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西城区高一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测试_2
2025-09-29 04:53:50 责编:小OO
文档
西城区高一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测试

一、语文基础知识(30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阴霾(mái)    振翮(ɡé)    蜷缩(quán)    不屑(xuè)

B.哺乳(bǔ)    桅樯(wéi)    黝黑(yōu)    搁开(ɡé)

C.阐明(chǎn)    强韧(rěn)    撩起(liáo)    昏眩(xuàn)

D.缄默(jiān)    怅然(chànɡ)    隽永(juàn)    诅咒(zǔ)

2.下列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间接  间隔    B.文采斐然  妄自菲薄

C.琴弦  船舷    D.卓尔不群  弄巧成拙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讴歌    遐想    震憾    心悸

B.和谐    诀别    倾覆    青翠

C.迭倒    双簧    涵盖    深邃

D.浓郁    屈就    飘凌    嬉戏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起承转合    卷帙浩繁    最负盛名    化为乌有

B.奈人寻味    流连忘返    应运而生    洁白无瑕

C.诗意盎然    应入眼帘    标新立异    千姿百态

D.迫不急待    以德报怨    迥然不同    稍纵既逝

5.下列句中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两千多年以前的剑刃还如此锋利,实在令人________。

②他们学习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决心统筹安排,因地制宜,________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③为了躲避敌人的搜索,她________成一个阔太太,打扮得十分洋气。

A.惊异  逐步  化装        B.诧异  逐渐  化妆

C.诧异  逐渐  化装        D.惊异  逐步  化妆

6.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先生为人正直,精通业务,虽然工作方法略显简单,但瑕不掩瑜,他仍是一位值得称道的人才。

B.腐朽势力虽然行将就木,但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它还必然要做最后的挣扎。

C.今天我和小学时代的高老师不期而遇,这勾起了我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D.随着总指挥的一声令下,十几层的楼房轰然倒塌,发出振聋发聩的巨响。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这次网络培训班的学员,除了北大本校人员外,还有来自清华大学等15所高校的教师、学生和科技工作者也参加了学习。

B.专心致志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是你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

C.通过这次交流,使我们的友谊更加深厚了。

D.波德莱尔把感应原理引进诗歌创作,以其独创的象征手法,为法国诗歌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8.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的主要成就是戏剧,主要著作有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B.惠特曼,是19世纪英国杰出诗人。《草叶集》是他的代表作。

C.歌德,德国伟大的诗人和思想家。《浮士德》与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都是歌德的杰出代表作。

D.普希金,俄罗斯诗人,是“文学的始祖”,他的作品被称为“俄罗斯生活百科全书”。

9.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而当诗人的心灵在现实生活中被打击,理想被击碎,纯真的感情不能为世俗所容

②甚至于“世人皆欲杀之”时,就会更加感到自然的亲切知音,迥异乎俗世了

③于是,他们就将一颗诗心放在自然中去洗净尘土,冷却欲火,最后与清净的自然合而为一

④这时,自然不再仅仅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写诗的作料儿,而成了知情着意的骨肉亲人了

⑤诗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来就是非常亲密的,要“比”“兴”,要象征,都要自然为他帮忙

A.①②③④⑤    B.④①②③⑤    C.⑤①②③④    D.⑤①②④③

10.依次填入下列序号处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乐观、自信,是金晶留给人们最深的印象①我从小性格就像个男孩子,记得那时很爱看电影《佐罗》②看完后就觉得自己真的成了那里面的剑客③这位被大学生称作“微笑天使”的姑娘笑着说④后来在2001年我很自然地选择了学习击剑⑤

(2008年4月27日  来源:新华网)

A。“。”,“。”
B,“。”:“。”
C。“”。,“”。
D,“”。:“”。
二、课内阅读(6分)

阅读歌德的《浪游者的夜歌(二)》,完成11~12题。

浪游者的夜歌

歌德

    群峰一片

    沉寂,

    树梢微风

    敛迹。

    林中栖鸟

    缄默,

    稍待你也

    安忠。

1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仔细体会,面对这些景物时,诗人的感受如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阅读(24分)

(一)阅读莱蒙托夫()1932年写的一首诗,完成13~15题。(6分)

    在大海的深蓝色的浓雾里,

    一片孤独的帆闪着白光——

    它在寻求什么,在这遥远的异地?

    它抛下了什么,在那自己的故乡?

    波涛在汹涌着,海风在呼啸着,

    桅杆弓起腰来发出轧轧的声动,

    唉,——它不是在寻求幸福,

    它也不是在逃避幸福!

    它下面是澄清的碧色的水流,

    它上面是黄金色的阳光!

    而它,不安的,在祈求着风暴,

    仿佛是在风暴中才有安详!

13.本诗中诗人的自我形象是(    )(2分)

A.大海    B.帆    C.波涛    D.风暴

14.诗中的“幸福”指的是(    )(2分)

A.个人的        B.大众的

C.事业成功        D.反语,实指灾祸

15.作者在这首诗中所抒发的强烈情感是(    )(2分)

A.追求爱情和幸福的生活    B.不得已而背井离乡的乡愁

C.迷惘忧伤,逃避现实    D.渴望自由,呼唤斗争

(二)下面两段文字是从钱钟书《谈中国诗》中节录的,阅读后完成16~17题。(6分)

(1)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的轻鸢剪掠。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了中国诗的篇幅。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象牙方块的雕刻者。

(2)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Verlaine)论诗的条件:

那灰色的歌曲

空泛联接着确切。

16.对上面两段话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诗讲究艺术上的精致,简短的诗也应有悠远的意味。

B.中国诗歌创作以篇幅短小见长,比较深奥难于理解。

C.魏尔兰也主张诗歌应有深远的意境,富有含蓄和暗示性。

D.押韵上的禁律并不是造成中国诗篇幅短的根本原因。

17.对上面两段话的评析和由这两段话引发的联想,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形式与旨趣,相依更应相谐,诗歌创作如是,小说、散文何尝不是。

B.中国诗与西洋诗在创作思想上确有共识,读钱文可见一斑。

C.中国诗人在精雕细刻中练就了技艺,但会不会束缚才智,让人思度。

D.行文技巧:明扬中国诗歌之长处,暗讥西洋诗歌之短弊。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1题。(12分)

古文与白话

朱光潜

现代人做诗文,不应该学周诰般盘那样佶屈聱牙,为的是传达的便利。不过提倡白话者所标出的“做诗如说话”的口号也有些危险。日常的情思多粗浅芜乱,不尽可以入诗;入诗的情思都须经过一番洗炼,所以比日常的情思较为精妙有剪裁。语言是情思的结晶,诗的语言亦应与日常语言有别。说话时信口开河,思想和语言都有比较粗疏,写诗文时有斟酌的余暇,思想和语言也都比较缜密。散文已应比说话精炼,诗更应比散文精炼。这所谓“精炼”可在两方面见出,一在意境,一在语言。专就语言说,有两点可以注意:第一  ①  ,说话通常不必句句谨遵文法的纪律,作诗文时文法的讲究则比较谨严。其次  ②  ,说话所用的字在任何国家都很有限,通常不过数千字,写诗文时则字典中的字大半可采用。没有人翻字典去说话,但是无论在哪一国,受过教育的人读诗文也不免常翻字典,这简单的事实就可以证明“写的语言”比较“说的语言”丰富了。

“写的语言”比“说的语言”也比较守旧,因为说的是流动的,写的就成为固定的。“写的语言”常有不肯放弃陈规的倾向,这是一种毛病,也是一种方便。它是一种毛病,因为它容易僵硬化,失去语言的活性;它也是一种便利,因为它在流动变化中抓住一个固定的基础。在历史上有人看重这种毛病,也有人看重这种方便。看重这种方便的人总想保持“写的语言”的特性,维持它和“说的语言”的距离。在诗的方面,把这种态度推到极端的人主张诗有特殊的“诗的文字”。这论调在欧洲假古典主义时代最占势力。另外一派人看重“写的语言”守旧的毛病,竭力拿“说的语言”来活化“写的语言”,使它们的距离尽量地缩短。这就是诗方面的“白话运动”。欧洲文学史上发起过数次的白话运动。最重要的有两个:一个是中世纪行吟诗人和但丁所提倡的,一个是浪漫运动期华兹华斯诸人所提倡的。但丁选定“土语”为诗,同时却主张丢去“土语”的土性,取各地“土语”放在一起“筛”过一遍,筛出最精纯的一部分来另造一种“精炼的土语”为做诗之用。我觉得这个主张值得深思。

(节选)

18.文中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分别是(每处不超过5个字)(2分)

(1)第一_______________    (2)其次________________

19.作者认为但丁的主张值得深思,是因为他对但丁做法的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30个字)(3分)

20.就全文来看,作者认为写诗怎样处理“说的语言”和“写的语言”?原因何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35个字)(3分)

21.关于使用语言,下列说法中符合作者观点的两项是(    )(    )(4分)

A.诗文的语言要能精炼地表示作者的感情

B.“说的语言”既有毛病,也有方便

C.书面语言应保持活性,破除僵化

D.“白话运动”对写诗无利

E.“写的语言”会使写诗走向极端

四、作文(40分)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他的意思是说,人的生命像芦苇一样脆弱,宇宙间任何东西都能置人于死地;可是,即使如此,人依然比世界上其他生物高贵得多,因为人有能思想的灵魂。我们当然不能否认肉身生活的必要,但是,人的高贵却在于他有灵魂生活。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何认识或感悟,请任选一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定角度;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700字。

西城区高一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测试

1.D(A.振翮hé,不屑xiè  B.黝黑yǒu,搁开ɡē;  C.坚韧rèn,撩起liāo)

2.D(A.jiàn  B.fěi  C.xián    D.zhuó,zhuō)

3.B(A.震撼C.跌倒D.飘零)

4.A(B.耐C.映D.及,即)

5.A

6.D(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响声,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只用于比喻义)

7.D(A.句式杂糅  B.对应不当  C.成分残缺)

8.B(英国——美国)

9.D  10.A

11.诗作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写了远处的群峰、近处的树梢及栖鸟;作者突出了这些景物的“静”的特点。

12.诗人在宁静的大自然中获得了内心的宁静,融入了大自然中,仿佛变成了自然的一部分,心中注满了甘美的和平安宁。

13.B  14.A  15.D  16.B  17.D

18.①第一:是文法(或讲究文法);  ②其次:是用字(或用字丰富)

19.赞同但丁“筛选”语言的做法,但不赞同专选“土语”写诗的做法。

20.写诗所用的应该是活的“写的语言”,而不是“说的语言”;因为写诗时情思比较精炼,诗的思想和语言比较缜密。

21.A  C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