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介入放射学医学类课程标准
2025-09-29 04:58:08 责编:小OO
文档
介入放射学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  

建议课时数:30

适用专业:  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

一、课程的性质 

介入放射学是一门新兴的临床应用性学科,是高等职业学校医学影像专业的必修课。本课程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职业素养形成主要支撑或明显促进作用,是为从事临床医学影像诊疗做好铺垫并增强继续学习能力而设置的重要课程。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医德和爱岗敬业的情操。此外,有利于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能水平证书,从而达到“双证融通”式的人才培养的目的。

职业能力目标:

1.掌握利用介入放射学的方法治疗和诊断常见的病症,以及介入放射学常用方法的操作要点、适应症及并发症。

2.了解目前各种不同疾病进行临床综合治疗的方法。

3.了解介入放射学的新技术、临床应用及发展趋势和前景。

4.掌握各种介入治疗的工作程序,能够具有操作的工作能力。

5.具有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初步具备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树立不畏艰苦的学习意志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设计

本课程是以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就业为导向,根据临床影像技术岗位所涵盖的工作任务的需要而设置,经职业能力分析,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以介入放射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为主线。课程设计主要按学生就业岗位的特点,采用工—学融合、院—校联动的深度递进式结构组合教学内容,并通过技能实训、案例分析、临床见习实习、模拟岗位技能等教学活动组织教学,实现实训、见习、实习要求与岗位技能一体化训练,从而培养学生初步具备介入放射的基本职业能力。

本课程建议课时:总学时30,理论学时26,校内实训学时4。

四、递进教学任务安排

介入放射学基础课程递进教学任务安排表

递 进岗位任务教 学 内 容参考

课时

理论教学总论介入放射学的概念及研究范畴;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史;介入放射学所需器材;介入放射学使用药物;介入放射学的分类与范畴。4
经皮穿刺术经皮穿刺术的器材与药物;经皮穿刺术的操作方法;经皮穿刺术的应用范围;经皮穿刺术的临床应用。4
经皮穿刺引流术经皮穿刺引流术的器材与药物;经皮穿刺引流术的操作方法与注意事项;经皮穿刺引流术的应用范围;经皮穿刺引流术的临床应用。4
经导管血管栓塞术经导管血管栓塞术的治疗机制;经导管血管栓塞术的器材及栓塞物质;经导管血管栓塞术的操作技术;经导管血管栓塞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经导管血管栓塞术的栓塞反应及并发症;经导管血管栓塞术的临床应用。4
经导管药物灌注术经导管药物灌注术的基本原理;经导管药物灌注术的器材与方法;经导管药物灌注术的常用化疗药物;经导管药物灌注术的临床应用。2
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的器材;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的操作方法与注意事项;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的血管成形术机制及再狭窄;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的应用范围;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的临床应用。2
非血管管腔扩张术非血管管腔扩张术的器材;非血管管腔扩张术的应用范围;非血管管腔扩张术的临床应用。2
其他介入治疗技术经皮腔内异物取除术;下腔静脉滤器的置放;椎间盘脱出的介入放射学治疗;结石的介入放射学治疗;经皮血管内定位采血术。

2
综合介入治疗技术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原发性肝细胞癌的综合介入治疗;胆管癌的综合介入治疗。2
校内生

产实训

技能训练经皮穿刺活检术、动脉导管栓塞术4
总  计26
五、课程内容与要求

序号岗位任务

(章节名称)

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教学活动设计参考课时
1总论理论教学

1.掌握介入放射学的概念、分类及研究范畴;

2.了解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史;

3.熟悉介入放射学影像监视设备的类型及介入放射学使用的常用器材;

4.熟悉介入放射学常用药物的用途;

5.掌握临床常用的栓塞药物的用途。

活动一:理论讲授、多媒体演示

活动二:案例讨论

4
2经皮穿刺术理论教学

1.掌握穿刺针类型与血管穿刺法;

2.熟悉经皮穿刺术的应用范围与临床应用;

3.了解活检针、治疗针及药物用途;

4.了解活检术、肿瘤消融方法。

活动一:理论讲授、多媒体演示

活动二:案例讨论

4
实践教学

实践一 :学会经皮穿刺活检术

活动三:角色扮演进行技能操作

活动四:病房见习参观

2
3经皮穿刺

引流术

理论教学

1.掌握经皮穿刺引流术的穿刺针、导丝、扩张管等器材的应用范围;

2.熟悉经皮穿刺引流术的临床应用;

3.了解经皮穿刺引流术的药物应用;

4.掌握seldinger法;

5.了解解套管法、穿刺通过扩张法。

活动一:理论讲授、多媒体演示

活动二:案例讨论

4
4经导管血

管栓塞术

理论教学

1.熟悉经导管血管栓塞术治疗的机制;

2.掌握的器材及栓塞物的分类用途;

3.熟悉常见病血管造影诊断、靶血管插管等方法及操作;

4.掌握经导管血管栓塞术适应症与禁忌症;

5.掌握经导管血管栓塞术的栓塞反应;

6.了解经导管血管栓塞术的并发症;

7.熟悉经导管血管栓塞术的临床应用。

活动一:理论讲授、多媒体演示

活动二:案例讨论

4
实践教学

实践二 :学会经动脉导管栓塞术。

活动三:角色扮演进行技能操作

活动四:病房见习参观

2
5经导管药

物灌注术

理论教学

1.熟悉经导管药物灌注术的药代动力学特点;

2.掌握经导管药物灌注术的器材与方法;

3.了解经导管药物灌注术中常用化疗药物;

4.熟悉经导管药物灌注术临床应用。

活动一:理论讲授、多媒体演示

活动二:案例讨论

2
6经皮经腔血

管成形术

理论教学

1.掌握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器材;

2.熟悉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操作方法;

3.熟悉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注意事项;

4.了解血管成形术机制及再狭窄的处理方法。

5.熟悉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的应用范围与临床应用。

活动一:理论讲授、多媒体演示

活动二:案例讨论

2
7非血管管

腔扩张术

理论教学

1.熟悉非血管官腔扩张术的器材类型;

2.了解非血管官腔扩张术的应用范围;

3.了解非血管官腔扩张术的临床应用。

活动一:理论讲授、多媒体演示

活动二:案例讨论

2
8其他介入

治疗技术

理论教学

1.熟悉经皮腔内异物取除术的器材;

2.了解经皮腔内异物取除术操作方法与临床应用;

3.了解下腔静脉滤器的置放的操作方法与注意事项及临床应用;

4.掌握经皮穿刺椎间盘切除术、溶解术的适应症;

5.熟悉结石的介入放射学治疗的器材、操作方法与注意事项及临床应用;

6.了解经皮血管内定位的器材、操作方法与注意事项及临床应用。

活动一:理论讲授、多媒体演示

活动二:案例讨论

2
9综合介入

治疗技术

理论教学

1.熟悉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的定义、器材、操作方法、注意事项;

2.了解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的临床应用及临床效果;

3.了解原发性肝细胞癌的综合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

4.了解胆管癌的综合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

活动一:理论讲授、多媒体演示

活动二:案例讨论

2
六、教学建议

组织与安排: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设计合理。

教学方法的运用: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完善校内外实训条件:校内实训基地由行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建设,能够满足课程仿真实训的需要;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校内实训基地统筹规划,布点合理,功能明确,为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工程环境。

七、课程资源建设与利用

1.全面解读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目标决定了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方式方法及课程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同样也决定了课程资源的选择与利用。

2.根据目标寻找资源线索:课程资源线索具有多样性、差异性的特征。教师应根据不同类型的课程资源、不同的教学需要等多重因素,围绕课程目标的实现,多方面寻找课程资源的线索。

3.依据线索多途径开发资源:在寻找到课程资源线索之后,就要通过鉴定、筛选、挖掘及捕捉等基本方式开发课程资源。

4.实现课程资源与课程内容的结合:课程资源毕竟还不是课程教学内容,从课程资源到课程教学内容还有一个转化过程。因此,面对开发出的课程资源,教师必须实现课程资源与课程教学内容的结合。

5.创造性多方式利用资源: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应特别重视:①信息技术的应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建立虚拟社会、虚拟医院、虚拟科室、虚拟项目等仿真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②网络教学资源和硬件环境。网络教学资源丰富,架构合理,硬件环境能够支撑网络课程的正常运行,并能有效共享。

八、教学评价

坚持课程评估与经常性教学工作相结合,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强化教学改革,发挥各类课程的优势和专长,加强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完整性,正确处理课程的纵向衔接和横向配合,克服脱离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而盲目追求自我完善的倾向。

坚持目标、过程、条件综合考虑,以目标为主的原则,既要进行教学效果的检查、评估,又要对教学过程和条件的状况、发展趋势进行检查、分析和评估,综合评价课程的质量。

坚持教、学、做综合考虑,以教学为主的原则。检查评估教、学、做三方面情况,综合分析和考虑三者对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重点放在评估教师如何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方面,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实施素质教育。 

坚持过去、当前、长远效果综合考虑,以当前状况为主的原则,重点放在检查和评估当前课程状态的效果上。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以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的掌握程度为考核点,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