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舞台》教案设计
一、相关背景
1、评剧介绍
评剧是流行于北京、天津和华北、东北各省,约有七十多年的历史。它源自河北东部一带的“莲花落”,并吸收京剧、河北梆子、皮影、大鼓等音乐和表演发展而形成。这个剧种从农村进入城市后,受到话剧和京剧的影响演了许多新戏,擅于表现小市民生活。唱词通俗易懂,唱腔口语化,吐字清晰易解,生活气息浓厚,深受城乡人民欢迎。早期评剧以女角为主,女腔婉转动人,男腔贫乏简单。新中国成立后,男腔有很大发展,创造出许多以男角为主的新剧目。著名演员有小白玉霜、喜彩莲、新凤霞、韩少云、魏荣元、马泰等。
2、介绍新凤霞
新凤霞原名杨淑敏,小名杨小凤。江苏苏州人。七岁学京剧,十三岁学评剧,十五六岁任主演。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新凤霞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新派唱腔”,尤以流利的花腔──“疙瘩腔”著称。擅演剧目有《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祥林嫂》等,其中《刘巧儿》《花为媒》已摄成影片。新凤霞在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期间以《刘巧儿》一剧获演员一等奖。1997年获第十六届“亚洲最杰出艺人奖”。
令人痛心的是,新凤霞在十年时因惨遭而留下残疾以至无法再登上心仪的舞台,她便坚持写作,著有《新凤霞回忆录》《以苦为乐》《我当小演员的时候》《少年时》《新凤霞说戏》等。她是齐白石的徒弟和义女,深得老人真传。她笔下的寿桃、牡丹、菊花、梅花、白菜、南瓜等古拙厚朴,内涵雅趣。1998年4月12日,新凤霞因病逝世,终年71岁。
3、介绍作者吴霜
吴霜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剧作家、画家和作家。早年毕业于音乐学院,后留美6年学习西乐。代表作品《光明三部曲》《别为你的相貌发愁》《女人漂亮》《父女惊魂》。著有《别问我的父母是谁》《吴霜看人》等作品以及电视剧《新凤霞传奇》等。
二、教材分析
《我的舞台》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的一篇略读课文。本组课文要求学生能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没,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还要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根据文章脉络清晰这一特点,我紧紧抓住了文章总领全文和总结全文的两句话,提纲挈领的牵动全文的学习,这样有助于为文章内容的展开做了铺垫。围绕总起句“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件事,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的内容。然后再慢慢深入课文,分析重点句子。以总结句“舞台如一炉火,炼就了我的勇气和毅力”为突破口,让学生体会作者在艺术道路上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紧扣题眼,感悟舞台,层层展开,将文章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和学生的学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主动、愉快的参与学习,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附:本课的教学目标——
1.读记“喝彩、不解之缘、为所欲为、暑去寒来、窃窃私语、蹿、倒栽葱、
兴味盎然、绷着脸、练功毯、抻、拽、目不忍视、无言以对”等词语。
2.感受“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并且领会“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的涵义。
以下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1.体会在艺术之路上,人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2.用比较快的速度读懂课文,感受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四、教学过程
一)、引起动机,视听(《我的舞台》课文朗读.swf)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我的舞台》(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吴霜,是中国当代“评剧皇后”新凤霞的女儿,也是我国著名的歌唱家、剧作家。她从小就受母亲的影响,对演戏情有独钟。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著名艺术家的人生舞台。
三)、讲解课文
1.浏览课文,掌握字词的音形义
喝彩、不解之缘、为所欲为、暑去寒来、窃窃私语、蹿、倒栽葱、
兴味盎然、绷着脸、练功毯、抻、拽、目不忍视、无言以对
2.教师提问︰能表达作者对舞台感情的是哪句话?
学生回答:“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
3.小组讨论、思考︰在作者的人生经历中,她的舞台分别出现在哪里?
(派发表格,学生可在小组内进行自由交流及讨论,老师在这个讨论过程中可
进行巡视及点拨。)
什么时候 | 舞台在哪 | 做什么 |
还没有出生时 | 把娘胎当舞台 | 在肚子里”登台唱戏”、”大闹天宫” |
刚会走路时 | 把小床当舞台 | 模仿母亲”演戏” |
随母亲演出时 | 每场必到舞台 | 细心观察,学形记词 |
六岁时侯 | 把练功毯当舞台 | 拜师学艺,暑去寒来,刻苦学习 |
学艺几年后 | 把客厅当舞台 | 给到家的客人开”个人晚会” |
A、“据说,我在娘胎时,就“登台唱戏”了──母亲在台上唱,我在她肚子里唱。”
破折号在这起了什么作用?
B、“每次演出,我一定要到台前去看,即使被挤在浓浓的幕布里,常憋闷的满头是汗,也兴味盎然。”
理解“兴味盎然”和“憋闷”在课文中意思。
4.教师提问:一个小女孩钻在幕布里看台上的演出,她只是对节目好奇,觉得好玩儿,要凑热闹吗?
学生回答:不是,她都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了。
5.教师提问︰从哪里看出她全记在心里了?
学生回答:她能记住台词,在母亲的学生忘词的时候,还能帮上别人的忙。
——我们可以透过这句话看出“我”的成功离不开艺术对“我”的熏陶。同时,母亲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也深深地影响了“我”的心灵。
教师继续针对重点词句进行分析:
“我”的观众无处不在,就连小花猫也成了“我”的观众。小花猫看得兴起,竟蹿上了床。我为赶它下“台”,脚下没留神,一个倒栽葱,摔下床来,直摔得我眼冒金星,半天没缓过劲来。”
问︰你感觉到此时作者家里是一种怎样的气氛吗?
答:热闹、愉悦、高兴、温馨。家人们都宠爱着这个小公主。
(建议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可以读出那份热闹、愉悦、有趣的感情。)
问︰文中用了一个“蹿”字有甚么作用?----生动地表现出小花猫的可爱,也使“我”显得充满童趣,一个活泼可爱、热爱艺术的孩童的形象活生生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使人忍俊不禁。
“六岁的小女孩柔弱的身体成了黑脸大汉手中的一块生面团,翻过来、周过去、立起来、横过去,抻、拉、压、拽,为所欲为,奶奶看不过我被整得满脸的泪水和汗水,每次都目不忍视地躲到里屋。”
分析——
“抻”︰拉,扯。
作者抓住这几个动作,表现出这个师傅如拉面条似的拉“我”的身体。写出了“我”学艺的艰辛。
“黑脸大汉”︰表现出师傅那威严的气势,且他与作者身材的强烈对比也体现出作者年纪的幼小与柔弱。
“生面团”︰写出了“我”身体的柔弱。
“为所欲为”︰是指想怎样干就怎样干,大多指干坏事,这里反映了师傅对“我”的严格要求。
“目不忍视”︰眼睛不忍看,形容“我”练功的样子很可怜。
问:看到“我”练功后满脸的泪水和汗水,奶奶并没有阻止师傅的“为所欲为”,而是“目不忍视地躲到里屋”,这代表了奶奶对“我”无情吗?
答:不是,是饱含着奶奶对“我”的期望、厚望。
我在舞台上慢慢长大,舞台如一炉火,炼就了我无比的勇气和毅力。
教师解释: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的成功除了家人的熏陶及鼓励外,更离不开“我”常年不懈的坚持和努力,面对一切困难从未退缩,都能积极面对“挑战”。
6.总结全文: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四)、口语训练
因为学生们在学习学科知识外,也有学习很多其它的艺术才能,比如︰舞蹈、小提琴、钢琴等。所以可以让他们在课堂上与他人讲一讲自己学习乐器或舞蹈时的辛苦经历;或是说一说自己心中的愿望,自己准备怎样去奋斗。
之后,老师派发梦想小卡片,让学生写上自己的梦想,并将其贴在心愿舞台上。(鼓励学生向目标努力、进发)
五)、小练笔
作文︰(二选一,字数200以上)
1.介绍身边的一个艺术品 2.我的梦想
五、教学反思
学习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体会到在艺术之路上人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以及练就的勇气和毅力,同时也感受我国戏剧艺术的魅力。上课时要让他们在课堂表露自己内心的想法。在教学时,课前我就让学生收集了新凤霞、吴霜以及关于评剧艺术方面的资料,为理解课文做准备。教学时我着眼于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引导学生感悟艺术的魅力。在设计上采用多读,让学生通过充分朗读和画找语句来感知课文。在每次读时,给于具体的要求,如在第一遍接触课文时,设计扫读课文,画出课文中心句。第二遍快速自由读时,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在第三遍读时,要求在弄清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再精读课文,抓住具体的语句来体会“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精讲艰辛学艺的部分,从中体会作者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最后总结作者的成功得益于她心中的“舞台”。拓展练习中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心中的愿望,准备怎样去奋斗。通过整节课的学习,我使学生认识到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总的来说,这堂课达到了我预先设定的效果。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