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有感
2025-09-29 05:07:09 责编:小OO
文档
有效的课外阅读,为语文学习插上翅膀

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有感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否重视引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直接关系着学生阅读能力、语文水平的培养。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阅读。”正因如此,《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课外阅读对发展儿童的想象力、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儿童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丰富儿童正确的道德观念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之外的“点缀”,更不是“软任务”,而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语文教师该如何重视并抓好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呢?我在此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有动力。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兴趣实在需要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它反映人的需要,成为人对某种认识的先导。因此,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也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如何使学生产生这种“需要”呢?我认为要开展一些活动,如:在周末要求学生下周要带一本最喜欢的课外书来学校阅读,自己读完了可以与同学交换来读;还可以把自己最喜欢阅读的书籍或者有价值的书籍推荐给身边的同学、朋友看,再一起交流所获所感。我校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每周的星期二、星期四中午11:50至12:30为阅读课外书籍的时间。在每个学期的开学初针对不同的年龄层次给学生开好阅读课外书的书单,建立好每个班的图书角,鼓励学生把家里看过的或者自己购买的好书带来学校与同学交换、分享。

另外,我校每个寒暑假放假初给学生发“阅读卡”让学生在假期阅读有益的书籍写心得体会或者收获,在下一个学期开学初收集阅读卡,评出“阅读之星”。就是这样,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自然地产生“需要”,从而激发阅读兴趣,用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心扉,引导学生进入课外阅读的天地。

    二、教给阅读方法

    许多学生有了课外阅读的兴趣,但在如何“读”的问题上,并不明确。怎样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但要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获?我结合平时的阅读教学,向学生介绍了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1、选读法,即根据自己的在课内外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内容,以便学以致用。2、浏览法,即对所读书报快速地了解梗概,用最短的时间了解更多的信息。3、精读法,又叫研读法。即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或重点章节做深入细致的了解、研究。4、摘读法,即用摘抄文章有关内容或重要词句的方法去读。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备摘抄本并自由命名。这样,既积累了知识,又学会了很好的读书方法。在教学生这些阅读方法的同时,自己也要身体力行起带头作用,把自己的笔记或者读后感及时与学生分享。我有时会把自己阅读某一本书的方法分享给学生,请有兴趣的学生也试试。结果是可想而知的,相当一部分学生能按照“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等方法运用好,将一本一本的好书阅读完。

    三、培养阅读习惯

   “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诣其中的道理。学校教育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的,因此,习惯的养成就成为重中之重。阅读课上,为了让学生养成安静、投入地读书的习惯,我总是挑选或推荐一本学生最喜爱的书,再和一个不爱读书的同学同坐,并津津有味地看起来。久而久之,我的言传身教不仅影响了学生,也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而且让学生逐渐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在平时课间、午休时,总见到一部分学生到了上课、午休时还不舍得把书收起来。记得一天,我班上比较调皮好动的小豪上完最后一节语文课后,那里都不去,从抽屉里拿出一本鲁迅的《故乡》津津有味地阅读起来,那专注的样子绝对让你把那个总是作弄同学,为了一点小事和同学斤斤计较的他联系起来。渐渐的,小豪的有进步了,与同学和睦相处,有时还会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曾记得有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喜欢阅读的孩子坏不到哪里去”。我觉得确实如此,有益、有效的阅读就是这么神奇!

四、提高阅读质量,重视分享

当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以后,为了增强他们的兴趣,激发课外阅读,我平常总和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也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以课外阅读中感兴趣的各种知识、道理、故事、奇闻等为内容,进行交流。很多时候,我们要求孩子阅读课外书籍,边读边做笔记,读后写读后感,然后就不了了之了。我认为阅读时写读书笔记,阅读后写读后感,还要重视与他人分享。分享可以通过专门的阅读分享课,也可以是课余闲聊的话题,或者利用网络将读后感发表出来并与志同道合的人分享感受。这样能加深阅读后的印象,课外阅读拓展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今年暑假我阅读了《追风筝的人》、《教室里的正面管教》等5本书籍,每本书都有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针对学生的年龄层次,我与学生分享了《追风筝的人》读后感。我跟学生概括了书的主要内容后,跟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对阿富汗少年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生活中,我们有时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我们是否会像阿米尔一样坚强地面对一切呢?当学生听了我的分享后,纷纷表示要与身边的同学、朋友分享自己假期所阅读的书籍的感受。我所任教的班级里有许多孩子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与我交流、分享的。其中有几个孩子总会把读书笔记和读后感以文档的形式发到我的邮箱里,有时我会把这些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利用活动课、课间的时间读给其他学生听,让更多的人和他们分享阅读的快乐与成果。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让他们养成积累、写作的好习惯,一举多得。

此外,我还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有机地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古诗朗诵会”、“国学经典诵读比赛”、“朗读擂台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从而将课外阅读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储备,实现课内外的有机结合。

五、尽力为学生创造阅读的机会

为了更好地强化课堂知识或者说为了让学生能巩固学过的知识,我们总在挖空心思给学生安排家庭作业。这“机械性”的抄抄写写是学生真正需要的吗?我认为,我们应尽力为学生创造更多阅读课外书籍的机会。比如:鼓励学生课间、课后阅读;结合学校实际利用午餐后或自习时间让学生阅读。我相信,我们会收获许多惊喜。“请不必害怕把学校教学的整块时间用在让学生读书上面!你不必害怕让学生花整天的时间到‘书籍的海洋’里遨游。让书籍以欢乐的激情去充实纯洁的心灵吧!让书籍去占据学生的童年时代吧!如果我们的学生感到书籍永远是一种新奇之物,如果他们总想单独地躲起来去享受这种瑰宝,如果在学生当中有许多这样有读书癖的‘怪人’,那么,我们的社会目前还不能对付的许多棘手问题就迎刃而解。”

此外,利用各种方式与家长沟通,请家长在家也要鼓励孩子阅读课外书籍,并在孩子阅读时尽量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每个学期的开学初,挺行孩子准备好学习用具之外,还给家长发书单,列出孩子一学期需要阅读的十本书籍。让家长为孩子购买相关的书籍。还利用家长会或者打电话、发信息的方式,提醒家长做孩子的榜样,和孩子一起阅读、一起交流,在家开“家庭读书分享会”。这样既加强了与孩子的交流,亲子关系也就会更融洽了,代沟问题就存在了。

通过强化课外阅读,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的渠道,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延伸了课堂的拓展,让师生关系、亲子关系更融洽,为语文教学、学习,平添了一双矫健有力的翅膀。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的“指南针”,我们都应认真深入研究,在教学中少走弯路。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