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教育信息化论坛》2018年第02期
摘要:做好学校安全工作,仅仅在思想上重视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家长、老师乃至于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与配合。同时也需要从营造安全的校园环境、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技能,以及培养健康阳光的心态入手,构建多重安全防护屏障,切实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
关键词:安全;物防;技防;心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加强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为师生创造安定有序、和谐融洽、充满活力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因此,推动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提高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水平,把安全工作落到实处,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目标和要求,也是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最重要的环节。
一、物防:营造校园安全环境,构建成长生命盾牌
学校提供的基础设施和设备符合规范,如:交通道路规划、体育设施、消防设施及各种仪器设备安全状况符合要求,这是学校安全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开展智慧安全校园建设,能有效提高学校安全工作的全面性和实效性,促进学校安全工作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一)建设智慧防卫体系保校园安全
为了探索智能化平安校园管理模式,建立高智能的安全防卫体系,我校从2012年开始尝试智慧校园的建设工作,实现校园安全管理智能化。学校将原来的门卫改造成智能警务室,配套了门禁感应系统、二代身份证和人脸摄录系统、校园车辆智能识别系统、保安巡逻智能监管系统、应急程序智能启动等高智能、全方位的安全防卫系统。这些系统不但对人员进出进行了无线签到管理,对保安的巡查路线进行了规范和记录,而且能有效排查和控制不良分子的骚扰。最重要的是这些举措采集到的数据都通过大数据分析,为学校安全教育提供实证。
(二)上下学公交化接送保出行安全
为了杜绝黑车和超载现象的发生,保证学生上下学安全,减轻家长接送压力,节省接送的运营成本,我校实施了公交化接送。为了使接送有序进行,学校对公交沿线需要接送的学生作了详细的调查和安排,形成了包括行驶路线、开行时间和停靠站点的合理性等详细的运营方案。为了保证学生乘车规范,学校每天、每辆车都安排了随车教师,并按车设立了小车长、按站点设立小组长,由教师、小车长和小组长共同配合驾驶员对学生进行规范管理。
(三)打造“阳光厨房”保餐饮安全
为了保证学生的餐饮安全,学校在软件上实施了“五常法”管理、色标管理的同时,全面实施“阳光厨房”建设,成为了宁波首批学校“阳光厨房”示范点。实施“阳光厨房”以后,学校在食堂各个操作区域都安装了高清监控摄像头,并实现联网管理、全程监控。学生在就餐的时候,能够通过餐厅里的电视机看到食堂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而学校管理人员也可以通过管理平台随时查看食堂的运作情况。“阳光厨房”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餐饮安全监督管理的同时,也提高了食堂工作人员的自我管理水平和自律意识。摄像头24小时不间断录像功能,也为食堂安全提供了额外的保障。
二、技防:提高安全自护意识,增强意外自救能力
为了提高中小学生的自救和互救技能,学校每年都开展应急救护技能比赛。活动不但使“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观念深入人心,同时也为普及应急救护知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提供保障,为平安和谐校园的构建打下基础。
(一)定期开展自救与互救技能培训
自救与互救技能培训的主要内容,除了学习包扎、骨折固定、心肺复苏等基本救护方法和技巧以外,培训导师还通过人体模型让学生展开模拟急救,学会一些实用的急救方法。通过理论知识培训和实践操作演练,学生学到了很多实用的现场救护知识,在生活中遇到紧急伤害,或者在同伴受伤需要救助的时候,他们能够很好地应用这些知识开展自救或者互救。
(二)开展“安全教育”主题活动
结合各地、各校实际和学生情况,因时、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一月一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是开展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学校安全监管能力、减少学校安全隐患简单而有效的方法之一。
(三)开展校园“防暴演练”
现在的孩子对什么样的人和事可能会有危险是缺少预判的,没有预判就不知道如何应对。为了增加学生的判别能力、自护能力,我校定期开展“防暴演练”。演练当天,两名由保安扮演的“暴徒”进入了学校,“暴徒”拿出菜刀叫嚣着要冲向孩子。这时候,门卫拿出警叉与其搏斗。同时,学校广播提醒全校师生做好防范措施。而由7名小学老师组成的校园护卫队随后也带着防爆盾、警叉等防暴工具一同驱赶“暴徒”。在防爆盾和钢叉的阻拦下,进入校园的“暴徒”被逼入死角,接到报警的民警也及时赶到,最终被制服。“防暴演练”进校园,能够提高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而且这种实景演练和现场观摩的形式更有实效性和趣味性。
三、心防:重视心理危机干预,促进师生身心健康
(一)全面实行中小学德育导师制
班级德育导师团队由首席导师和导师组成。首席导师一般由工作经验丰富、组织协调能力强的教师担任,导师一般由1至3名任课教师担任。由首席导师统筹协调,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基础上,以一位导师对多个受导学生的方式进行结对。导师团队要为每个受导学生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内容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品德表现、学业水平、运动健康、艺术素养和创新实践等,对受导学生每周或每月的表现逐一登记并进行分析对照,帮助学生制订生涯发展目标并指导其完成。让每个老师参与,让每个学生得到更多的关注,这是德育导师制的初衷,也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二)组织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考证活动
学生的心理问题,教师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心理干预技巧和能力,才能 “对症下药”,帮他们重拾信心,避免悲剧的发生。因此,学校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考证活动,不但在经费和时间上给予保证,而且将其作为担任德育导师的首要条件。目前,我们学校有持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证 A证教师1名、B证3名、C证28名,占全校教师总数的49%,是整个区持证人数最多的学校之一。心理健康考证和培训活动,不但帮助教师掌握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和技巧,而且还大大提高了教师心理危机干预能力。
(三)开展“珍爱生命”体验式活动
为什么现在的学生会因为一点点小事情而选择跳楼自杀呢?主要原因是现在的孩子生于一个物质相对富裕的时代,他们对幸福没有对比,对苦难没有體验,他们对死亡也没有明晰的概念,亦无法和成人沟通,珍爱生命。因此,我们设计了“珍爱生命”体验式活动并每年开展。活动假设学生在一次意外中身体受到了伤害,学生的手、脚、眼睛或者耳朵在这次意外中受伤致残。孩子选择一种情况进行体验,如果双目失明的就带上眼罩,手受伤的就用绷带固定暂时不用,体验时间为1小时。活动结束后,学生纷纷表示太可怕了,看不到东西、走不了路、写不了字,因为受伤原来很多自己喜爱的活动就不能参加了。大家都体会到了保护自己的身体,关心爱护残疾人的重要性。
如何把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其实很简单,只要我们能打造安全的校园环境,不断提高和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的能力,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思想上重视,在行动上落实,在方法上创新,我们就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快乐的平安校园。
参考文献:
霍连坤.浅谈学生中“心理孤儿”现象[J].语文学刊,2013(11).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