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第三节 癃闭
2025-09-29 05:08:47 责编:小OO
文档
第三节  癃闭

 [病因病机]

癃闭的病因主要有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内伤.瘀浊内停、体虚久病五种。基本病理机制为膀胱气化功能失凋。

一、病因

1.外邪侵袭下阴不洁,湿热秽浊之邪上犯膀胱,膀胱气化不利则为瘾闭;或湿热毒邪犯肺,热邪壅肺气闭塞,水道通调失司,不能下输膀胱;亦有因燥热犯肺,肺燥津伤,水源枯竭,而闭。诚如《证治汇补·癃闭》所言:“有热结下焦,壅塞胞内,而气道涩滞者,有肺中伏

    2.饮食不节

久嗜醇酒,肥甘、辛辣之品,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内湿自生,酿湿生热,阻滞于中,下注膀胱,气化不利,乃成癃闭;或饮食不足,饥饱失凋,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无以气化则生癃闭。此即《灵枢·口问》所谓:“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

   3.情志内伤

   惊恐、忧思、郁怒、紧张引起肝气郁结,疏泄失司,从而影响三焦水液的运送及气化功能,导致水道通调受阻,形成癃闭。正如《灵枢·经脉》所云:“肝足厥阴之脉……是主肝所生病者,……遗溺,闭癃:”

   4.瘀浊内停

   瘀血败精阻塞于内,或痰瘀积块,或砂石内生,尿路阻塞,小便难以排出,即成癃闭。如《景岳全书·癃闭》言:“或以败精,或以槁血,阻塞水道而不通也。”

   5.体虚久病

   年老体弱或久病体虚,可致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所谓“无阳则阴无以生”,致膀咣气化无权,而溺不得生;或因久病.热病,耗损津液,导致肾阴不足,所谓“无阴则阳无以化”,乃致水府枯竭而无尿。

二、病机

    癃闭虽病因多端,但基本病理变化为膀胱气化功能失调,其病位主要在膀胱与肾。《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宫,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焉。”明确指出膀胱的生理功能为贮藏尿液,排尿则依靠其气化功能。故《素问·宣明五气论》又说:  “膀胱不利为癃。”阐明了膀胱气化失调是癃闭的基本病机:但人体小便的通畅,有赖于三焦气化的正常,而三焦气化主要依靠肺的通调,脾的转输,肾的气化来维持,又需要肝的疏泄来协调。故肺、脾,肾,肝功能失调,亦可致癃闭。肾主水,与膀胱相表里,共司小便,体内水液的分布与排泄,主要依赖肾的气化,此外膀胱的气化,亦受肾气所主,肾与膀胱气化正常,则膀胱开闺有度,小便藏泄有序:若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气化不及州都,则膀胱,气化无权,亦可发生癃闭。此外,肺位上焦,为水之上源;脾居中焦,为水液升降之枢纽;肝主疏泄,协调三焦气机之通畅。如肺热壅盛,气不布津,通凋失职,或热伤肺津,肾失滋源;又如湿热壅阻,下注膀胱,或中气不足,升降失度;再若肝气郁结,疏泄不及:以及砂石、痰浊、瘀血阻塞尿路,均可导致膀胱气化失常,而成本病,由此可见,癃闭的病位虽在膀胱,但与肺、脾,肾,肝密切相关-其病理因素有湿热,热毒、气滞及痰瘀。

由于癃闭的病因不同,故其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膀胱湿热,肺热气壅,肝郁气滞,尿路阻塞,以致膀胱气化不利者为实证。脾气不升,’肾阳衰惫,导致膀胱气化无权者为虚证,但各种原因引起的癃闭,常互相关联,或彼此兼夹。如肝郁气滞,可以化火伤阴;若湿热久恋,又易灼伤肾阴;肺热壅盛,损津耗液严重,则水液无以下注膀胱;脾肾虚损日久,可致气虚无力运化而兼夹气滞血瘀,均可表现为虚实夹杂之证。

瘾闭的预后及转归,取决于病情的轻重和是否及时有效的治疗。若病情轻浅,病邪不盛,正气尚无大伤,且救治及时者,则可见尿量逐渐增多,此为好转的标志、可能获得痊愈。若病情深重,正气衰惫,邪气壅盛者,则可由“癃”至“闭”,变证迭生。尿闭不通,水气内停,上凌心肺,并发喘证、心悸:水液潴留体内,溢于肌肤则伴发水肿,湿浊上逆犯胃,则成呕吐。脾肾衰败,气化不利,湿浊内壅,则可导致关格,其预后多差。诚如《景岳全书·癃闭》所言:“小水不通是为癃闭,此最危最急症也。水道不通?则上侵脾胃而为胀,外侵肌肉而为肿,泛及中焦则为呕,再及上焦则为喘。数日不通,则奔迫难堪,必致危殆:”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起病急骤或逐渐加重,主症为小便不利,点滴不畅,甚或小便闭塞,点滴全无下篇  各论  第五章  肾系病证

日尿量明显减少。

2.触叩小腹部可发现膀胱明显膨隆等水蓄膀胱证候,或查膀胱内无尿液,甚或伴有水肿、头晕、喘促等肾元衰竭证候。

3.多见于老年男性或产后妇女及腹部手术后患者,或患有水肿;,淋证,消渴等病,迁延日久不愈之病人。

二、病证鉴别

1.癃闭与淋证癃闭与淋证均属膀胱气化不利,故皆有排尿困难,点滴不畅的证候。但癃闭无尿道刺痛

每日尿量少于正常,甚或无尿排出,而淋证则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欲出未尽,而每日排尿量正常。正如《医学心悟·小便不通》所言:“癃闭与淋证不同,淋则便数而茎痛,癃闭则小便短涩而难通。”但淋证日久不愈,可发展成癃闭,而癃闭感受外邪,常可并发淋证,

2.癃闭与水肿

癃闭与水肿临床都表现为小便不利,小便量少,但水肿足体内水液潴留,泛溢于肌肤,引起头面,眼睑,四肢浮肿,其者伴有胸、腹水,并无水蓄膀胱之证候,而癃闭多不伴有浮

肿,部分患者还兼有小腹胀满膨隆,小便欲解不能,或点滴而出的水蓄膀胱之证,可资鉴

3.癃闭与关格

二者主症都有小便量少或闭塞不通,但关格常由水肿、淋证,瘾闭等经久不愈发展而来,是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的病证,常伴有皮肤瘙痒,口中尿味,四肢搐搦,甚或昏迷等症状。而癃闭不伴有呕吐,部分病人有水蓄膀胱之证候,以此可资鉴别,但癃闭进一步恶化,可转变为关格。故癃闭病情轻于关格,

一、相关检查

首先应通过体格检查与膀胱B超判断有否尿潴留,有尿潴留者,再作尿流动力学检查,以明确有否机械性尿路阻塞。有尿路阻塞者,再通过肛指检查,前列腺B超,尿道及膀胱造影x线摄片、前列腺癌特异性抗原等检查以明确尿路阻塞的病因,如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癌、尿道结石、尿道外伤性狭窄等。无尿路阻塞的尿潴留者考虑脊髓炎、神经性膀胱,可相应作神经系统检查。对无尿潴留的癃闭者应考虑肾功能衰竭,可进一步查血肌酐,尿素氮,血常规、血钙、磷,B超、x线摄片查双肾大小,帮助鉴别急性或慢性肾功能衰竭。如属前者,还需查尿比重,尿渗透压,尿钠浓度、尿钠排泄分数、静脉肾盂造影等以鉴别肾前、肾性或肾后性急性肾衰,慢性肾衰者还应进一步检查以明确慢性肾衰的病因。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癃闭的辨证首先要判别病之虚实,实证当辨湿热、浊瘀、肺热、肝郁之偏胜;虚证当辨

脾,肾虚衰之不同,阴阳亏虚之差别。其次要了解病情之缓急,病势之轻重。水蓄膀胱,小便闭塞不通为急病;小便量少,但点滴能出,无水蓄膀胱者为缓证。由“癃”转“闭”为病势加重,由“闭”转“癃”为病势减轻。

二、治疗原则

    应以“腑以通为用”为原则,但通利之法,又因证候虚实之不同而异。实证者宜清邪热,利气机,散瘀结;虚证者宜补脾肾,助气化,不可不经辨证,滥用通利小便之法。对于水蓄膀胱之急症,应配合针灸,取嚏,探吐、导尿等法急通小便。

三、证治分类

1.膀胱湿热证

小便点滴不通,或量极少而短赤灼热,小腹胀满,口苦口黏,或口渴不欲饮,或大便不畅,舌质红,苔黄腻,脉数。

证机概要:湿热壅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

治法:清利湿热,通利小便。

代表方:八正散加减。本方有清热利湿、通利小便的功能,适用于湿热蕴结膀胱之排尿不畅,小便黄赤灼热等症。

常用药:黄柏、山栀、大黄、滑石清热利湿;瞿麦、篇蓄、茯苓、泽泻、车前子通利小便。

    舌苔厚腻者,可加苍术、黄柏以加强清化湿热;若兼心烦.口舌生疮糜烂者,可合导赤散以清心火,利湿热;若湿热久恋下焦,导致肾阴灼伤而出现口干咽燥,潮热盗汗,手足心热,舌光红,可改用滋肾通关丸加生地黄、车前子、牛膝等,以滋肾阴,清湿热,而助气化;若因湿热蕴结三焦,气化不利,小便量极少或无尿,面色晦滞,胸闷烦躁,恶心呕吐,口中有尿臭,甚则神昏谵语,宜用黄连温胆汤加车前子、通草,制大黄等,以降浊和胃,清

热利湿。

2.肺热壅盛证

小便不畅或点滴不通,咽于,烦渴欲饮,呼吸急促,或有咳嗽,舌红,苔薄黄,脉数。

证机概要:肺热壅盛,失于肃降,不能通调水道,无以下输膀胱。

冶法:清泄肺热,通利水道。

代表方:清肺饮加减。本方清肺泄热利水,适用于热壅肺气,气不布津之癃闭。

常用药:黄芩,桑白皮、鱼腥草清泄肺热;麦冬,芦根、天花粉,地骨皮清肺生津养阴;车前子,茯苓,泽泻、猪苓通利小便。

有鼻塞、头痛,脉浮等表证者,加薄荷、桔梗宣肺解表;肺阴不足者加沙参、黄精、石斛;大便不通者,加大黄、杏仁以通腑泻热;心烦,舌尖红者,加黄连、竹叶清心火;兼尿赤灼热、小腹胀满者,合八正散上下并治。

3.肝郁气滞证

小便不通或通而不爽,情志抑郁,或多烦善怒,胁腹胀满,舌红,苔薄黄,脉弦。

    代表方:济生肾气丸加减。本方温肾通阳,化气行水,适用于肾阳不足,气化无权之癃闭。

常用药:附子、肉桂、桂枝温,肾通阳;地黄、山药、山茱萸补肾滋阴;车前子、茯苓、泽泻利尿。

形神萎顿,腰脊酸痛,为精血俱亏,病及督脉,多见于老人,治宜香茸丸补养精血,助阳通窍;若因肾阳衰惫,命火式微,致三焦气化无权,浊阴内蕴,小便量少,甚至无尿、呕吐、烦躁、神昏者,治宜千金温脾汤合吴茱萸汤,以温补脾肾,和胃降逆。

[预防与调护]

1.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起居生活要有规律,避免久坐少动。保持心情舒畅,消除紧张情绪,切忌忧思恼怒。

2.消除外邪人侵和湿热内生的有关因素,如过食肥甘、辛辣、醇酒,或忍尿,纵欲过度等。

3.老年人尽量减少使用抗胆碱类药,

4.早期治疗淋证、水肿,尿路肿块、维持体内液体的平衡。

如阿托品,颠茄等,以免癃闭的发生。结石等疾患。对疫斑热患者,要及时补充体液,

    5.尿潴留需进行导尿患者,必须严格执行规范操作,避免外毒带人膀胱内。

6.保留导尿管病人,应经常保持会阴部卫生,鼓励病人多饮水,保证病人每日尿量在2500毫升以上。宜每4小时开放一次。当病人能自动解出小便时,尽快拔除导尿管,切忌持续引流。

[结  语]

    癃闭是指小便量少,排尿困难,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的病证。基本病理变化为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且与肺,脾、肾、肝、三焦有密切关系。临床辨证首先要抓住主症,辨证求因;其次要根据证候区分虚实,掌握病情之缓急,病势之轻重。治疗原则应以通利为法。膀胱湿热、肺热壅盛、肝郁气滞,浊瘀阻塞所致膀胱气化不利者属实证,当清湿热,利气机,散瘀结,以通水道;中气下陷,肾阳虚衰而致膀胱气化无权者属虚证,宜补脾肾,助气化,气化则水行;对虚实夹杂者,应标本同治,切忌一味利尿。对水蓄膀胱之急症,内服药缓不

济急,应速用导尿、针灸等各种外治法急通小便。

癃闭病机转化迅速,病情稍有延误,常易并发水肿,喘促、心悸甚或关格等危重病证,临证应正确、及时诊治,以防变证的发生。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