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战略性机遇
2025-09-29 04:53:22 责编:小OO
文档
文章编号:1001-148X (2006)08-0007-05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战略性机遇

张荣峰,潘 利

(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 200025)

摘要:研究表明,追随客户的全球经营是银行形成的关键所在,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各银

行已成长为资信卓著的全能型金融服务集团。相比之下,除中国银行能称为银行外,我国其它商业银行的经营业务正处于起步阶段,且受到产权制度等问题的困扰,经营仍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然而,在“走出去”战略推动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持续增长,公司不断成长,为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提供了战略性机遇。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银行;战略性机遇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The Strategic Chance of Multi -national Operation of Chinese Commercial B anks

ZH ANG R ong 2feng ,PAN Li

(Shanghai Acadamy o f Social Sciences ,Shanghai 200025,China )

Abstract :The survey indicates that the sucess of multi -national banks mainly depend on the globalized customer manage 2ment.S ince many multi -national banks grow into the all -round financial service group Chinese banks ,except Bank of Chi 2na ,remain at the primary stage in terms of cross -nation operation ,whinch is mainly restricted for the reas on of property right system.H owever ,with the “g o -out ”strategy ,chienese overseas direct invest ment and multi -national corporation have been greatly impoved ,which just Chinese banks ,provide the strategic chances for chienese commercial banks.K ey w ords :overseas direct invest ment ;multi -national bank ;strategic chance

 收稿日期:2005-03-03

作者简介:张荣峰(1972-),安徽合肥人,上海社会科学院2004级产业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一、引言

银行具有一些显著的特点:银行拥有广泛的国际网络,经营广泛的国际业务,从全球目标出发,制定全球经营战略,对国外分支机构实施集中统一控制。从历史上看,银行跨越国界的经营活动,早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就已存在,但具有现代意义的银行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才真正获得了迅速发展。早期商业银行迈上国际化的经营道路,是由于跟随其公司客户向海外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市场的国际化、一体化,使全球范围内的金融资源的配置更为合理,促进了国际间生产要素的流动和规模经济的成长,加速了商业银行的国际化进程。20世纪80年代各国的金融自由化改革不断深入,从利率市场化到业务管制放松,极大地促进了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推动了商业银行向全能化、国际化发展。期间,由于日本经济地位的上升,日本银行在国际银行业异军突起,与美欧银行一起主导国际银行界。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破灭,日本银行的国际地位相对下降,美欧银行的地位相对上升,而亚洲国家和其它发展中国家的银行实力也在不断增强。面对国际银行业激烈的竞争,各银行试图通过并购,以达到优势互补、发挥协同效应、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目的,从而在国际银行界掀起了并购浪潮。1996年日本东京银行与三菱银行宣布合并而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商业银行,核心资本达到278亿美元,资产规模达到6910亿美元。1997年12月瑞士银行和瑞士联合银行合并为瑞士联盟银行以6000亿美元的总资产屈居第二。1998年在全球98个国家设有分支机构的花旗银行不满足于美国商业银行业务与其它金融业不得兼营的,而与旅行者集团宣布合并定名为花旗集团,资产达7000亿美元,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活动,拥有超过1亿的客户,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金融服务集团。1999年日本第一劝业银行、富士银行和兴业银行宣布合并,组成资产超过112万亿美元的世界最大银行,定名为瑞穗金融集团,从而将全球银行并购推向高潮。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网上银行迅

2006Π08 总第340期

商业研究

 COMMERCIAL RES E ARCH

二、银行形成机理分析

(一)银行形成机理的系统论述

银行是指在国外设有分支机构的银行。其国外分支机构在数目和所分布的国家数上都有一定的规定,英国《银行家》杂志评选银行的主要标志是:资本实力,银行的第一栏资本必须在10亿美元以上;境外业务情况,要求其境外业务在全部业务中应占较大比重,且必须在伦敦、东京、纽约三大国际金融中心设有分(支)行,开展国际融资业务,并派出一定比例的境外工作人员。

11追随客户论。当今世界,公司全球投资生产经营,形成以母公司为核心、海外公司为纽带的全球化经营模式,公司资金的40%-50%来源于外部,母公司与其海外公司的内部交易频繁,这些都需要商业银行提供全球化的金融服务。公司金融服务的需求:一是结算方面的需求。要求银行能提供电子联网支付和查询,能提供跨区域的同行联网收款及信用证服务。二是融资方面的需求。除了国际通用的综合授信方式,也需要应收帐款融资或买断、出口融资、福费廷等融资手段。三是汇兑需求。为规避汇率风险,公司要求银行能提供及时、准确的国际汇市行情,能提供对汇率走势的分析以帮助决策。四是咨询服务需求。公司在全球的投资生产特别是并购活动,需要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专业化的财务咨询、担当投资顾问、从事并购重组等中介性服务。因此,当公司进行海外投资时,以公司为主要客户的商业银行会跟随其在全球设立分支机构,以提供结算、融资等一系列全方位的贴身金融服务。

21内部化优势论。银行通过设立国外分支行或国外附属机构,利用一体化的组织形式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而不同当地银行分享不同阶段的生产过程,原因在于,银行利用内部交易而不是市场交易,获得中间资料,可降低交易成本,保护无形资产的价值。交易内部化给银行业务活动带来了利益,如资金流向根据需要的地点可随时改变;利用转移定价机制在中间产品上的优势,获取经济效益;统一协调银行各项业务、将相互联系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置于统一的控制之下;可以消除买方的不确定性等。

31竞争优势论。同单纯的国内银行相比,在零售性业务方面,银行拥有有效的经营管理方式、开拓性的营销活动和高超的金融技术,能提供多样化的零售产品。在批发性业务方面,银行风险控制能力强,规模大实力雄厚,具有很高的国际声誉,信用等级高,能从融资、投资和收集信息的规模经济中获利,融资成本越低。在服务性业务方面,银行与本国的公司往往具有长期的合作关系,利用这一关系银行能以低成本和高速度获取公司财务信息,在东道国向公司的子公司提供高效的金融服务。

通过对银行形成的各种观点进行了系统整理,主要归纳为三种论点:追随客户论、内部化优势论、竞争优势论。研究表明,追随客户的全球经营是银行形成的关键所在,同时银行所具有的资金、技术、声誉等方面的竞争优势,以及内部交易所带来的成本优势,又促进了其经营活动。

(二)实例分析:以银行在华经营论证形成机理

银行在华发展与我国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呈正相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不断增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年均增长率达30%,90年代末我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增速放慢。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由于逐步履行对WT O的承诺和各行业领域进一步开放,外商可投资的领域更广阔,加上我国经济发展势头较强,连续几年的持续高增长使企业在寻找投资地点时纷纷看好我国,以及近年来世界制造业处在新一轮调整之中,我国已成为企业全球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这些因素导致本世纪初外国直接投资又恢复较高增长。2003年我国获得的外国直接投资额为530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接受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去年又获得606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相关数据见表1。

表11991年以来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单位:亿美元年份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金额43110275337375417452454403407468527535606增速25%152%150%23%11%11%815%015%-11%1%15%13%115%13%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

  随着外国企业在华投资设厂,外资银行也纷至沓来。从1979年我国批准第一家银行—日本东京银行在北京设立代表处开始,银行在华发展已有20余年历程,其中1991至2004年8月底,是银行经营迅猛发展时期,在中国境内设立的营业性外资金融机构由31家增加到200家,其中外国银行分行162家,外资法人机构14家,外资银行代表处216家。另外,还有13家外资银行获准在华开办网上银行业务,5家外国银行分行开办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托管业务(即QFII)。外资银行在法规规定的12项基本业务范围内经营的业务品种大约有100个。

・8 ・商业研究2006Π08外资银行在增加机构的同时,业务也得到较快发展。截至2004年末,在华外资银行的资产总额为692亿美元,年均增速达到26%,相关数据见表2。外资银行的资产质量一直较好,不良资产率只有115%,不良贷款率仅有1159%,且都在逐年逐月下降。外资银行母国来源广泛,以欧洲和亚洲为主,世界最大的50家银行几乎都已涉足中国的银行业。从外资银行所属国别Π地区(银行母国)看,来自和日本的银行分行最多,英国、法国、美国、新加坡等国的银行也不少。

银行在华经营区位与外商企业在华直接投资相吻合。我国东部省市的外商直接投资累积额占全国外商直接投资累积额的八成以上。因此,京津沪等我国东部沿海省市的外资银行分行占全国外资银行分行的比重极高,2003年底达97%,占我国外资银行金融资产总额的九成以上。欧(美)资企业的中国总部主要位于上海,因此,欧美银行多云集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港资和台资企业较多,所以港资银行较多。

表21991年以来我国外资银行资产总额单位:亿美元年份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金额435576118191299379342318344452391488692增速—29%37%56%62%56%27%-10%-7%8%31%-14%25%42%  数据来源:人民银行统计季报。

  实证分析表明,银行在华发展与来华的外国直接投资呈正相关,地理分布同在华外国直接投资高度吻合。这表明,银行在华业务发展,其主要动机是为本国在华的直接投资服务、为本国同我国的贸易服务以及发挥自身的竞争优势为东道国客户服务,获取新兴市场的高额利润,从而证实了追随客户论。

三、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现状及制约因素

(一)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业务应始于改革开放之后,之前仅中国银行作为国家唯一指定的外汇外贸专业银行,从事一些国际银行业务。改革开放以来,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及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等国内银行相继在国外开设了分支机构办理国际业务。中国银行作为最早走向国际金融市场的中资商业银行,目前在亚、欧、北美等六大洲均设有分支机构,建立起了全球布局的金融服务网络。自1993年在新加坡成立第一家境外分行以来,工商银行也一直积极推行经营战略,2000年7月,工行成功收购友联银行,并改组为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有限公司(简称“工银亚洲”)。工银亚洲利用工行内地的网络、客户基础、资金实力、清算系统等资源优势,与内地机构携手拓展海外市场,为客户提供跨地域的一体化服务,很快成为工行实施经营战略的龙头、资本市场运作的平台和海外业务的旗舰。中国建设银行也非常重视海外业务的发展,目前在法兰克福、新加坡等地设有分行和代表处,并且建设银行已与世界上六百家银行建立了代理行关系,其业务往来遍及五大洲。中国农业银行与世界近五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三百多家银行总行建立了代理行关系,并在新加坡、成立了两家分行,在伦敦、东京、纽约成立了三家代办处。在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交通银行在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纽约、东京、、新加坡等设有四家分行与全球数百家银行建立了代理行关系。此外,招商银行、光大银行等国内银行也在积极向海外发展。

特别是加入WT O后,中资银行跨地区经营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在,中国银行则将中银集团的12家成员合并成为中银,中银国际作为中国银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全资附属机构已经成为中国在海外最为成功的投资银行,目前,中国银行成为我国仅有的能够同时提供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业务的金融服务集团。2003年12月,工银亚洲收购了比利时富通集团在的华比富通银行,工银亚洲规模进一步壮大,分行网络增至42家,在银行业中按总资产排行升至第6位。这是中国的银行业在境外收购欧资银行的第一个案例,收购行动获得了市场的普遍认可,工银亚洲股价因此大幅攀升。2004年末,工行境外分支机构总数已达100家,境外机构资产总额达到20013亿美元,集批发与零售银行业务、投资和商业银行业务为一体的综合银行服务体系初具规模。建设银行收购了大新银行,成为今天的建新银行。而在地区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我国商业银行也在不断拓展经营领域。2003年中国银行在中东欧地区开设了我国第一家营业性银行机构,匈牙利分行。同年,建设银行则成立了东京支行,工商银行澳门分行顺利开业,不久又成立该行伦敦有限公司和莫斯科代表处。

(二)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制约因素

11产权制度制约。在金融全球化、自由化条件下,银行已演变为产权清晰,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的金融百货公司,组织管理与业务运作方式也朝着扁平化和集约化经营方向发展。而国有商业银行所有者缺位,投资主体单一,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尚未建立健全,经营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尚不完善。从激励机制看,从事经营活动的银行家能获取和分享经营所带来的超额利润和风险利润,而我国商业银行经营者由于产权制度缺陷没有相应的剩余索取权,从而缺乏经营激励。从监督和约束机制看由于所有者虚置和信息不对称,股东无法有效监督商业银行经营者行为,经营者可能会偷懒,表现为不愿承担失败的风险,不能主动地通过经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获取利润。

21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由于欧美等发达国家

总第340期张荣峰: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战略性机遇・9 ・的金融监管当局还将中国归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风险系数评级和优惠待遇等方面,常受到,使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资信和融资活动都受到制约,如根据《巴塞尔协议》中的条款规定,目前我国只能接受较高的风险系数,并且不属于优惠级别的范围。此外,由于资信度低,中资银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设立分支机构遇到了较高的进入门槛,要想直接在海外金融中心设立营业性金融机构难度较大。

31金融和金融工具制约。目前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可以在金融业内部建立起金融风险的防火墙,但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活动。金融监管强调“合规性监管”即金融机构只能在经批准的范围内开展经营活动,违规要受到处罚并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缺乏金融创新产品和经验,导致银行在经营时,海外业务品种十分有限,金融产品的模仿性强,传统的存贷款、汇兑和拆放业务占有较大的比重,投资银行等新兴业务缺乏。

41商业银行经营监管体系滞后。中资商业银行在国内虽受分业经营的,但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可实施混业经营。混业经营可以分散风险,却也扩大了风险范围,而我国的《境外金融机构管理办法》对风险监管重视不足。如对海外分支机构的资本充足率、流动性问题、单一贷款限额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监管手段单一,仅规定每年三、七月份,母行向所在地人行省级分行报送工作报告、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对海外机构的非现场监管每年也仅两次,监管力度不足。

分析表明,我国商业银行经营起始于改革开放之后,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四大国行的海外业务发展迅速,但从总体上看,经营业务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起步阶段,除中国银行外,尚无其它商业银行能称为银行。此外,我国商业银行由于受产权制度、非市场经济地位、金融和金融工具以及商业银行经营监管体系等问题的困扰,经营仍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

四、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经营业务的战略性机遇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加、公司不断成长

企业只有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优化配置,才能使自身更具竞争力,更能发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据美国国会对美国企业的调查,企业比本土企业的存活率要高50%,适应经济全球化实施经营已经成为企业成长壮大的普遍法则。为此,二十世纪末,我国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中资企业走出去,实施全球化经营。目前主要方式有对外直接投资,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推动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等。以对外直接投资为例,到2003年底,3 439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以下简称境外企业)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332亿美元。其中,2003年对外直接投资净额2815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三倍,境外企业共分布在全球139个国家和地区,占全球国家(地区)的60%。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表现出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寻找资源和制造业本地化成为主导。2003年,采矿业和工业制造业分别占投资额的4814%和2118%,位居投资领域前两位。这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自然资源的瓶颈制约问题越来越突出,企业主动到海外投资,既弥补了资源缺口,又可降低企业成本;而制造业向海外转移,也是避开各种壁垒,主动拓展市场的明智之举。二是投资方式多元化,海外收购行为增多。以收购方式实现的对外直接投资占18%,股本投资14%,利润再投资35%,其他投资33%。三是投资区域以亚洲地区投资覆盖率最高,80%以上的国家和地区中有中国直接投资企业;境外企业的国别/地区分布来看,、美国、日本、德国的聚集程度最高,集中了境外企业的41%;其中为21%。四是投资主体以国有企业为主,但多元化趋势日渐明显。到2003年底,我国直接对外投资企业中,国有企业占43%,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公司占33%,私营企业占10%。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国企业跨越经营日益增多,公司不断成长。在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企业500强中,还不见中国公司,1996年在世界企业500强名单中,中国公司也仅有3家,2004年却增加到16家,而同年韩国为11家、印度仅为4家。不仅入围500强的中国公司实施经营战略,而且许多非500强的中国公司也积极走出国门,从华立收购飞利浦的CDM A的研发部门,到TC L和汤姆逊及阿尔卡特建立全球性的公司,到联想在去年12月份收购I BM的PC业务。特别是海尔集团,在全球建立了13家工厂,在美国、欧洲等地已实现本土设计、本土制造、本土营销,利用当地资源创品牌。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海外研发机构遍及8个地区总部和32个分支,在硅谷、达拉斯、班加罗尔、斯德哥尔摩和莫斯科设立了研究所,并同摩托罗拉、英特尔、微软、日电等成立联合实验室。可以预计伴随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深入,世界经济中将会越来越多的浮现中国公司的身影。

(二)中资企业“走出去”需要商业银行全球化的金融服务

从目前中资企业对外投资方式看,中资企业最主要的金融需求是融资服务和投资银行业务服务。从融资服务来看,理论上境外融资和境内融资都可选择,但目前境外融资还面临较大的难度。因为中资企业往往缺少资信记录,特别是非市场经济国家问题,使中资企业在国际金融市场融资时面临较低的信用等级,因此通过海外资本市场融资或是通过银行借贷,都相当困难,即便是融到资金,也是交易成本很高。而中资银行既有支持中资企业发展以保持客户的激励,更

・10 ・商业研究2006Π08对中资企业熟悉和了解,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最大程度的解决。中资商业银行可能提供的融资服务主要是:通过贸易融资支持企业出口;通过直接贷款或者对外提供担保,支持企业的境外收购投资建厂;开具投标保函、履约保函和预付款保函等。从投资银行业务看,近年来中资企业并购活动和海外上市日益频繁,如2000年中国联通海外上市筹资5215亿美元,2003年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地区和纽约上市筹资35亿美元和2004年联想集团收购I BM公司的pc业务等。这些活动需要大量的国际性投资银行业务服务,仅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地区和纽约上市业务,花旗集团、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德意志银行和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各自收入了大约3000万美元的承销费收入。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资企业海外上市和并购活动会日益增多,中资商业银行面临提供大量财务顾问、并购、重组、投资顾问等投资银行业务,实现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的机遇。

可见,在“走出去”战略推动下,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贸易持续增长,公司不断壮大,对融资服务、投资银行业务需求日趋强烈,从而为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战略性机遇。

五、结论及建议

研究表明,追随客户特别是公司全球经营是银行形成的关键所在。实证分析也表明,银行在华业务发展与我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呈正相关,地理分布也高度吻合,其主要动机是为本国在华的直接投资服务、也为我国客户服务,以分享新兴市场的高额利润。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除中国银行外,尚无一家商业银行能称为银行,而产权制度、非市场经济地位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

然而,在“走出去”战略推动下,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持续增长和公司不断增多,对金融服务需求日趋强烈,从而为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战略性机遇。我国商业银行应抓住这一战略性机遇,通过经营与发展,提高经营效率,建立几个全能型的世界一流银行,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

为此,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1加快我国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实行股份制改造,使国有商业银行转化为产权明晰的现代公司制企业,使商业银行经营者能分享经营所带来的超额利润,从而增强商业银行经营激励。另外,可通过资本市场有效监督商业银行经营者行为,减少经营者的道德风险,迫使经营者主动地通过经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获取利润。

21尽快解决我国的非市场经济国家地位问题。如果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能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一方面,可以降低我国商业银行在欧美等金融发达国家设立分支机构进入壁垒,使中资银行能较为便利的直接在海外金融中心设立营业性金融机构。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信等级,便于中资银行开展经营业务。

31改革金融,加快金融创新。我国对境内商业银行实行“分业经营”管理,而对商业银行在境外的业务没有。因此,一方面,根据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适时调整分业经营管理。另一方面,鼓励和支持我国商业银行在境外从事投资银行业务、保险业务以及基金业务等。在开展传统业务的基础上,大力拓展近年来新出现的各种新型银行业务,如远期、期货、期权、互换等各种新型金融工具为客户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服务。

41以并购为主采取多元化的手段进行经营业务拓展。经营业务的扩张,可通过新设立海外分支行或合资银行进行,但并购是经营业务快速扩张更为有效的方法。并购的关键是考虑双方业务优势的互补性,充分发挥并购的协同效应,协同效应即并购后的总体效益要大于两个企业的效益的算术和,即1+1>2式,高度重视并购后的公司整合与管理。

51完善对商业银行经营的监管。金融监管部门应对申请设立海外机构的商业银行资格进行审查,确保其有足够的资信能力。以风险监管为核心,特别是加强表外业务的监管,表外业务变化快、风险大,稍有不慎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可以制定《商业银行经营法》以取代落伍的《境外金融机构管理办法》,使经营的监管更具科学性、合理性。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1200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

公报[Z]120041

[2] 王向荣1试析我国银行的发展[J]1甘肃金

融,2004,(7)1

[3] 魏磊1论银行并购及我国银行业的战略选

择[J]1现代财经,2003,(9)1

[4] 龚明华1银行引进:利弊分析与监管措施比

较研究[J]1当代财经,2002,(8)1

[5] 王元龙1论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J]1国际金

融研究,2002,(3)1

[6] 马之 1国际银行学概论[M]1上海:复旦大学

出版社,20011

[7] 彭波1银行业务拓展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J]1农村金融研究,2001,(5)1

[8] 蒋序标1从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看银行管理

的变化趋势[J]1南方经济,2001,(2)1

[9] 郑伯红1银行在华发展区位研究[J]1世界

地理研究,2000,(4)1

[10]李静1世界银行网络与我国银行机构的国

际化分布[J]1世界地理研究,2000,(1)1

[11]He Liping1F oreign Banks in China:What Im pact

W ould They Bring about?China&W orld Economy

N o11,20041

(责任编辑:孙桂珍)

总第340期张荣峰: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战略性机遇・11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