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迷蒙的清晰厚钝的犀利_浅析美学视角下悖论的文学表现力
2025-09-29 04:56:43 责编:小OO
文档
摘要:讨论了悖论在自然科学和哲学领域的定位,着重分析了悖论在文学领域及美学的视角下作为一

种文学手段所产生的表现力,指出了悖论在文学领域异于在自然科学等领域的独特魅力,以引发读者对悖论美学意义的关注和思考。

关键词:悖论;文学领域;表现力;美学

中图分类号:I 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863(2009)04-0005-03

迷蒙的清晰厚钝的犀利

——

—浅析美学视角下悖论的文学表现力李

(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悖论这一概念较早出现在逻辑学界和哲学领域。但是从众多科研著作以及学者们的研究兴趣上看,悖论的独特魅力更多地体现在人文科学中的美学层面上,其价值也是在文学领域中大放异彩。悖论作为一种文学手段在文学作品中如鱼得水,尽情释放出它对文学作品语言、结构、内容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力。文学作品本质上是一种审美,而就悖论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美学概念而言,在美学视角下分析悖论的文学表现力不仅是一种可能,也是一种必然。

一、自然科学和哲学领域中的悖论

悖论最早是作为一种逻辑现象为人们所熟

知。自然科学领域中的悖论一般也都是逻辑悖论。这种逻辑悖论揭示了理论本身可能存在的内在矛盾,使人们对理论本身的意义和存在与否产生了不确定性甚至动摇,从而影响正常的科学研究。尽管自然科学的多层次、多因素以及其复杂性导致了某一科学在发展到了高级阶段时必然会产生某种悖论,但科学家们仍然视悖论的出现为一种危机,毕竟:“一个科学家可能遇到的最坏的事情就是,当他的著作完成时,他的建筑物的基础倒塌了”[1]。总而言之,在自然科学领域,危机、不安、、破坏、失败等字眼始终伴随着悖论,使人惶惶不可终日。悖论作为逻辑学的研究对象进入到哲学领域就成为了哲学家们感兴趣的“思维”

收稿日期:2009-02-20

作者简介:李薇(1982-),女,辽宁沈阳人,辽宁大学硕士研究生。

Dim Clear and Blunt Sharp

———The Literary Expressive Force of Paradox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esthetics

LI Wei

(College of Foreign Studies,Liaoni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036,China )

Abstract:The position of paradox in the field of natural science and philosophy is discussed and the expres -sive force of paradox in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is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esthetics.The unique charm of paradox in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is pointed out and the readers are invited to give more attention and think -ing on paradox on the level of aesthetics.

Key words:paradox;literature field;expressive force;aesthetics

JOURNAL OF SHENY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Vol.11,No.4Aug.2009

第11卷第4期2009年8月

问题了,“悖论的真正意义在于,它以极端化、冲突化的形式展现了人类思维在整体上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矛盾”,它是思维有限性与无限性冲突的讯号。悖论所体现的冲突和矛盾产生于“思维和概念中个别与一般、具体与抽象的矛盾;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矛盾;逻辑的完全性与不完全性的矛盾;以及理论、逻辑与现实、实践的矛盾。”[2]

二、美学视角下悖论的文学表现力

如果说悖论在自然科学和哲学领域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和思维形式为载体且其地位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争议的话,那么悖论在文学领域中则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美学概念,其价值和作用也得到了充分体现。正如叶庭芳先生在《“城堡”与“迷宫”》序中所言:“悖谬(paradox),这是一个哲学概念,也是一个美学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作家的写作过程就是把这个哲学概念变成美学概念的过程。”[3]当作家使概念性、判断性和推理性的悖论进入到自己的心灵,在那里经过情感、感觉等感性因素的过滤,即审美活动,而披上一层似是而非、模棱两可、似被裹在梦幻的云雾之中的美学外衣之后,也就完成了悖论从哲学概念到美学概念的蜕变。这一过程与黑格尔美学的中心思想,即“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一致的。

审美主体即读者诚然可以在审美活动过程中通过对悖论这一理性概念进行感性处理而获得一种愉悦的审美体验。但是,应该强调的是,这种审美体验的获得离不开对审美客体即文学文本的分析,而这时的悖论更确切地说则表现为一种文学手段并在作家的创作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文学表现力。

在美学视角下,悖论的文学表现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悖论与语言——

—悖论语言

美学视角下的悖论之于文学的第一个表现力是悖论语言。这种语言把“平淡无奇的词语和用滥了的比喻”表述为一种新奇的、令人震惊的效果。它本质上是一种诗意语言,在诗性文本中出现较多。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篇即华兹华斯的十四行诗《西敏寺桥上作》的最后两句集中体现了悖论语言作为一种诗意语言所展示出的新奇、震撼效果。

“上帝!重楼叠宇都沉睡,整个强大的心脏静静躺着”

诗句中把房屋说成是“沉睡”,使房屋具有了大自然生命活动的特征;把城市看作大英帝国跳动的心脏,使这个用疲了的旧比喻也复活了。只有当诗人把城市看作具有死亡的假象时,他才看出城市实际上活着——

—一个巨大的悖论,它通过把普通事物以非常态的形式显示出来而将读者从嗜睡症中唤醒,引导我们注意眼前世界的奇美。它充分彰显了悖论语言的诗意性特质:“它是情感的,想象的;它在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起非逻辑的联系,它是超现实的和超时空的,非理性所能把握,非常识所能理解;它是感性的、非抽象、非概念、非判断、非推理,具有不可穷尽的意义。”[4]2.悖论与张力(tension)

美学视角下的悖论之于文学的第二个表现力是文学张力。悖论所形成的文学张力是由其本身对矛盾冲突的包孕所决定的。悖论是把矛盾的事物或意向并置,形成巨大的反差,二者或多者在一个共同体中碰撞,刺激读者去品味,思辨其中的意义。悖论所形成的文学张力与物理张力有相似的特质:平衡态中包容不平衡态,静中有动,多种矛盾的因素互相组合与相互作用。

胡和平先生在《模糊诗学》中对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的诗歌“圣骨”(The Relique)的分析充分展示了悖论张力的文学效果。

圣骨

当我的坟墓被掘开

款待第二位客人,

……

掘墓人会看见

一个金发辫成的闪亮手镯和

一根森森白骨

……

在这里,“金发”和“白骨”两个极不协调的意象出现在同一根紧凑的句式组合轴上,便形成了一个典型的悖论式,从而引发了强大的双向张力。在这一张力结构的作用下,“相爱永远,至死不渝”这一永恒母题的表达便获得了惊世骇俗的强烈效果[5]。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山水意境又何尝不是在悖

6第4期

论内在张力的撕扯下显得充盈而灵动。清代笪重光《画荃》中有诗“山本静,水流则动;石本顽,有树则灵”。这一动一静,一顽一灵的矛盾并置立体感十足,彰显了全诗的声色情景。静中包含着蠢蠢欲动的外向扩张力,动中又隐藏着深幽娴静的内向紧缩力。这一张一弛所形成的张力使全诗动中见静,寓静于动,相互贯通,有机交融。动的事物突出了静的意境,使人产生宁寂、清幽之意。

由此不难看出,悖论的文学张力事实上集中体现了艺术的辩证法则——

—对立和谐。文学艺术两种对立因素共同构成统一和谐的艺术整体,诸如虚与实、动与静、悲与乐、粗犷与细腻等。这里每一对矛盾的两个侧面既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形成鲜明的对照,相反相成地统一在一个完整的艺术有机体里,形成文学创作中不可忽视的规律。悖论通过将文学作品引入到自己的“矛盾王国”中而彰显了其丰富充盈、弯弓待发的文学表现力。悖论张力内在矛盾的撕扯使得清晰的事物变得有些迷蒙,犀利的事物略显缓和与厚钝,确定的事物变得不那么确定了,近的事物被拉远了,进而也就产生了美学意义上的模糊性,给人以美感和新奇。我国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阐述过这一问题,他说:“美的事物往往有一点‘遥远’,这是它的特点之一。”又说:“近而熟悉的事物往往显得平常、庸俗甚至丑陋,但把他们放在一定距离之外,以超然的精神看待他们,则可能变得奇特、动人,甚至美丽。”[6]

3.悖论与荒诞

悖论作为一种文学手段其文学表现力也集中体现在它所渲染出的荒诞性上。悖论被用于作品中常常使得人物言行极端反常,自相矛盾,既无现实的逻辑,也无幻想的逻辑,因而显得异常荒谬,难于理解,给人一种莫名其妙的神秘感,但在荒诞背后隐藏着作者的艺术用心,隐藏着他对现实、人生独特的思考和感受。黑色幽默的代表作《第二十二条军规》就是由悖论导致荒诞的典型之作。

按第二十二条军规,精神失常者可以提出申请不完成规定的飞行任务回国,但你提出申请,就说明你不是个精神失常者,因此你必须执行飞行任务。这是一个巨大的悖论,它象征着整个西方巨大的社会网络背后那只无形的神秘之手,是它使人失去了自己的主体性和个性自由。这种黑色幽默,诚如美国学者奥尔佐曼所说,“通过把痛苦与欢乐、异想天开的事实与平静的不相称的反应、残忍与柔情并列在一起所产生的喜剧效果”猛烈地撞击读者丰富而细腻的情感肌理,不断挑战读者的感情防线,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对“荒诞”的效果进行着美学层面上的感知:“荒谬的创造是荒谬的激情的迸发,这种激情产生于正视世界的紧张状态,是从荒谬中产生出来的快乐。荒谬的创造是一种不抱希望的创造,是对人至高无上的尊严的最激动人心的证明:不屈不挠地与环境做斗争,虽然这种斗争的努力被看作是无效的。真正的哲学和艺术都是一种荒谬的创造。”

三、结语

悖论从其起源上看属于逻辑学和哲学范畴,但其同时又是一个美学概念,可以在文学领域里接受深入而细致的探讨。悖论,借助其内在所固有的平凡性与震撼性、荒谬性与真实性,在文学作品中大放异彩,对文学作品语言的诗意化、文本内容张力的构建以及内容的智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并通过三者之间内部的互渗互融使整个文学作品覆上了一层哲性的诗意,使读者获得了新奇而震惊、迷蒙而美幻、痛并快乐着的审美感受。悖论拓宽了文学的分析空间,使其在自然科学、哲学、美学等领域中找到了交汇点,真正实现了文学的多元化阐释。

参考文献:

[1]黄耀枢.论数学发展中三次危机的实质和意义[J].自然辩证法通讯,1982,4(6):6-14,33.

[2]夏甄陶.思维世界导论——

—关于思维的认识论考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630.

[3]仵从巨.“城堡”与“迷宫”——

—欧美现代主义文论集[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7.

[4]彭富春.哲学与美学问题[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52.

[5]赵增锴.艺术分析[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192-193.[6]程孟辉.现代西方美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416.

【责任编辑祝颖】

李薇:迷蒙的清晰厚钝的犀利——

—浅析美学视角下悖论的文学表现力7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