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语文】高考作文满分秘技六:行文展现才情篇06
2025-09-29 04:58:38 责编:小OO
文档
             

或是词语生动善于引用名言,或是句式灵活摇曳多姿,或是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描写形象,或是文句有意蕴富含哲理,或是构思有意境,让人回味无穷。这些都是有文采的表现。可以这样理解,考生在行文中,只要有某一点闪光耀彩的地方,都应该加以肯定和鼓励,以使他们在通顺的基础上所展示的各种语言风采能够得到应有的评价。

如福建一考生的《至圣》中,“个体之圣人,社会之圣人,教育之圣人,文化之圣人。 至圣。”我们不得叹服小作者对中华儒学之始者——孔子作的准确评论。试想如果平时作者不饱读文章,不对孔子生平事迹了如指掌,能写出这么精美的文字吗?

考生可将对生活的思考,读书的修养,写作的本领全面展示给阅卷老师。如将生活的感悟作为文章的主旨,将课外读到的名言名句、名人故事作为论据写入文章,将某文独到的构思“移植”到自己的作文里,将生动活泼、形象风趣的语言模仿到家,等等。

如江苏一考生的《鱼的泪?水的心》他用朴素的、似乎不加修饰的笔触,叙写了爷爷奶奶“一生的吵骂生活”。但在这吵骂生活中,我们却看到了潜藏其中的浓浓的爱意。可以这样说,韩剧、言情小说中的那种“爱”,只是水面上灵动的波纹;而爷爷奶奶之间的那种“爱”,却是灵动的波纹所凝结成的深邃的蔚蓝。也是作者对生活的一种独特的感悟。江苏一考生的《灵动与沉稳》全文语言直白,不加褒贬,在原汁原味的描述中诠释着作者对“灵动与沉稳”的感悟,表露着作者对这个敏感话题的鲜明态度。

例文1:

包 容

北京一考生

宠辱不惊,任庭前花开花谢,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古之人尚能如此豁达超然,那么,身处现代聒噪环境中的我们,还能否守住那片心灵的净土,留有一份过人的度量?

齐白石先生说过:人誉之,一笑;人毁之,一笑。面对他人的评价,我们何必太在意个人的荣辱得失,保持一种开阔的心绪去看世界,你会发现人生到处都有风景。因为包容,才有了千古传颂的管仲之交;于是你收获了友情。韩信虽受“胯下之辱”却仍牢记“不知者无罪”,其大将风范可见一斑。陈毅当军长时,有一次微服出行,结果回营时却因为站岗的新兵不认识他而在门口苦等了两个钟头。可他却没有因此怪罪哨兵,反而夸奖他尽职尽责。还有我们伟大的第三代领导人,在中他也曾被批斗,被打成所谓的“反”,但他从没有记恨过,相反,他带领着亿万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使中华民族又重新挺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但当他成为人民心中的“神”的时候,他谦逊的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这种气概真是令人望尘莫及。也正是在这一次次包容中,帝王将相成其盖世伟业,文客骚人著其千古文章。

海纳百川,山高万仞,因为包容,使我们不断的追求、完善自己。但历史上也不乏有气量狭隘的小人,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于是想尽办法他,但最终却落得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三国中周瑜嫉妒诸葛亮的谋略,到死也不知悔悟。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于是乎,那些“小肚鸡肠”之人一个个溺死在自己的狭隘中,真是作茧自缚,令人悲哉!

当然,包容不是让我们懦弱,一再忍让,有些事情不是仅有包容就够的,就像日本侵华一事,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化悲愤为力量的勇气。中南使馆被炸,中美撞机,我们更需的是自强自立。而对于“”我们一定要矢志不渝的坚守一个中国,还人民一个完整的中国。

包容像春日扁舟里的放歌;仲夏凉亭中的弄弦;深秋山林中的漫步,隆冬火炉旁的畅谈;它是一种情感的慰藉,心灵的寄托,是人生的落脚处,因为有包容,世间才充满爱,到处满溢风景。

身披一袭灿烂,心系一份执著,带你的包容上路,相信你会踏出美丽人生。

【亮点透视】

本文开篇不俗,隽永的语句,是作者深刻的思想内涵的体现,整句的表述,作者的写作功底可见一斑,首段短短的几句,耐人寻味,引人深思,足可以展示作者的文字底蕴。所用事例丰富,或引经据典,或时事评说,或点到为止,或阐述分析,非一时攒凑可以做到,以此又可看出作者平日较宽的阅读面。最后散文诗似的语言,更为文章增色不少。(点评教师:北京八中 葛小峰)

例文2:

相信自己?相信别人?

江西一考生

在生活中,你是否提出过这样的疑问:我该相信谁的话呢?又是否问过自己:是相信别人重要,还是相信自己重要呢?实际上,相信别人与相信自己同样重要。我们既不同意固执、自傲,也不懦弱,毫无主见。因此,我们既要相信自己,又要听取别人的意见。

相信自己对一个人的成功有重要作用。有的人对父母言听计从,父母要他学什么,他就学什么,自己毫无主见,你生下来难道是为父母而活的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你不可能永远生活在父母的保护下,总有一天你要离开父母,走上社会,总有一天你的父母会去世,他们就无法再告诉你该如何去做,所以你必须相信自己,把自己投入到社会中去锻炼,去摸索。只有这样你才能在社会中体现真正的自我,才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但如果缺乏自信,你就无法体味人生的真谛,总认为自己不如别人,那么在竞争激烈的今天,你就必然被社会所淘汰,成为一个无用之人。像这样因为充满自信而取得成功的例子数不胜数:杨利伟,作为一名飞行员,如果他对自己不够自信,怎么可能沉着地走入太空船,成为中国的“太空第一人”。因此,我们应当拥有自信,相信自己,我是最棒的。

但是仅仅是相信自己,也是不够的,我们还应当相信别人,多听取他人的意见。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生路如此漫长,没有谁能保证自己完美无缺,不犯错误,总会遇到一些小挫折,小坎坷,但只要及时发现,并改正,那你就可以做到尽量完美,这个时候,光*自信,那是远远不够的,就必须多听取别人的意见,汲取别人的经验教训,这样就能更好地克服重重困难。古语说得好: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唐太宗没有听取魏征的谏言,对自己进行批评,怎么可能出现“贞观之治”的繁盛景象;如果达?芬奇没有听取他老师批评,怎么可能成为世界著名画家……所以,我们也要注意相信别人,这样才能使自己永立不败之地。

综上所述,我们不但要相信自己,也要相信别人。所以,在记住“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同时,也请记住一句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亮点透视】

本文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开篇采用设问的方法,提出论点:我们既要相信自己,又要听取别人的意见。接着紧承两个分论点: 相信自己对一个人的成功有重要作用。我们还应当相信别人,多听取他人的意见。最后再次强化论点:我们不但要相信自己,也要相信别人。结构严密,条理分明。文章所引用的杨利伟、唐太宗、达?芬奇的例子很有说服力。

例文3:

包容

北京一考生

一百多年前,法国的雨果曾经这样感叹:“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而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古老的东方,人们也世代传承着一句浅白的俗话:“宰相肚里能撑船”。法国人的浪漫和中国人的实在碰撞在一起,于是人们发现,包容,超越了国家、语言、民族和文明的界限;包容,是这个美丽星球的子民所共同拥有和赞美的品德。

包容是一种智慧,一种气度。英谚有云:“世上没有不长杂草的花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他人的包容,正是建立在对他人的体谅和理解之上。蔺相如对廉颇的包容,成就了“将相和”的佳话!鲍叔牙对管仲的包容,成就了“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的壮举;李世民对魏征的包容,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而宋朝君主对士子学人的包容,则迎来了继战国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思想、文化繁荣的高潮。包容的意义,绝不仅仅停留在个人层面,它对整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同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包容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佛经有言:“一念境转”。同是面对他人的过错是,耿耿于怀,睚眦必报带来的是心灵的负累,真正仁者觉者会选择一份包容,一份泰然。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能够兴师复仇,一雪前耻。他可以忍受卧薪尝胆的苦楚,却在灭吴后下令诛尽吴国宗室。他懂得隐忍,却不懂得包容。齐王韩信未发迹时有过“胯下之辱”,但在统一之后,再见到当初侮辱自己的无赖儿郎,却能不记前嫌地任命他为巡城校尉。仅从这个角度来说,韩信的人格,要比勾践健全得多。

鲁迅先生的“一个都不宽恕”未免失之偏执,但那是在丧失了迂回的耐心后对黑暗现实的极端反抗。他还说过“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这就是他包容的一面。他笔下的阿Q,听到人家说“疤”、“瘌”、“秃”、“光”就要和人拼命,到了后来甚至连“灯”字也不许别人提了。“天地本宽,鄙者自隘“,一个心胸狭隘的人,必然是一个诸多忌讳、性情偏执的人;而一个连“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都无法容忍的社会,也注定是一个病态的社会。然而,包容不等于放任和纵容。人类社会是由潜在的规则加以维系的,无节制的纵容同样会造成社会的畸形。包容也不等于隐忍不发。“忍”是心上刀,是刻意的制怒和压抑,迟早有爆发的一天。包容则意味着不自知的恬静和淡然。包容更不等于沉默和忘却,因为“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真正的包容,应该如伏尔泰对其政敌所说:“虽然不赞同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包容是海纳百川,包容是厚德载物,包容是淡泊明志,包容是宁静致远。康德告诉我们“只有两样事物能让我的内心深深震撼:一是我们头顶璀璨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如是我闻;当今世界、种族、宗教冲突不断,“只要人人都多一份包容,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如是我愿。

【亮点透视】

“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包容”面前,指物作诗立就且能任意驱谴笔墨,任意挥洒自如者,才子也。名人名言、各国俗谚、历史故事、文学作品,信手拈来;包容的作用,包容的本质,包容背后人类理性精神的光辉,通过一个个典型事例精彩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最后的总结显示了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屋建瓴的大气。所以,考场作文要想方设法地展现自己的才华,但前提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孟邻)

例文4:

自信与信人

河南一考生

但丁告诉我们要自信;达?芬奇告诉我们也要信人;塞纳克告诉我们相信和怀疑一切人都是错误的。

我会说:我自信,但不自负,我信人但不盲目。

首先,我们要学会自信。自信是成功的前提,它能给我们无限的向前向上的勇气,让我们精神百倍信心十足地朝着目的地进发,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我们有了自信,有了“我能行”的信念,就有了挑战困难和挫折的决心,它会支持着我们走下去。如果没有自信,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到,那就永远都实现不了自己的价值,发挥不了自己无尽的潜能。数学奇才高斯,偶然遇到一道几个世纪都未被解决的数学难题,他认为这是导师考验他的能力的,他能做出来,相信自己的所学可以解开这个“谜”,于是苦心钻研,只用了一个晚上就研究出了这道题目。试想,如果他没有自信,刚开始不会的时候就放弃了,能成功吗?

自信,是头顶的一盏明灯,它会为你照亮前方的路。

但是,自信却不能自负。自负就是骄傲,就意味着停滞不前。伟大的毛曾经告诫我们: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骄傲下的蛋,孵出的却是个失败。

所以,我们要认清自信与自负,在奋斗的路上减少遗憾。

其次,我们要信人。信人,即相信别人。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危险和挫折时常出现,或是藏匿起来,等着给我们致命一击。由于我们自身的经验有限或是认识不足甚至错误,就要求我们要相信别人,但不要盲目。

姑父是个好吃懒做游手好闲的人,整天在外瞎混混。有一次告诉爸爸说有一种花粉,特畅销,怂恿说如果买些回来,肯定能挣很多钱。爸爸信以为真,认为是亲戚,总不至于坑他吧。在外面“考察”了一段时间后,爸爸买回很多的那种包装精美的那种花粉,结果卖不出去,弄的血本无归。爸爸时常感叹,信人,但不要让感情蒙蔽了双眼,不要盲目。

相信可以信赖的人,在那里寻求帮助、慰藉,因为我们是社会的一分子,单匹马干不成大事,我们要相互信任,共同奋斗。

自信,我们有力量和勇气;信人,我们有帮助和支持,我们的“事业”有什么理由不辉煌呢?

【亮点透视】

文章开头叙述了三位名人的名言,自然引出作者自己的观点,然后逐步做了细致的分析,“首先”、“其次”顺序井然。没有过多的修饰,却充满真情实感,没有繁多的例证,却真实可信,特别是姑父怂恿爸爸买花粉一事,更显出真实性。文末水到渠成,较好地点明了中心。

例文5:

至 圣

福建一考生

文庙,是古时的学府。文庙大成殿,是文庙精神的中心。中华各地的文庙大成殿中,当面傲立的,便是中华儒学之始者——孔子。

可以说,任何一个中国人都知道孔子,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崇敬孔子。孔子生前并非皇族,但在其以后的时光封号却一再提高,从“大成至圣先师”,直至“大成至圣文宣王”,孔门盛极一时,孔子万古流芳。

儒士注重个人的修养,孔子作为儒士之首,自然是修养极高的人。孔子一生行迹依《礼》,非礼勿行。颜回去世,孔子赞曰:“贤哉,回也。”内心极推崇他,但依礼反对厚葬。他对诸侯公卿公然欣赏天子乐舞而感到愤怒,他对列国不纳其言感到委屈,但又绝对平静。身处乱世,一老者默对现实,独善其身。既有伯夷叔齐般高义,又有微子、箕子、比干之胆识。“见贤思齐”是他的理论,论语中他直抒胸臆:“殷有三贤人”。

儒家求出仕,孔子自然亦是。在做鲁相的日子中,其能大展其才,但因国君不明,只得周游列国。或而谓之游,可此绝非游说之路———诸侯无一纳其言。但其在天下纷争中,为天下奔走,为他人奔走。在所有人都觉得“礼”已不会富国强兵之时,其却矢志不渝:东方诸国遍布了他的足迹,中华大地散满了他的喟叹。圣人居于天地间,绝非呼天抢地地狂号,只是留下一片静默,一片永恒。“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静默中蕴含了无穷的力量。

孔子的思想之所以能传至今日,是因其在教育上的贡献。孔子七十二门生为贤人,另有三个人感其教化。孔子身体力行的教学,是无愧于先师的称号的。他的学生有的富甲天下,有的潜心学问,有的能通灵于天地,有的傲立于庙堂。孔子注重文化的传承,其修《春秋》、《诗》虽是为儒家而修,对《诗》的内容也有一定的曲解,但无疑将中华的文化传了下来。否则哪有“关关雎鸠”的千古绝唱?孔子是个文化人。他回望是历史,低首是现今,远望是将来。汉代的独尊儒术使其学术的传承初见成效;传至宋代,程朱理学的高峰,也是孔子精神的续扬。一门能傲立千年的学术以其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以及能代代相传不断创新,证明了它在华夏的生命力,无人可挡的生命力!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的精神,他的学说也随川前行,奔流不止。

孔子为圣,圣者之圣。纷争之春,多事之秋,乱世间,圣人傲立。其对自身的感怀,对社会的关注,对教育的投入,对文化的贡献:仅有一项便可傲立于天地,何况全材乎!

步入文庙,孔子静默。一身宽服的他目视远方,目视将来。“圣人不拘于时”,他自能望见的将来,不知儒士能否长存,但儒学必定仍扎根每个国人心中。

个体之圣人,社会之圣人,教育之圣人,文化之圣人。

至圣。

【亮点透视】

“个体之圣人,社会之圣人,教育之圣人,文化之圣人。至圣。”我们不得叹服小作者对中华儒学之始者——孔子作的准确评论。文章对孔子的一生作了精彩的回顾:儒士注重个人的修养,孔子作为儒士之首,自然是修养极高的人。儒家求出仕,孔子自然亦是。孔子的思想之所以能传至今日,是因其在教育上的贡献。孔子为圣,圣者之圣。行文自然流畅,处处流淌着文化气息,试想如果平时作者不饱读文章,不对孔子生平事迹了如指掌,能写出这么精美的文字吗?

例文6:

包容

北京一考生

你说太阳被阴云遮住并任其阻拦自己的光热是一种懦弱,不,我说那是一种包容,是博大的包容,是只有太阳才能具备的包容……

小的时候,包容是接受幼儿园老师发给的最后一个又酸又小的苹果,是坐在最后一个位子甘愿拿到一张撕破了的试卷。承受物质上的短小与破损,也许是顺其自然,这次受屈下次可能得福;也许是本能的反应,也无所谓,命里有时终会有。

长大了一些,包容是代自己心仪的女生受过,是忍受老师莫须有的“罪名”与错误的批评,是容忍事理的阴差阳错。因为男孩子就应该血气方刚,胸怀大志,青年人就应该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就应该兼济天下。这似乎是生命中必须经历的风雨与坎坷,是成长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人到中年,包容是不计命运的错判,是对伤害自己的人和敌人说一声“谢谢”,是忘记别人对自己情感犯下的罪行,扪心自问。也许朋友反目是一种无奈之举,是生计所迫;心爱的人的背叛也是被迫,应该让他找寻自己的天堂;下级和同级的造谣中伤可能是一时冲动,并非有意而为……不该那么苛刻地要求别人,也许自己也正伤害着别人而没有觉察,也许自己也在期待着别人的包容与谅解。天空本就蔚蓝,阴云终要散去,海纳百川才是水的本性,死潭里只有记恨、仇视、自私与利欲熏心……

老了以后,包容是“不在乎”儿女在外面闯荡而忘却了自己;是理解周围的种种纷争,心绪平衡;是容纳一切兵荒马乱、一切流言蜚语与一切是是非非。这不是看破红尘自甘堕落,而是一种气度,一种气质,一种气节。曾经沧海,曾经辉煌,财富也好,名誉也好,误解也罢,毁谤也罢,都有心胸承载。尽管世事沉重,但有岁月的磨砺,什么都是容得下的。

其实天很蓝,阴云终要散;其实海不远,此岸连彼岸;其实草很绿,万物皆自然。其实,你不必担心太阳的光亮被遮住,你也不必担心人间有太多不平,包容那些阴郁,心中便有阳光,我们终将收获全部的美丽……

【亮点透视】

尽尝人生百味,需要包容的气度与勇气。用一生不时为包容注入新的内涵,你会发现,“心”也在包容中成长。本文具有独特的视角——主体部分选取了人生中最有代表意义的三个时期:少年、中年、老年,抒写出不同时期的包容之心,逐层深入,一气呵成。初见此文,不禁为少年学子的成熟老道拍手叫绝,真是一篇考场佳作。(点评教师:北京八中 葛小峰)

例文7:

稳中求胜

江苏一考生

梁山智有吴用,道有公孙,武更是好汉如云。英雄如雨,却以宋江为首。蜀国谋赖孔明,勇让关张,却以刘备为王,东木西金,南水北火,却以戍土居中。何也?

宋公明为人沉稳,刘备做事敦厚,戍土谦稳厚实,终脱颖而出,施展风采,各得其所,故曰:为人沉稳,稳中求胜,吉。

沉稳从志而来。一个人若没有远大的志向,只沉迷于现实的花花世界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班超投笔从戎,志在报国,在对匈奴一战中从容不迫,沉稳冷静,终弘扬国威,不教胡马度阴山。林则徐斩钉截铁,志在禁烟,在与洋人交涉中不卑不亢,稳中含刚,终虎门销烟,让洋人胆战心寒。有远大的志向,眼光便放得远,心胸便沉稳下来,故曰:非有志者不能稳也。

沉稳从难而来。一个人若没有经历无数的挫折与磨难,身陷蜜水与襁褓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一遇困境,便心浮气躁,岂能成所谓大事者哉。君不见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没有经历磨难,便无法形成沉稳的性格,也就无法取得辉煌的成就。始皇建秦以来,不居安思危,身陷声色犬马,终心浮气躁,毫无沉稳。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倘若秦王不念纷奢,经历磨难,以求沉稳,则可递三世以至万世而为君。

沉稳从无欲而来。孟子曰:“无欲者,可王矣。”无欲就是没有私欲,做大事者,不能因蝇头私利而毁坏全局,只有这样才能练就出沉稳的性格,赢得最终的胜利。如来佛祖抛除私欲,性格沉稳,终修成正果,普渡众生,诸葛孔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终运筹帷幄,功成名就。有了私欲,心中自然无法沉稳下来,遇事则慌,处事则乱。霸王以一己私欲,赶走亚父,气走韩信,终被困垓下,遗憾千古,长使英雄泪满襟。霸王之败,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则必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

宋公明以沉稳之心赢得了好汉的拥护,刘备以沉稳之心赢得了半壁江山,而自然界的大山以沉稳的性格也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让我们拥有一颗和大山一样沉稳的心吧,在我们的人生中也变化出不同的色彩来。

【亮点透视】

这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文章在亮出中心论点“为人沉稳,稳中求胜”之后,便从三个方面展开了充分的论述:“沉稳从志而来,沉稳从难而来,沉稳从无欲而来”。令人可喜的是,这三个分论点,并非在同一平面上展开,而是“层层深入”。再者,文中所用例证,均采自高中语文课本。文中提到的人物如宋江、刘备、孔明、班超、林则徐、秦始皇、楚霸王等,均为人所熟知。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将古典诗文如《出塞》、《过秦论》、《阿房宫赋》及名人如孟子、孔明等的“名句”“信手拈来”,且运用得十分熨帖。文章语言简洁明快、干净利落。

例文8:

灵动与沉稳

江苏一考生

在的办公室里,坐着三个人:,王灵动与马沉稳。王、马二人为某机关“一把手”与“二把手”候选人。王灵动,以聪明善辩,交际能力强在众多候选人中脱颖而出。马沉稳因老实憨厚,沉着稳重的作风获得了的青睐和支持。

要通过面试和实际行动来确定王灵动与马沉稳的最终地位。谁最终能够赢得“一把手”这个宝座呢?也没底。现在进行面试。王灵动立刻给倒茶、点烟,然后又回到座位上,而马沉稳则毫无动作。心里有了想法了。

首先,让王、马二人谈谈如何领导好这个机关,并对其中一些问题如贪污、受贿等问题说出自己的看法与相应解决措施。王灵动先发表了观点,说:“我如果当上‘一把手’之后,首先,我得谢谢大人。是你给了我这个机会,我先得好好孝敬你。其次,我当上‘一把手’之后,首先要狠抓狠管,必要时辞掉那些没有作为的干部,我不能让人在这里滥竽充数。对于问题要绝不手软,该处分的一定处分,该送走的一律送走。大人,你看怎么样?”摆摆手,对马沉稳说:“老马,你说。”马沉稳说:“我其实也没多大能力,但是,无论‘一把手’还是‘二把手’我都会尽力干,并把它干好。这点请放心。无论是谁,都要为机关,为咱百姓服务。对于那些现象,要先做好模范作用,宣传法律知识,让那些尚未发展起来的能够自制。我相信,我们的同志都是好的。”没吱声,过了一会儿,给了王、马二人各100元钱,让他们在半小时内花完。半小时后,王灵动先到了,他给提来了上好的龙井茶叶,又给买了一双新皮鞋,领带也买了“相思鸟”的。这当然不止100元钱,心里有数了。王灵动也笑了。因为马沉稳还没来,让王灵动先回去,等候通知。40分钟之后,马沉稳大汗淋漓地跑了进来,连门都没敲,问:“钱花完了?”马沉稳嗯了一声。没再说什么就叫他走了。因为他从窗户里看见门卫老张门口放了一张新床和一把新电筒。

几天后,选举结果贴出来了:“一把手”,马沉稳;“二把手”,待定。

【亮点透视】

本文根据命题来演绎话题,在短小的篇幅里描述了考察选拔机关一二把手的有趣经历,通过言行的对比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两个候选人的不同性格和形象。在施政方略上,“王灵动”巧舌如簧,逢迎媚上;“马沉稳”憨厚老实,实话实说。作者特别设计了让两个候选人在半小时内花完100元钱的“即兴考试”情节,“王灵动”溜须拍马, 

自以为得计;“马沉稳”办事务实,把钱花在了刀刃上,不同的言行显示了不同的个性,折射了不同的灵魂。篇末简洁地揭示了考察选拔候选人的结果。全文语言直白,不加褒贬,在原汁原味的描述中诠释着作者对“灵动与沉稳”的感悟,表露着作者对这个敏感话题的鲜明态度。

例文9:

鱼的泪·水的心

江苏一考生

鱼对水说:“你看不见我流泪,因为我在水里。”

水对鱼说:“我知道你在流泪,因为你在我心里。”

看多了韩剧,翻多了言情小说,难免心中一片荡漾,向往那轰轰烈烈的爱,梦想那梦一样的情景。

自出生以来,父母由于做生意的缘故,将我寄养在奶奶家。自我懂事以来,天天在爷爷奶奶的吵骂声中度过。爷爷喜欢抽旱烟,常常一个人吧哒吧哒地抽个够,再出去劳作。半夜里,常常听到爷爷的咳嗽声。奶奶常被爷爷的咳嗽吵醒,于是忍耐不住而破口大骂:“你这个老东西,不会抽还抽,抽死你算了。”而奶奶体弱多病,却又闲不住,成天往外跑,跑到路上捡树枝,跑到场地上晒稻谷,将水弄到楼上打扫房间,不舍得用自来水,自己在院子里打,于是常常生病,药费不少。为此,爷爷也破口大骂:“你是不是跟钱过不去啊……”我真不知道他们俩为何会凑到一块儿。

听爸爸说:当年爷爷家很穷,三十岁了还讨不起老婆,而奶奶却是地主家的女儿,早年出嫁,后来怀了一个儿子,可是她丈夫在孩子出生前就死了,于是改嫁给爷爷。虽然奶奶惊艳四方,但由于是再婚,所以她爸不认她,爷爷也嫌弃她。奶奶也嫌爷爷穷。但由于奶奶有孕在身,爷爷也不忍心赶走奶奶,他俩就这样生活下来了。奶奶最喜欢吃山芋,因为当年爷爷被国名党抓去当兵,奶奶找算命的算了一卦,说是吃一个月山芋就能保佑爷爷平安。于是奶奶卖光家具,天天吃山芋。没想到爷爷还真借上厕所的机会跑回了家。从那以后,奶奶爱上了山芋,甚至比爱爷爷还强,可惜他们没有从此过上快乐的日子,反而开始了一生的吵骂生活。

身体健壮的爷爷突然因为高血压猝死在床上。据奶奶说,那天早上她拿着苍蝇拍去催爷爷起床,没想到打了半天也没有反应,后来才知道……

爷爷去世后,家里的确安静了,静得让人发慌。爷爷的烟杆没有烧掉,奶奶留下了它。她天天都在爷爷的遗像前抽着,咳着,说爷爷在地下没烟抽,会闷得发慌的。

或许,真正的爱应像水一样平静而灵动,如鱼儿在水里自在地游。但那里翻腾着鱼的泪,它被水包容着……

【亮点透视】

在文学作品中,大概没有比“爱”更难写的了,因为它难以定性、定量,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体验,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黑暗的感觉”。比如,处在热恋中的人,明明是满心欢喜,嘴上却要说:“我恨死你了。”明明要表达一腔爱意,嘴上却要说:“你真坏。”你问我爱你有多深,也不好给出一个具体的数量,只能虚晃一:“月亮代表我的心。”但是,“爱”却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那么,应该怎样去写“爱”呢?其实,道理也很简单:按照相反相成的生活逻辑和情感逻辑,写出“爱”的情状。

本文的作者似乎很懂得这一点,他用朴素的、似乎不加修饰的笔触,叙写了爷爷奶奶“一生的吵骂生活”。但在这吵骂生活中,我们却看到了潜藏其中的浓浓的爱意。这种庸常人生中的大爱、至爱,与韩剧、言情小说中那种表面上轰轰烈烈的爱,那种“梦一样的情景”,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或者可以这样说,韩剧、言情小说中的那种“爱”,只是水面上灵动的波纹;而爷爷奶奶之间的那种“爱”,却是灵动的波纹所凝结成的深邃的蔚蓝。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