扬,飞向银幕的每一角。

 一会儿,茫茫大雪便覆盖了法场,覆盖了四野,也覆盖了善良不屈的窦娥尸身。

 昏暗天地间的红和白产生了多么强烈的震撼人心的悲剧效果。

 ㈥、窦娥许下的三桩誓愿应验了吗?不,暂时只应验了两桩。现实生活中这反常的情况是不可能实现的。反常能有力地说明窦娥极其冤,可这不是封建迷信吗?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请联系已有的知识来讨论。  『同桌讨论,给个说法』: (言之有理即可)

 屠刀砍了窦娥头,但砍不倒天理;

 毁了窦娥人,但压不住正义。

 ㈦、窦娥勤劳、善良、孝顺、安分、刚烈,这样一个善美有价值的女性被毁灭的原因是什么?请男生齐读 [ 一煞 ]

 『同桌讨论,给个说法』:

 ①官吏(联系剧情:桃杌太守给告状者下跪,“但有告状的,便是衣食父母”,“告状来的要金银”,昏官后居然升官); ②流氓无赖张驴儿。

 在元代那个动荡不安的社会里,官吏昏庸,是非不分,流氓横行霸道,谋财害命。黑暗的社会滋生了他们,并纵容他们,他们相互勾结,构成了虐民的罗网。这张网下,人的生命没有了保障,哪怕她是有价值的。因此,窦娥的冤狱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时代的悲剧。悲剧的时代产生时代的悲剧。

 三、 让我们给这位善良的女性献上一副挽联吧:

(出示小黑板)

 贞洁敬孝,哀怨 ,雪飞六月;

 争抗, 动地, 。

 填空参考词:①感天②刚烈③悲愤④亢旱三年⑤不屈⑥血溅白练

 四、小结:读《窦娥冤》见到了与昏庸,丑恶与无耻,但悲剧是那个时代的。读《窦娥冤》,感受到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时的悲愤,感受悲剧给我们心灵带来震撼。

 五、课堂练习 (出示小黑板)

 1下列成语典故和传说中的相关的历史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望帝啼鹃 ②苌弘化碧 ③六月飞雪 ④亢旱三年

 a .①邹衍 ②苌弘 ③燕惠王 ④东海孝妇

 b .①邹衍 ②庄周 ③燕惠王 ④窦娥

 c .①杜宇 ②苌弘 ③邹衍 ④东海孝妇

 d .①杜宇 ②庄周 ③邹衍 ④窦娥

 2 、学生快速完成人教版配发资料《第二课堂》 p4-5 页“巩固练习”中第 2 、 3 小题。

 第 三 课 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所学:

 1 、对窦娥临刑前发出三桩誓愿的分析判断不准确的一项是( c ,三桩誓愿中没有体现主人公身上勤劳、正直善良的性格特征。)

 a .这三桩誓愿典出于《庄子》、《太平御览》、《汉书》。

 b .三桩誓愿使主人公的反抗性格达到了顶点,使全剧达到了高潮,悲剧气氛达到了最高点。

 c .它塑造了一个勤劳、正直善良而又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古代妇女形象。

 d .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强烈的愤怒之情 以及坚决的反抗精神。

 2 .齐读《滚绣球》后,听读回答:

 [ 滚绣球 ] ①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②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③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作恶的享富贵又寿延。④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⑤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③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①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① [ 滚绣球 ] 是( 2 分)( a )

 a 词牌 b 宫调 c 曲目 d 曲牌

 ②解释文中加点词( 4 分)

 a 、合: 应该 b 、糊突:混淆 c 、错勘:错误地判断 d 、怎生: 怎么

 ③对这节文字,分析最恰当的是( 3 分)( d )

 a .运用了对偶、对比、借代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呼天唤地,希望天地为她伸冤报仇的心理。

 b .运用了对偶、对比、借喻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在有冤难诉时的悲愤感情和对神权的否定。

 c .运用了对偶、对比、借喻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在有冤难诉时的悲愤感情及对不公平世道的控诉。

 d .运用对偶、对比、借代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在有冤难诉时的悲愤感情及对黑暗统治的愤怒控诉。

 二、 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下列问题:

 1 .窦娥与现实生活有哪些矛盾冲突 ? 这些矛盾冲突表现了什么 ?

 明确:窦娥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有:①张驴儿自己误把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②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枉,却反而被判以死罪;③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却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

 矛盾冲突的第①点,反映当时社会上强欺弱、恶欺善的现实;第②点,反映了当时吏治的黑暗,官吏的昏聩,贪赃枉法;第③点,表现了窦娥的孝顺和善良。

 2 .窦娥如果不怕连累婆婆,冤案还会不会发生 ?

 明确: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婆婆也会被屈打成招,到那时,杀头的虽不是窦娥,却会是其婆婆,仍旧是一件大冤案。卑弱而善良的老百姓只能以牺牲自己来救助无辜的他人,是无法阻止冤案的发生的,因为制造冤案的是当时社会上强大的黑暗势力和官吏的贪赃枉法,腐朽昏聩。

由此,能深刻地体会出窦娥所唱的《滚绣球》这曲子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揭露是那样的入木三分,以及深刻地感受到窦娥对黑暗现实彻底失望而表现出来的反抗精神,是那样的震撼心灵。

 3 .怎样认识窦娥发的三桩誓愿呢 ?

 明确:这是窦娥对现实彻底绝望而表现出来的更坚定的反抗她相信自己的冤枉得到昭雪,恶势力得到惩办;同时也表现出了作者以及百姓的一种美好愿望。而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两桩誓愿即时应验,是为了突出窦娥的冤,突出窦娥品格的高洁,从而增强作品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力。

 4 、这三桩誓愿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

 明确:不行,第一桩是希望在场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情;第二桩让白雪覆盖她纯洁的躯体,表明她的清白;第三桩是要楚地抗旱三年,为的是“官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不仅证明自己的冤屈且希望上天惩治。这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层层深入,不可颠倒。

 5 、窦娥发三桩誓愿与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呢?是否矛盾呢?

 明确: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三、比较拓展:进一步了解窦娥性格。

 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话本小说《杜十娘怒沉白宝箱》的杜十娘、《祝福》中的祥林嫂及本文的窦娥面对不幸时的反应:

 1 、刘兰芝:明白婆婆要驱逐自己,丈夫要求也无济于事,事情无法挽回时,她没有坐以待毙,等着被遣,而是变被动为主动,主动“遣归”早早起来“严妆”把自己打扮的美艳动人。刘兰芝变被动为主动,表现了极强的自尊心、积极维护自己的人格、个性坚强的特点。

 2 、杜十娘:知道自己“中道见弃”她没有流泪没有痛不欲生,而是冷静的可怕,先冷笑后是赞出此计者是英雄。而后很早起身挑灯梳洗。杜十娘的“修饰”是彻底绝望后,用美进行报复,进行惩罚,也是与这个罪恶世界决绝的最后宣告。

 3 、祥林嫂:略

 4 、窦娥:略

 四、研究阅读:通过人物对白,试分析关汉卿的语言艺术和戏剧效果。

 明确:关汉卿根据生活本身所提供的语言来反映现实,充分为剧情和人物性格服务。阅读窦娥对婆婆的一段说白,看出窦娥那出自一个封建社会小媳妇的口里的话是那样贴切,表现得是那么自然、生动。

 在戏剧冲突的程度上,由急转缓,由怯转伤,抒情气氛加浓,窦娥的性格更加完美。可见窦娥对婆婆的孝顺,但像这样一个完美的善良的妇女,竟然惨遭如此的冤屈,被诬陷为杀人凶手,足见当时的统治是何等的,社会是何等的黑暗。这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还为悲剧的产生蓄足了势,起到了深刻批判封建社会的作用。

 五、背诵几支曲子“端正好”“滚绣球”。

 第 四 课 时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二、写作练习与朗读评析:

 1 、动笔写( 25 分钟):用 600 字左右的篇幅将《窦娥冤》第三折改写为一个故事并讲给同桌听,看谁改写的故事既精练又生动。

 2 、学生读自己的作文,师生共评析( 10 分钟)。

 3 、没有完成写作的,用自习时间完成,并借鉴课堂上所读他人的作文而修改。

 三、完成《第二课堂》关于本课的练习题。

【篇三:窦娥冤-公开课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窦娥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⑴、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初步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

 ⑵、了解剧情;以第三折中《滚绣球》、《耍孩儿》等曲词为重点,赏析戏曲语言。  ⑶、鉴赏剧作的超现实情节,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⑷、分析主人公窦娥的形象,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⑸、结合人教版配发的《第二课堂》“学习活动”练习,开展研究性活动。  教学重点: 即目标之⑵、⑶、⑷

 教学难点:

 ⑴、第三折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指斥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⑵、对第三折 [ 端正好 ][ 滚绣球 ] [ 耍孩儿 ] 等曲子的理解,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教学方法:⑴先观看戏曲或电影《窦娥冤》; ⑵讲授与研究性阅读相结合。  学习方法:

 1 .课前预习,充分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掌握古白话词语,了解剧情;  2 、诵读中可分角色朗读、分段轮读、自由选读,形式不一,但要进入“角色”,读出感情。

 3 .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的一些特点,有助于理解剧情。

 4 .鉴赏课文语言,除重点鉴赏第三折[滚绣球]等曲子外,还可选取其他曲词和一些说白,品味曲词与说白的语言特色。也可结合课文,领会曲词、说白、科介是怎样相辅相成塑造人物形象与推动情节发展的,了解戏曲语言个性化和动作性强的特点。

 5 .鉴赏课文想像、夸张的艺术手法,着重了解这种艺术手法对表现剧情和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可展开讨论,允许有不同认识。

 教学时数: 4 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学习:

 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祝福》展示了一位勤劳、善良的女性祥林嫂被毁灭的过程,显示出封建礼教的罪恶。“列之于世界大悲剧”的中国古典悲剧精品《窦娥冤》则展示了一位精神高尚而善良的女性窦娥被毁灭的过程。

 有价值而被毁灭是令人痛苦的,那窦娥究竟犯了什么“王法”要被毁灭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本文来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

 二、作者与元杂剧介绍:

 1 、关于作者: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 #8226; 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现仅存 15 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1958 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关于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

 ①结构:元杂剧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少数作品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和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配角有副净,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 注:课后可查阅“宫调”知识 )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有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

 三、速读感知,理清思路:

 课文节选的是楔子和前三折,其后情节见课文注释①介绍。

 1 、请跳读课文,看看课文节选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明确:共出现 31 个曲牌,分别属于仙吕、南吕、正宫三个宫调。

 2 、请概括讲述本课故事情节,并重点讲述第三折情节。(可由多人共同完成)  板书简示为:

 ⑴、二人亮相,悲剧开始;窦父赶考,留下孤女。

 ⑵、婆婆索债,险些丧命;窦娥争理,张生歹念。

 ⑶、驴儿下药,误杀己父;窦娥蒙冤,被判斩刑。

 ⑷、窦娥怨恨,指斥天地;三大誓愿,昭示清白。

 四、课后自由朗读或者分角色朗读。

 第 二 课 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本节: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元杂剧基本知识和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作进一步鉴赏。

 二、鉴赏第三折。

 ㈠、女生齐读 [ 端正好 ] ,男生思考:此曲中哪些词语说明窦娥是冤枉的,而且冤得很深?

 『男生给出答案,明确』

 “没来由”“不提防” 可见窦娥无辜受冤,是蒙冤。(板书:蒙冤)“动地惊天”表明她冤屈之深。难怪窦娥临刑前不禁要将天地生埋怨。

 ㈡、揣摩试读 [ 滚绣球 ] ,共同思考:窦娥为何埋怨天地?

 1 、女生读,男生给点评。男生读,老师点评。

 2 、老师范读

 3 、『同桌讨论问题,给个说法』

 明确窦娥有感于天地:

 信赖(天地)——怀疑(天地)——控诉(天地)——悲愤。

 窦娥和婆婆相依为命,二十岁的她只想安安分分守寡,苦度青春,但做个顺民却不得,真冤啊!冤至极,就怨天地。(板书:怨恨)怨恨天地,实为诉说自己蒙受冤屈,控诉黑暗的世道。

 ㈢、面对势力,窦娥敢于反抗,控诉天地就是大胆的抗争,可为什么又屈招呢?又怎么甘心忍受这冤屈?这样做的代价可是牺牲生命啊。(板书:忍冤)

 『同桌讨论,给个说法』

 屈招是怕婆婆受刑,不走前街走后街是怕怕婆婆伤心——真善良啊。

 善良还体现在临刑前对婆婆的叮嘱上。一生读 [ 叨叨令 ] 后道白最后三行,一生读

 [ 快活三 ] 、 [ 鲍老儿 ] ,感受其善良——这是一个多么善良,而又多么富有牺牲精神的有价值的女子啊!

 鲁迅四次强调刘和珍“始终微笑着的和蔼”——衬出反动的凶残。

 这里刻画的窦娥心底越善良美好就越显出价值,显出冤屈之深。善美却蒙冤又忍冤,令人悲愤。(板书:悲愤)

 人们不由不为三岁丧母,七岁离父做童养媳,二十岁就守寡三年,遵守礼法、苦度青春的弱女子挥洒同情之泪呀。

㈣、含冤的窦娥不想不明不白地死去,于是她发下三桩誓愿。

 分角色朗读,一男生扮监斩官,一女生扮对白中窦娥,一女生读三桩誓愿。  其他同学思考:三桩誓愿是如何从时间、空间、地点及监斩官态度来写的?  点评朗读。

 『同桌讨论,填表理解』: (出示小黑板,框中内容请学生填写)

 内容 血溅白练 六月飞雪 亢旱三年 表现

 应验时间 瞬间 一段时间 三年 时间越来越长

 应验地点 法场 荒野 山阳 范围越来越广

 监斩官态度答应 呵斥 怒喝 态度越来越强烈

 (注:框内词语作参考,留作课堂上学生填写)

 问:窦娥发三桩誓愿,要表达什么呢?

 『同桌讨论,给个说法』:

 窦娥发三桩誓愿,是在鸣冤,让世人知道她是被迫蒙冤、忍冤。(板书:鸣冤)同时表达出她的愤怒之情。窦娥希望感动天地,惩治。

 窦娥被毁灭的过程,也是她不屈抗争的过程。

 【附示板书设计】

 蒙冤 时代造成窦娥悲剧

 怨恨 → 悲愤→ 鸣冤(三桩誓愿)窦娥冤是时代造成

 忍冤

 ㈤、同学们,假如我们就是导演,请闭上眼睛想象设计一下:此时眼前银幕上会是怎样的情景?

 〖闭眼想,张口说〗

 顷刻间,大雪纷飞。雪,洁白的雪,由上而下,纷纷扬扬,飞向银幕的每一角。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