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教学内容建议
一、单元说明
人类历史上,血与火的战争屡屡爆发。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阅读战争题材的作品,可以了解历史,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两个极端,可以看到人类意志力、智能、体能最大限度的表现,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
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境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体验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速度。
二、选文目录
⒈新闻两则(新闻·)
⒉芦花荡(小说·孙犁)
⒊蜡烛(通讯·西蒙诺夫)
⒋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书信·雨果)
⒌亲爱的爸爸妈妈(叙事散文·聂华苓)
三、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四、单元教学内容
⒈识字与写字及语汇积累 。
⒉通过梳理叙事类作品的事件构成要素和分析人物形象来理解文章。
⒊提高默读的速度和质量,培养默读技巧。
⒋五篇叙事类作品不同的语言风格。
⒌正确理解和评价五篇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⒍运用所学的叙事形式进行口语及写作训练。
⒎综合性学习:
⑴学会搜集并鉴赏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文学作品或新闻报道(社会生活中的人、事)。
⑵学会采访并使用采访所得形成文章。
⑶通过活动增加有关战争的文学知识的积累。
⑷锻炼学生围绕某一事件进行评说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针对某一问题阐明自己观点的写作能力。
第一课 新闻两则
【教学内容建议】
⒈本文需要教学的字词:
鄂 豫 阌乡 绥靖 杜聿明 百万 横渡 突破 冲破 锐不可当
阻遏 击溃 歼灭 控制 封锁 切断
⒉了解关于新闻的相关知识:
⑴新闻的特点:真实、及时、准确。
⑵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⒊速读新闻,筛选主要信息,找出消息中所记叙的事件的六要素。
⒋文本的语言表达的特点:
⑴学习《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在叙事中穿插议论和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及态度;
⑵学习《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在叙事中巧用对比的写作手法;
⑶学习《中原我军南阳》在叙事中巧用暗示。
⒌学习两篇新闻不同的构思特点:
《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先总括,后分步叙事,多而不杂;《中原我军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⒍品味两篇文章不同的语言风格:
⑴共同点:客观、准确、简洁。
⑵不同点:《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中原我军南阳》含蓄形象,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⒎口语训练:用新闻的语言说说身边发生的一件新鲜事,注意新闻的六要素。
⒏写作训练:根据新闻写作的相关要求,写一则校园新闻。
第二课 芦花荡
【教学内容建议】
⒈本文需要教学的字词:
阴森黑暗 月明风清 尖利 能耐 保险 疟子 仄歪 挂花 泅 船篙
飘撒 悠闲 寒噤 张皇失措 飒飒 拐弯抹角
⒉快速默读,分清概述(交代人物来历)和详写的区别,把握自然环境和复述故事,理清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⒊分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
⒋学习如何通过强烈的反差来渲染的写作手法,表现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⒌揣摩文中的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所烘托出来的乐观主义的热情。
⒍品味语言
⑴抓住“老头子过于自尊和自信”一句中的“过于”一词。
⑵感受本文语言的轻松、幽默、闲适。
⒎口语训练:可用“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表现在 ”句式说话。
⒏写作训练:模仿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写写自己家乡的景物。
第三课 蜡烛
【教学内容建议】
⒈本文需要教学的字词
迫击炮 拂晓 瓦砾 地窖 鞠躬 颤巍巍
⒉了解通讯的文体特点:
⑴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在叙述的基础上有较多的生动形象的描写;
⑵可以在叙述中塑造人物形象;
⑶时效性不及消息。
⒊通过默读,通过分析事情发展的不同阶段,能说出故事梗概。
⒋学习本文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第四课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教学内容建议】
⒈本文需要教学的字词:
赃物 箱箧 制裁 荡然无存 丰功伟绩
⒉正确掌握书信的格式。
⒊品味语言,学习运用感情色彩浓厚的词语表达作者的观点。如:“世界奇迹”“独一无二”“典范”。
⒋学习本文运用铺陈手法来表达作者观点的特色,理解作者站在全人类文化发展的高度看待事物的博大的文化胸怀。
⒌体会反语这一修辞的作用。
⒍学习本文转述的语言表达形式。
⒎仿照课文第一段,开展说话训练,转述别人的观点不走样:
李强对你说:“王宏,最近我在读冰心的《繁星》《春水》,这部诗集中有一首哲理诗:‘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让我感触颇深,我觉得可以当作我们的座右铭。”
请你将这段话转述给张伟听,你该怎么说?
⒏写作训练:
⑴模仿本文第五段的语言特点,表达自己对某人或某事的情感。
⑵给雨果写封信,表达自己读完本文的感受。
第五课 亲爱的爸爸妈妈
【教学内容建议】
⒈本文需要教学的字词:
肃穆 荒谬 健忘
⒉本文叙事特点:历史与现实交织;应训练学生从理清事情发展的历史顺序入手,了解事情的脉络,整体上对文章有个把握。
朗读课文,重点精读标题、文中引用的诗句和引述的死者的遗言,来体会法西斯的残暴。
⒊激发学生想象被残杀者生前的形象,体会作者对法西斯强烈的愤恨与控诉。
⒋体味文中一些很有意味的描写和议论。
⒌说话训练:概括说说一件事或一个人,再用一两句话对你所说的人或事作出评价。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⒈收集并鉴赏有关战争与和平的诗词、成语、名言。
⒉上网查资料,介绍近期发生在某地的某一战争(如伊拉克战争),阐明自己对这一战争的看法。
⑴学会搜集并鉴赏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文学作品或新闻报道(社会生活中的人、事)。
⑵学会采访并使用采访所得形成文章。
⑶通过活动增加有关战争的文学知识的积累。
⑷锻炼学生围绕某一事件进行评说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针对某一问题阐明自己观点的写作能力。
第二单元
一、单元说明
上一单元涉及的非正义战争中残杀无辜的暴行,使我们在震惊与悲痛之余,发出这样的呼唤:再也不能让人类之间的残杀延续下去了,应该让世界充满爱。
这个单元就以爱为主题,几篇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让我们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熟读这些课文,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
二、选文目录
⒍阿长与《山海经》(散文·鲁迅)
⒎背影(散文·朱自清)
⒏台阶(小说·李森祥)
⒐老王(散文·杨绛)
⒑信客(散文·余秋雨)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让世界充满爱
三、单元教学目标
⒈识字与写字及语汇积累
⒉熟读课文,感受文中的人物形象,并正确理解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⒊了解叙述、描写两种表达方式的功能和区别。
⒋揣摩描写的方法,提高描写的能力。
⒌揣摩记叙文语言特点,感受语言风格。
⒍理清记叙的顺序和线索。
⒎综合性学习——让世界充满爱
⑴指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弱势群体,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思考怎样关爱他们;
⑵写一篇以“爱”话题的记叙文,注意中心明确、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尽量写出自己独特的体察与感悟。
第六课 阿长与《山海经》
【教学内容建议】
⒈本文需要教学的字词:
惶急 惧惮 切切察察 震悚 渴慕 灸疮疤 敬意
疏懒 霹雳 粗拙
⒉了解本文以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的特点。
⒊围绕这一线索叙述了哪些事情。
⒋叙事的详略安排及用意。
⒌欲扬先抑的的表现手法。
⒍刻画阿长时用到的白描手法。
⒎领会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提高语言分析的能力。
⒏写作训练: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生活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个人。
第七课 背影
【教学内容建议】
⒈本文需要教学的字词
奔丧 狼藉 惨淡 踌躇 颓唐 琐屑 典质
赋闲 蹒跚 簌簌 触目伤怀 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
⒉了解本文以背影为线索组织材料的特点。
⒊朗读课文,围绕线索理清文章脉络。
⒋了解文中所叙之事的关系及详略安排。
⒌研读文中描写的语句,理解其在塑造形象上的作用 。
⒍研读文中抒情的语句,理解其在抒发感情上的作用 。
⒎揣摩品味文中关键性语句,感受其中蕴含的深情。如“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和父亲送儿子上车过程中说的四句简短的话等。
⒏写作训练:模仿本文写父亲背影的那段造型文字,写一写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个背影。
第八课 台阶
【教学内容建议】
⒈本文需要教学的字词
尴尬 烦躁 微不足道 大庭广众 凹氹 低眉顺眼
磕 硌
⒉把握小说情节发展的几个阶段,用第三人称说说本文的故事梗概。
⒊通过对小说情节的具体分析,了解小说家在对人物的具体描写中所表现的人物内心世界,感受人物形象上所寄托的中国农村、中国农民的生活现状与生活理想,从而理解小说家塑造“父亲”这一人物的目的。
⒋正确理解小说中的人物“我”与小说作者之间的关系:既是父亲一生奋斗的见证者,也是其生活历程与生活理想的叙述者;体会作家对其所塑造的人物的思想感情:对农民朴实的生活理想、勤奋的生活态度与艰苦现状的赞美、同情,也有对人生、对生活意义的深层思考与追问。
⒌试分析文中第4段、第14段、21段和第28段描写的作用。
⒍品味文章语言:朴实无华、乡俚俗语让人对农村这个特定环境倍感亲切。
⒎写作训练:
从你父母或其他你能了解到的人那儿,了解他们的人生理想,再联系课文,用小练笔的形式,谈谈你的看法。
第九课 老王
【教学内容建议】
⒈本文需要教学的字词
伛 惶恐 荒僻 塌败 取缔 骷髅 滞笨 愧怍 眼翳
⒉快速默读课文,以作者一家与老王的交往(我们如何对老王,老王如何对我们)为线索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注意联系人物所处的独特环境来理解人物的言行与相互关系中所传达出来的人间真情。
⒊理解课文刻画人物形象的独特之处:用老王外形的“恐怖”和生活的困苦来衬托他内心的善良。
⒋学习本文运用夸张手法刻画人物外形的特点。
⒌品味鉴赏本文平实简洁而又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镶嵌”“死灰”“僵尸”“骷髅”“白骨”等。
⒍口语及写作训练:
⑴仿照第二段“据老王自己讲……”及第三段“有人说……”这样转述的形式,概括介绍某个人的生平或某个特点。
⑵仿照课文第一部分以概述来介绍人物生平、特点,再以第二部分详写某件重要的事情,最后再以第三部分表达自己对所写对象的感情、态度的结构方式来写自己生活中交往过的某个人。
第十课 信客
【教学内容建议】
⒈识字与写字及语汇积累
嫉妒 猝然 昏厥 文绉绉 唏嘘 长途跋涉 生死祸福
颠沛 焦灼 时髦 呵斥 潦倒 连声诺诺 穷愁潦倒
伎俩 噩耗 吊唁
⒉阅读课文,体会本文畅达警辟,质朴典雅的语言。
⒊通过理清事情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理清本文叙述的事情。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让世界充满爱
⒈指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弱势群体,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思考怎样关爱他们,围绕“同情”这一话题来说话;
⒉写一篇以“爱”话题的记叙文,注意中心明确、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尽量写出自己独特的体察与感悟。
第三单元
一、单元说明
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实物记录,体现了人民大众的智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本单元所选的课文基本上都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阅读这些课文,可以使我们接触到多种知识,开阔眼界,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学习本单元,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要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二、选文目录
⒒中国石拱桥(事理说明文·茅以升)
⒓桥之美(具有说明性质的美学小品文·吴冠中)
⒔苏州园林(事理说明文·叶圣陶)
⒕故宫博物院(事物说明文·黄传惕)
⒖说“屏”(具有说明性质的美学小品文·陈从周)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说不尽的桥
三、单元教学内容
⒈识字与写字及语汇积累
⒉让学生初步认识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⑴说明文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⑵文章的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⑶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如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列数字、画图表、摹状貌、引用等。
⑷体会说明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
⒊认识描写与说明在记叙类和说明类文章中的不同作用。
⒋判断文中涉及到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并能准确表达其作用。
⒌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
⑴观察事物,条理清晰地介绍事物,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
⑵能用说明性的语言介绍具体的桥;
⑶口语训练:用说明文的语言来介绍事物。
⑷写作训练:学习写作简单的说明文。
第十一课 中国石拱桥
【教学内容建议】
⒈教学关于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⑴了解说明文及其种类。
⑵把握说明事物的说明文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
⑶掌握说明文常见的说明顺序及说明文的结构形式。
⑷掌握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
⑸把握说明文的科学性及语言准确、简明、周密的特点
⒉本文需要教学的字词
⑴识记:推崇 洨河 匀称 鷟 惟妙惟肖
⑵品味:雄伟 雄跨 雄姿 胜景 古朴 巧妙绝伦匀称
⒊学习本文怎样以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座不同形式的桥为典型例子(举例子)来具体说明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征及中国石拱桥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以及本文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举例的写法。
⒋筛选出文中介绍一般石拱桥特征的文字。学习作者是怎样说明这些特征的。
⒌理解把握文章说明的顺序。
⑴了解作者分别介绍赵州桥、卢沟桥时所采用的说明顺序。
⑵理清文章第9段介绍我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所采用的说明顺序。
⒍了解本文用举例子、列数字等常见的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特点。
⒎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简明、生动。
⒏口语训练:用平实的说明语言从桥梁的环境特点、建造历史、外形特点、结构特点等方面介绍自己所熟悉的一座桥。
第十二课 桥之美
【教学内容建议】
⒈本文需要教学的字词
魅力 诗境 着眼 销魂 苍茫 极目 险峻 笼统 水天一色
⒉抓住“画家眼中的桥之美”“美在形式”这一美学观点,分别分析了不同环境中的桥的共同特点就是“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理解画家眼里的桥实际上是一种在特定环境里的具有特定作用的形象:点面结合、刚柔相济、疏密有致、动静相衬。
⒊理解本文通过诗意的描写与抒情来表现“桥”这一形象在不同环境里给人们(画家)带来的不同审美感受,理解文中这些文字的表达作用,如“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期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芦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侧面表达了人的审美感受)
⒋说话训练:运用某个主体“形象”在某个特定环境(背景)中的作用来赏析某幅照片或画面,鉴赏其美学上的作用与妙处。
第十三课 苏州园林
【教学内容建议】
⒈本文需要教学的字词
轩榭 丘壑 嶙峋 镂空 重峦叠嶂 鉴赏 池沼 斟酌 蔷薇 俯仰生姿 胸中有丘壑 自出心裁
⒉朗读课文,初步领略苏州园林建筑师的匠心: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⒊学习本文围绕说明对象先总说后分说,由整体到局部,由主要到次要,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特征的结构方法,
⒋归纳文章每段的意思,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体会文章的结构美:多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建筑匠心。
⒌体会作者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以及准确、周密、简洁的语言特色,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⒍口语以及写作训练:运用本文所学知识(注意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远景近景的层次以及细节设计等方面),介绍学生游览过的一座公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第十四课 故宫博物院
【教学内容建议】
⒈本文需要教学的字词:
矗立 鎏金 蟠龙 藻井 鳌头 金銮殿 琉璃 额枋 钟磬 迥然不同
肃穆 井然有序
⒉了解故宫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点。
⒊理清文章说明顺序——空间顺序。学习按空间顺序介绍事物时,确定好立足点和准确地使用方位词的方法。
⒋学习本文总分式的文章布局方法。
⒌学习本文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特征的选材原则。
⒍学习本文说明的方法,体会说明方法的作用。
⒎说话训练:按一定的说明顺序介绍我们的教室。
⒏写作训练:按空间顺序,注意立足点,运用恰当的方位词介绍我们的校园。
第十五课 说“屏”
【教学内容建议】
⒈本文需要教学的字词:
屏风 帷幕 缓冲 因地制宜 休憩 闺房 伧俗 忒 雅俗之别
⒉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有关屏风的功用及如何使用屏风,了解屏在建筑上的神秘作用:似隔非隔、功能与美感的巧妙结合。
⒊本文以典雅的语言介绍了屏的相关知识,表达了作者对屏的喜爱之情,体会作者将古今人们使用屏的不同方式进行对比的用意:希望能用好屏的美学功用:得一些闲滋味,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
⒋说话训练:用一段用准确生动的话介绍你最喜爱的工艺品,要说出其中的美学趣味。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说不尽的桥
⒈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一些桥的名称的由来,搜集有关桥的诗歌、对联、谚语、谜语、成语等,搜集有关桥的故事与传说;搜集绘画、雕刻、图片及影视作品中的桥,做一份手抄报。
⒉写作训练:以身边的桥为内容,写一篇简介或解说词。
第四单元
一、单元说明
人们常说,要崇尚科学,破除迷性。这就是说,在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要讲究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这个单元的几篇课文,所说明的事物有所不同,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则是一致的。
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还可以学习正确的科学方法。阅读中,还要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要学会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
二、选文目录
16.大自然的语言(事理说明文·竺可桢)
17.奇妙的克隆(事理说明文·谈家桢)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事理说明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
19.生物入侵者(事理说明文·梅涛)
20.落日的幻觉(事理说明文·黄天祥)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走上辩论台
三、单元教学内容
⒈识字与写字及语汇积累;
⒉了解事理说明文的特点,明确事理说明文和事物说明文的区别;
⒊把握事理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⒋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提,按照要求筛选课文主要信息。
⒌体会科普文章语言表达在准确的基础上具有科学性、生动性的特点。
⒍运用所学习科普文的语言表述的特点,用说明的语言进行口语及写作训练。
⒎综合性学习:走上辩论台
⑴引导学生充分可发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开展搜集、筛选资料。形成观点,做好上台辩论的准备。
⑵开一场主题为“上网利弊谈”的辩论赛。
第十六课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内容建议】
⒈本文需要教学的字词:
竺可桢 次第 翩然 簌簌 风雪载途 萌发 连翘 刺槐
衰草连天 周而复始 草长莺飞
⒉根据课文对“大自然的语言”“物候”“物候学”的诠释以及对“影响物候的因素”“物候学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的解说,理解事理说明文所要说明的对象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即“逻辑事理”。
⒊事理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从现象到原因,再到用途)
⒋理解本文第一段运用生动的描写性的语言在说明上的作用以及后文用平实的语言来说明事理的语言特点。
⒌说话训练:先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某一自然现象,再用平实、准确的语言诠释其产生的原因。
第十七课 奇妙的克隆
【教学内容建议】
⒈本文需要教学的字词:
匍匐 繁衍 胚胎 鲫鱼 囊胚 鳞片 孵化 两栖 脊椎 哺育
分泌 濒临 拍案叫绝 神通广大 难能可贵
⒉按照要求、默读课文,筛选关于文中哪些内容能体现“奇妙”一词内涵的信息,体会本文作为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⒊结合本文特点,学习事理说明文的写法。
⑴结构安排:四个小标题从不同侧面说明克隆四个部分,有着紧密的逻辑联系。
⑵多种说明方法及说明顺序的运用
⑶平实的语言中渗透着作者严谨、求学、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科学精神。
⒋说话训练:课文列举了一些动植物自身克隆的现象,这样文章有说服力,也容易让人明白。想一想,观察一下,看看周围还有那些动植物具有这种特异功能,然后说给大家听。
第十八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一、教学内容建议
⒈本文需要教学的字词:
地壳 遗骸 携带 驮 劫难 追溯 硅 陨石 致密 天衣无缝
⒉学习作者善于联系实际,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论证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即所用材料与所要论述的问题之间的关系)
⑴恐龙化石无处不在的材料是为了证明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⑵“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恐龙灭绝原因的证据。
3.品味本文语言简明精炼、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简明精炼:“你可能会说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逻辑性强:“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中“紧密相连”“影响”揭示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暗示文章的说明中心,奠定了行文的逻辑基础。
幽默风趣:“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⒋写作训练:
本文采用了逻辑顺序说明问题,采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等。请以“ 为什么 ”为题,先确定题材,选自己最熟悉、理解最透彻的事物来写,将题目补充完整,(如变色龙为什么会变色,含羞草为什么“含羞”等)。可以写成平实的文章,也可以写成生动的科学小品。不管哪一种写法,都要做到逻辑层次分明,语言准确简练,并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第十九课 生物入侵者
【教学内容建议】
⒈本文需要教学的字词:
陌生 硝烟 扼制 检疫 斑斓 蜥蜴 酝酿 藩篱
失衡 在劫难逃 束手无策 物竞天择 无动于衷
⒉带着相关问题默读课文,筛选有关生物入侵的显性信息(科学知识信息),理解各部分的关系,进一步理解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⑴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
⑵造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径。
⑶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
⑷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者采取的相应措施。
⒊筛选本文相关的隐性信息(写作技巧信息)。
⑴议论文的结构,说明文的内容。
⑵本文按照逻辑顺序展开,引出话题,摆出现象,再探讨因果,最后探讨对策。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展开。
⒋了解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⒌说话训练:课文给我们列举了许多有关生物入侵的实例。类似的现象还很多。请你说出一两个例子给大家听。
第二十课 落日的幻觉
【教学内容建议】
⒈本文需要教学的字词:
绚丽 坠落 绮丽 迷惑 吟咏 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 喷薄 遐思
旭日 殷红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变化多端
⒉围绕说明的重心,筛选和概括主要信息。
⒊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⒋描写的表达方式在说明文中的作用。
⑴抓住景象的特点,按时间的顺序观察景象的变化。
⑵按照由概括到具体的思路进行描写。
⑶体会描写在本文中的说明作用:生动形象地解说自然现象。
⒌写作训练:按照“抓住景象的特点,按时间的顺序观察景象的变化。”“按照由概括到具体的思路进行描写”,请你在仔细观察日出或日落的基础上,描绘一幅“日出图”或“日落图”。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走上辩论台
1.引导学生充分可发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开展搜集、筛选资料。形成观点,做好上台辩论的准备。
2.开一场主题为“上网利弊谈”的辩论赛。
第五单元
一、单元说明
本单元所选文言文,体裁不尽相同,有叙事的,有夹叙夹议的,有说明事物特征的,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有些文章还寄托了作者的情怀。又选杜甫诗三首,都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篇。
学习本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他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二、选文目录
21.桃花源记(记·陶渊明)
22.短文两篇:(散文)
《陋室铭》(铭·刘禹锡)
《爱莲说》(说·周敦颐)
23.核舟记(记·说明文·魏学洢)
24.大道之行也(政论文·《礼记·礼运》)
25.杜甫诗三首:《望岳》(五律)、《春望》(五律)、《石壕吏》(古风)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莲文化的魅力
三、单元教学内容
⒈识字与写字及语汇积累;
⒉了解一些古代的文化常识。
⒊了解一些古代文体知识:如记、铭、说、古风等。
⒋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如文言实词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文言句式等,准确翻译课文。
⒌在诵读中体验语言的精妙,感受古文的韵味;
⒍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
⒎指导学生背诵名篇名段。
⒏综合性学习——莲文化的魅力
⑴搜集与莲有关的诗文,举行一次以莲为主题的朗诵比赛。
⑵搜集并整理关于莲的别名、关于莲的历史、品种、用途等方面的材料,写一篇介绍莲的说明文。
第二十一课 桃花源记
一、教学内容建议
⒈作者及文体特点。
⒉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朗读的节奏。
⒊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准确翻译全文,
⒋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
⒌本文以武陵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
⒍故事性强,曲折回环,多用留白,引人入胜。
⒎语言浅显易懂,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
⒏写作训练:本文不过三百来字,却写出了一个有头有尾、情节完整的故事,而且写得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在你的生命历程中,有没有比较曲折的一件事,试着描绘下来。
第二十二课 短文两篇
一、教学内容建议
⒈了解作者及文体特点。
⒊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并翻译全文。
⒊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及韵脚,体会散句与骈句交错运,读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⒋学习《陋室铭》类比的手法。
⒌学习《爱莲说》映衬的手法。
⒍比较阅读,比较《陋室铭》和《爱莲说》的异同。
⑴相同点: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⑵不同点:所托的物和所言的志均有不同。《陋室铭》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自己的志趣,并引用孔子的话增强说服力;《爱莲说》以莲喻人,运用正衬、反衬的手法表达自己的爱好和志向。
⒎说话训练:学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联系你的志向,说说你喜爱哪种花?并用一句话概括原因。
第二十三课 核舟记
一、教学内容建议
⒈了解作者及文体特点。
⒉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句式及语法特点,并翻译全文。
⒊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⒋学习本文全篇按空间顺序、局部按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特点。
⒌区别“核舟记”的“记”与《桃花源记》的“记”。
《核舟记》中的“记”是描述、摹写的意思。记的是工艺品,从语言看,多用说明,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
《桃花源记》从“记”的对象看,记的是事,是记叙文;从语言看,多用描写。
⒍写作训练:说说你喜爱的一件物品,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介绍。
第二十四课 大道之行也
一、教学内容建议
⒈了解作者及文体特点。
⒉朗读课文,要读得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句流畅,音韵铿锵,偶句和骈句读出对称感、层次感来。
⑴第一层用提顿语气读;
⑵第二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每组后当作一停顿,要读出层次感;
⑶第三层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
⒊ 熟读背诵。
⒋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了解本文一词多义的现象(亲、独、闭)
⒌准确翻译全文。
⒍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总分总的结构特点。
⒎写作训练:写一段文字,描述你想象中的未来社会。
第二十五课 杜甫诗三首
一、教学内容建议
⒈了解作者有关情况。
⒉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
⒊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望岳》近景和远景结合,虚实相生的写法
《春望》移情于物,把诗人的情怀蕴含在意象的描写中。
《石壕吏》构思巧妙:①写石壕吏用暗写;②写老妇人用明写,把她所说的话写成了一篇陈情的独白;③品味老妇的话句句是差吏逼出来的。
⒋背诵默写三首诗。
⒌写作训练:
有人认为,《石壕吏》的内容应该是对话式的,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吏与老妇人对话的情景,并把确实的内容补充描绘出来。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连文化的魅力
1.搜集与莲有关的诗文,举行一次以莲为主题的朗诵比赛。
2.搜集并整理关于莲的别名、关于莲的历史、品种、用途等方面的材料,写一篇介绍莲的说明文。
第六单元
一、单元说明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古代人的无限情思,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油然而生。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学习本单元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选文目录
26.三峡(说明文·郦道元)
27.短文两篇(散文):
《答谢中书书》(写景抒情散文·陶弘景)
《记承天寺夜游》(写景散文·苏轼)
28.观潮(散文·周密)
29.《湖心亭看雪》(散文·张岱)
30.诗四首:
《归园田居》(古风·陶渊明)
《使至塞上》(五律·王维)
《渡荆门送别》(五律·李白)
《登岳阳楼(其一)》(七律·陈与义)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怎样搜集资料
三、单元教学内容
⒈识字与写字及语汇积累;
⒉了解一些古代的文化常识。
⒊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如文言实词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文言句式等,准确翻译课文。
⒋有感情地诵读,做到停顿正确,注意读出语气的抑扬顿挫。
⒌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
⒍指导学生背诵名篇名段。
⒎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怎样搜集资料
⑴搜集并整理我国传统节日的相关资料,如春节、端午节、元宵节、清明节、重阳节。
⑵把搜集的资料做成知识卡片,大家传阅分享。
第二十六课 三峡
一、教学内容建议
⒈了解作者及文体特点。
⒉读准、读顺、读熟、背诵、默写全文;
⒊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并翻译全文。
⒋理解文意,了解三峡山水的特征。
⒌解析课文总分的结构特点。
⒍学习课文运用怎样的顺序、抓住景物特征描摹景物的方法。
⑴先总写山;之后用三段分写水,重点在水;
⑵三峡之水突出之处在“疾”,故先写“夏水”;又春冬之水特点相同,故合写一段以达文笔简练之效果;最后写秋水突出三峡秋季水位下降(水枯谷凄)而显空旷凄婉的特点。
⑶大笔点染,客观描摹三峡景物的神韵,少主观感受的流露。
⑷正面描摹与侧面描摹相结合。
⑸变化观察的视角进行描摹。
⒎写作训练:
本文最突出的写作手法就是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请你也用这种方法写一个风景佳处的片段。
第二十七课 短文两篇
一、教学内容建议
⒈了解作者及文体特点。
⒉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并翻译全文。
⒊朗读课文,读准、读顺、读熟,在朗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⒋感知内容,由所描写的优美景色中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答谢中书书》按时间的变化、视角的变化来写景,借写山水之美,表达能品位山水之美的自豪感。
《记承天寺夜游》用比喻的修辞写月色,借写月夜之美,来排遣遭贬谪的悲凉情怀。
⒌把握文章结构缜密的特点
《答谢中书书》开篇总写,抒发感慨;中间主体部分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分写;最后以抒情议论作结。
《记承天寺夜游》开篇叙述,交代记叙的要素;中间写景;最后以议论作结
⒍赏析《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⒎写作训练:
本文在写景时最突出的手法就是多角度观察描写和新奇的想象比喻。请你也采用这两种写法描写某一处景物,并在写景中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
第二十八课 观潮
一、教学内容建议
⒈了解作者及文体特点。
⒉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并翻译全文。
⒊理清文章思路,体会精巧的结构安排。
⒋赏析文中精彩的场面描写。
⑴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⑵白描和细描相结合。
⑶写景与记事相结合。
⒌写作训练:
认真阅读p205知识短文《改写》,学习改写的方法。将课后练习三宋词《酒泉子》,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感受不同文体相同题材的文章的区别。
第二十九课 湖心亭看雪
一、教学内容建议
⒈了解作者及文体特点。
⒉掌握重要文言词语、句子并能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翻译课文。
⒊熟读课文,读准字音及节奏。
⒋学习本文白描手法的运用及特点。
⒌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⒍写作训练:
写一篇游记,要求融记叙、描写、抒情于一体,并试着用白描的手法描写重点的景色或景物。
第三十课 诗四首
一、教学内容建议
⒈了解作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
⒉进一步熟悉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常识。
⒊加强朗读训练,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和韵律,感受其声韵美,感悟诗情。
⒋了解四首诗歌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⒌品味四首诗中的名句。
⒍背诵默写四首诗。
⒎口语训练:开展古典诗歌朗诵会。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怎样搜集资料
1.搜集并整理我国传统节日的相关资料,如春节、端午节、元宵节、清明节、重阳节。
2.把搜集的资料做成知识卡片,大家传阅分享。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