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完整版)环境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2025-09-29 05:06:59 责编:小OO
文档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大气污染:

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如SO2、NOx、HC、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2.水体自净:

水体受到废水污染后,逐渐从不洁变清的过程,称为水体自净。

3.逆温: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称为逆温;

4.永久性听力偏移:

如果长期暴露在较强噪声(90分贝以上)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就会导致听力永久丧失,这就是噪声性耳聋,也叫永久性听力偏移。

5.生物入侵:

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 目前国内外垃圾处理的主要方法是采用填埋、( 堆肥 )和( 焚烧 )三种方法。

2. 水体污染的人为源按人类活动方式可分为(工业)、(农业)和(生活) 污染源。

3. 大气污染的来源主要分为自然源与人为源,人为源又分为(移动源)和(静止源)。

4. 反映水质有机污染的主要化学指标为(  CODcr  )和(  BOD5   )。 

5.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地理因素包括( 山谷风 )和( 海陆风 ) 。

6.水体中某些藻类,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如氮、磷过剩)会突发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围内一段时间中水体变色现象,这种现象若发生在淡水中称(水华 ),若发生在海洋中则称为( 赤潮 )。 

6.人可听声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其强度范围约为(0~120dB)。低于20Hz的声波称为次声,高于20000Hz的声波称为(超声)。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选项,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 属于次生环境问题的是(  B E F   )。

A.海啸   B. 全球温室效应  C.  火山喷发 

D. 地方缺碘性甲状腺肿  E. 水旱灾害  F. 噪声污染

2. “九五”期间,我国确定的“三河”、“三湖”、“两区”、“一市”污染防治工作全面启动,其中三河指的是(A C D )。

A 淮河  B 黄河  C 海河  D 辽河  E 长江  E 松花江

3. 噪声作为一种公害有以下特征即(A B D E)

A、主观判断性   B、多发性的  C 对人的危害性小

C、无残余物质需要处理        D、局部的

4. 城市环境噪声标准中一类区(居民文教区)昼间和夜间标准分别为(  A  E  )。

A. 55        B. 60     C. 50        D. 65  E. 45  F. 40

5. 震惊世界的日本骨痛病是由于人食用了富集重金属(  B  )的食物而引起的病变。

A.铅                B.镉            C.甲基汞        D.铬     E.铜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 举例说明按其化学特性大气污染可以分为哪两种类型,每种类型的主要污染物是什么,发生的天气条件是什么?

①还原型(煤炭型):主要污染物:SO2、CO和颗粒物,在低温、高湿、阴天、小风、逆温情况下,在当地地形条件的影响下,污染物被封盖在城市上空,造成对人体健康极大的危害,致使上千人死亡。类似这样的事件发生过多起,最典型的当属1952年12月发生在英国首都伦敦的SO2烟雾中毒事件。

②氧化型(汽车尾气型):污染物主要来自于汽车排气、燃油锅炉以及石油化工生产。一次污染物主要为NOx和HC、生成的二次污染物为O3、醛类、酮类、过氧乙酰脂。发生在光照强烈的热带、亚热带(副热带高压控制区)、8~9月中午或午后阳光强烈时。最典型的当属1965年前后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

2.食品污染的途径和类别有哪些?

(1)污染途径:

①作为食品原料的动物、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环境污染物质进入其内部并积累起来;

 ②食品在加工、包装、贮运、销售和烹调过程中,受到污染物质或其他有害物质的玷污。 

(2) 类别: 

①生物性污染;  ②化学性污染;

3. 简述在人口发展的不同时期所出现的环境问题, 并提出你对这些环境问题出现的看法。

人类发展初期:消灭居住区周围的物种,引起食物短缺;

农业时期:土地破坏;

工业时期:环境污染严重;

电子信息技术时期:污染转稼问题.

不同时期出现的环境问题,说明了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人类是环境的产物,发展初期是依赖于环境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越来越起到了改造和创造世界的作用,建立起了越来越多的人工环境,人类是环境的创造者;在人类创造世界的同时也引起了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问题,这也是自然对人类的反作用。

噪声的影响及危害有哪些?

(1) 噪声对听力的影响

人在听到强烈声音时会有耳朵发聋的感觉,首先出现的是“暂时性听阈偏移”或“听觉疲劳”;如果长年累月工作在强噪声环境中,听力就会永久丧失,这是噪声性耳聋, 即“永久性听阈偏移”;

(2) 对睡眠的干扰

噪声会影响睡眠的质量和数量。突发性噪声比连续性噪声对人的危害更大;

(3) 谈话、通讯和思考的干扰;

(4) 对人体的生理影响

1对神经系统的影响;②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③对消化系统的影响;④对视觉器官的影响.

(5)对动物的影响

(6)对建筑物的影响

5.固体废弃物有哪些危害?

(1)污染水体:

进入水体的途径:垃圾、废渣随雨水径流而进入地面水体;垃圾、废渣中的渗漏水,通过土壤进入地下水体;细颗粒的垃圾、废渣还能随风飘扬落入地面水体,有些城市竟将垃圾、废渣直接倒入湖泊、河流或海洋造成更严重的污染,引起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2)污染大气:

进入途径:某些有机物在微生物分解过程中发生恶臭;细颗粒的废弃物、运输和处理废渣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和粉尘,都可随风飘散;工业废弃物煤矸石含硫量达1.5%时会自燃,达3%以上就会发火,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 

(3)占用土地:

固体废物不加利用时,需占地堆放。堆积量越大,占地也越多。据估算,每堆积1万吨废物,占地约需1亩。

(4)污染土壤:

工业废渣及污泥中的有毒化学物质、医院、屠宰厂矿废弃物中的病原菌因废物堆放而带入土壤,使土壤遭受污染;在被污染的土壤上种植农作物,不但使土壤肥力下降,而且使作物富集有毒物质,然后通过食物影响人的健康。

(5)传播疾病:

不少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含有毒有害物质以及病原体,除通过水、气的媒介传播外,还通过生物来传播。目前我国90%以上的粪便、垃圾未经无害化处理,直接倾倒,而且医院、传染病院的粪便、垃圾也混入普通粪便、垃圾之中,广泛传播肝炎、肠炎、痢疾以及各种蠕虫病(寄生虫病)等。

五、问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什么?通过学习本课,以你身边的或家乡的某一环境问题为例,谈谈你对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解和建议。

可持续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威胁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即人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不破坏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使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系统得到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1)公平性原则(Fairness)

代内公平:可持续发展要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的生活的愿望;  代际公平:本代人不能因为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人类世世代代满足需求的条件——自然资源与环境 

(2)持续性原则(Sustainability)

  核心思想是指人类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3)共同性原则(Common)

    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所体现的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则是应该共同遵从的。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就必须采取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  

2. 举例说明水体富营养化的定义、成因、特征和危害。

(1) 定义:由于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而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称为水体富营养化,一般发生在湖泊、河口和海湾等缓流水体中。

(2) 成因:

①天然来源:

天然湖泊的形成过程是由贫营养型逐渐演变为富营养型的.营养物质的来源: a.降雨中带来的; b.土壤淋溶和流失; c.水体中动植物死亡后的释放.

②人为来源:

由于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使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水体,加速了湖泊演化的过程,其来源: a.城市生活污水带来大量N、P; b.农村施用的化肥、牲畜粪便,经面源污染而进入湖泊。

(3) 特 征

    ①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水中溶解氧含量降低。

    ②水体中藻类的种类减少,个体迅速增加;

    ③因占优势的浮游藻类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现蓝、红、棕、乳白等颜色,海水中出现叫“赤湖”、淡水中称“水华”。

4) 危 害

      ① DO降低,使鱼类难以生存。

      ②藻类种类减少,危及鱼类生存。因有些藻类有胶质膜,有的甚至有毒,不能成为良好的饵料。

      ③危害水源,盐、亚盐对人、畜都有害。

   ④加快湖泊老化的进程。

3.什么是生物多样性,包括几个层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何在,如何保护?

(1)生物多样性定义: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

(2)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生物多样性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包括医、行、住、用的经济价值。

 净化环境的生态服务价值,人类的生存、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都是建立在生物多样性及其由此而形成的生物资源基础上的。生态服务价值如维护自然界二氧化碳的平衡,净化空气、净化水质等其价值无法用货币来衡量。各种各样的优美生态环境也具有很大的价值,人类社会的发展一刻也离不开生物多样性及其对生物资源的利用。

 物种单一性会带来如下危害:生物多样性导致系统稳定性,单一性导致稳定性差,单一品种易受病虫害攻击,导致大面积减产。即使是优良品种也会不断退化,退化后就需要改良品种,这样就需要其他种的基因,发展单一品种是导致遗传基因丢失的原因。

(4)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

 提高人类自身的道德水平、控制人口数量,把人口数量控制在地球上生物资源可以承受的范围内,降低人口对生物多样性的压力。

 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就地保护

 建立动植物公园和森林公园,实行异地保护

 开展保护珍惜和濒危物种的科学研究

 恢复栖息地。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7.大气污染:

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如SO2、NOx、HC、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8.水体自净:

水体受到废水污染后,逐渐从不洁变清的过程,称为水体自净。

9.逆温: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称为逆温;

10.永久性听力偏移:

如果长期暴露在较强噪声(90分贝以上)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就会导致听力永久丧失,这就是噪声性耳聋,也叫永久性听力偏移。

11.生物入侵:

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 目前国内外垃圾处理的主要方法是采用填埋、( 堆肥 )和( 焚烧 )三种方法。

2. 水体污染的人为源按人类活动方式可分为(工业)、(农业)和(生活) 污染源。

3. 大气污染的来源主要分为自然源与人为源,人为源又分为(移动源)和(静止源)。

4. 反映水质有机污染的主要化学指标为(  CODcr  )和(  BOD5   )。 

5.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地理因素包括( 山谷风 )和( 海陆风 ) 。

6.水体中某些藻类,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如氮、磷过剩)会突发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围内一段时间中水体变色现象,这种现象若发生在淡水中称(水华 ),若发生在海洋中则称为( 赤潮 )。 

12.人可听声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其强度范围约为(0~120dB)。低于20Hz的声波称为次声,高于20000Hz的声波称为(超声)。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选项,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 属于次生环境问题的是(  B E F   )。

A.海啸   B. 全球温室效应  C.  火山喷发 

D. 地方缺碘性甲状腺肿  E. 水旱灾害  F. 噪声污染

2. “九五”期间,我国确定的“三河”、“三湖”、“两区”、“一市”污染防治工作全面启动,其中三河指的是(A C D )。

A 淮河  B 黄河  C 海河  D 辽河  E 长江  E 松花江

3. 噪声作为一种公害有以下特征即(A B D E)

A、主观判断性   B、多发性的  C 对人的危害性小

C、无残余物质需要处理        D、局部的

4. 城市环境噪声标准中一类区(居民文教区)昼间和夜间标准分别为(  A  E  )。

A. 55        B. 60     C. 50        D. 65  E. 45  F. 40

5. 震惊世界的日本骨痛病是由于人食用了富集重金属(  B  )的食物而引起的病变。

A.铅                B.镉            C.甲基汞        D.铬     E.铜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 举例说明按其化学特性大气污染可以分为哪两种类型,每种类型的主要污染物是什么,发生的天气条件是什么?

①还原型(煤炭型):主要污染物:SO2、CO和颗粒物,在低温、高湿、阴天、小风、逆温情况下,在当地地形条件的影响下,污染物被封盖在城市上空,造成对人体健康极大的危害,致使上千人死亡。类似这样的事件发生过多起,最典型的当属1952年12月发生在英国首都伦敦的SO2烟雾中毒事件。

②氧化型(汽车尾气型):污染物主要来自于汽车排气、燃油锅炉以及石油化工生产。一次污染物主要为NOx和HC、生成的二次污染物为O3、醛类、酮类、过氧乙酰脂。发生在光照强烈的热带、亚热带(副热带高压控制区)、8~9月中午或午后阳光强烈时。最典型的当属1965年前后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

2.食品污染的途径和类别有哪些?

(1)污染途径:

①作为食品原料的动物、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环境污染物质进入其内部并积累起来;

 ②食品在加工、包装、贮运、销售和烹调过程中,受到污染物质或其他有害物质的玷污。 

(2) 类别: 

①生物性污染;  ②化学性污染;

3. 简述在人口发展的不同时期所出现的环境问题, 并提出你对这些环境问题出现的看法。

人类发展初期:消灭居住区周围的物种,引起食物短缺;

农业时期:土地破坏;

工业时期:环境污染严重;

电子信息技术时期:污染转稼问题.

不同时期出现的环境问题,说明了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人类是环境的产物,发展初期是依赖于环境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越来越起到了改造和创造世界的作用,建立起了越来越多的人工环境,人类是环境的创造者;在人类创造世界的同时也引起了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问题,这也是自然对人类的反作用。

噪声的影响及危害有哪些?

(1) 噪声对听力的影响

人在听到强烈声音时会有耳朵发聋的感觉,首先出现的是“暂时性听阈偏移”或“听觉疲劳”;如果长年累月工作在强噪声环境中,听力就会永久丧失,这是噪声性耳聋, 即“永久性听阈偏移”;

(2) 对睡眠的干扰

噪声会影响睡眠的质量和数量。突发性噪声比连续性噪声对人的危害更大;

(3) 谈话、通讯和思考的干扰;

(4) 对人体的生理影响

2对神经系统的影响;②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③对消化系统的影响;④对视觉器官的影响.

(5)对动物的影响

(6)对建筑物的影响

5.固体废弃物有哪些危害?

(1)污染水体:

进入水体的途径:垃圾、废渣随雨水径流而进入地面水体;垃圾、废渣中的渗漏水,通过土壤进入地下水体;细颗粒的垃圾、废渣还能随风飘扬落入地面水体,有些城市竟将垃圾、废渣直接倒入湖泊、河流或海洋造成更严重的污染,引起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2)污染大气:

进入途径:某些有机物在微生物分解过程中发生恶臭;细颗粒的废弃物、运输和处理废渣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和粉尘,都可随风飘散;工业废弃物煤矸石含硫量达1.5%时会自燃,达3%以上就会发火,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 

(3)占用土地:

固体废物不加利用时,需占地堆放。堆积量越大,占地也越多。据估算,每堆积1万吨废物,占地约需1亩。

(4)污染土壤:

工业废渣及污泥中的有毒化学物质、医院、屠宰厂矿废弃物中的病原菌因废物堆放而带入土壤,使土壤遭受污染;在被污染的土壤上种植农作物,不但使土壤肥力下降,而且使作物富集有毒物质,然后通过食物影响人的健康。

(5)传播疾病:

不少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含有毒有害物质以及病原体,除通过水、气的媒介传播外,还通过生物来传播。目前我国90%以上的粪便、垃圾未经无害化处理,直接倾倒,而且医院、传染病院的粪便、垃圾也混入普通粪便、垃圾之中,广泛传播肝炎、肠炎、痢疾以及各种蠕虫病(寄生虫病)等。

五、问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什么?通过学习本课,以你身边的或家乡的某一环境问题为例,谈谈你对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解和建议。

可持续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威胁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即人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不破坏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使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系统得到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1)公平性原则(Fairness)

代内公平:可持续发展要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的生活的愿望;  代际公平:本代人不能因为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人类世世代代满足需求的条件——自然资源与环境 

(2)持续性原则(Sustainability)

  核心思想是指人类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3)共同性原则(Common)

    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所体现的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则是应该共同遵从的。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就必须采取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  

2. 举例说明水体富营养化的定义、成因、特征和危害。

(1) 定义:由于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而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称为水体富营养化,一般发生在湖泊、河口和海湾等缓流水体中。

(2) 成因:

①天然来源:

天然湖泊的形成过程是由贫营养型逐渐演变为富营养型的.营养物质的来源: a.降雨中带来的; b.土壤淋溶和流失; c.水体中动植物死亡后的释放.

②人为来源:

由于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使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水体,加速了湖泊演化的过程,其来源: a.城市生活污水带来大量N、P; b.农村施用的化肥、牲畜粪便,经面源污染而进入湖泊。

(3) 特 征

    ①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水中溶解氧含量降低。

    ②水体中藻类的种类减少,个体迅速增加;

    ③因占优势的浮游藻类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现蓝、红、棕、乳白等颜色,海水中出现叫“赤湖”、淡水中称“水华”。

4) 危 害

      ① DO降低,使鱼类难以生存。

      ②藻类种类减少,危及鱼类生存。因有些藻类有胶质膜,有的甚至有毒,不能成为良好的饵料。

      ③危害水源,盐、亚盐对人、畜都有害。

   ④加快湖泊老化的进程。

3.什么是生物多样性,包括几个层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何在,如何保护?

(1)生物多样性定义: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

(2)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生物多样性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包括医、行、住、用的经济价值。

 净化环境的生态服务价值,人类的生存、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都是建立在生物多样性及其由此而形成的生物资源基础上的。生态服务价值如维护自然界二氧化碳的平衡,净化空气、净化水质等其价值无法用货币来衡量。各种各样的优美生态环境也具有很大的价值,人类社会的发展一刻也离不开生物多样性及其对生物资源的利用。

 物种单一性会带来如下危害:生物多样性导致系统稳定性,单一性导致稳定性差,单一品种易受病虫害攻击,导致大面积减产。即使是优良品种也会不断退化,退化后就需要改良品种,这样就需要其他种的基因,发展单一品种是导致遗传基因丢失的原因。

(4)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

 提高人类自身的道德水平、控制人口数量,把人口数量控制在地球上生物资源可以承受的范围内,降低人口对生物多样性的压力。

 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就地保护

 建立动植物公园和森林公园,实行异地保护

 开展保护珍惜和濒危物种的科学研究

 恢复栖息地。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