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浅谈中国电信3G业务的发展策略(一)
2025-09-29 04:57:13 责编:小OO
文档
<>

浅谈中国电信3G业务的发展策略

摘要

 3G在电信界无疑是一个被炒翻天的概念,3G发展的重要性甚至已经超出电信行业,上升到可以带动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高度。据专家估计由3G带动的相关产业,可能超过1万亿美元, 可见3G对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在国内3G牌照即将发放的前夜,各大运营商正在厉兵秣马为3G的部署做着方方面面的准备工作之季,笔者对国外3G业务的开展情况进行了简要的分析,结合国内电信行业的现状,阐述了3G业务对中国电信的重要意义。笔者对3G业务分别按照面向用户需求的业务类型,及按照与2G/2.5G业务相区别的业务类型,进行了细致的规类和整理。在此基础之上,综合3G业务发展可能的几个阶段及高中低端用户的特点,笔者对中国电信3G业务的发展策略进行了探讨。本文旨在抛砖引玉,以期读者能得到更多的启事。

关键词

3G,业务,发展策略

一、3G概述

 1.3G的定义

 3G是英文3rd Generation的缩写,指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相对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1G)和第二代GSM、TDMA等数字手机(2G),第三代手机一般地讲,是指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 

2.3G的特点

 (1)高速度

 快速移动环境:最高速率达114kb/s

 步行环境:最高速率达384kb/s 

 室内环境:最高速率达2mb/s 

 (2)多媒体化

 能支持从话音到分组数据到多媒体业务。

(3)个性化

 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定制带宽及业务内容。

全球3G业务发展现状

 1.全球3G继续快速发展 

 更多文章 http://www.yourmyhe.com/     mxdwk

 (1)iResearch艾瑞市场咨询根据电信研究院通信信息研究所移动通信研究部近期公布的数据整理显示,截至2006年1月,全球共有256个3G网络商用,其中99个WCDMA网络,31个CDMAXEV-DO网络和126个CDMA1X网络。

 (2)从用户角度看,iResearch艾瑞市场咨询根据资料整理显示,截至2005年6月底,全球3G用户数已达到1.87亿人。CDMAX用户数为1.43亿,WCDMA用户数为2.82千万,CDMA2000 1XEV-DO用户数为1.51千万,与5月相比增长4.9%。

 2、欧洲的3G业务

 前几年欧洲3G市场发展比较缓慢,最主要的原因有两方面:第一是许可证的费用相对昂贵,第二是3G市场需求并没有像当初预期那样旺盛。欧洲3G的发展从一开始商用就可以说是“好事多磨”,当一个个运营商拿到3G牌照时,他们再也没有能力去进行庞大的网络建设投资。而且更令人失望的是,欧洲2001年中的3G商业模式几乎空白,从而引起了全世界对3G的质疑。 

 3G运营商无力按许可证条件铺设网络、开设业务,而且在准时推出3G网络和3G业务的问题上发生了很多纠纷,因而收回了颁发到运营商手里的许可证。为了解决欧洲3G市场发展缓慢的局面,欧洲的管制机构推出了一系列的新措施,开始从严格的督促转变为放宽条件。

 欧洲3G 2005年下半年开始步入正轨,并可概括为以下三个特点:

3G用户数量大幅攀升

 欧洲目前已经拥有超过2500万WCDMA用户,占据51%的市场份额。

3G终端的价格下降  

    以沃达丰为例,其2005年第2季度增加了110万3G用户,其中高达100万都是普通消费者。 

3G数据业务的使用开始大幅度提升 

    以H3G为例,其2004年6月数据业务占总业务的比例为15%,到年底已经达到21%。 

 3.日韩3G业务

 (1)日本是全球最早推广3G 业务的国家,也是最成功的国家。截至2005年6月份,日本3G用户已经达到3491.55万人。 

 国不仅是CDMA2000系统发展最成功的国家,而且在1XEVDO系统的发展上也领先于全世界。截至2005年6月,韩国3G用户已经达到3465.17万人。   

 日韩3G业务模式的特点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2G时代进行的市场培养、丰富的业务内容以及牢固的产业链模式是日本3G业务成功的关键。

 韩国在2G时代CDMA系统建设已经十分完善。市场与系统的平滑过渡成为韩国3G成功的关键因素,而提供的多种多样的增值服务也为韩国3G业务的推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两国的共同点就是一切从客户角度出发,从客户角度来看问题。为顾客提供廉价的3G手机和丰富的服务内容成为吸引顾客的关键。   

 三、国内行业现状

 1.固定电话用户的发展

    1~4月份,全国固定电话用户新增1050.7万户,达到.1 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新增712.9万户,达到.7万户;农村电话用户新增337.8万户,达到.4万户。无线市话用户新增 496.4万户,放号速度下降明显,用户总数达到9029.1万户,在固定电话用户中所占的比重上升到25.0%。 固定电话用户的发展如图1所示。

   2. 移动电话用户的发展

   1~4月份,全国移动电话用户新增2176.4万户,达到.2万户。移动分组数据用户新增1883.9万户,达到85.0万户。移动分组数据用户在移动电话用户中所占比重从去年底的18.0%上升到21.6%。 移动电话用户的发展如图3所示。

 3.3G对于中国电信的意义

 目前,中国电信面临的形势比较严峻:移动电话已有取代固定电话的趋势,VOIP等挤压了固网的市场空间,历史包袱沉重,将面临着国内基础电信业务对外开放。小灵通和宽带业务作为中国电信近几年的业务亮点,ARPU值也有下降的趋势。争取移动业务运营权,经营3G业务,将成为中国电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之一。   (1)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随着移动电话的蓬勃发展,中国电信的固话话务量被严重分流。小灵通和宽带业务成为近几年的利润增长点。但是宽带业务和小灵通的ARPU均有下调趋势。 3G的数据多媒体业务前景广阔,发放3G牌照,运营3G业务可以成为电信新的利润增长点之一。    (2)降低对固话业务的依赖性

 中国电信是国内最大的固话运营商,在恶略的市场竞争中, 取得运营3G业务的资格,可以减低对固话业务的依赖性. 

(3)为历史沉淀注入新活力

 在中国电信总经理王晓初提出要实现电信战略转型的环境下,3G将使电信网络从封闭走向开放,数据增值业务将与话音业务并驾齐驱,电信的产业链也将发生变化。新的业务、新的运作方式可以实现企业文化等方面的转变,在新老业务此消彼长的过程中将企业向更有利的方向调整。3G所带来的不仅是业务方面的拓展,也会牵涉到企业的其他各个方面,机遇与挑战并存。 

 4 中国电信的优势及劣势

 优势:

 庞大的固定电话/小灵通用户群。

 拥有丰富资源,不仅拥有丰富的带宽资源、互联网硬件资源,更拥有数量庞大且稳定的内容提供商资源。此外中国电信还拥有互联星空品牌的业务平台,互联星空具有对客户单点结算,屏蔽幕后内容提供商的优势,在未来的多媒体业务领域先走了一步。这些资源将可能成为3G增值业务的重要基础。其中中国电信的163和CN2 两张庞大的IP数据网,是其他任何运营商所无法比拟的。中国电信高达8000万小灵通用户是最好的3G用户储备。

 劣势:

 在开展3G业务初期,中国电信最大的劣势就在于网络规模太小。作为一个“从无到有”的小网,在与大网的互联互通和竞争中必定处于下风。

 中国电信在移动网络的运营与维护上经验严重不足,只有一些小灵通网络的经验。

 3G业务内容面广泛,需要深度加强与ISP的合作。 

 四、3G业务发展策略

    对于3G业务有很多需要我们去理解,首先要了解未来3G业务客户群的通信消费能力,了解未来3G业务客户群的需求变化,了解3G业务客户群对新业务的使用偏好。

    中国电信的3G新业务发展要从几个角度考虑,新业务的对象、不同新业务推出的时间顺序、推出的方式、新业务的盈利模式等等。因此,细分3G业务市场、提供差异化服务是必须的。 

1.业务分类

 3G业务依据不同的层次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

按照面向用户需求的业务划分

 按照面向用户需求的业务划分,可以分为以下四类业务:通信类业务、资讯类业务、娱乐类业务、互联网业务。

 由于各地的文化、需求层次不同,运营商在不同的区域内主推的业务也不尽相同,各个区域的用户对于不同的3G种类也有不同的偏好:在欧洲,通信、资讯类的业务比较受人们欢迎;在亚洲日韩地区,娱乐类的业务则更容易为用户所接受。

 ◆通信类业务

 通信类业务通常包括基础话音业务、视像业务,以及利用手机终端进行即时通信的相关业务。

 ◆基础话音业务:3G虽然以数据业务区别于现有的2G业务,但是专家们认为,传统的话音业务在3G时代还是会占有很大的比例。无论手机终端如何发展,运营商提供的数据业务有多丰富,通话毕竟是手机的基础功能,话音业务显然会在3G初期占据业务的大额比例。况且,3G时代的基本话音业务比起2G来更有价格优势,其通话质量显著提高,失真率降低,有望接近于固定电话的音质。

 ◆视像业务:视像业务是3G时代最引人关注的业务之一。通过3G终端的摄像装置以及3G网络高速的数据传输,电话两端的用户可以看见彼此的影像,从而实现对话双方的“面对面”实时交流。突破现有的“新视通”、“可见通”囿于电话线、网线的,基于无线传输的视像业务可以真正做到音频、视频的随时随地交互式交流。同时,3G的高带宽使3G终端与互联网的视频通话成为可能。互联网用户只要拥有宽带网络及计算机视频通话软件,就可以与3G用户进行网上视频通话。

 ◆资讯类业务

 由于3G网络的大容量与高速率,3G运营商所提供的资讯类业务大多摆脱了2G时代的纯文字内容,更多地是通过视频、音频来实现资讯内容的实时交互性传达。

 ◆新闻类资讯:3G服务商一般与全球著名的新闻资讯供应商合作,提供实时的新闻资讯,用户可以视像的形式接收本地及世界最新新闻,第一时间获知世界大事。 

            共2页: 上一页12下一页

 ◆财经类资讯:3G服务商面向商务人士提供亚洲、美国及欧洲的资本市场动态,全日24小时不停放送财经信息。随着传播广度的进一步扩大,运营商提供的财经服务也越来越深入。现在的3G服务不再只是单纯地提供财经资讯,更多地是针对财经消息加以分析,提供与消息相关的财经新闻和评论,辅以图表分析和投资组合,让用户在了解信息的同时,还可以得到专业理财专家的建议。

 ◆便民类资讯:用户可以在手机屏幕上获取移动银行、电话簿、交通实况、黄页、票务预订、餐馆指南、机票信息、字典服务、城镇信息、FM收音信息、烹饪查询、赛马等信息,满足日常的衣食住行等生活需要。

 ◆娱乐类业务

 与现有的手机娱乐业务多半依靠文字类的短消息传递相比,3G的娱乐类业务 “声色俱佳”。

 音乐、影视的点播业务:用户能够以2.4 Mbit/s欣赏最新的歌曲、音乐电视和电影,更可以查找喜欢的歌手,尽情点播喜欢的歌曲和电影。

 体育新闻的点播与体育赛事的精彩预告、回顾:在今年的雅典奥运会期间,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都推出了类似的服务,但是基于2.5G网络的,其话音和画面质量与3G都不可同日而语。

 图片、铃声下载:在林林总总的移动数据业务中,图片、铃声下载业务无疑是最受用户欢迎,也是运营商推出的最成功的3G增值业务。据统计,铃声、图片下载在韩国的3G服务内容中已经占到了40.1%份额。3G服务商允许用户下载MP3铃声、活动墙纸等影像;通过与世界知名杂志、网站的合作,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翻阅、下载SP提供的图片、视频短片、高清晰照片等。

 ◆互联网业务

 3G通常被认为是移动通信与互联网融合的一个典型运用。运营商在开发3G业务时,除了延续移动通信的传统业务外,也开发了与互联网有关的业务,以适应时代的要求。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电子邮件业务。通过3G网络和服务,用户不仅可以在3G手机终端撰写、收发、保存、打印电子邮件,还可以与MSN、QQ等即时通信工具融合,收发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信息。

按照和2G/2.5G业务差异划分

 按照和2G/2.5G业务差异划分,可以分为如下四类:移植型业务、增强型业务、差异型业务 、特色型业务 。

 ◆移植型业务 

 这类业务是2G或2.5G系统中已经实现的,而且在3G网络中实现起来没有差别的业务,比如短信业务、彩铃、彩信、智能网等。 

 ◆增强型业务 

 这类业务一般是目前2.5G网络中已经有的业务,但是这类业务在3G系统高速率的支持下,用户能够得到更好的体验,比如WAP、彩信、Java下载、无线上网等。 

 ◆差异型业务 

 这类业务是目前2.5G网络中不具备或很难开展的业务,但在3G系统下能流畅开展的业务,比如可视电话、流媒体业务等。 

 ◆特色型业务 

 这类业务往往是在TD-SCDMA系统中实现起来和其他标准有差异,或者其他标准完全实现不了的业务。典型的业务有TD-SCDMA系统中利用智能天线实现的单基站定位技术等。 

 2.发展过程的阶段策略

 我们把WCDMA或TD-SCDMA通信技术的产业发展过程分成三个阶段,分别是导入期、成长期和繁荣期。WCDMA或TD-SCDMA在不同的时期的发展策略是不同的。 

  导入期策略

 此阶段WCDMA或TD-SCDMA刚刚建网,需要立刻提供移植型业务和增强型业务,以适应用户的使用习惯。这一时期以语音业务为主,数据业务为辅。新网络的部署通常会带来很多新的问题,在用户能够体验3G带来新业务的同时,应保证用户无缝平滑的过渡到3G网络中,尽量不降低用户的满意度。 

 (2)成长期策略 

 此阶段需要在满足用户基本需求的情况下,不断完善和优化WCDMA或TD-SCDMA网络,大力开展差异型业务,以吸引用户,提高用户黏性和ARPU。这一时期是语音业务和数据业务并重发展的阶段。此时可以拓展特色型业务,增加差异化竞争手段。 

 (3)繁荣期策略 

 此阶段的网络已经比较完善,可以引入IMS多媒体子系统,逐步将业务融合到IMS系统中,利用IMS系统的特性来开展业务。此时业务将以数据为主,语音为辅。并且VoIP技术将逐渐替代原有电路域语音技术,向全IP的融合网络演进。 

  3.3G业务用户的划分

(1)低端用户

  用户特点

     数量大,ARPU值低。

  业务推广策略

   传统通信功能,采用低资费策略,基本功能业务加少量新3G业务打包策略。

   低端用户使用的业务主要为普通电话、短信、彩信彩铃等业务。虽然低端用户的ARPU值较低,但从用户的绝对数量来看,这部分的用户才是运营商主流客户。截至2006年6月,中国电信现有的小灵通用户已经突破8000万,这个庞大的用户群是中国电信天然的低端用户群资源。这部分用户虽然需求少,要求低,只需要廉价且基本的通信能力,但如果充分利用现有中国电信多网捆绑套餐优势(固网,宽带,小灵通,3G),在制定新资费套餐时充分考虑低端用户考虑最多的性价比,使原有小灵通用户发展为3G用户将是顺理成章的事。此外加入一些3G新的多媒体业务,使用户能够感受3G带来的全新感受,将会更好的推动原小灵通用户接受3G的进程。

 (2)中端用户

 用户特点

 消费能力较高,ARPU值较大。

 业务推广策略

 时尚类业务,如可视通话、手机电视、高速上网(无线上网卡)、网络游戏、手机银行、FTP下载等业务的定制。根据中端用户群的细分,可以对以上业务进行交叉打包,尽量加大不同业务套餐之间功能上和资费上的差异,拉开距离,为用户提供多种选择。

 中端用户群通常是城市中的白领阶层,他们的收入水平较高,对时尚新鲜的事务接受能力强,对通信功能的需求也是五花八门,想象力丰富。对这群用户来讲,吸引他们的不是低资费,而是够时尚、够炫、有特色的功能。以下这些3G业务是现有3G业务中相对杀手级的业务,也是在国外最有市场的业务。对这些业务进行交叉打包并制定科学的资费,既能充分的吸引到中端用户群,又能得到相对更高的ARPU值。

 可视通话:图象显示完成情侣、朋友、出差的想念。

 手机电视:IPTV,像电视一样完成30多个频道的接收,同时可以再线点播放电影,384K的带宽完全可以满足电视、电影的流畅播放。

 高速上网:通过HTTP完成一些网站的浏览,需要终端和发送端切块显示信息内容。(建议手机屏幕大0*480),像8848商务网站、卓越、当当,正是中端用户经常去的网站,可以通过手机支付,送货上门。

 手机银行:通过手机完成银行卡的查询、转帐、交费、支付功能。

 网络游戏:虚拟的网络游戏,RPG类(受于终端的,不可能做到很强大,但需要益智,人们在虚拟世界中的交流)。

 FTP下载类:下载各种FLASH(搞笑)、短片、MPG4电影、JAVA游戏(受到手机终端的,主要是存储空间的,但是现在终端设备的不断发展,这将不会成为一个瓶颈)。

 位置服务: 2G/2.5G网络就提供用户定位的功能,但鉴于技术的局限性(存在定位过粗或经常无法定位的问题),该业务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而3G采用微蜂窝技术可以定位的更准确。此外结合3G的高带宽,还可以基于位置信息提供更多个性化的业务。

 (3)高端用户

 用户特点

 都市贵族, 喜欢最时尚、最先进、最能体现自身品味及生活品质的用户,消费能力极高,通常不考虑通信费用支出的多少。他们要的服务代表着奢华,地位和与众不同。

 业务推广策略

 高端用户是社会的精英,财富和地位的化身。他们代表着最高的生活标准,所以他们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非常强,他们的一言一行对普通大众具有导向性。对屈指可数的高端用户,应提高全方位、全享受、全智能化的平台和单独的客服VIP平台。区别于中端用户和低端用户,除了要为高端用户开放所有的3G业务外,还应在其他各方面提高高端用户套餐的附加值。例如可以联合各企业在交通、金融、生活、餐饮、文化、艺术各领域为高端用户争取方方面面的优惠及特殊服务,如提供机场VIP通道及休息室服务等。对高端用户服务的目标应该是用户想到的,电信都能提供,用户想不到的,电信也能提供。

 (4) 行业用户

 用户特点

  业务需求跟用户行业相关。

 业务推广策略

 针对不同的行业定制不同业务内容的专用手机,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进行业务处理。针对不同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如电信内部、UPS、EMS特快专递等。

 主要向厂家定制专用PDA手机,具有GPS定位、大屏幕、高内存、硬盘、基于WINDOWSCE的手机。

 中国电信已经转型为综合业务信息提供商,通过了解自己已掌握大客户的信息和需求,完全可以利用中国已有的固定电话、宽带和将来的无线网络手机资源,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应用。利用手机、单位的服务器编写用于手机和服务器上的应用软件,并通过无线信道进行公司内部的VPN应用。

 例如:(中国电信)公众客户部,社区客户经理,每天早上要去单位领取故障单,然后到自己管辖的3000户社区去处理用户故障。当有新单的时候,只有通过短信不停地发送给社区经理,并不了解社区经理的工作进度。如果将来用了基于PDA手机和单位故障排单系统开放的应用软件,通过PDA手机与单位服务器组成的VPN网络交互,作为故障受理中心的派单。人员可以实时了解到客户经理的故障处理进度和不同的客户的处理时限是否超时,如果故障处理较快,可以继续派单,或者通过系统查询出空闲的客户经理继续派单。对于重要客户故障,还可以通过PDA手机的位置区信息查询离重要客户最近的客户经理,通知其进行处理,还可以通过手机召开多方视频会议。

 这样的系统可以适应很多不同行业,像电力、有线电视、快递公司等。

 五、总结

  与2G移动运营商不同的是,国内固网运营商的3G策略将以语言业务作为3G先驱,随后才将数据业务作为提升ARPU值和客户忠诚度的重要手段。目前,中国电信拥有厐大的住宅客户、小灵通客户和企业大客户,3G话音业务将首先在这三类优良资源中进行推广。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中国电信将充分利用固网和互联网宽带资源,将固定/移动间的有效融合作为3G应用的切入点,争取在移动数据领域获取新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段晓明,基于现有GSM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核心网络的研究,移动通信,2000(2):27-30 【2】 谈振辉,韩晓斌等.IMT-2000的网络结构相关规定及关键技术,电信科学,1998(10):7~11. 【3】 顾琰,孙峻岭,沈连丰.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及其关键技术,通讯世界,1998(11):31~33. 【4】  艾瑞市场咨询报告

            共2页: 上一页12下一页

<>

1.绪论

1.1研究背景

网络被认为是互联网发展的第三阶段。网络的设计和实施能够带来切身实际的利益,城域网、企业网、局域网、家庭网和个人网络都是网络发展的体现。网络发明的初衷并不仅仅是表现在它的规模上,而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消除资源访问的壁垒,让生活更加方便、快捷、高效。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在应用方面也体现出了很大的潜力,能够共享和调度成千上万的计算设备协同并发工作,能汇聚数百万计的信息资源加以归类、分析和发布,还可以让世界每一个角落的人们实时沟通交流。在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里,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大量的、复杂的信息交流显得由为重要。随着电子科技的高速发展,那些如何复杂大量的信息,通过网络技术帮助下,就可以轻而易举的从某一地方传送到另一地方,而且简单、快速、准确,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而在现代企业中,网络技术在管理中的应用,已显得举足轻重。随着企业信息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计算机在企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企业对计算机的依赖越来越强。随着网络应用的日益丰富以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网络依赖的日渐紧密,那么对于网络吞吐量,网络延时,网络链路的稳定性以及网络服务的多样性就会产生新的要求,同时也希望网络应用的花销能更加低廉,这样针对电信网络运营商所提供的服务将会产生巨大的挑战,本实时通信系统的成功应用将会给运营商们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稳定,并且低廉的网络运营成本,本实时通信系统帮助企业实现巨大的商业价值的同时也为用户带来的更加高效,快速,稳定并且廉价的网络服务资源。

1.2 选题理论

1.2.1 需求分析方法

在软件的设计和开发过程中,需求分析是一个重要的阶段,是项目开发的基本要素,是项目实现和实行的关键。软件工程的需求分析指的是了解用户需求,在软件的功能上和客户沟通并且达成一致,评估软件的风险系数和项目需要付出的代价,最终形成一个完善设计实现的复杂过程。目前比较流行的软件需求分析方法有:结构化分析方法和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

1. 结构化分析

结构化分析方法给出一组帮助系统分析人员产生功能规约的原理与技术。它一般利用图形表达用户需求,使用的手段主要有数据流图、数据字典、结构化语言、判定表以及判定树等。结构化分析的步骤如下:①分析当前的情况,做出反映当前物理模型的 DFD;②推导出等价的逻辑模型的 DFD;③设计新的逻辑系统,生成数据字典和基元描述;④建立人机接口,提出可供选择的目标系统物理模型的 DFD;⑤确定各种方案的成本和风险等级,据此对各种方案进行分析;⑥选择一种方案;⑦建立完整的需求规约。

2. 面向对象分析

面向对象是在结构化设计方法出现很多问题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从结构化设计的方法中,我们不难发现,结构化设计方法求解问题的基本策略是从功能的角度审视问题域。它将应用程序看成实现某些特定任务的功能模块,其中子过程是实现某项具体操作的底层功能模块。在每个功能模块中,用数据结构描述待处理数据的组织形式,用算法描述具体的操作过程。面对日趋复杂的应用系统,这种开发思路逐渐暴露了一些弱点。那么面向对象的分析首先根据客户需求抽象出业务对象;然后对需求进行合理分层,构建相对的业务模块;之后设计业务逻辑,利用多态、继承、封装、抽象的编程思想,实现业务需求;最后通过整合各模块,达到高内聚、低耦合的效果,从而满足客户要求。

1.4.2 系统开发设计方法

软件的开发设计模型是将软件开发的整个过程、事件以及任务提取汇总而成的结构化框架。软件的开发包括了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实现以及单元、系统测试等阶段,有时也会有一部分的后期维护阶段。 软件的开发设计模型能够更加清晰、直观地反应出软件设计开发的全部过程,明确定义了开发过程中所需要完成的事件和任务。常见的软件设计模型有:边做边改模型、瀑布模型、原型模型、增量模型、螺旋模型、演化模型、喷泉模型、智能模型、混合模型等,下面将列举并介绍其中比较常用的两种模型。

第 2 章 实时通信系统的需求分析

2.1 客户业务需求分析

网络如今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个人娱乐还是工作拓展,以及将来的智能生活和办公需求,都需要网络的承载,随着网络应用发展的突飞猛进,人们对网络的承载能力,业务种类的多样性,以及网络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本通信系统针对自己的核心客户需求给出了不同的定制方案,本文针对各大客户的共同需求,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网络带宽方面,要求核心网单口接入全面铺设 10Gbps 端口,最大单机承载达到 960Gbps。

2. 服务多样性方面,要求全面支持 IEEE 802.1q,802.1p,802.1ad 等全业务承载,对于多用户网桥要求支持基于虚拟专用局域网业务建连,对于核心网要求采用MPLS方式承载接入。

3. 网络稳定性方面,要求支持多链路,多接点通信保护,倒换时间不超过 50ms,核心网保护需要支持 BFD,FRR 两种工作模式。

4. 链路维护方面,要求支持 ITU-T Y.1731 的链路检测和诊断。

5. 网络运营质量和分级管理方面,要求支持层次化业务分级和管理。

6. 网管方面:需要提供图形化管理界面,需要具备跨厂商设备识别管理能力,动态路由计算能力,多业务配置管理能力。

2.2 网络拓扑和设备需求分析

通过对客户现网运营拓扑的分析,本系统给出了适用的各种网络需求拓扑以及相应的设备安排。本系统的网络拓扑中需要包含一个 MPLS 核心域和多个以太网交换边缘域,称之为标准域。

第3章 实时通信系统的详细设计..................... 24-44

3.1 基于单点直通业务的模块功能设计 ...................24-34

3.2 基于多点桥接业务的模块功能设计................... 34-44

第4章 实时通信系统相关功能的实现................... 44-60

4.1 协议转换模块的实现................... 45-54

4.2 业务承载模块相关功能的实现................... 54-60

共2页: 上一页12下一页

第5章 实时通信系统测试................... 60-65

5.1 端到端系统测试................... 60-62

5.1.1 链路保护业务承载测试 ...................60

5.1.2 节点保护业务承载测试 ...................60-61

5.1.3 多节点保护业务承载测试................... 61-62

5.2 基于 RFC 2544 网络设备互联基准...................62-65

5.2.1 吞吐量测试................... 62-63

5.2.2 丢包率测试................... 63

5.2.3 延时测试................... 63-

5.2.4 背靠背测试................... -65

结论

该项目历时两年,本人参与了全部的客户需求分析,设计,系统实现以及现网试运营测试,本实时通信系统为公司签下了多家著名网络服务提供商的现网布局订单,并且成功在现网当中运行,从客户的反馈方面,无论是现网容量的提升,多业务的承载,灵活的 Qos 服务还是高质量的网络稳定性,都得到了客户的肯定,运营商们通过本系统提供的高质量网络服务,赢得了更多的用户,在商业上也获得了更大的盈利,同时对网络用户而言,网络质量更加稳定,网络带宽更加宽阔,同时价格也更加低廉。通过该项目的设计与实现,本人对以太网通信技术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最重要的是通过这个项目的实施,能够对现网运营方面有一个整体了解,对客户的真实需求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在项目中取得的这些宝贵经验无论是在今后的工作和研究方面都是很重要的帮助和财富。随着语音市场的饱和以及语音业务每用户平均收入的下降,运营商的利润增长面临挑战。多业务提供商向 IP/Ethernet 平台转移,不仅能开发更有价值的个性化多媒体业务,还能有效降低成本。多业务提供商正在寻找能够支持从 2G 向 3G 和宽带无线接入平滑演进的传输解决方案。同时,他们希望能在网络规模不断增大的情况下有效地控制运营成本,于是他们纷纷考虑建设自己的下一代移动承载网。对于我们设备服务供应商来说,希望能够给移动运营商们提供支持多种业务的接入承载层网络,这同时也是本人下一个阶段的工作重点,中国电信运营商重组后,三大全业务经营商要经营固网宽带业务,营移动业务。但原本地传输网存在一系列的不足,必须对传输网尤其是网络融合方案进行深入研究。全业务所承载的主要业务包括传统的语音及其增值业务、宽带数据承载及接入业务、行业和企业大客户 VPN 专线业务、移动语音和移动数据及其增值业务等;——传统语音及其增值业务对于传统的固网运营商来说,接入网和交换机模块均是通过传输网进行承载。

基于语音的智能网业务及彩铃、一号通等业务包括信令网的承载也对传输网电路也存在一定的需求。各运营商还建设了比例不多基于 NGN 的 MSAG 和 MSAN 软交换接入网关系统,也是承载在接入传输网的 MSTP 上,语音业务占原固网运营商传输网络整体负荷的需求的 35%左右。——宽带数据承载及接入业务固网运营商 IP 城域网的核心层至汇聚层基本上均承载于光纤或波分系统上,对于传输网的核心层压力较小,但是城乡结合部、郊区、乡镇和部分农村所存在的宽带接入需求,如 ADSL、ADSL2+、LAN 及部分宽带接入专线,这些业务承载在传输网的汇聚层和接入层的 MSTP 上,每用户带宽需求在 1~4M 之间,随着宽带用户和宽带用户带宽需求的不断增加,传输接入网的电路容量日益成为发展瓶颈,宽带数据接入业务需求占原固网运营商传输网接入环整体负荷的 55%左右。——大客户专线接入业务大客户专线业务发展的初期,大量采用 PDH 和集中式 PDH 进行组网,随着传输设备的不断发展,小型化、微型化的传输设备日益完善,部分城市的本地网已经大规模采用微型和小型传输设备接入大客户专线,对于业务安全性需求不大的部分用户,这些业务量部分转移到基于数据网的 MPLS VPN 网络上。大客户专线接入业务占本接入传输网容量的 10%左右;——移动语音和数据业务随着电信重组后三大全业务运营商的成立,传输网需要为原有 2G 及建设中的 3G的网络中提供移动话音和数据通信服务,包括核心网和接入网。这些业务需求如果不考虑运营商重组,则需要 100%完全承载在原移动运营商的传输网上。全业务本地传输网的传统语音业务、移动语音业务和各类数据业务的基石,网络中各种数据业务发展迅速,如何快速接入多种业务,充分利用现有传输网络的带宽开展业务,是全业务运营商在竞争中赢得主动的关键。随着传输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组网技术也将不断演进,本地传输网将必然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Kodialam, M;Lakshman T. Dynamic routing of bandwidth guaranteed tunnels withrestoration[J].

[2] Jasperneite J;Neumann P;Theis M Deterministic. Real-time Communication withSwitched Ethernet [J]. 2002.

[3] Wilwert C; Rondeau 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n Switched Ethernet Architectures[J].

[4] 李朝举. Internet 核心网络的实现方法[J] 2000(03).

[5] 敖志刚.《万兆以太网及其实用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7.

[6] N.N. TechFest Ethernet Technical Summary-Ethernet Media Access Control[J]. 1999.

[7] Chris.Cole;John.D'.Ambrosia;Chris.DiMinico.The Next Generation of Ethernet [OL].

[8] DANIE O A. MPLS and traffic engineering in IP networks [J] 1999(12)

[9] Rosen E;VISWANATHAN A;CALLON R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 architecture2001

[10] Anderson L, DOOLAN P, FELDMAN N. LDP specification 2001.

<>

1.绪论

1.1研究背景

网络被认为是互联网发展的第三阶段。网络的设计和实施能够带来切身实际的利益,城域网、企业网、局域网、家庭网和个人网络都是网络发展的体现。网络发明的初衷并不仅仅是表现在它的规模上,而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消除资源访问的壁垒,让生活更加方便、快捷、高效。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在应用方面也体现出了很大的潜力,能够共享和调度成千上万的计算设备协同并发工作,能汇聚数百万计的信息资源加以归类、分析和发布,还可以让世界每一个角落的人们实时沟通交流。在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里,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大量的、复杂的信息交流显得由为重要。随着电子科技的高速发展,那些如何复杂大量的信息,通过网络技术帮助下,就可以轻而易举的从某一地方传送到另一地方,而且简单、快速、准确,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而在现代企业中,网络技术在管理中的应用,已显得举足轻重。随着企业信息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计算机在企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企业对计算机的依赖越来越强。随着网络应用的日益丰富以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网络依赖的日渐紧密,那么对于网络吞吐量,网络延时,网络链路的稳定性以及网络服务的多样性就会产生新的要求,同时也希望网络应用的花销能更加低廉,这样针对电信网络运营商所提供的服务将会产生巨大的挑战,本实时通信系统的成功应用将会给运营商们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稳定,并且低廉的网络运营成本,本实时通信系统帮助企业实现巨大的商业价值的同时也为用户带来的更加高效,快速,稳定并且廉价的网络服务资源。

1.2 选题理论

1.2.1 需求分析方法

在软件的设计和开发过程中,需求分析是一个重要的阶段,是项目开发的基本要素,是项目实现和实行的关键。软件工程的需求分析指的是了解用户需求,在软件的功能上和客户沟通并且达成一致,评估软件的风险系数和项目需要付出的代价,最终形成一个完善设计实现的复杂过程。目前比较流行的软件需求分析方法有:结构化分析方法和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

1. 结构化分析

结构化分析方法给出一组帮助系统分析人员产生功能规约的原理与技术。它一般利用图形表达用户需求,使用的手段主要有数据流图、数据字典、结构化语言、判定表以及判定树等。结构化分析的步骤如下:①分析当前的情况,做出反映当前物理模型的 DFD;②推导出等价的逻辑模型的 DFD;③设计新的逻辑系统,生成数据字典和基元描述;④建立人机接口,提出可供选择的目标系统物理模型的 DFD;⑤确定各种方案的成本和风险等级,据此对各种方案进行分析;⑥选择一种方案;⑦建立完整的需求规约。

2. 面向对象分析

面向对象是在结构化设计方法出现很多问题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从结构化设计的方法中,我们不难发现,结构化设计方法求解问题的基本策略是从功能的角度审视问题域。它将应用程序看成实现某些特定任务的功能模块,其中子过程是实现某项具体操作的底层功能模块。在每个功能模块中,用数据结构描述待处理数据的组织形式,用算法描述具体的操作过程。面对日趋复杂的应用系统,这种开发思路逐渐暴露了一些弱点。那么面向对象的分析首先根据客户需求抽象出业务对象;然后对需求进行合理分层,构建相对的业务模块;之后设计业务逻辑,利用多态、继承、封装、抽象的编程思想,实现业务需求;最后通过整合各模块,达到高内聚、低耦合的效果,从而满足客户要求。

1.4.2 系统开发设计方法

软件的开发设计模型是将软件开发的整个过程、事件以及任务提取汇总而成的结构化框架。软件的开发包括了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实现以及单元、系统测试等阶段,有时也会有一部分的后期维护阶段。 软件的开发设计模型能够更加清晰、直观地反应出软件设计开发的全部过程,明确定义了开发过程中所需要完成的事件和任务。常见的软件设计模型有:边做边改模型、瀑布模型、原型模型、增量模型、螺旋模型、演化模型、喷泉模型、智能模型、混合模型等,下面将列举并介绍其中比较常用的两种模型。

第 2 章 实时通信系统的需求分析

2.1 客户业务需求分析

网络如今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个人娱乐还是工作拓展,以及将来的智能生活和办公需求,都需要网络的承载,随着网络应用发展的突飞猛进,人们对网络的承载能力,业务种类的多样性,以及网络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本通信系统针对自己的核心客户需求给出了不同的定制方案,本文针对各大客户的共同需求,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网络带宽方面,要求核心网单口接入全面铺设 10Gbps 端口,最大单机承载达到 960Gbps。

2. 服务多样性方面,要求全面支持 IEEE 802.1q,802.1p,802.1ad 等全业务承载,对于多用户网桥要求支持基于虚拟专用局域网业务建连,对于核心网要求采用MPLS方式承载接入。

3. 网络稳定性方面,要求支持多链路,多接点通信保护,倒换时间不超过 50ms,核心网保护需要支持 BFD,FRR 两种工作模式。

4. 链路维护方面,要求支持 ITU-T Y.1731 的链路检测和诊断。

5. 网络运营质量和分级管理方面,要求支持层次化业务分级和管理。

6. 网管方面:需要提供图形化管理界面,需要具备跨厂商设备识别管理能力,动态路由计算能力,多业务配置管理能力。

2.2 网络拓扑和设备需求分析

通过对客户现网运营拓扑的分析,本系统给出了适用的各种网络需求拓扑以及相应的设备安排。本系统的网络拓扑中需要包含一个 MPLS 核心域和多个以太网交换边缘域,称之为标准域。

第3章 实时通信系统的详细设计..................... 24-44

3.1 基于单点直通业务的模块功能设计 ...................24-34

3.2 基于多点桥接业务的模块功能设计................... 34-44

第4章 实时通信系统相关功能的实现................... 44-60

4.1 协议转换模块的实现................... 45-54

4.2 业务承载模块相关功能的实现................... 54-60

共2页: 上一页12下一页

第5章 实时通信系统测试................... 60-65

5.1 端到端系统测试................... 60-62

5.1.1 链路保护业务承载测试 ...................60

5.1.2 节点保护业务承载测试 ...................60-61

5.1.3 多节点保护业务承载测试................... 61-62

5.2 基于 RFC 2544 网络设备互联基准...................62-65

5.2.1 吞吐量测试................... 62-63

5.2.2 丢包率测试................... 63

5.2.3 延时测试................... 63-

5.2.4 背靠背测试................... -65

结论

该项目历时两年,本人参与了全部的客户需求分析,设计,系统实现以及现网试运营测试,本实时通信系统为公司签下了多家著名网络服务提供商的现网布局订单,并且成功在现网当中运行,从客户的反馈方面,无论是现网容量的提升,多业务的承载,灵活的 Qos 服务还是高质量的网络稳定性,都得到了客户的肯定,运营商们通过本系统提供的高质量网络服务,赢得了更多的用户,在商业上也获得了更大的盈利,同时对网络用户而言,网络质量更加稳定,网络带宽更加宽阔,同时价格也更加低廉。通过该项目的设计与实现,本人对以太网通信技术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最重要的是通过这个项目的实施,能够对现网运营方面有一个整体了解,对客户的真实需求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在项目中取得的这些宝贵经验无论是在今后的工作和研究方面都是很重要的帮助和财富。随着语音市场的饱和以及语音业务每用户平均收入的下降,运营商的利润增长面临挑战。多业务提供商向 IP/Ethernet 平台转移,不仅能开发更有价值的个性化多媒体业务,还能有效降低成本。多业务提供商正在寻找能够支持从 2G 向 3G 和宽带无线接入平滑演进的传输解决方案。同时,他们希望能在网络规模不断增大的情况下有效地控制运营成本,于是他们纷纷考虑建设自己的下一代移动承载网。对于我们设备服务供应商来说,希望能够给移动运营商们提供支持多种业务的接入承载层网络,这同时也是本人下一个阶段的工作重点,中国电信运营商重组后,三大全业务经营商要经营固网宽带业务,营移动业务。但原本地传输网存在一系列的不足,必须对传输网尤其是网络融合方案进行深入研究。全业务所承载的主要业务包括传统的语音及其增值业务、宽带数据承载及接入业务、行业和企业大客户 VPN 专线业务、移动语音和移动数据及其增值业务等;——传统语音及其增值业务对于传统的固网运营商来说,接入网和交换机模块均是通过传输网进行承载。

基于语音的智能网业务及彩铃、一号通等业务包括信令网的承载也对传输网电路也存在一定的需求。各运营商还建设了比例不多基于 NGN 的 MSAG 和 MSAN 软交换接入网关系统,也是承载在接入传输网的 MSTP 上,语音业务占原固网运营商传输网络整体负荷的需求的 35%左右。——宽带数据承载及接入业务固网运营商 IP 城域网的核心层至汇聚层基本上均承载于光纤或波分系统上,对于传输网的核心层压力较小,但是城乡结合部、郊区、乡镇和部分农村所存在的宽带接入需求,如 ADSL、ADSL2+、LAN 及部分宽带接入专线,这些业务承载在传输网的汇聚层和接入层的 MSTP 上,每用户带宽需求在 1~4M 之间,随着宽带用户和宽带用户带宽需求的不断增加,传输接入网的电路容量日益成为发展瓶颈,宽带数据接入业务需求占原固网运营商传输网接入环整体负荷的 55%左右。——大客户专线接入业务大客户专线业务发展的初期,大量采用 PDH 和集中式 PDH 进行组网,随着传输设备的不断发展,小型化、微型化的传输设备日益完善,部分城市的本地网已经大规模采用微型和小型传输设备接入大客户专线,对于业务安全性需求不大的部分用户,这些业务量部分转移到基于数据网的 MPLS VPN 网络上。大客户专线接入业务占本接入传输网容量的 10%左右;——移动语音和数据业务随着电信重组后三大全业务运营商的成立,传输网需要为原有 2G 及建设中的 3G的网络中提供移动话音和数据通信服务,包括核心网和接入网。这些业务需求如果不考虑运营商重组,则需要 100%完全承载在原移动运营商的传输网上。全业务本地传输网的传统语音业务、移动语音业务和各类数据业务的基石,网络中各种数据业务发展迅速,如何快速接入多种业务,充分利用现有传输网络的带宽开展业务,是全业务运营商在竞争中赢得主动的关键。随着传输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组网技术也将不断演进,本地传输网将必然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Kodialam, M;Lakshman T. Dynamic routing of bandwidth guaranteed tunnels withrestoration[J].

[2] Jasperneite J;Neumann P;Theis M Deterministic. Real-time Communication withSwitched Ethernet [J]. 2002.

[3] Wilwert C; Rondeau 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n Switched Ethernet Architectures[J].

[4] 李朝举. Internet 核心网络的实现方法[J] 2000(03).

[5] 敖志刚.《万兆以太网及其实用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7.

[6] N.N. TechFest Ethernet Technical Summary-Ethernet Media Access Control[J]. 1999.

[7] Chris.Cole;John.D'.Ambrosia;Chris.DiMinico.The Next Generation of Ethernet [OL].

[8] DANIE O A. MPLS and traffic engineering in IP networks [J] 1999(12)

[9] Rosen E;VISWANATHAN A;CALLON R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 architecture2001

[10] Anderson L, DOOLAN P, FELDMAN N. LDP specification 2001.

<>

1.绪论

1.1研究背景

网络被认为是互联网发展的第三阶段。网络的设计和实施能够带来切身实际的利益,城域网、企业网、局域网、家庭网和个人网络都是网络发展的体现。网络发明的初衷并不仅仅是表现在它的规模上,而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消除资源访问的壁垒,让生活更加方便、快捷、高效。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在应用方面也体现出了很大的潜力,能够共享和调度成千上万的计算设备协同并发工作,能汇聚数百万计的信息资源加以归类、分析和发布,还可以让世界每一个角落的人们实时沟通交流。在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里,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大量的、复杂的信息交流显得由为重要。随着电子科技的高速发展,那些如何复杂大量的信息,通过网络技术帮助下,就可以轻而易举的从某一地方传送到另一地方,而且简单、快速、准确,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而在现代企业中,网络技术在管理中的应用,已显得举足轻重。随着企业信息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计算机在企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企业对计算机的依赖越来越强。随着网络应用的日益丰富以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网络依赖的日渐紧密,那么对于网络吞吐量,网络延时,网络链路的稳定性以及网络服务的多样性就会产生新的要求,同时也希望网络应用的花销能更加低廉,这样针对电信网络运营商所提供的服务将会产生巨大的挑战,本实时通信系统的成功应用将会给运营商们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稳定,并且低廉的网络运营成本,本实时通信系统帮助企业实现巨大的商业价值的同时也为用户带来的更加高效,快速,稳定并且廉价的网络服务资源。

1.2 选题理论

1.2.1 需求分析方法

在软件的设计和开发过程中,需求分析是一个重要的阶段,是项目开发的基本要素,是项目实现和实行的关键。软件工程的需求分析指的是了解用户需求,在软件的功能上和客户沟通并且达成一致,评估软件的风险系数和项目需要付出的代价,最终形成一个完善设计实现的复杂过程。目前比较流行的软件需求分析方法有:结构化分析方法和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

1. 结构化分析

结构化分析方法给出一组帮助系统分析人员产生功能规约的原理与技术。它一般利用图形表达用户需求,使用的手段主要有数据流图、数据字典、结构化语言、判定表以及判定树等。结构化分析的步骤如下:①分析当前的情况,做出反映当前物理模型的 DFD;②推导出等价的逻辑模型的 DFD;③设计新的逻辑系统,生成数据字典和基元描述;④建立人机接口,提出可供选择的目标系统物理模型的 DFD;⑤确定各种方案的成本和风险等级,据此对各种方案进行分析;⑥选择一种方案;⑦建立完整的需求规约。

2. 面向对象分析

面向对象是在结构化设计方法出现很多问题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从结构化设计的方法中,我们不难发现,结构化设计方法求解问题的基本策略是从功能的角度审视问题域。它将应用程序看成实现某些特定任务的功能模块,其中子过程是实现某项具体操作的底层功能模块。在每个功能模块中,用数据结构描述待处理数据的组织形式,用算法描述具体的操作过程。面对日趋复杂的应用系统,这种开发思路逐渐暴露了一些弱点。那么面向对象的分析首先根据客户需求抽象出业务对象;然后对需求进行合理分层,构建相对的业务模块;之后设计业务逻辑,利用多态、继承、封装、抽象的编程思想,实现业务需求;最后通过整合各模块,达到高内聚、低耦合的效果,从而满足客户要求。

1.4.2 系统开发设计方法

软件的开发设计模型是将软件开发的整个过程、事件以及任务提取汇总而成的结构化框架。软件的开发包括了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实现以及单元、系统测试等阶段,有时也会有一部分的后期维护阶段。 软件的开发设计模型能够更加清晰、直观地反应出软件设计开发的全部过程,明确定义了开发过程中所需要完成的事件和任务。常见的软件设计模型有:边做边改模型、瀑布模型、原型模型、增量模型、螺旋模型、演化模型、喷泉模型、智能模型、混合模型等,下面将列举并介绍其中比较常用的两种模型。

第 2 章 实时通信系统的需求分析

2.1 客户业务需求分析

网络如今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个人娱乐还是工作拓展,以及将来的智能生活和办公需求,都需要网络的承载,随着网络应用发展的突飞猛进,人们对网络的承载能力,业务种类的多样性,以及网络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本通信系统针对自己的核心客户需求给出了不同的定制方案,本文针对各大客户的共同需求,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网络带宽方面,要求核心网单口接入全面铺设 10Gbps 端口,最大单机承载达到 960Gbps。

2. 服务多样性方面,要求全面支持 IEEE 802.1q,802.1p,802.1ad 等全业务承载,对于多用户网桥要求支持基于虚拟专用局域网业务建连,对于核心网要求采用MPLS方式承载接入。

3. 网络稳定性方面,要求支持多链路,多接点通信保护,倒换时间不超过 50ms,核心网保护需要支持 BFD,FRR 两种工作模式。

4. 链路维护方面,要求支持 ITU-T Y.1731 的链路检测和诊断。

5. 网络运营质量和分级管理方面,要求支持层次化业务分级和管理。

6. 网管方面:需要提供图形化管理界面,需要具备跨厂商设备识别管理能力,动态路由计算能力,多业务配置管理能力。

2.2 网络拓扑和设备需求分析

通过对客户现网运营拓扑的分析,本系统给出了适用的各种网络需求拓扑以及相应的设备安排。本系统的网络拓扑中需要包含一个 MPLS 核心域和多个以太网交换边缘域,称之为标准域。

第3章 实时通信系统的详细设计..................... 24-44

3.1 基于单点直通业务的模块功能设计 ...................24-34

3.2 基于多点桥接业务的模块功能设计................... 34-44

第4章 实时通信系统相关功能的实现................... 44-60

4.1 协议转换模块的实现................... 45-54

4.2 业务承载模块相关功能的实现................... 54-60

共2页: 上一页12下一页

第5章 实时通信系统测试................... 60-65

5.1 端到端系统测试................... 60-62

5.1.1 链路保护业务承载测试 ...................60

5.1.2 节点保护业务承载测试 ...................60-61

5.1.3 多节点保护业务承载测试................... 61-62

5.2 基于 RFC 2544 网络设备互联基准...................62-65

5.2.1 吞吐量测试................... 62-63

5.2.2 丢包率测试................... 63

5.2.3 延时测试................... 63-

5.2.4 背靠背测试................... -65

结论

该项目历时两年,本人参与了全部的客户需求分析,设计,系统实现以及现网试运营测试,本实时通信系统为公司签下了多家著名网络服务提供商的现网布局订单,并且成功在现网当中运行,从客户的反馈方面,无论是现网容量的提升,多业务的承载,灵活的 Qos 服务还是高质量的网络稳定性,都得到了客户的肯定,运营商们通过本系统提供的高质量网络服务,赢得了更多的用户,在商业上也获得了更大的盈利,同时对网络用户而言,网络质量更加稳定,网络带宽更加宽阔,同时价格也更加低廉。通过该项目的设计与实现,本人对以太网通信技术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最重要的是通过这个项目的实施,能够对现网运营方面有一个整体了解,对客户的真实需求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在项目中取得的这些宝贵经验无论是在今后的工作和研究方面都是很重要的帮助和财富。随着语音市场的饱和以及语音业务每用户平均收入的下降,运营商的利润增长面临挑战。多业务提供商向 IP/Ethernet 平台转移,不仅能开发更有价值的个性化多媒体业务,还能有效降低成本。多业务提供商正在寻找能够支持从 2G 向 3G 和宽带无线接入平滑演进的传输解决方案。同时,他们希望能在网络规模不断增大的情况下有效地控制运营成本,于是他们纷纷考虑建设自己的下一代移动承载网。对于我们设备服务供应商来说,希望能够给移动运营商们提供支持多种业务的接入承载层网络,这同时也是本人下一个阶段的工作重点,中国电信运营商重组后,三大全业务经营商要经营固网宽带业务,营移动业务。但原本地传输网存在一系列的不足,必须对传输网尤其是网络融合方案进行深入研究。全业务所承载的主要业务包括传统的语音及其增值业务、宽带数据承载及接入业务、行业和企业大客户 VPN 专线业务、移动语音和移动数据及其增值业务等;——传统语音及其增值业务对于传统的固网运营商来说,接入网和交换机模块均是通过传输网进行承载。

基于语音的智能网业务及彩铃、一号通等业务包括信令网的承载也对传输网电路也存在一定的需求。各运营商还建设了比例不多基于 NGN 的 MSAG 和 MSAN 软交换接入网关系统,也是承载在接入传输网的 MSTP 上,语音业务占原固网运营商传输网络整体负荷的需求的 35%左右。——宽带数据承载及接入业务固网运营商 IP 城域网的核心层至汇聚层基本上均承载于光纤或波分系统上,对于传输网的核心层压力较小,但是城乡结合部、郊区、乡镇和部分农村所存在的宽带接入需求,如 ADSL、ADSL2+、LAN 及部分宽带接入专线,这些业务承载在传输网的汇聚层和接入层的 MSTP 上,每用户带宽需求在 1~4M 之间,随着宽带用户和宽带用户带宽需求的不断增加,传输接入网的电路容量日益成为发展瓶颈,宽带数据接入业务需求占原固网运营商传输网接入环整体负荷的 55%左右。——大客户专线接入业务大客户专线业务发展的初期,大量采用 PDH 和集中式 PDH 进行组网,随着传输设备的不断发展,小型化、微型化的传输设备日益完善,部分城市的本地网已经大规模采用微型和小型传输设备接入大客户专线,对于业务安全性需求不大的部分用户,这些业务量部分转移到基于数据网的 MPLS VPN 网络上。大客户专线接入业务占本接入传输网容量的 10%左右;——移动语音和数据业务随着电信重组后三大全业务运营商的成立,传输网需要为原有 2G 及建设中的 3G的网络中提供移动话音和数据通信服务,包括核心网和接入网。这些业务需求如果不考虑运营商重组,则需要 100%完全承载在原移动运营商的传输网上。全业务本地传输网的传统语音业务、移动语音业务和各类数据业务的基石,网络中各种数据业务发展迅速,如何快速接入多种业务,充分利用现有传输网络的带宽开展业务,是全业务运营商在竞争中赢得主动的关键。随着传输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组网技术也将不断演进,本地传输网将必然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Kodialam, M;Lakshman T. Dynamic routing of bandwidth guaranteed tunnels withrestoration[J].

[2] Jasperneite J;Neumann P;Theis M Deterministic. Real-time Communication withSwitched Ethernet [J]. 2002.

[3] Wilwert C; Rondeau 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n Switched Ethernet Architectures[J].

[4] 李朝举. Internet 核心网络的实现方法[J] 2000(03).

[5] 敖志刚.《万兆以太网及其实用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7.

[6] N.N. TechFest Ethernet Technical Summary-Ethernet Media Access Control[J]. 1999.

[7] Chris.Cole;John.D'.Ambrosia;Chris.DiMinico.The Next Generation of Ethernet [OL].

[8] DANIE O A. MPLS and traffic engineering in IP networks [J] 1999(12)

[9] Rosen E;VISWANATHAN A;CALLON R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 architecture2001

[10] Anderson L, DOOLAN P, FELDMAN N. LDP specification 2001.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