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试题及答
2025-09-29 04:56:40 责编:小OO
文档
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试题及答

一、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

1.阅读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   )落山涧(    ),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    )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    )哩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1)在文中括号里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坠________ 落山涧________   拧________ 开   叽________ 哩呱啦    

(2)写出“居高临下”、“山涧”的意思。    

(3)给文段拟一个小标题。    

(4)这段文字描写了壮士们的________和________,表现了壮士们的________精神。

    

【答案】(1)zhuì;jiàn;nǐng;jī

(2)①居高临下:站在高处向下看,形容处于有利地位;

②山涧:山间的水沟。

(3)顶峰歼敌

(4)行动;决心;坚强不屈、顽强斗争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只要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认真体会文段中的词语,就不难解答奔道题目。

【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要求学生认真的品读课文,这样就能更好地解答本题。

2.阅读文章,完成试题。

后来才知道,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照亮了前进的路。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打中了。

这一仗,我们消灭了敌人的一个整编师。战斗结束后,我们把郝副营长埋在茂密的沙柳丛里。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事情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1)读出划线句子,从中可以看出郝副营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战友指的是谁?作者看到华灯想起这位战友是因为什么?

【答案】 (1)舍人为己,做事干净利落。

(2)郝副营长;他因为点灯而牺牲

【解析】【分析】本题涉及课文的理解,包括课文脉络、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重点句子的理解等,在认真领会课文中作者的感情,就会不难填出正确答案。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皮鞋匠静静地听着。②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____。③月亮起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____。④忽然,海面上____了大风,____了巨浪。⑤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____……⑥皮鞋匠看妹妹,月亮正照在她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⑦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_____的大海……    

(1)这段话是选自课文《________》讲述的是著名音乐家________的故事。你还知道他的哪些作品?写出两个。________、________    

(2)这段话第________句描写,表现了音乐节奏的徐缓,第________句描写,表现了乐声的增强,第________句描写,表现了乐声的高昂激越。    

(3)在横线上填上适当词语。②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________。③月亮起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________。④忽然,海面上________了大风,________了巨浪。⑤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________……⑥皮鞋匠看妹妹,月亮正照在她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⑦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________的大海……    

(4)找出皮鞋匠产生联想的句子。    

(5)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答案】(1)月光曲;贝多芬;《命运交响曲》;《钢琴鸣奏曲》

(2)②;③;④、⑤

(3)洒遍了银光;轻纱似的微云;刮起;掀起;涌过来;波涛汹涌

(4)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5)因为盲姑娘眼睛是看不见的,但是她懂音乐,能理解和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她听得入了神,所欲说她“仿佛也听到了。”  

【解析】【分析】(1)熟悉课文内容,就能准确地添上课文题目。除了每一课的课文要熟悉,还要搜集一些课外的资料,以帮助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像《月光曲》这一课就可以搜集《月光曲》和贝多芬的资料。

(2)文中第②写了月亮照在大海上的景象,表达的音乐舒缓;第③句月亮越升越高,音乐有了增强;第④、⑤句写月亮越升越高,音乐也越来越高昂激越。

(3)首先熟读课文,最好能背诵。注意填空时不要多字少字,不要写错别字。

(4)先分析文中每句话各写的是什么,然后再找出符合要求的句子。句子②中的“好像”说明不是皮鞋匠亲眼看到的景物,而是他的想象。

(5)抓重点的词句来理解,“仿佛”这个词是“好像”的意思,说明并不是盲姑娘看到的景象,而是她通过听贝多芬弹奏的音乐,在头脑中形成的画面,说明她融入了贝多芬的音乐之中。【点评】(1)对课文及课文延伸的考查。(2)对句子内容的考查。(3)对课文的考查。(4)考查学生对段落理解的能力。(5)对学生分析理解文本能力的考查。首先熟读文段,深入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4.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有一天黄昏,呼呼的北风怒号着,天色十分阴暗。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赶着回家。爸爸妈妈拉着我的手,到伯父家去。走到离伯父家门口不远的地方,看见一个拉黄包车的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

    我们走过去,看见他两只手捧着脚,脚上没穿鞋,地上淌了一摊血。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1)为什么寒冷的冬天拉黄包车的人没有穿鞋?    

(2)解释词语。

①呻吟:________

②饱经风霜:________    

【答案】(1)因为那个年代的普通百姓都受着压迫,生活艰难。

(2)由于痛苦而发出的声音。;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  

【解析】【分析】(1)考查对写作背景的了解。因为他是一个下层社会的穷苦劳动人民,同时也是下层社会生活艰苦人们的一个缩影。他买不起东西,因为血汗钱全部被上层人民压榨着,缴税与官职压迫着他每天劳动却得不到丝毫的钱财。所以根本买不起鞋子。(2)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①呻吟:由于痛苦而发出的声音。②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

【点评】(1)此题考查对写作背景的了解。(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最好的消息

    阿根廷著名的高尔夫球手罗伯特·德·温森多有一次赢得一场锦标赛。领到支票后,他微笑着从记者的重围中出来,到停车场准备回俱乐部。这时候,一个年轻的女子向他走来。她向温森多表示祝贺后又说她可怜的孩子病得很重——也许会死掉——而她却不知如何才能支付起昂贵的医药费和住院费。

    温森多被她的讲述深深打动了。他二话没说,掏出笔在刚赢得的支票上飞快地签了名,然后塞给那个女子。

    “这是这次比赛的奖金。祝可怜的孩子走运。”他说道。

    一个星期后,温森多正在一家乡村俱乐部进午餐,一位职业高尔夫球联合会的走过来,问他一周前是不是遇到一位自称孩子病得很重的年轻女子。

    “是停车场的孩子们告诉我的。”说。

    温森多点了点头。

    “哦,对你来说这是个坏消息,”说道,“那个女人是个骗子,她根本就没有什么病得很重的孩子。她甚至还没有结婚哩!温森多——你让人给骗了!我的朋友。”

    “你是说根本就没有一个小孩子病得快死了?”

    “是这样的,根本就没有。”答道。

    温森多长吁了一口气。“这真是我一个星期来听到的最好的消息。”温森多说。    

(1)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重________(A.zhòng  B.chòng)围

②病得很重________(A.zhòng  B.chòng)    

(2)填空。

同一个消息,说是“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而温森多说是“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从中可以看出温森多是一个________的人。    

(3)划线句子中的“二话没说”突出了温森多的爽快,充满爱心。这句话中还有哪些词语也起到了同样的作用?写在横线上。    

(4)短文最后一段中“温森多长吁了一口气”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答案】(1)chóng;zhòng

(2)坏消息;温森多的钱让那女人给骗了;最好的消息;他认为没有孩子病得快死了就是最好的消息;善良、充满爱心

(3)飞快、塞

(4)不可以删去,“长吁一口气”写温森多听到没有孩子病死的消息后如释重负,突出了温森多的善良、充满爱心。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多音字的掌握情况,在于平时学生对读音的的辨析。①重(B.chóng)围②病得很重(A.zhòng  )

(2)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概括性比较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3)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划线句子中的“二话没说”突出了温森多的爽快,充满爱心。这句话中还有飞快、塞也起到了同样的作用。(4)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此类型的题目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把二者做一对比,表达效果方面考虑。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点评】(1)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做到认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和理解程度,锻炼了学生阅读和综合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3)此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4)此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桑娜举起马灯,想看看病人在什么地方。首先投入眼帘的是对着门放着的一张床,床上仰面躺着她的女邻居。她一动不动,只有死人才是这副模样。桑娜把马灯举得更近一些,不错,是西蒙。她头往后仰着,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东西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就在这死去的母亲旁边,睡着两个很小的孩子,都是卷头发,圆脸蛋,身上盖着旧衣服,蜷缩着身子,两个浅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有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孩子的呼吸均匀而平静,他们睡得又香又甜。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回到家里,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她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1)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闹着玩________

闹翻了________

闹笑话________

闹脾气________

闹哄哄________

大闹天宫________

闹:A.喧哗;不安静  B.吵;扰乱  C.发泄(感情)  D.害(病);发生(灾害或不好的事)  E.干;弄;搞  F.开玩笑;逗    

(2)选文第1节中描写西蒙的两个孩子睡着的样子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简要写出你读着这两个句子后感受到什么。________(可以讲一点,也可以讲两点或更多。)    

(3)第3节中,描写桑娜神态的词语是________。    

(4)“忐忑不安”形容桑娜________。    

(5)下面两种说法,你同意哪一种?

A.桑娜“忐忑不安地想”,说明是否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桑娜还拿不定主意。

B.尽管桑娜“忐忑不安”,但她收养两个孩子的决心是不会改变的。    

【答案】(1)F;B;D;C;A;B

(2)略;略;如:①西蒙家里穷,但由母爱呵护着的孩子依然会感到温暖。而现在西蒙死了,孩子们怎么办:②孩子是可爱的,却遭受到如此的命运,多可怜呀!

(3)脸色苍白、神情激动

(4)心神很不安定

(5)B.理由:从“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揍我一顿也好!”可以看出,桑娜收养两个孩子的决心是下定了的。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一字多义的理解掌握情况,要在联系上语境去理解。(2)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先带着问题细读课文,从短文中找到句子,然后再简要写出你读着这两个句子后感受到什么。(3)此题带着问题细读课文就能从短文中找到答案。描写桑娜神态的词语:脸色苍白、神情激动(4)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5)考查对句子的理解,抓住关键词,联系文章的内容,背景,找到背后的意义。同意B句,尽管桑娜“忐忑不安”,但她收养两个孩子的决心是不会改变的。理由:从“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揍我一顿也好!”可以看出,桑娜收养两个孩子的决心是下定了的。

【分析】(1)主要考查学生对多义字的理解,先理解字义,然后根据词语的意思再一 一对号座。(2)考查对课文的理解能力。(3)考察对描写人物神态词语的把握能力。(4)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5))此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时间就是生命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他用笔做武器,写文章激励广大群众起来。他在从事写作的三十年间,写作和翻译了六百多万字。有人说鲁迅是天才,可是他自己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他的知识和成就,是由于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得来的。

    鲁迅充分利用时间,总想在较少的时间内为做更多的事情。他曾经说过:节省时间,就等于延长一个人的生命。他工作起来从不知道疲倦,常常白天做别的工作,晚上写文章,一写就写到天亮。他在书房里,总是坐在书桌前不停地工作。有时,也靠在躺椅上看看书,他认为这就是休息。鲁迅不仅珍惜自己的时间,也珍惜别人的时间。他参加会议,从来不迟到,绝不叫人等他。就是下大雨,他也总是冒着雨准时赶到。他曾经说过:时间就是生命,无缘无故耗费别人的时间和谋财害命没有什么两样。

    鲁迅珍惜时间,为的是认真学习和写作,他几十年如一日,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事业。

(1)“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这句话表明________。    

(2)鲁迅把忙碌后看书当作是________;把耗费别人的时间看作是________;把节省时间看作是________。    

(3)文章第________自然段写鲁迅先生珍惜自己的时间,第________自然段写他珍惜别人的时间。    

(4)文章赞扬了________。    

【答案】 (1)鲁迅的知识和成就就是靠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得来的

(2)休息;谋财害命;延长一个人的生命

(3)三;四

(4)鲁迅先生珍惜时间、孜孜不倦的品质   

【解析】【分析】(1)理解文章语句的意思,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2)本题主要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短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4)考查概括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是对一篇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做出的确切、扼要的说明,简单说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者作者要告诉人们赞扬了什么。

 故答案为:(1)鲁迅的知识和成就就是靠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得来的。

 (2)休息;谋财害命;延长一个人的生命。

 (3)三、四

 (4)鲁迅先生珍惜时间、孜孜不倦的品质。

 【点评】(1)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2)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此题考查对中心思想的概括能力。

8.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绿色装点人生

    在武都区白龙江北岸,有一个叫柳树梁的地方,梁上有600多亩树林和一位老人有关。他叫李友忠,今年70岁,是武都区两水镇两水村的普通农民,老人从19年开始在柳树梁种树,一种就是20年。当地群众说:“李老汉的头发白了,可柳树梁绿了。”

    阳春三月,我们来到柳树梁,漫山遍野的松树、油橄榄覆盖着昔日的童山,成群的山雀鸣叫着飞来飞去,使山林充满生机。

    在一片油橄榄树下面,李友忠老人正在浇水,他对我们说:“今年春天雨水少,现在气温回升又快,不多浇点儿水,树的生长就会受影响。”“这里原来是寸草不生的黄土梁,每到雨季,山洪泥石流沿一条条小沟流下来,冲毁农田,有时候直接影响村上群众的生命安全。天晴的时候,遇上大风,满山尘土飞扬。”李友忠回忆道。

    当时,李友忠想栽树,可是家里穷,连娃娃上学的钱都得东借西凑,哪来的钱买苗种树?19年,机会来了,他用办砖瓦厂积累的1万多元钱承包了村后柳树梁的一片荒山,为了提高树苗的成活率,李友忠从种洋槐入手,用了1个多月,种植了30亩,可之后的5个多月里,当地降雨量比往年偏少,加上没有掌提造林技术,几十亩树苗没有一棵成活。

    李友忠没有灰心。第二年春天,经过多方咨询,他开始在陡坡上大规模兴修平台,由于量大,李友忠动员全家老小一起上阵,还雇了20多名劳力,经过3个月的时间,修出水平台50余亩。他买来柑橘、侧柏、松树等树苗进行栽植。

    为了保苗,李友忠从5里之外的白龙江边靠人背富驮运水,在他的精心呵护下,当年秋天大部分树苗都扎根成活,看着绿油油的小树林,李友忠心里乐开了花。

    就这样,每年春天,不管刮风下雨,李友忠都去栽树,一棵、两棵、三棵……直到天黑才收工。截至1999年春天,先后植树500余亩。

    面对着我们,李友忠动情地说:“我已种了20年的树,今后还要继续扩大面积,我老得种不动了,就让儿子、孙子去种,一辈一辈接着种下去  , 肯定能把荒山变成森林。”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漫山遍野:________。

②寸草不生:________。

(2)“机会来了”中的“机会”指的是________。    

(3)在文中找出描写昔日柳树梁面貌的句子;在文中找出描写今天柳树梁面貌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4)为了栽树,李友忠遇到了哪些困难?他又是如何做的?    

(5)读文中画线的句子,完成练习。

①读着文中画线的句子,我想到了《________》这个故事。

②这句话表现了李友忠的________精神。

(6)你是如何理解“李老汉的头发白了,可柳树梁绿了”这句话的?    

【答案】(1)山上和田野里到处都是。形容很多;形容土地贫瘠,连一点草都不长

(2)他用办砖瓦厂积累的1万多元钱承包了村后柳树梁的一片荒山

(3)这里原来是寸草不生的黄土梁。每到雨季,山洪、泥石流沿一条条小沟流下来,冲毁农田,有时候直接影响村上群众的生命安全。天晴的时候,遇上大风,满山尘土飞扬。

|漫山遍野的松树、油橄榄覆盖着昔日的童山,成群的山雀鸣叫着飞来飞去,使山林充满生机。

|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李友忠带着家人常年在黄土梁植树造林,把荒山野岭变成了青山碧岭。

(4)李友忠面临的困难:①环境恶劣,降水量少;②缺少资金,没有造林技术。他的做法:在陡坡上大规模兴修平台,靠人背畜驮运水,保证树苗的成活率。

(5)愚公移山;表现了李友忠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精神

(6)李老汉为植树造林、绿化荒山,奉献了20年的时间,为此他操碎了心,熬白了头发。但在他的努力下,植树造林600多亩,荒山披上了绿装。这句话写出了李老汉为绿化山林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赞美了他无私奉献的精神。  

【解析】【分析】(1)这道题考查的是对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意思,可以分析词语的表面意思,也可以联系生活中的事物或者具体的语境来理解。本题中,“漫山遍野”是说山上到处都是松树、油橄榄,“寸草不生”说明黄土梁非常荒芜,环境恶劣。(2)这道题考查的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要理解“机会”的意思,首先要读读这个词语所在的句子,然后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写出它在文中所指的内容。(3)这道题考查的是根据要求找句子和对句子的理解。仔细读短文第2、3自然段,从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呢?要通读全文,结合李友忠的植树行为来分析。(4)这道题考查的是对短文内容的理解。描写李友忠植树遇到的困难及他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在短文的第3到第6自然段,可以先读读短文,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5)这道题考查的是对人物的评价和知识积累。第①题,要仔细读读这句话,抓住“我老得种不动了,就让儿子、孙子去种,一辈一辈接着种下去”这句话来联想,自然会想到《愚公移山》这个故事。第②题,对人物的评价要结合整篇短文来分析,并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来。(6)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中重点语句的理解。理解这句话,要在读懂整篇短文的基础上,抓住相关词句进行分析“一种就是20年”,时间之长,再加上辛苦,足以让李老汉的头发白了。但是这20年时间,他植树造林“600多亩”,绿遍了柳树梁。

【点评】(1)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2)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注意,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3)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4)这道题考查的是对短文内容的理解。(5)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6)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二、习作作文

9.题目:《我不再________》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不少于400字;③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校名。

【答案】 略   

10.暑假生活总是那么多姿多彩,总有一些美好的记忆让我们回味,请你写一篇暑假生活中发生的精彩故事吧。    

【答案】 【参考例文】  

暑假里的趣事

    暑假里,有趣的事像天上的星星数也数不清,但是我觉得最有趣的就是我第一次钓鱼。

    暑假的一天,爸爸去钓鱼,我好奇地跟着一起去了。一路上,小鸟一边欢快地歌唱,一边自由自在地飞翔,小草都整整齐齐地摆着身子,小花点点头,说:“你快乐吗?我很快乐!”我笑着似乎在回答:“我很快乐,谢谢你!”

    我们来到河边,爸爸就开始钓鱼,不一会儿,就钓了两条鱼。我看了,心里直痒。经过我再三请求,爸爸终于答应了我。我接过鱼竿,将鱼饵垂入水中,我焦急不安,不时提起来看看。这时,爸爸对我说:“钓鱼要有耐心,鱼杆要拿稳,不能动。”于是,我按照爸爸告诉我的方法做。不一会儿,鱼漂轻轻地点点头。爸爸高兴地说:“鱼上钩了!”我急忙提起鱼竿。“不能这样做,这样做会弄断鱼杆,应该把鱼拖到岸边。”爸爸一边说一边握住我的手,把鱼拖向岸边。我拿起鱼兜将鱼提上岸。我高兴得又蹦又跳……

    太阳偏西了,虽然我和爸爸都很疲惫,但是我们却十分高兴,因为这一桶沉甸甸的鱼是我们的劳动成果。

    通过这次钓鱼,我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不论做什么事都必须要有耐心,掌握正确的方法,才能把事情做好。

11.乡村生活令人向往,田园风光格外迷人,请你以《我们村的________》(填一个人或称呼)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书写工整,标点正确,语句通顺,不写错别字。③有真情实感。

【答案】 略   

12.一学期的学习要结束了,你和老师、同学之间一定发生了很多事,把你最难忘的一件事写下来吧。    

【答案】 略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