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
2025-09-29 04:53:21 责编:小OO
文档
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2023·新高考II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社   戏 (节选)

沈从文

萝 卜溪邀约的浦市戏班子,赶到了吕家坪,是九月二十二。一行十四个人,八个笨大衣箱, 坐了只辰溪县装石灰的空船,到地时,便把船靠泊在码头边。掌班依照老规矩,带了个八寸大 的朱红拜帖,来拜会本村首事滕长顺,商量看是在什么地方搭台,哪一天起始开锣。

半月来省里向上调兵开拔的事, 已传遍了吕家坪。不过商会会长却拿定了主意:照原来计划装了五船货物向下游放去。长顺因为儿子三黑子的船已到地卸货,听会长亲家出主 意,也预备装一船橘子下常德府。空船停泊在河边,随时有人把黄澄澄的橘子挑上船,倒 进舱里去。戏班子乘坐那只大空船,就停靠在橘子园边不多远。

两个做丑角的浦市人,扳着船篷和三黑子说笑话,以为古来仙人坐在斗大橘子中下棋, 如今仙人坐在碗口大橘子堆上吸烟,世界既变了,什么都得变。可是三黑子却想起保安队 队长向家中讹诈事情, 因此只向那个做丑角的戏子苦笑。

长顺约集本村人在伏波宫开会,商量看这戏演不演出。时局既不大好,集众唱戏是不 是影响治安?末了依照多数主张,班子既然接来了,酬神戏还是在伏波宫前空坪中举行。 凡事依照往年成例, 出公份子演戏六天,定二十五开锣。并由本村出名,具全红帖子请了 吕家坪的商会会长,和其他庄口上的有名人物,并保安队队长、排长、师爷、税局主任、 督察等,到时前来看戏。还每天特别备办两桌四盘四碗酒席,款待这些人物。

到开锣那天,本村和附近村子里的人,都换了浆洗过的新衣服,荷包中装满零用钱,赶到萝卜溪伏波宫看大戏。因为一有戏,照习惯吕家坪镇上卖大面的、卖豆糕米粉的、油炸饼和其他干 湿甜酸熟食冷食的,无不挑了锅罐来搭棚子,竞争招揽买卖。妇女们且多戴上满头新洗过的首饰, 或镀金首饰,发蓝点翠首饰,扛一条高脚长板凳,成群结伴跑来看戏,必到把入晚最后一幕杂戏 看完,把荷包中零用钱花完,方又扛起那条凳子回家。有的来时还带了饭箩和针线,有的又带了 香烛纸张顺便敬神还愿。平时单纯沉静的萝 卜溪,于是忽然显得空前活泼热闹起来。

长顺一家正忙着把橘子下树上船,还要为款待远来看戏亲友,准备茶饭, 因此更见得 热闹而忙乱。家中每天必为镇上和其他村子里来的客人,办一顿过午面饭。又另外烧了几 缸热茶,供给普通乡下人。长顺自己且换了件大船主穿的大袖短摆蓝宁绸长衫,罩一件玄 青羽绫马褂,舞着那个挂有镶银老虎爪的紫竹马鞭长烟杆,到处走动拜客。

第一天开锣时,由长顺和其他三个上年纪的首事人,在伏波爷爷神像前磕头焚香,杀 了一只白羊,一只雄鸡,烧了个申神黄表。戏还未开场,空坪中即已填满了观众,吕家坪的官商 要人,都已就座。开锣后即照例“打加官”,由一个套白面具的判官,舞着个肮脏的红缎巾幅,台 上打小锣的检场人叫一声:“某大老爷禄位高升!”那判官即将巾幅展开,露出字面。被尊敬颂祝 的,即照例赏个红包封。有的把包封派人送去,有的表示豪爽,便把那个赏金用力直向台上惯去, 惹得一片喝彩。当天第一个叫保安队队长。第一出戏象征吉祥性质,对神示敬,对人颂祷。第二 出戏与劝忠教孝有关。到中午休息, 匀出时间大吃大喝。休息时间,一些戏子头上都罩着 发网子,脸上颜料油腻也未去净,争到台边熟食棚子去喝酒,引得观众包围了棚子看热闹。 妇女们把扣双凤桃梅大花鞋的两脚,搁在高台子踏板上, 口中嘘嘘的吃辣子羊肉面,或一 面剥葵花子,一面并谈论做梦绩麻琐碎事情。下午开锣重唱,戏文转趋热闹活泼。

掌班走到几位要人身边来请求赏脸,在排定戏目外额外点戏。

大家都客气谦让,不肯开口。经过一阵撑掇, 队长和税局主任是远客,少不了各点一出,会长也被迫点一出。队长点“武松打虎”,因为武人点英雄,短而热闹,且合身份;会长却点“王大娘补缸”,戏是趣剧,用意在于与民同乐。戏文经点定后,照例也在台柱边水 牌上写明白,给看戏人知道。开锣后正角上场,又是包封赏号,这个包封却照例早由萝 卜 溪办会的预备好,不用贵客另外破钞。

最末一出杂戏多是短打,三个穿红裤子的小花脸,在台上不住翻跟斗,说浑话。

收锣时已天近黄昏,天上一片霞,照得人特别好看。一切人影子都被斜阳拉得长长的, 脸庞被夕阳照炙得红红的。到处是笑语嘈杂,过吕家坪去的渡头,尤其热闹。方头平底大 渡船,装满了从戏场回家的人,慢慢在平静河水中移动,两岸小山都成一片紫色,天上云 影也逐渐在由黄而变红,由红而变紫。太空无云处但见一片深青,秋天来特有的澄清。在 淡青色天末,一颗长庚星白金似的放着煜煜光亮,慢慢地向上升起。远山野烧, 因逼近薄 暮,背景既转成深蓝色, 已由一片白烟变成点点红火。 ……一切光景无不神奇而动人。可 是人人都融和在这种光景中,带点快乐和疲倦的心情,等待还家。无一个人能远离这个社 会的快乐和疲倦,声音与颜色,来领会赞赏这耳目官觉所感受的新奇。(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萝 卜溪的酬神社戏,适逢秋天橘子收获时节,按惯例在伏波宫前空坪中连演六天。

B.女人们成群结伴来看戏,有的还会带上饭箩针线或香烛纸张,富有乡土生活气息。

C.“打加官”第一个就叫保安队队长,可以见出萝 卜溪办会者对他有所忌惮和逢迎。

D.排定戏目外额外点戏需封赏,会长“也被迫点一出”,此细节暗示了会长的吝啬。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开头写戏班子如约而至,接下来又写到“省里向上调兵开拔的事”,令人感觉到一 种寻常岁月隐约生变的气氛。

B.传统白话小说常以描摹衣饰来刻画人物,本文写社戏之日长顺走动拜客,就使用了这 种笔法来表现长顺的郑重守礼。

C.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同鲁迅《社戏》对归家途中的景物描写一样,都以自然之美衬托 了散戏后人们的失落与惆怅。

D.沈从文这里写社戏,同他在《边城》 中写端午节一样,都是通过对民俗的铺写描绘了 存有世外桃源意味的乡土社会。

3.本文是如何描写社戏的仪式感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4.文中记述社戏的筹备及演出过程,多处使用“依照往年成例”“照习惯”“照例”等,含 有哪些意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2023·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长出一地的好荞麦

曹多勇

这年里,德贵最后一次来种河滩地已是腊月里。这期间,他先后种过一次黄豆,两次绿豆,两次麦子,庄稼还是颗粒无收,这情况,德贵还有岁数更大的犁都没经历过。儿子儿媳说这怪气候叫厄尔尼诺现象,德贵不听这道理,骂天,说这是要绝人啊!

大河湾土地分两种:一种在围堤坝里,淮河水一般淹不掉,是大河湾人赖以生存的保障;另一种地在堤坝外,无遮无拦地紧挨淮河,一年里能收季麦就不错了,秋季天都荒着——这地叫河滩地,也叫荒地,大河湾只德贵一人秋季天还耕种河滩地。

村人说德贵,那点河滩地还能结出金豆豆、银豆豆?

德贵家人也说德贵,年年秋季天见你河滩地种呀种呀种,可临了收几次?

德贵先是不愿搭理话,落后才说,俺见河滩地长草就像长俺心口窝,痛得夜夜睡不着觉呀!

河滩地位于村东两里地。德贵村东里出了庄,赶头牛,打张犁,沿河堤一直往东去。人老,牛老,犁也老。牛老,蹄迈得很迟缓,远处里还以为牛是站堤坝上不动弹。人老,老在脊梁上。肩上挂一张犁,侧斜身显得更佝。梨呢是犁铧小,犁把细,还满身裂出一道一道暗裂纹,像老人手上脸上的皱纹皮。牛前边领,德贵后面跟,牛缰绳牵连他们俩,一副懒懒散散的模样,弄不清是德贵赶牛,还是牛牵德贵。至河滩地头,德贵说一声“吁——”,牛停下蹄,瞪一对大牛眼瞧德贵。德贵下堤坝往河滩地里走,牛地侧转身头低屁股撅,挺住蹄缓下堤坝追德贵。关键时才分出牛还是受人支配着。

德贵没有即刻套牛犁地,他知道牛跟自己还有犁都得歇息喘口气。犁榫眼松,趴德贵肩“吱呀、吱呀”一路不停歇地叫。德贵说犁,俺知道你样眼咧着嘴,不湿润湿润水,你准散架,牛嘴也“吧嗒、吧嗒”扯黏水吐白沫,德贵说牛,僮知你噪子眼冒着火,得去淮河里喝个饱。于是,德贵、牛和犁三个老货径直朝淮河走去。牛饮水,人喝水,犁干脆丢河里。德贵喝几口水站起身,骂犁,你个老货还真能憋气呢;骂牛,你个吃草的家伙能站俺上游饮水?

淮河水这会儿还温温顺顺躺河床里,波浪一叠压一叠有条不紊地浪过来又浪过来。德贵、牛,还有那只淹没水里的犁构成一幅温舜的田园画。但德贵却在这宁静貌似温顺的淮河水里瞧看出洪水泛滥的迹象。这迹象是几缕混浊的泥丝,曲曲折折隐河边的水里摇曳流过,这几缕混浊的泥丝就是上游山水下来的前兆,就像暴风雨过来之前的一阵凉风。

牛饮饱水抬起头,润湿的嘴像涂抹油似的又黑又亮。德贵问牛,你说俺们这地犁还是不犁?牛两眼盯着水面瞧着什么,又似乎什么也没瞧。德贵又问犁,你说俺们这地犁还是不犁?德贵问犁没见犁,这才弯腰伸手捞出犁,犁全身吃透水,多余的水“滴答滴答”往河面滴。这清脆的水滴声像是回答德贵的问话。德贵说还是犁说得对,不能害怕涨水淹河滩地,俺们就不种河滩地。

不知怎么的,德贵感觉最通人性的是犁,而不是牛。

这天上午,德贵犁过河滩地;这天下午,德贵耙过河滩地;这天挨傍晚,德贵撒开黄豆种。一天时间,这块河滩地就暄暄腾腾像块饼被德贵精心制作好,摆放在淮河边上。

然而,还没等德贵的锄伸进去,淮河的水便涨出来,德贵赤脚跑进黄豆地,眼前那些没顶的禾苗还使劲地举着枝叶在河水里挣扎。德贵站立的地方原本还是一处干地,河水舔舔地浸过脚面,德贵往后退,骂河水,说俺是一棵会挪动的庄稼,你们想淹也淹不住。

就这么河水淹过种、种过淹,德贵从夏日里口气赶进腊月天。

腊月里天寒地冻,德贵这回出村没牵牛,没扯犁,只扛一把大扫帚,河滩地经河水反复浸泡几个月,晃晃荡荡地如铺展一地的嫩豆腐。这样的地是下不去牛、伸不开犁。德贵扛的大扫帚是牛也是犁。德贵脱下鞋,“咔嚓”踩碎表层的薄冰走进去,冰泥一下没过小腿肚,德贵挨排排拍碎冰,而后才能撒上种。

这一次撒的是荞麦。腊月天,只能种荞麦。

德贵毕竞是上岁数的人,又加两腿淤进冰泥里,那些刺骨的寒气也就洪水般一浪一浪往心口窝那里涌。德贵仍不罢手,不急不躁,拍一截冰泥地,撒一截种子,而后再把荞麦种拍进泥水里。德贵知道停下手,这些拍碎的冰泥又会凝结起来。德贵还知道荞麦种在这样的冰泥里是长不出芽的,即使长出芽,也会被冻死,但德责仍是一点一点地种。

这天,德贵回家烧两碗姜茶喝下肚,便躺床上睡起来。梦里的河滩地绿油油长满一地的好荞麦,长呀长呀一个劲地往上长。

(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一年里多次耕种都颗粒无收的事实开篇,为下文在人与大自然的激烈冲突中塑造德贵这一人物形象埋下了伏笔。

B.面对村人与家人的不理解,德贵说“俺见河滩地长草就像长俺心口窝”形象地表达了他对土地的那种深厚感情。

C.小说最后以德贵梦见地里长出了好荞麦结尾。这样的艺术处理既照应了题目,也增强了小说的温情意味与向上的力量。

D.德贵与《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有相似之处,德贵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与老人的永不言败,都是他们坚韧执着性格的体现。

6.文中画线部分的描写。人、牛、犁浑然一体。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营造出来的?请简要赏析。

7.德贵与牛、犁对话,表现了德贵什么样的心理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2023·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给儿子

陈 村

你总会长大的,儿子,你总会进入大学,把童年撇得远远的。你会和时髦青年一样,热衷于旅游。等到暑假,你的第一个暑假,儿子,你就去买票。

火车430公里,一直坐到芜湖。你背着包爬上江堤,看看长江。再没有比长江更亲切的河了。它宽,它长,它黄得恰如其分,不失尊严地走向东海。

你走下江堤,花一毛钱去打票,坐上渡船。船上无疑会有许多人。他们挑着担子,扛着被子,或许还有板车。他们说话的声音很高,看人从来都是正视。也许会有人和你搭话,你就老老实实说话。他们没有坏意。

你从跳板走上岸,顺着被鞋底和脚板踩硬踩白的大路,走半个小时。你能看到村子了。狗总是最先跳出来的。你可以在任何一家的门口坐下,要口水喝。主人总是热情的,而狗却时刻警惕着。也许会引来它的朋友们,纷纷表示出对你的兴趣。你要沉住气。

你谢过主人,再别理狗的讹诈,去河边寻找滩船。如果你运气好,船上只有一两个客,你就能躺在舱里,将头枕着船帮,河水拍击船底的声音顿时变得很重。船在桨声中不紧不慢地走。双桨“吱呀吱呀”的,古人说是“欸乃”,也对。怎么说怎么像。

板桥就在太阳落下去的地方。你沿着大埂走,右边是漕河,它连接着巢湖和长江。河滩如没被淹,一定有放牛的。你走过窑场就不远了。可以问问人,谁都愿意回答你,也许还会领你走一段,把咄咄逼人的狗子赶开。走到你的腿有点酸了,那就差不多到了。

    走下大埂,沿着水渠边的路走。你走过一座小桥,只有一条石板的桥就是进村了。我曾写过它。这时,你抬起头,会发觉许多眼睛在看着你。

你对他们说,你叫杨子,你是我的儿子。

儿子,你得找和你父亲差不多年纪的人,他们才记得。

他们会记得那五个“上海佬”,记得那个戴近视眼镜的下放学生。他们会说他的好话和坏话。不管他们说什么,你都听着,不许还嘴。他们会告诉你一些细节,比如插不齐秧,比如一口气吃了个12斤的西瓜。你跟他们一起笑吧,确实值得笑上一场。

你们谈到黑了,会有人请你吃饭。不必客气,谁先请就跟谁去。能喝多少喝多少,能吃多少吃多少,这才像客人。天黑了,他们会留你住宿。他们非常好客。

    儿子,你去找找那间草屋。它在村子的东头,通往晒场的路边,三面环水。你比着照片,看它还像不像当年。也许那草屋已经不在了,当年它就晃晃的,想必支撑不到你去。也许,那里又成了一片稻田。

晚上,你到田间小路上走走。你边走边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感受会深深的。风吹来暖暖的热气,稻穗在风中作响。一路上,有萤火虫为你照着。

假如你有胆量,就到村东头的大坟茔去。多半会碰上“鬼火”,也就是磷火。你别跑,你坐在坟堆上,体会一下死的庄重和沉默。地下的那些人也曾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繁殖。他们也曾埋葬过他们的祖先。①你会捉摸到一点历史感的,这比任何教科书都有效。

住上几天,你就熟悉村子了。男人爱理干干净净的发式,两边的头发一刀推净,这样头便显得长了。顶上则是长长的头毛,能披到眼睛,时而这么一甩,甩得很有点味道。

我喜欢见他们光着上身光着脚的样子。皮肤晒成了栗色,黑得发亮发光,连麦芒都刺不透它。他们不是生来这样的。和他们一起下河,你就知道,他们原先比你还白。现在,他们和你的祖先一样黑了。和你父亲当年一样黑。你要是下田,就和你一样黑。

下田去吧,儿子。让太阳也把你烤透。你弯下腰,从清晨弯到天黑,你恨不得把腰扔了。你的肩膀不是生来只能背背书包的。你挑起担子,肩上的肌肉会在扁担下鼓起。也许会掉层皮,那不算什么。你去拔秧,插秧,锄草,脱粒。你会知道自己并非什么都行。你去握一握大锹,它啥时候都不会被取代。工具越原始就越扔不了,像锤子,像刀,总要的。你得认识麦子,稻子,玉米,高粱,红薯。它们也是扔不了的。你干累了,坐在门边,看着猪在四处漫游,看着鸡上房,鸭下河,鹅窜进秧田美餐一顿。你听着杵声,感觉着太阳渐渐收起它的热力。你心平气和地想想,该说大地是仁慈的。它在无止无息地输出。我们因为这输出,才能存活,才得以延续。

那一层层茅草铺就的屋顶,那一条条小河分割的田野,那土黄色的土墙,那牛,那狗。那威力无比的太阳。

②你会爱的。

你就这样住着,看着,干着。你去过了,你就会懂得父亲,懂得父亲笔下的漕河。当然,这实在不算什么,应当珍视的是你懂了自己。③你得不让自己飘了,你得有块东西镇住自己。也许,借父亲的还不行,你得自己去找。

当你离开板桥的时候,人们会送你。你是不配的,儿子。你得在晚上告别,半夜就走。夜间的漕河微微发亮,你独自在河滩坐上一会,听听它的流动。

要是凑巧,你可以带条狗崽子回来。找条有主见的。开始,也许它有点想家。日子长了,你们能处好。你会发觉,为它吃点辛苦是值得的。

也就是这些话了,儿子。你得去,在大学的第一个暑假就去。④我不知道究竟会怎样。要是你的船走进漕河,看见的只是一排烟囱,一排厂房,儿子,你该替我痛哭一场才是。虽然我为乡亲们高兴。

1984.8.5

(有删改)

8.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部分,父亲想象儿子上大学后会像时髦青年一样爱旅游,由此切入长大成人和出门旅行这两个关联话题。

B.儿子在渡船上会邂逅许多陌生人,父亲教给儿子,如何通过看他们的神情、听他们的言语来判断他们是否心存善意。

C.父亲设想儿子一路上常会遇到狗,并建议儿子离开时带走一条狗,可见狗应是父亲当年乡村生活中难忘的一部分。

D.儿子的板桥之旅除了坐车乘船,还需步行走过许多路,如江堤、大路、大埂、渠边小路、石桥等,带有较浓的寻访意味。

9.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中"你会捉摸到"的那种"历史感",也正是"我"当年的经验和感悟。

B.句子②语义上与上段文字紧密相连,但单独成段,语气和表达的感情就更强烈。

C.句子③中的"飘",是年轻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因脱离了父辈压制而感到飘然自在。

D.句子④表达出的不确定,与前文多处"你会""你得"表现出的笃定形成了张力。

10."下田去吧,儿子"这个段落,写出了多重的身心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 

11.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

巴金

为了去看一个朋友,我做了一次新宁铁路上的旅客。三个朋友伴着我从会域到公益,我们在火车里大概坐了三个钟头。时间很长,天气很热,但是我并不觉得寂寞。

南国的风物含有一种迷人的力量。在我的眼里一切都显出一种梦景般的美丽:那样茂盛的绿树,那一样明亮的红土,那一块一块的稻田,那一堆一堆的房屋,还有明镜似的河水,高耸的碉楼,南国的乡村,虽然这里面包含了不少的痛苦,但在表面上它们究竟是很平静,很美丽的!

到了潭江,火车停住了。车轮没有动,而外面的景物却开始在慢慢地移动。这不是什么奇迹。这是新宁铁路中的一段最美丽的工程。这里没有桥,火车驶上了渡江的轮船,就停留在那上面,让轮船载着它慢慢地渡过江去。

我下了车,把脚踏在坚实的铁板上。船身并不小,甲板上铺着铁轨,火车就躺在那上面喘气,左边有卖饮食的货摊,许多人国在那里谈笑。我一面走,一面看。我走过火车头面前,到了右边。船上有不少工人,朋友告诉我在这船上做工的人数目在一百以上。我似乎没有看见这许多。有些工人在抬铁链,有几个工人在管机械。在每一副机械的旁边至少站得有一个穿香云纱杉裤的工人。他们管理机械,指挥轮船向前进。

看着这些站在机械旁边的工人的昂头自如的神情。我不禁从心底生出了感动。

四周是平静的白水,远处有树有屋。江面很宽。在这样的背景里显出了管理机械的工人的雄姿。机城有规律地响着,火车爬在那里像一条被人制服了的猛蛇。

我看着这一切,在我的心里开始发生了对于这些工人的美幕。我感到了一种诗情。我仿佛读了一首真的诗。于是一种喜悦的、差不多使得我的心战抖的感情抓住了我。这机械的诗的动人的力量,比任何诗人的作品都要大得多。

一般人以为只有“月夜”“花朝”“青山”“绿水”“爱情”一类的东西才是诗的材料,把诗人当作很rsentimental(感伤的、多愁善感的)的人。其实他们完全不懂得诗。诗应该给人以创造的喜悦,诗应该散布生命。

我不是诗人,但我却相信真正的诗人一定认识机械的力量,机械工作的灵妙,机械运动的优雅,机械制造的完备。机械是创造的,生产的,完美的,有力的。只有机械的诗才能够给人以一种创造的喜悦。

那些工人,那些管理机械、指挥轮船、把千百个人、把许多辆列车载过潭江的工人,当他们站在铁板上面,机械旁边,一面管理机械,一面望那白茫茫的江面,看见轮船慢慢地逼近岸边的时候,他们心里的感觉,如果有人能够真实地写出来,一定是一首好诗。

我在上海常常看见一些大厦的建筑。打桩的时候,许多人都围在那里看。那有力的机械从高处把一根又高又粗的木桩打进土地里面去,一下,一下,声音和动作都是有规律的。它们继续下去,很快地就把木桩完全打进去了。四周的旁观者的脸上都浮出了惊奇的微笑。土地是平的,木头完全埋在地底下了。这似乎是不可信的奇迹。机械完成了奇迹,给了每个人以一种喜悦。这种喜悦的感情,也就是诗的感情。我每次看见工人建筑房屋,就仿佛读一首好诗。

一九三三,六月十日在广州

(有删改)

1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写南国的风物时,用了“那一块一块的稻田”那一堆一堆的房屋”等,语言的节奏感符合火车行进时的动态感。

B.作者认为车过潭江的部分是“新宁铁路中的一段最美丽的工程”,既在于这里风景的优美,更在于工程体现了机械的诗意。

C.作者认为如果只把“月夜”“花朝”“青山”一类的东西当作写诗的材料,其实是不懂诗,依据是这些材料本身缺乏生命力。

D.“诗应该给人以创造的喜悦,诗应该散布生命”是作者对诗的认识,也是他认为机械具有诗意的一个重要前提。

13.本文在写“机械的诗”时再写到工人,请简要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14.这篇随笔的最后段跳转到作者在上海的生活见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C

3.①正面描写:如写开锣时磕头焚香、杀牲、烧申神黄表等祭拜仪式,体现社戏的仪式感;写社戏演出的固定内容、顺序、打赏等体现其仪式感。②侧面烘托:写人们看戏时服饰打扮的隆重来表现对社戏的重视;写看社戏时各种卖吃食的热闹场景,和长顺家请客等内容体现其仪式感;写吕家坪的重要人物出场,还备办酒席款待这些人物来表现社戏的仪式感。

4.①“依照往年成例”“照习惯”“照例”等的使用可以看出,社戏的演出时间,演出时的热闹场景,演出的程序、打赏、点戏等都跟往年一样。表明这样的社戏每年都有,是当时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②社戏的形式、内容几乎都不变,表明这是一个较为封闭的乡土社会,是不受外界打扰的世外桃源。③文章暗示了即将发生战争的背景,“依照往年成例”“照习惯”“照例”反复出现,暗含着作者对这片净土即将遭受战争蹂躏的担忧。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本题综合性强,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既有对线索主旨结构的探究,也有对语言特色的分析,还有选材及人物的分析理解,这需要多方面去鉴赏文本。

(3)本题考查鉴赏文本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

(4)本题主要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

1.D项“暗示了会长的吝啬”理解错误,原文说的是“这个包封却照例早由萝卜溪办会的预备好,不用贵客另外破钞。”可见并非吝啬。而且根据原文“掌班走到几位要人身边来请求赏脸,在排定戏目外额外点戏。大家都客气谦让,不肯开口。经过一阵撑掇,队长和税局主任是远客,少不了各点一出,会长也被迫点一出。”可知会长“被迫点一出”体现出大家的客气谦让。

故答案为:D

2.C项“都以自然之美衬托了散戏后人们的失落与惆怅”赏析错误,文本最后一段“人人都融和在这种光景中,带点快乐和疲倦的心情,等待还家。无一个人能远离这个社会的快乐和疲倦,声音与颜色,来领会赞赏这耳目官觉所感受的新奇。”可知散戏后人们是快乐和疲倦的,并且最后一句话也揭示出人们看完社戏后对社戏的赞赏和新奇的感受,不能体现出失落与惆怅。

故答案为:C

3.本题作答可以结合文本中相关描写,从正面与侧面两个角度进行分析:①正面描写:“到开锣那天,本村和附近村子里的人,都换了浆洗过的新衣服,荷包中装满零用钱,赶到萝卜溪伏波宫看大戏。因为一有戏,照习惯吕家坪镇上卖大面的、卖豆糕米粉的、油炸饼和其他干湿甜酸熟食冷食的,无不挑了锅罐来搭棚子,竞争招揽买卖。”——宏观场面

“休息时间,一些戏子头上都罩着发网子,脸上颜料油腻也未去净,争到台边熟食棚子去喝酒,引得观众包围了棚子看热闹。妇女们把扣双凤桃梅大花鞋的两脚,搁在高台子踏板上,口中嘘嘘的吃辣子羊肉面。”——微观镜头

②侧面描写:本村首事滕长顺的衣着,“且换了件大船主穿的大袖短摆蓝宁绸长衫,罩一件玄青羽绫马褂,舞着那个挂有镶银老虎爪的紫竹马鞭长烟杆,到处走动拜客”。着重描摹了长顺到处走动拜客时穿着很讲究、正式,突出了长顺对社戏的重视。——借助人物外貌描写社戏的仪式感

      掌班依照老规矩来拜会本村首事滕长顺,所带的“八寸大的朱红拜帖,”请吕家坪的商会会长所具“全红帖子”。文中还有数字描绘也突显社戏的仪式感。如:演戏六天,定二十五开锣。本村出名请保安队队长、排长、师爷、税局主任、督察等看戏,每天特别备办的酒席为“两桌四盘四碗”。第一天开锣,在伏波爷爷神像前磕头焚香,也是由长顺和其他三个上年纪的首事人,杀了白羊一只,雄鸡一只,烧了个申神黄表。——通过民俗风物传统习惯描绘社戏的仪式感

故答案为:①正面描写:如写开锣时磕头焚香、杀牲、烧申神黄表等祭拜仪式,体现社戏的仪式感;写社戏演出的固定内容、顺序、打赏等体现其仪式感。②侧面烘托:写人们看戏时服饰打扮的隆重来表现对社戏的重视;写看社戏时各种卖吃食的热闹场景,和长顺家请客等内容体现其仪式感;写吕家坪的重要人物出场,还备办酒席款待这些人物来表现社戏的仪式感。

4.①文中记述社戏筹备演出,多处使用“依照往年成例”等,“掌班依照老规矩”,“酬神戏还是在伏波宫前空坪中举行。凡事依照往年成例,出公份子演戏六天”“照习惯吕家坪镇上卖大面的、卖豆糕米粉的……无不挑了锅罐来搭棚子,竞争招揽买卖” “被尊敬颂祝的,即照例赏个红包封”“戏文经点定后,照例也在台柱边水牌上写明白”。“这个包封却照例早由萝卜溪办会的预备好,不用贵客另外破钞”,体现地方风土人情的厚重朴实,以及绵延因袭久远。——社戏是地方的历史。②人们在社戏前后的欢乐和忙活,到处是笑语嘈杂,尤其热闹,都能体现出人们对社戏的期待与热爱。社戏已经成为乡民们生命中、情感上、心理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体现出人们对社戏的深情,社戏融入到了村民的生活习俗中。

③文中“两个做丑角的浦市人,扳着船篷和三黑子说笑话,……世界既变了,什么都得变。”也预示着看似和谐如桃源般的社会背后隐藏的矛盾与危机以及因循旧例可能会面临的变革。——折射出风土人情及世代沿袭所带来的因循僵化,一成不变如泛不起微澜的死水。

故答案为:①“依照往年成例”“照习惯”“照例”等的使用可以看出,社戏的演出时间,演出时的热闹场景,演出的程序、打赏、点戏等都跟往年一样。表明这样的社戏每年都有,是当时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②社戏的形式、内容几乎都不变,表明这是一个较为封闭的乡土社会,是不受外界打扰的世外桃源。③文章暗示了即将发生战争的背景,“依照往年成例”“照习惯”“照例”反复出现,暗含着作者对这片净土即将遭受战争蹂躏的担忧。

【答案】5.B

6.①修辞手法的使用,画线句使用比喻排比、拟人、白描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老人、老牛及老犁的形象,描绘出一幅田园农耕图。

②画线句采用总分总式的叙述方式,有头有尾,老人、老牛及老犁的形象,三者浑然一体。

③画线句语言风格浅白流畅,句式整齐,音韵和谐。

7.①牛和犁没有回答德贵的提问,显示出其内心的孤独;

②德贵不怕失败,坚持耕种,显示出他的执着和坚定,也体现出农民对土地的坚守与热爱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看如何写的,达到什么效果。

(3)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变化的分析能力。可以依据文中对人物的心理描写、神态表情和行为动作的刻画、环境描写来分析。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5.B“表达了他对土地的那种深厚感情”错误,原文“俺见河滩地长草就像长俺心口窝,痛得夜夜睡不着觉呀!”表达出德贵对土地荒废的痛惜之情。

故答案为:B。

6.①修辞手法的使用,“犁把细,还满身裂出一道一道暗裂纹,像老人手上脸上的皱纹皮”,运用比喻;“人老,牛老,犁也老”,运用排比;“牛前边领,德贵后面跟,牛缰绳牵连他们俩,一副懒懒散散的模样,弄不清是德贵赶牛,还是牛牵德贵”,运用拟人、白描手法,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了老人、老牛及老犁的形象,三者浑然一体,描绘出一幅田园农耕图。

②画线句采用总分总式的叙述方式,“人老,牛老,犁也老”,总写;“牛老,蹄迈得很迟缓,远处里还以为牛是站堤坝上不动弹。人老,老在脊梁上,肩上挂一张犁,侧斜身显得更佝,犁呢是犁铧小,犁把细,还满身裂出一道一道暗裂纹,像老人手上脸上的皱纹皮”,分写三者的老态;“牛前边领,德责后面跟,牛缰绳牵连他们俩,一副懒懒散散的模样,弄不清是德贵赶牛,还是牛牵德贵”,总写;有头有尾,老人、老牛及老犁使读者读来感觉三者浑然一体。

③画线句语言风格浅白流畅,亲切自然,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如“人老,老在脊梁上”;句子多采用口语化的表达,如“牛前边领,德贵后面跟”,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句子多采用口语化的表达,读来没有滞涩感。

故答案为:①修辞手法的使用,画线句使用比喻排比、拟人、白描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老人、老牛及老犁的形象,描绘出一幅田园农耕图。

②画线句采用总分总式的叙述方式,有头有尾,老人、老牛及老犁的形象,三者浑然一体。

③画线句语言风格浅白流畅,句式整齐,音韵和谐。

7.结合原文“德贵问牛,你说俺们这地犁还是不犁?牛两眼盯着水面瞧着什么,又似乎什么也没瞧,德贵又问犁,你说俺们这地犁还是不犁?德贵问犁没见犁,这才弯腰伸手捞出犁,犁全身吃透水,多余的水‘滴答滴答’往河面滴。这清脆的水滴声像是回答德贵的问话”,可知德贵问牛和犁,但牛和犁没有回答,只回答以沉默,以水滴之声,显示出人物内心的孤独,不被世人理解。

结合原文“德贵说还是犁说得对,不能害怕涨水淹河滩地,俺们就不种河滩地”,据此看出,德贵心里早有答案,不怕失败,坚持耕种,衬托出德贵的执着和坚定,也体现出农民对土地的坚守与热爱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故答案为:①牛和犁没有回答德贵的提问,显示出其内心的孤独;

②德贵不怕失败,坚持耕种,显示出他的执着和坚定,也体现出农民对土地的坚守与热爱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答案】8.B

9.C

10.①对自己过去插队生活的怀念。②对儿子(年轻人)经受劳动洗礼身心得到磨砺的期望。③对村庄的风情风物不能因现代化而丢弃的思考。④对大地无止无息地输出以滋养人类的感激。 

11.甲组答案示例: 

①本文表面上是关于未来的想象,即父亲想象儿子长大后的一次旅行。②其实是父亲对过去的回忆。③为何交叠未来与过去?指向关于成长的主题,即父亲带儿子重温自己的成长,并期待儿子也能够在其中找到自我。

乙组答案示例:

①文章有很多抒情的意象,河流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②其表现就是,从爬上江堤到独坐河滩,儿子的板桥之旅始终与河流相伴。③那么河流究竟意味着什么?河流既是环境与风景,也代表着空间的延展和时间的流逝,并承载着人的思索。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抓住关键词语理解;②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③指出手法,分析句子;④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含义和作用。

(3)本题考查归纳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精读深析,确定检索区间,然后分类整合,即按照一定标准对信息进行提取、压缩、合并或者删减、替换,保证信息的全面、准确、简练。概括时,要提取精要,归纳。

(4)本题要求围绕给定的关键词写一则文学短评的思路。这一新题型源自统编教材高中必修上的学习任务“学写文学短评”。该任务的说明,为初学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如抓住感触最深的地方展开评论,善于聚焦、抓住小切口等。

8.B项“父亲教给儿子,如何通过看他们的神情、听他们的言语来判断他们是否心存善意"分析错误,“说话的声音很高”“看人从来都是正视"“没有坏意"是父亲印象中船上人的形象,此处父亲并不是在教儿子如何通过看神情、听言语来判断他们是否心存善意。

 故答案为:B

9.C项“因脱离了父辈压制而感到飘然自在”赏析错误。“你得不让自己飘了,你得有块东西镇住自己”说的是父亲希望儿子通过亲身实践获得人生的阅历和经验,从而沉淀白己,使自己的生命更加稳重成熟。

故答案为:C

10.本题注意结合整个段落相关句子信息,梳理整合作答:

①父亲满怀深情地细数村庄的各种作物“麦子,稻子,玉米,高梁,红薯”和劳动工具,描绘那锻炼人身心的劳动场景和那淳朴祥和美好的生活画面——“猪 在四处漫游,看着鸡上房,鸭下河,鹅窜进秋田美餐一顿”,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父亲对过去插队生活的怀念。

②父亲让儿子“弯下腰,从清晨弯到天黑”“去拔秧,插秘,锄草,脱粒”“认识麦子,稻子玉米,高粱,红薯",是想让儿子经受劳动的洗礼,从而锻炼身心,获得难忘的人生体验。

③“你去握一握大锹,它啥时候都不会被取代。工具越原始就越扔不了....它们他是扔不了的”可知,在父亲看来,村庄的风情风物应该永远存在,不应随着现代化发展而被丢弃。

④“你心平气和地想想,该说大地是仁慈的。它在无止无息地输......才得以延续"说的是大地的输出让人类存活延续,直接表达了对滋养哺育人类的大地的感激。

 故答案为: ①对自己过去插队生活的怀念。②对儿子(年轻人)经受劳动洗礼身心得到磨砺的期望。③对村庄的风情风物不能因现代化而丢弃的思考。④对大地无止无息地输出以滋养人类的感激。

11.注意题干中的甲、乙两组不同的关键词:

甲组关键词中,“未来”和“回忆”提示所写内容既是“未来”的想象、又是对往事的“回忆”,指向对“成长”主题的认识。

乙组关键词——“河流”,文中“河流”的无处不在,体会它的重要性,进而思考它的意义。

此题为开放性题目,考生的短评思路可以是个性化的。因而试题没有给出参,而是给出两个示例。考生的答案只要思路清晰、言之成理,都可得分。

故答案示例:

甲组

①本文表面上是关于未来的想象,即父亲想象儿子长大后的一次旅行。②其实是父亲对过去的回忆。③为何交叠未来与过去?指向关于成长的主题,即父亲带儿子重温自己的成长,并期待儿子也能够在其中找到自我。

乙组:

①文章有很多抒情的意象,河流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②其表现就是,从爬上江堤到独坐河滩,儿子的板桥之旅始终与河流相伴。③那么河流究竟意味着什么?河流既是环境与风景,也代表着空间的延展和时间的流逝,并承载着人的思索。

【答案】12.C

13.(1)工人是机械的操控者、管理者、指挥者,是机器背后的灵魂。

 (2)机器的创造,本质上还是人的创造,在人的控制下,机械的力量才是完美的。

 (3)对机械力量的赞美,实则是对人能力的肯定。

14.(1)这是联想,由轮船上的机器联想到上海的建筑所用的机器,二者都体现机器的力量,具有相似性。

 (2)拓展文章的广度,丰富其内容。

 (3)由"我"一个人的喜悦,拓展到"许多人"的喜悦,表明对机器力量的欣赏是普遍存在的,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解析】【点评】(1)本题是对散文分析鉴赏能力的考查。突破散文阅读选择题“三步骤”第一步:读选项,标敏感点。读选项,标出选项中体现文本“相关内容”“艺术特色”的敏感点(关键词)。第二步:读原文,找对应点。回归原文,寻找各选项对应点,快速标画选项关键词在原文中所对应的重要句段。第三步:比题文,准确判断通过细心比对,判断选项表达的正误,进而确定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分析概括能力。梳理文章思路,抓关键词,关键句,归纳整理。文章标题、开头、结尾,文中的抒情议论句、某些情感倾向明显的描述和词语等,或直接表露情感和观点,或暗含中心意思,都是关键部分。

(3)本题考查学生对段落作用的理解。内容主题角度,要考虑该内容对人物刻画、情感表达﹣基调奠定等方面的作用;主题角度可考虑对主题强化、深化、突出、揭示等作用;结构思路角度可考虑设置悬念、作铺垫、伏笔照应、首尾呼应、结构完整、承上启下等作用;表达技巧角度。如果特点较突出,既要从该技巧出发考虑渲染气氛、画龙点睛、对比衬托、象征等作用,也要注意表达技巧自身的作用;读者情感角度,从这个角度可考虑加深印象、激发情感、产生共鸣、深受启发、发人深思、催人想象、回味不尽、想象无穷等作用。

12.C无中生有。根据第八段“一般人以为只有“月夜”“花朝”“青山”“绿水”“爱情”一类的东西才是诗的材料,把诗人小方当作很rsentimental(感伤的、多愁善感的)的人。其实他们完全不懂得诗。”可以读出作者认为如果只把“月夜”“花朝”“青山”一类的东西当作写诗的材料,其实是不懂诗,但是文中并没有说“这些材料本身缺乏生命力”。ABD三项正确。

故答案为C

13.文章的题目为“机械的诗”充满对机械力量赞美之情。“ 他们管理机械,指挥轮船向前进。 ”“ 在这样的背景里显出了管理机械的工人的雄姿。机城有规律地响着,火车爬在那里像一条被人制服了的猛蛇。 ”可以看出工人是机械的操控者、管理者、指挥者,是机器背后的灵魂。“ 机械制造的完备。机械是创造的,生产的,完美的,有力的。只有机械的诗才能够给人以一种创造的喜悦。 ”“ 这似乎是不可信的奇迹。机械完成了奇迹,给了每个人以一种喜悦。这种喜悦的感情,也就是诗的感情。我每次看见工人建筑房屋,就仿佛读一首好诗。 ”机器的创造,本质上还是人的创造,在人的控制下,机械的力量才是完美的。对机械力量的赞美,实则是对人能力的肯定。

14.上海的见闻是作者的联想,与前文一样,同样体现了机械的力量。体现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同时也拓宽了文章的广度和深度,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文中“ 四周的旁观者的脸上都浮出了惊奇的微笑 ”、“ 机械完成了奇迹,给了每个人以一种喜悦。这种喜悦的感情,也就是诗的感情。 ”表明对机器力量的欣赏是普遍存在的,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试题分析部分

1、试卷总体分布分析

总分:62分

分值分布客观题(占比)0.0(0.0%)
主观题(占比)62.0(100.0%)
题量分布客观题(占比)0(0.0%)
主观题(占比)4(28.6%)
2、试卷题量分布分析

大题题型题目量(占比)分值(占比)
文学类文本阅读4(28.6%)62.0(100.0%)
3、试卷难度结构分析

序号难易度占比
1普通(7.1%)
2困难(21.4%)
4、试卷知识点分析

序号知识点(认知水平)分值(占比)对应题号
1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16.0(25.8%)1,2,3,4
2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15.0(24.2%)5,6,7
3对文本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判断47.0(75.8%)1,2,3,4,8,9,10,11,12,13,14
4散文31.0(50.0%)8,9,10,11,12,13,14
5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31.0(50.0%)1,2,3,4,5,6,7
6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47.0(75.8%)1,2,3,4,5,6,7,8,9,10,11
7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15.0(24.2%)5,6,7
8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30.0(48.4%)5,6,7,12,13,14
9中国现当代小说31.0(50.0%)1,2,3,4,5,6,7
10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15.0(24.2%)12,13,14
11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16.0(25.8%)8,9,10,11
12赏析、品味句子所蕴含的人物情感15.0(24.2%)5,6,7
13赏析文本的内涵47.0(75.8%)1,2,3,4,8,9,10,11,12,13,14
14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31.0(50.0%)8,9,10,11,12,13,14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