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简论新古典主义音乐风格流变
2025-09-29 04:58:28 责编:小OO
文档
简论新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流变

摘 要:自斯特拉文斯基在2。世纪20年代开辟新古典主义音乐创作风格以来,先后有萨蒂、欣德米特和萧斯塔科维奇等一批作曲家追随其后,通过创作将这一音乐风格推向了多元的发展吮地,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创作经脸加以掌握、选择和利用,并通过这些成果所体现出来的坚实而优美的形式,向世人宣称了属于这一音乐风格的核心技术原则,反映了西方现代音乐发展的一个典型阶段。

关键词:新古典主义音乐风格 斯特拉文斯基 萨爷 欣德米特 肖斯塔科维奇

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几位作曲家用17, 18世纪的形式和风格来创作音乐,以反对19世纪后期浪漫派的极度繁复的配器。”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斯特拉文斯基(lgor feodro-ovich stravinsky,1882- 1971)等作曲家,后来,人们把这一流派叫做“新古典主义乐派”。国内学术界涉及到斯特拉文斯基或新古典主义乐派的研究成果数量并不多,集中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硕博学位论文,如徐孟东的《20世纪帕萨卡里亚研究》、张艺昆的《新古典主义音乐的形式超越》、川徐立翔的《现代与古典的有机融合一一斯特拉文斯基音乐的感悟与分析》、陈雅春的《斯特拉文斯基的一“深躺五寻之下的父亲”之分析》、洪奕哲的《普罗科菲耶夫及其的演奏》、孙洋的《斯特拉文斯基与他的》等。这些文章差不多都在围绕新古典主义作曲家们的作品做个案研究,在微观上有对新古典主义创作技法和风格形成的认识结论,但缺少纵向上的历史描述和总结。有鉴于此,本文拟对新古典主义音乐在20世纪的发展情况做一梳理,以期获得对该音乐流派的清晰认识。

历史地看,新古典主义音乐流派的产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围绕着战时社会生活的突变有着密切的关系,生活在这一时期的人们,对音乐的要求和观念发生着变化,不同程度上在作曲家的创作中都有所反映。而且,在斯特拉文斯基创作新古典主义风格音乐作品(如《管乐八重奏》)之前,己然预示出了新古典主义风格的露出。

从目前所能见到的材料来看,将新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产生起点归结在斯特拉文斯基的身上,事实确实也如此,在这位现代作曲家毕生音乐风格的变化中,新古典主义风格在他的创作中一如他的国籍变化一样富有意义。他一生的音乐创作风格变化也是先后由俄罗斯风格时期转向新古典主义风格时期,最后进入十二音乐时期。50余年的音乐创作历程中,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创作约占31年,是他艺术生命总历程的一半多的时间。在新古典主义风格时期,他先后创作了《浦尔钦奈拉》(以大利作曲家佩格莱西未曾发表过的一些乐谱片断为素材,于1919年动笔,1920年完成)、新歌剧《马甫拉》、清唱剧一歌剧《俄狄浦斯王》(1926-1927年)、《魔女之吻))(1928年)、《诗篇交响曲》(1930年)、芭蕾舞剧《帕赛芬尼》 (1934年)、《小提琴与钢琴双协奏曲》(1931-1932年)、《敦巴顿·橡树园协奏曲》(1937-1938年)、(c大调交响曲》(1940年)、《三个乐章的交响曲》(1942-1945年)、《钢琴奏鸣曲))(1843年)、(d大弦乐协奏曲》(1946年)。最后以三幕歌剧《浪子的一生》(1951年)结束了他的新古典主义音乐风格时期,转而开始了十二音序列创作。

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创作,走的是一种折衷主义的通道,他吸收了巴洛克时期以来音乐中的结构因素,将早期浪漫主义的抒情性风格特征也纳入自己的创作之中。具体在创作中,主要采用自然音阶,谱面上看起来虽然是大小调体系的,实际上的旋律线条可以是任意一个音的附加,或者是一个三度或四度叠置的和弦,或者是多声的网状音群织体等,但是,风格显得十分纯朴。这就是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特征,在这种观念之下创作的声乐作品,“不是纯音乐,却很接近纯音乐”;而器乐作品尽管由于作曲家主观上一直追求音乐的“无感情性”,“但有的作品还是存有一定的感情因素的”,如《诗篇交响曲》。而且,在斯特拉文斯基的创作中,他早期的作品如舞剧《浦尔钦奈拉》就没有过多注意到不同时期的风格特点,有些受到柴科夫斯基的《野玫瑰》的创作影响,作品中,较多地强调了节奏、和声方面的改变。

同时代秉承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艺术精神的其他作曲家中,主要是生活在巴黎的一批法国作曲家,他们与斯特拉文斯基一样,对过去同样采取了与往常不一样的态度,如诗人让·科克托领导的“六人团”。科克托宣称“贝多芬在他的发展方面是令人厌烦的”,“瓦格纳的作品是一些为长而长的作品”,他们的先期的老师德彪西也过时了,现在的音乐必须是率直坦诚的,干净利落不加渲染的,且是最新的。

参考文献:

[1]徐孟东.20世纪帕萨卡里亚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0年)[d].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2]刘瑾.萨蒂研究:风格、技术与价值[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5.

[3]娟.普罗科菲邓夫《古典交响曲)研究[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

作者简介:

姓名:齐悦,校名称:厦门大学,性别:女,出生1992.04,籍贯:山西太原,职务:学生,学位:本科在读 研究方向:音乐表演。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