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三门峡地区的传统民俗文化
2025-09-29 04:55:58 责编:小OO
文档
          三门峡地区的传统民俗文化

黄河灯

黄河灯是渑池县民间传统游艺形式之一,清代时由山西省传入县东仁村,当地群众十分喜爱这一活动。由于它规模宏大,走道曲折,易使人入迷,而取名黄河灯。该灯同数千根木杆串连排一方阵作为外围,再用麻杆或高梁杆作为灯柱,插在地上,高约4尺,柱距5尺,柱上设灯,灯柱之间用松,柏树枝装饰成灯壁并占缀纸花。出入口处搭成彩门,观灯从入口处入,沿走道前往,不得越灯壁乱闯,很难找到出口,犹如走出迷宫,左右回旋,妙趣横生。

三门峡市的"百佛顶灯"

三门峡湖滨区向阳村的“百佛顶灯”为三门峡黄河风情表演中的一个绝活。一百名“和尚”身披袈裟、头顶碗灯、手摇芭蕉扇、走着梅花步表演民间绝技。“百佛顶灯”以高、难、险著称,主要靠眼力、颈力,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讲究一个“稳”字。那虔诚、滑稽的神态足以让人感觉到“佛光无边”。

   相传,东汉时期,佛教传入我国,位于长安、洛阳之间的陕州早受到影响,一时间寺院林立。有一位高僧奉旨到京都(洛阳)讲经,途经陕州,各寺主持、方丈闻讯跪道迎留讲经。因其学问广博,使听者如醉如痴,当京都复旨催促,众人才知误了大事,连夜送高僧入京。时值正月,各寺僧众百余人,手持灯笼,隆重送别,引来不少群众围观。佛教有一规矩,即见俗人便双手合十,口称“阿弥陀佛”,可众僧手提灯笼,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便止步不行。为难之机,机灵和尚,从灯笼中取出灯碗来,放在头上顶着,既能照明,又能腾出手来,高僧便口颂:“善哉!善哉!”众皆效之。后来每逢正月,陕州城众僧人便顶着碗灯,在城内讲经数夜,招徕听众,光大佛门。久而久之,顶灯便在陕州城流传下来。

 “百佛顶灯”在元宵节前后表演,供群众观赏。

 灵宝道情皮影

灵宝道情皮影的产生可追溯到明代。它在当地已热热闹闹地唱了几百年了。起初,它由当地官宦人家或秀才、举人自拉自唱,后来流传到民间,遂出现道情艺人和唱板。历代艺人不断吸收当地民间音乐元素,后来又移用皮影表演的艺术形式,并借鉴戏曲音乐中的打击乐,使原来的“说唱道情”逐渐演变为富有灵宝地方特色的皮影戏剧种。

 民间剪纸

三门峡民间剪纸艺术渊源流长,内容丰富,工艺清湛,富于豫西民俗特色,形成艺术风格的有卢氏剪纸、灵宝剪纸和陕县大营剪纸。

  三门峡民间剪纸艺术的主要分类:一是传统题材,主要有莲花葫芦、葫芦戏莲、鱼戏莲、蝶戏莲、葫芦娃娃、开口石榴、百鸟朝凤、虫鱼花鸟等图案,主要体现的是远古人民对生命的崇拜的艺术表现。

  绷口

绷口艺术是古代民间传统的编织艺术。太平艺术的象征,所用材料大量是彩布。户家自愿筹集,展览后仍归原主。绷口可以时隔多年扎一次,也可以一年之中相继出现。它结构灵活,易于反映变化着的时代,是反映集中心愿的民间传统艺术。

  “绷口”产生于渑池县东南天池镇的天池村。每年的清明年,东天池村为与张村争请“白衣奶奶神”将“白衣奶奶庙”的庙会移到本村举办,将春节期间的神绷彩门集中起来,吸收各家之长,统一设计,精心组织,结构成一座十分壮观的形似城楼的大彩门,立于村头,这种集体本村文化艺术的大型彩门就叫“绷口”。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