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必修四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复习讲义
2025-09-29 04:57:28 责编:小OO
文档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考点考向】

       考点

         考向

课 时

  1

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

本单元的考查主要立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来认识哲学的基本派别。特别是近三年的高考借助现实生活的事例,考查学生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分的试题较多,而且试题的考查趋向深化和细化,强化了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本身派别的认识。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会成为高考的新趋向。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课 时

  2

3、哲学的基本问题

4、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5、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6、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7、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8、主观唯心主义

9、客观唯心主义

课 时

  3

10、哲学与时代精神

11、哲学的作用

1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1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复习策略】

1.本单元复习中最好采用对比的方法,在对比中把握知识间的关系: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关系,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哲学与真正哲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哲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与其中国化的关系。同时还要做到对名言古语的搜集,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方面来区分。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一定要在理清发展与变革的关系中,认识真正哲学的作用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特点。

2.从整个教材来看,此单元是全书的起点,只有明确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才能合理地认识唯物论、辩证法与唯物史观。在复习本单元过程中把握唯物主义派别与唯物论的联系,唯物主义基本派别与辩证法的联系,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与唯物史观的联系。

3.高考命题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关键点在于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特别是对一些基本的名人名言、谚语、典故、经典诗词进行判断。新课改高考趋向于生活化、趋向于学生对生活实际的认识,所以考生需要注意:①对于古今中外著名哲学家的经典论断,能够准确辨别是唯物主义观点还是唯心主义观点;②结合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说明它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③结合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考点解读】

注:1、本单元三课共14个考点;

    2、请同学们结合考点认真阅读、思考、批注。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考点1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是世界观和方的统一。

(2)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3)方:是指人们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4)世界观与方的关系:世界观和方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方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

注意:哲学有正确与错误、科学与非科学之分,不能说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

考点2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区别。

①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学问。

②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

③哲学则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的指导。

注意:(1)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反对哲学无用论如取消哲学的观点和哲学替代论如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的观点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考点1 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②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一切哲学区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凡肯定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观点,就是可知论;凡否定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观点,就是不可知论。

考点2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1)从社会实践来看: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都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从哲学自身派别来看: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注意:(1)哲学的基本问题不能表述为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2)要从哲学的基本问题来理解哲学的基本派别

考点3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1)积极意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2)缺陷: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这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考点4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1)积极意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2)缺陷: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原子的属性等同于物质的属性,并把世界的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考点5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注意:(1)并非凡是唯物主义的观点都是正确的

(2)对特点要从合理性和局限性两方面认识

考点6 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考点7 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是世界的_____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注意:(1)并非凡是唯心主义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2)从含义、特征、代表观点三方面区分两种形态

                   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考点1 哲学与时代精神

(1)哲学与时代精神的关系: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真正哲学: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就是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注意:要辩证的认识哲学与时代精神的关系

考点2 哲学的作用

(1)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2)哲学对具体科学的学习、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的指导。科学家的研究活动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某种世界观的指导下进行的。

(3)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①思想: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人的思想。

②方向保证: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还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

③精神力量:真正哲学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④总之,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注意:哲学并非都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考点3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着深厚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

(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2)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3)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总结工人运动的丰富经验和自然科学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创立了一种崭新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考点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它的唯物主义是辩证的唯物主义,它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2)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把唯物辩证的观点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

(3)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性的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

注意:要区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科学性和性的含义

考点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实事求是是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自主是思想活的灵魂。

(3)理论是对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5)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