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学术道德规范学习心得 2
2025-09-29 05:05:51 责编:小OO
文档
学术道德规范心得

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是科学研究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伦理和规范,是保证学术正常交流、提高学术水平,实现学术积累和创新的根本保障。近年来,学术活动中道德失准、行为失范的问题时有发生。一些学者违背学术研究目的,或急功近利,粗制滥造;或媚于世俗,热衷炒作;更有甚者,丧失学术道德,以抄袭剽窃为手段换取一时之名利。这些行为和现象虽属个别,但若不加以制约,将严重污染学术环境,影响学术声誉,阻碍学术进步,进而影响整个学术群体的创新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立德、立功、立言。“立德”位于前列,显然,它比建功立业、著书立说更为重要。德包括政治品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就学者而言,学术道德是立身之本。“贺海波事件”,表面上看似单一的,实际上是一种现象的表露;表面上看似偶然的,实际上有其产生的必然性。事件已对浙江大学的声誉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而且这些伤害和影响还将会持续相当一段时间,能否尽快挽回影响,对我们是一大考验。

    在我国,学术有很多种表现形式,例如制造学术泡沫、搞假冒伪劣、抄袭剽窃、进行钱、学、权的三角交易、从事注水学位教育或培训、在学术评审拉关系以及办刊收费等等,都是学术在学术研究领域的具体体现。事实上,在学术界,现象的存在早已有之,而学术的法律规范实际上也已算不上是一个新问题,早在上个世纪末就已有学者撰文提出了这一问题。学术规范问题已经由一个单纯道德层面上的问题日益演化为一个身跨道德与法律两个层面的重要现实问题。对这一问题,单纯依靠道德建设已难以甚至无法收到实效,必须要在强化学术道德建设的基础上,重视和加强学术法制建设,提高法律介入学术研究领域的频率与效能。应当尽早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其有法可依。这既是依法治国在学术研究方面的基本要求,也是现阶段治理学术的内在需要。此外,从根本上来说,学术的产生主要还是根源于目前我国极不合理的科研评价机制。这种畸形的科研评价机制日益腐蚀着学者们的学术良知与职业精神,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不愿意再坐冷板凳,而更倾向于在学界投机钻营,谋名取利。基于此,要从根本上治理学术,不仅要重视学术法制建设和学术道德建设,更要重视良好学术的建设。毕竟,只有当我们从上根除了容易滋生学术的土壤,并进而净化了学术研究的环境时,才能够使学术因最终无处容身而归于消亡。

学术风气不仅关系到学术自身的传承与创新,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风气、整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学者的学术研究不仅为社会生产思想和理论, 而且为社会提供理想和信念。不良的学风不仅损害学者和学术的形象,而且会影响公众对价值理想和价值导向的认同,从而影响到整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和整个国家的社会风气。

目前,造成化学专业研究生道德失范、科学道德素质滑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  社会化目标错位。真才实学固然重要,但把学历、文凭作为标签也有一定的市场。似乎直接与晋升职称、职级以及收入、分配等切身利益挂钩的只需是一种资历,如发表论文或出版专著的数量,刊物等级的高低,申领课题经费的多少,课题获奖的级别……在就业过程中,某些用人单位过分重视文凭,忽视对学生能力的确认,造成了部分学生学习缺乏动力,急功近利,只想混文凭,不能潜心地做学问。

2.  教育漏洞。首先, 德育力度不够。一些学校认为研究生年龄普遍偏大, 有自我能力, 不需要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加之现行的德育模式不注重学生的心理体验, 往往靠空话官话套话进行说教或以强制性的行政手段进行管理, 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其次, 评价机制存在片面性。许多学校规定研究生获得学位必须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 在校期间还要参加每年的综合素质测评, 主要内容是对研究生参加课题活动、发表的论文数量进行量化;评选各类奖励时, 单凭量化指标, 而忽视思想政治素质的评定。据调查, 大部分研究生的投稿动机都是为了获取学位或能在综合测评中获得一个好分数。第三, 对师德建设重视不够。导师的作用不仅仅在“授业”,更重要的是“传道”。导师自身的道德人格和科学素质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的人格塑造,而其自身的科学道德失范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将更大。然而, 一些学校往往对导师的科研道德重视不够, 甚至还为少数教师的学术行为遮遮掩掩。

3. 学术监督不够健全。现行的许多管理制度对规范学术活动行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些制度中有些是不尽合理、存在缺陷的,因而在施行时难以操作,或操作起来有漏洞。目前在对学术道德失范的惩治上主要依靠道德的力量,而行政和法律手段的力度相对较弱。各高等学校对违反科学道德规范的行为缺乏明确、严厉的惩治措施,监督机制有待健全。有越轨和违规行为的部分研究生学位论文通过了论文答辩,在广大学生中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我们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最高层次培养人才,在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塑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建立诚信的学术机制、培养自觉的学术意识以及提升高校学术层次等方面肩负着历史的重任,理应成为学术道德的遵守者和学术规范的恪守者。今日研究生,明日之学者。作为一名研究生,杜绝“学术”、摒弃“学术造假”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明确要求,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个有理想、有作为、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人。 

二、坚持真理、尊重科学、勤奋学习、诚信科研,拒绝做有损个人名誉、学校声誉和学术道德的行为。 

三、弘扬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以创新为己任,求真务实、精益求精,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四、争做遵守学术道德,恪守学术规范的先行者。大力倡导学术监督、积极开展不同学术观点间的自由讨论,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 

五、倡导严谨的治学态度,防止学术浮躁,注重论文质量,不抄袭、不剽窃,培养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卓越的创新能力。

六、坚持品行为立身之本,勇于与不良风气做斗争。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全力抵制各种污染科学风气的行为,坚决杜绝丧失学术道德的行为,积极反对各种形式的粗制滥造和低水平重复行为。向假冒伪劣学术宣战。做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推进者,为光大大学的学术风气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结束语

化学是一门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学科,我作为一名化学学院的研究生,深感坚守科技道德,严谨、诚实治学的必要性,将在今后的学习科研过程中,坚决避免以上提及的不良科技道德问题,努力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为科学研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以化学造福于人类。

   

  科技道德与学术规范

                                     化学与化工学院

                               1308070

                            关琳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