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三年级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2025-09-29 04:53:45 责编:小OO
文档
三年级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学中标点符号的使用 小学语文的学习中,一、二年级主要是打好基础。可以从拼音、简单的生字、词语入手,渐渐加入较难的字词,让学生练习说话、造句。然而在教学中往往容易忽视标点符号使用的重要性,造成现在有许多学生在使用标点符号时错漏百出。一个标点符号使用不当便会闹成很大的笑话。在书面表达中,标点符号的作用极其显著。因为一个看似平常的标点符号,却可以增强文本的表达效果,延伸出文本的未尽之意。通过标点,可以把语言的语调、结构、停顿,词语的性质和作用以及各种特殊情况清楚地表达出来。小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需要学会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冒号、引号的等常用的标点符号。随着年级的逐渐升高,学生的学习要求也不断提高。尤其是在小学三年级后,标点符号中的引号和冒号的用法,使学生常常觉得难以理解、接受和正确而熟练地运用。三年级这个转折点,是非常关键而重要的。这一阶段的学习,对其今后的写作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三年级的时候,学生能正确使用它们,对准确表达文意,对推动语言的规范化,都有积极意义。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教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呢?这的确是一个引人深思且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明确标点符号的作用:

(1)使读者容易看懂,不至于发生误解

写文章时,一句话过长,就可以把它分成几个部分,就形成了一定的停顿。有了停顿,读者才能明白所写的意思。如“北京队打败了天津队得了冠军。”这句话不用标点就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是北京队得了冠军,还是天津队得了冠军呢?读者看不明白。只是因为停顿的地方不一样,所表达的意思也就不同了。如“北京队打败了天津队,得了冠军。”和“北京队打败了,天津队得了冠军。”由于逗号的位置不同,表达的意思完全不一样。

(2)便于表情达意

在书面语言里,不同的标点符号,表示不同的语气。如“我的书找到了。”“我的书找到了?”“我的书找到了!”第一句是陈述句,告诉别人书找到了这件事。第二句是疑问句,向别人问这件事。第三句是感叹句,表示找到这本书自己十分高兴的心情。

(3)便于朗读

一篇新闻、一首诗、一个剧本、一部小说,如果没有标点符号,

播音员就难以顺利地进行广播,演员难以在舞台上表演角色。

如何让三年级的学生理解和接受标点符号的重要,而不认为它是书面表达中可有可无的附属品呢?我们不妨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来入手。

1、从故事入手;新奇、有趣的事物,对于小学生而言,总是有巨大吸引力的。尤其是三年级学生处在低、高年级的过渡期,对故事的需求和接受力比空洞的说教效果更大。为此,我给学生找了一些标点符号误用或不用而发生的故事,让学生增强对标点符号在书面表达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其一:《李久着急》

李久放学回家,家里每人,桌上有张纸条,上写:弟弟找不到爸爸妈妈很着急。在这张纸条上,没有标点。李久琢磨了半天,也没琢磨出这里面究竟想说些什么,很着急。小朋友们,你们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经过讨论之后,认为原因是:没有在句子上加上标点,导致句子所包含的意思多样化,让看的人不能知道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弟弟找不到爸爸妈妈很着急”,这句话,包含着好几种可能: ①弟弟找不到,爸爸妈妈很着急。——弟弟丢了,着急的是爸爸妈妈。②弟弟找不到爸爸,妈妈很着急。——爸爸不见了,着急的是妈妈。③弟弟找不到爸爸妈妈,很着急。——爸妈不见了,着急的是弟弟。 其二:《巧加逗号》

抗日战争期间,日寇在沦陷区搞“强化治安”,在大街的墙上写了一条标语:“有粮食不卖给八路军吃”。标语的本意是:有粮食,不卖给八路军吃,要饿死八路军。但写标语的人没加标点。第二天一早,这条标语加了一个逗号,变成了:有粮食不卖,给八路军吃!给敌人的阴谋以沉重的打击。

如此的一节语文课,不仅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使学生更认识到了貌似平凡的标点,其实蕴藏着巨大力量,增加了学生认真学习标点的热情。

2、从朗读入手;在课文朗读中,标点符号常能给人一定的朗读语气和感情的指导。先给学生出示一段没有任何标点符号的短文,让学生自主朗读。结果,很少有同学能够把短文所要表达的意思读出来。然后,再把有标点的这一段短文给学生。学生在标点的指引下,能够比较准确地把其中的感情通过朗读来体现。此举,又让学生对标点符

号的作用有了切身的认识。

二、标点符号的具体教学

1、以“文”为本。在小学学习中,课本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大部分的知识,都以课本为基点,再进行深入和展开。因此,在学习标点符号时,课本是应该充分重视和利用的资源。

在三年级课本中,几乎每个单元、每篇课文,都有具代表性的标点符号使用句子。尤其在第二单元中,“说”的三种不同情况下的标点符号使用,得到了充分而淋漓尽致地展现。如《小摄影师》和《我不能失信》这两篇,对学生而言,就是极好的教学范本。在《小摄影师》中,有如下对话:

“是的。”小男孩子站起来,鞠了个躬,“请让我进去吧。” 在《我不能失信》中,有如下对话:

父亲见庆龄停住了脚步,奇怪地问:“庆龄,你怎么不走了?” “爸爸,我昨天和小珍约好了,今天她来我们家,我教她叠花篮。”庆龄说。

对于冒号、引号在不同情况下的使用,学生最初感到难以理解和接受:为什么会有引号,为什么引号、冒号、句号等在不同的情况下有这么多不同的用法呢?但随着文本的学习和深入,学生渐渐理解:冒号,表示下面要出现对话了,或者是告诉我们,下面的内容都是对冒号前的内容的展开;引号,则表明是把嘴里心里的话写在纸上要使用的符号。在文本中接触多了,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对标点符号的运用原因有一个了解。

在教学中,我大胆的尝试了让学生充分活动,全面发挥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做课堂的主人的做法,我只点拨了一下而已,教学效果出人意料的好。实验证明这样放手做,比这也不放心那也不放心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能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挖掘学生的潜力。

另外,小学生在作文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问题:引号中,只有上引号,而忘了将下引号加上。这时,教师可以用通俗而使学生容易接受的话语来帮助学生改掉这一毛病。我在学生引号的学习时,对学生这样讲,上引号是给这句话开了一扇门,话讲完了,就像人开了门之后进了门,自然不要忘了把门关上,所以我们要给它加一个下引号。这样通俗的话,使小学生能够更方便地接受,而且,记忆效果好。现在,如果有学生忘了加下引号,班中同学就会用这样的话来提醒。

可以说,记忆的作用比较显著。

2、练习。标点符号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地使用。但练习的题目,可多以课本为主,课外的应选取较简单的题目。通过练习,学生得到了巩固和运用。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让学生做,让学生学。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小学阶段,教师不需提出过高的要求,只要学生能够较准确地使用好常用标点符号,就是学生的成功和知识的掌握、运用。

最后,让一首标点符号歌使我们在教学中运用自如。

标点符号很重要,组成文章不可少。

该用哪种小符号,都要认真来思考。

意思未完用逗号,一句完了用句号。

喜怒哀乐感叹号,提出问题用问号。

并列词语用顿号,并列分句用分号。

提示下文用冒号,对话引用加引号。

书文名称要标明,前后加上书名号。

有些意思要省掉,可以加个省略号。

转折解释破折号,表示注释加括号。

标点符号用准确,文章清楚都称好。

一句话完了,划个小圆圈〔。〕

中间要停顿,圆点带个尾〔,〕

并列词语间,点个瓜子点〔、〕

总结导语前,上下两圆点〔:〕

并列分句间,圆点加逗点〔;〕

疑问与发问,耳朵坠耳环〔?〕

命令打招呼,滴水下屋檐〔!〕

引文特殊词,蝌蚪上下窜〔“”〕

转折或注释,一横写后边〔——〕

意思说不完,六点紧相连〔……〕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