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小学常见的修辞手法及答题技巧
2025-09-29 04:57:37 责编:小OO
文档
小学常见的修辞手法及答题技巧  

(一)叙述概念                                                  (二)举例说明

(三)答题技巧

第一节  比喻与比拟

一、比喻

1、概念:打比方,借一事物来说明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一般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

2、分类: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和博喻。

3、作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4、举例说明并区分。 

利用表格来区分明喻、暗喻、借喻。

类别本体   

比喻词喻体典型句型
明喻 

出现像、好像、似、好似、如、犹如、

仿佛、像……一样

出现甲像乙
暗喻出现是、变成、变为、成为、成了出现甲是乙
借喻不出现出现
注:博喻: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又叫连比。

作用: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

举例:

(1)弯弯的月亮像小船。(明喻)

    本体  喻体

(2)父爱如山。(明喻)

本体  喻体

(3)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暗喻)

            本体            喻体

(4)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暗喻)

本体        喻体

(5)凝望蓝天,那白色的羊群正向天边移去。(借喻)

                  喻体

(6)  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色的瓦瓴上。

               本体

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博喻)

喻体  喻体          喻体

注:区别博喻与比喻连用。

博喻是一个本体比作多个喻体,而用一个喻体比作一个本体,用另一个喻体比作另一个本体,是比喻的连续运用。

二、比拟

1、概念:把一个事物当作另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模拟)

2、分类:拟人、拟物。

3、作用: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或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

诗歌、小说、散文、寓言、童话等经常使用比拟的辞格。

4、举例说明

如:(1)小鸟在树上欢快地唱歌。(拟人  )

    (2)秋天来了,树上的苹果都笑红了脸,石榴都咧开了嘴。(拟人  )

(3)敌人夹着尾巴逃跑了。(拟物  )

5、★区别比喻与拟人

(1)比喻有喻体,而拟人没有。

(2)比喻运用事物的相似点,而拟人运用的是不同点。

6、比喻、拟人的答题格式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征

例1、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

明明是“我和阿妈走月亮”为什么作者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 

答:这里把月亮和星星当作人来写,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月亮像阿妈,星星像“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阿妈对我的启示和引导。

例2、卵石之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其中“抱”能换成“映”吗?为什么?

答:不能。这句话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抱”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水塘给人亲切、可爱的感觉,也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

例3、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这句话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这句话应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样写更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潮水来时的声响之巨大。

★注:答题时一要答出修辞手法,二套用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征,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第二节 夸张

1、概念: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

2、分类并举例

(1)扩大夸张:对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扩大。

如:疑似银河落九天,飞流直下三千尺。

他渴得嗓子都快冒烟了。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2)缩小夸张:对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如:他的心胸小得只有针眼儿那么大。

教室里静得掉一根针都能听得见。

他做了一个芝麻大的官。

(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的,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的。

如:看见这鲜绿的麦苗,就闻到了白面馍馍的香味了。

3、作用:能表达鲜明的感情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4、答题格式

揭示(烘托、渲染)出了+ 对象+ 特征

例、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句话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烘托出了潮来时的声势浩大,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5、比喻与夸张的区别

比喻必须是本体跟喻体之间存在一个很像的点,而夸张是基于客观已有事物进行某些方面的放大或缩小。也就是说比喻的两个事物之间是约等于的关系,而夸张的两个事物之间是“大于”或“小玉”的关系。

第三节 排比与反复

一、排比

1、概念: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2、分类并举例:并列式排比、递进式排比

  并列式排比(句子间是并列关系)

如:妈妈的爱像大海,爸爸的爱像大山,老师的爱像阳光。

  递进式排比(句子之间是递进关系)

如:它是人民的敌人,是民族的敌人,更是全人类的敌人。3、作用:突出文章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加强文章的节奏感,条理性更好。

4、答题格式

强调了+对象+特征,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例、走过月亮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和菜地;……

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好处?

答: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和阿妈一路上看到的风景的美丽,表达了作者的愉悦的心情。

二、反复

1、概念: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2、分类并举例:连续反复、间隔反复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它词语间隔)

如:我真的没想到,真的没想到啊!

我和阿妈在月光下静静地走着,走着。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它词语间隔的

如:我想,它们一定藏在一个秘密的家里,一定是一个很漂亮的家。

3、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感。

4、排比与反复的区别

(1)定义不同

(2)效果不同,即作用不同。

(3)构成数量不同。反复,相同的词语出现两次就行,而排比最少也要三次。

5、答题格式

强调了……,加强了……的语气

第四节  反问与设问

一、反问

1、概念:为了引起注意,故意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即自问自答。

2、举例:

   如:世界上谁是最爱你的人?当然是妈妈了。

3、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的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

4、答题格式

   引起了读者对…的注意和思考。

二、反问

1、概念:只问不答,但意思暗含其中。

2、举例:

   如:难道我们要见死不救吗?

       难道我这样做不对吗?

       我们怎么可以这么做呢?

3、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的感情,加深印象,增强气势和说服力。

4、答题格式

  态度鲜明,加强语气,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

第五节 对比、对偶

一、对比

1、概念: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把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列举出来进行比较。

2、举例:

   如:白鹭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太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3、作用:通过对比,突出其中一个事物的特征,好的更好,坏的更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4、答题格式

通过…与…的对比,突出了…

二、对偶

1、概念: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2、分类与举例:

   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想补、相称的对偶形式。

如:墙头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串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如: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3、作用:句子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

4、答题格式

   使语句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