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10.职业危害防治措施(建筑业)
2025-09-29 04:53:25 责编:小OO
文档
职业危害防治措施

(一)技术、管理人员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在生产过程中应尽量不用或少用工业毒物,应以无毒物代替有毒物,以低毒物代替高毒物。减少工业毒物来源,是预防职业中毒的根本措施。

(2)凡使用、生产有毒物质,或生产中伴有毒物产生的生产过程,设备均应密闭,以防止毒物对环境的污染。凡具有腐蚀性的有毒物质,均应以耐腐蚀材料制成容器、管道等。

(3)加强对生产设备的检查、维修,防止出现跑、冒、滴、漏,污染环境。

(4)加强对生产车间的空气监测,控制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使之不超过国家工业卫生容许浓度。

(5)在生产环境中,应安装足够、有效的通风设备,对毒物的发生源和集散点进行抽风排毒,并应给以回收利用或净化处理。

(6)对有关人员加强安全教育,使广大群众了解工业卫生的基本知识。

(7)定期为接触毒物的人员检查身体。

(二)操作人员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严格执行生产工艺。

(2)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

(3)遵守个人卫生、个人防护规范。

(4)不应在可能被污染的环境中存放食物,也不应在那里用餐、饮水、吸烟。

(5)在工作时间内,如需用餐、饮水,应先认真以温水、肥皂洗手并漱口后,在指定的房间内进行。

(6)班后洗澡。换下的工作服等应放在固定的位置,不应和非工作服装混放。

(7)必要情况下,应按规定戴齐个人防护用品(如眼镜、皮靴、手套、橡胶鞋)。

(8)进入曾盛过毒物的容器、管道内作业,应于事先将内壁清洗干净,并应在其内采样,进行分析,符合工业卫生指标时,方可进入其内。

 

防尘综合措施

我国多年来防尘工作的实践证明,在多数情况下,单靠某一种方法是难以解决粉尘危害问题的。要切实做好防尘工作,使工人工作地点的含尘浓度达到卫生标准的规定,就必须采取防尘综合措施。防尘综合措施包括技术措施、组织管理措施和卫生保健措施。具体可分为八个方面:

(1)宣传教育

这是一项组织性措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措施,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使各级领导(特别是企业的领导)充分认识到搞好防尘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二是通过宣传教育使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及具体负责该项工作的管理人员对于搞好本职工作的责任心进一步提高;三是通过宣传教育使从事粉尘作业的工人了解有关粉尘的特性、粉尘的危害、粉尘治理的基础知识,明确搞好粉尘治理的意义。

(2)技术革新

改革工艺设备和工艺操作方法,采用新技术是一项彻底消除粉尘污染、搞好防尘工作的技术措施。

(3)湿法防尘

是一项简便、经济、有效的防尘技术措施,在生产和工艺许可的情况下,应首先考虑采用。水对大多数粉尘有良好的“亲和力”,即粉尘遇水后,很容易吸收、凝聚、增重,这样可大大减少粉尘的产生及扩散,改善作业环境的空气质量。

(4)密闭尘源

将尘源有效地密闭,是防止粉尘外逸的一项有效技术性措施,它常与通风除尘技术措施配合使用。对尘源的密闭好坏,与其控制效果及治理经费的大小有着密切的关系。耐火材料、陶瓷、玻璃、铸造、建材等行业通过对尘源的密闭、消除正压、降低物料的落差等措施,有效地防止了破碎、筛分、混合、装卸、运输等生产过程中的粉尘外逸,使作业点浓度大大降低。

(5)通风除尘

是目前工业生产中应用最为普遍、效果较好的一种技术性措施。通风除尘就是用通风的方法将尘源予以有效的控制,并将含尘气体抽出,经除尘器净化后排入大气,使其作业区空气含尘浓度达到卫生标准的要求,并使尾气达到排放标准的要求。

(6)个人防护

是一项辅助性的技术性措施。通常是在其它技术性措施实施的基础上,对从事粉尘作业的人员通过各种防护用品(如口罩、防尘口罩、防尘面具、防尘头盔等)可进一步防止粉尘的吸入,进一步减轻粉尘对人体的危害,这也是防止粉尘侵入人体的最后一道防线。因此,使用防尘用具阻挡粉尘侵入人体的呼吸器官,对保障工人的身体健康,防止尘肺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7)维护管理

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组织管理性措施。对待防尘设施必须象对待主机设备一样,加强维护管理。防尘设备投入运行后,必须有专人负责管理,定期进行维修,同时要制订合理的管理和操作制度,才能使防尘设施及设备经常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如管理不善,通风除尘设备就不能正常使用,会给工人身体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

(8)监督检查

这也是一项组织管理性措施。对于防尘工作,同样要实行国家监察、企业行政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的制度。

总之,这八个方面的措施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技术性措施是消除粉尘污染、粉尘危害的关键,但技术性措施必须通过组织管理措施才能付诸实施,持久地发挥其作用。

 

噪声控制措施

(1)空压机噪声主要由气流噪声、机械噪声和电机或柴油机噪声组成。消声器和隔声罩对空压机噪声的降低能起到显著作用,对于振动突出的机组,还应采取隔振措施。

(2)电机噪声的一部分是由机械振动引起的,其能量与所辐射的声功率直接与电功率有关;另一部分是空气动力性噪声,与气流的线速度有关,后者则与电机的转速相关。此外,通风噪声也不容忽视。电机噪声的控制方法主要有三个:消声器、隔声罩和改变电机冷却风扇的结构。

(3)柴油机噪声可分为空气动力性噪声、燃烧噪声和机械噪声三部分。常用的将噪措施有:安装进、排气消声器,进气消声器还可以与滤清器复合成一体,起到既滤清空气又削声的作用。

(4)木工圆锯噪声主要由于高速旋转的锯片产生,包括空气动力性噪声,锯片振动噪声、锯齿与木材的切削、撞击声和机械噪声,以及交叉作用而产生的共振。圆锯噪声控制措施有:在锯片上涂阻尼材料、改变锯齿角度和局部隔声等。

(5)高压放空排气噪声的特点是声级高、频带宽、传播远。它是由于高速气流冲击和剪切周围的空气,引起气体剧烈扰动而产生。高压放空排气噪声的控制方法是安装消声器。一般有扩容降速、节流降压、小孔喷注、多孔扩散各种类型的消声器。效果很明显。

(6)控制风机噪声的常用方法是在风机的进气口排气口处安装阻性消声器;机组与地基之间装减振器。一般可以获得明显效果。

 

振动的控制

(1)减少振动源的振动

我国的工业振动源主要分为三类:旋转机械、往复运动机械和锻压机械。

常见的机械设备是通风机、发电机、柴油机、空气压缩机、冷冻机、纺织机、锻锤、冲床等。

从工艺和技术上消除或减小振动源的振动强度,是控制振动危害的最根本的措施。如:改善机械的动平衡和静平衡;用化学除锈代替振动除锈;用水瀑清砂代替风铲;电焊代替铆接等。振动性机械和工具在设计时即采取防振、减振和降噪措施;改进风动工具排气口的方向和位置,以防止喷出气体冷却操作者的手臂等。

(2)制订和执行振动标准

对于我国已经颁布的局部或手传振动标准,重要的是严格执行。

我国的振动标准限值定为四小时等能量频率计权振动加速度不得超过5米/秒这一限值可保护90 %的接振工人工作20年而不发生振动性白指。

(3)接振时间

当接振总时间超过1000小时以上时,振动病各种症状的出现率急剧上升。因此,应接振总时间,采取岗位轮换作业制,另外,增加振动作业的工间休息时间也是减少振动危害的一种方法。

(4)改善作业环境

低温、高湿、高噪声、毒物污染都会加剧振动危害。拘研究,振动手柄保温在40℃以上时,很少出现振动性白指。因此,应改善作业环境。特别是寒冷季节的室外作业、应保证必要的防寒、防雨雪设施。

(5)加强个人保护,健全健康管理

采取个人防护措施是振动控制的最后一关,发放和正确佩戴适当的工作服,尤其是防振手套,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此外,振动作业工人最好每工作2小时就用温水(40-60℃)浸手10分钟,以改善末梢循环。

工人在就业前应进行身体健康检查,以判断是否有振动作业职业禁忌证,禁忌证包括:明显的中枢或周围神经系统疾病;末梢血管性疾病,尤其是雷诺氏病;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明显的内分泌失调;严重的听力减退。

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间隔时间为2~3年。

 

高频和超高频辐射的防护

高频和超高频辐射的安全技术防护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屏蔽

屏蔽是减少或避免高频和超高频电磁能辐射的有效方法。目的是把高频电磁场强度降低到一定的限度。常用的有屏蔽网、屏蔽罩或屏蔽室。

(2)远距离操作

高频和超高频电磁场的强度随着到辐射源距离的加大而迅速减小,可以采取远距离措施。对于辐射范围小,辐射能量低的工段,可采用自动化仪表控制,在远离辐射源的地方进行操作。

(3)接地

接地的优劣直接影响屏蔽的效果,应避免屏蔽体成为二次辐射源。因此,要求屏蔽装置必须与大地有良好的联结。多点接地时,过渡电阻有可能不均匀而使各接地点间产生不平衡电流,影响屏蔽效果。因此,决不能将一般电气的保护性接地代替屏蔽接地。

(4)健康检查

应定期对高频和超高频作业场所的电磁强度进行测定,并建立测试卡。对从事高频和超高频作业者,应每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发现问题时应积极治疗,随时观察,并应调换工种。

(5)安全技术教育

对参加高频和超高频作业的工作人员,应事先进行安全技术的教育,使他们了解基本的防护措施并执行正确的操作规程,正确认识高频和超高频辐射对人体的影响,消除不必要的心理恐惧和麻痹思想,养成自我保护的良好意识。

 

微波辐射的安全防护措施

微波辐射的安全防护技术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合理设计、安装、使用、维护大功率微波设备,严格控制设备本身的微波泄漏和辐射电平。

(2)远距离操作和降低操作处所的辐射强度。

(3)建立规章制度,开展安全教育。

对从事微波作业的工作人员,上岗前应进行安全技术的教育,使他们掌握必要的防护措施和正确的操作规程;正确地认识微波对人体的影响;消除不必要的恐惧心理。养成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

(4)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具。

在高强度微波辐射场中作业时,必须穿戴好微波防护服、头盔、围裙和罩衫,使用防护眼镜和防护面罩。

(5)加强卫生保健工作。

对长期从事微波作业的人员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并建立职工健康检查档案。

 

激光辐射的安全防护

(1)激光辐射防护的安全培训和教育

对使用激光器的人员必须进行培训,对接触激光的人员要进行教育,使他们掌握必要的激光安全防护知识,并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激光器的操作人员必须自觉遵守操作规程。任何时候都不准窥视主射束、反射的射束和观看激光源。不能用太阳镜作眼睛保护,应使用激光护目镜,因为这种护目镜是专门为使用激光器而设计制造的;一旦在视觉中产生余象,应请有经验的眼科医生诊断治疗,以免造成视网膜损坏。在激光器的操作过程中,应有助手在场,互相照应,不得单独操作。对外来的观看者,也应提醒他们注意安全。做到自己不伤害自己、自己不伤害他人、他人不伤害自己。

(2)激光器的安全使用

使用激光器,必须遵守有关的安全守则。

①制订激光器安全操作规程。

②激光器不应安装在能吸引不熟悉或好奇者的地方,在激光器的工作区域内外的显眼位置和通往工作点的门上,应设置标示牌。

③工作面要有足够的照明,以使观察者瞳孔收缩;房间和设备表面应无光泽,以避免反射。

④激光器应安装频蔽罩,以防止强反射和直射束向外传播而形成污染,接触激光束的器材、设备、光束截止器、屏蔽罩等的表面,都要用漫反射材料做成。

⑤应覆盖住激光器上所有裸露的导线和玻璃,以防止电击和或挡住激光器材料的爆炸。应使设备上的所有非带电部分良好接地。采用联锁装置,以防止电击或激光的辐射。

⑥激光工作室应安装门锁,如果房门无法关锁,应在门上安装安全联锁装置。

⑦安装报警仪器,在工作超出可见光范围时,报警器能发出警报信号。

⑧应有专人负责看管激光器。

⑨应设置高压电源总开关。

⑩在改变激光器实验装置之前,应取下所有的手表和戒指,避免有光泽的宝石引起反射危险。

 

紫外线防护

(1)加强个人保护。

电焊操作工在操作时一定要戴防护面罩,辅助工应戴防护眼镜。防护面罩和防护眼镜应保持整洁,以免影响视力。从事露天作业的人员应穿戴必要的工作服和工作帽,以减少阳光爆晒的机会。

(2)注意对他人的保护。

电焊现场的参观者,要戴好防护眼镜。在路旁进行电焊作业,应使用防护屏,应劝阻围观的行人和儿童离开电焊现场。

 

红外线防护

(1)红外线辐射对人体的主要危害是眼睛,操作人员在接触红外辐射时应尽量避免直视红外线,并要戴好眼镜,因为玻璃能吸收2000nm以上波长的红外线,所以,只要戴一般的平光眼镜,就能预防损伤。

(2)应对从事红外加热的作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要求认真遵守操作规程,并佩戴好个人防护用具。

 

可见光防护

一般情况下,可见光对人不造成危害。但是,过强或过弱的照明光线会影响人们的视力。因此,我们主要讨论可见光的照度问题。

为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1956年颁布了《工厂安全卫生规程》。第二章中有三条涉及照度的规定,内容是:工作场所的光线应该充足,采光部分不要遮蔽;工作地点的局部照明的照度应该符合操作要求,也不要光线刺目;通道应该有足够的照明。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