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备课组教学计划
根据学校教学工作计划高一下学期教学内容必修4(第三章)、必修5和必修2,内容多时间短,知识浅能力高,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教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集体备课,集中探究教材教法,应该是提高教学能力重要举措。
1、教材分析(结构系统、单元内容、重难点)
必修4
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重点是两角和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的应用,难点是公式的灵活应用。
必修5
第一章:解三角形;重点是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难点是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应用;
第二章:数列;重点是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前n项的和;难点是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前n项的和与应用;
第三章:不等式;重点是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基本不等式;难点是二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应用;
必修2
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重点是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及表面积与体积,直线与平面平行及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难点是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直线与平面平行及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
第二章:直线与方程;重点是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及直线方程;难点是如何选择恰当的直线方程求解题目;圆与方程;重点是圆的方程及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难点是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二、学生分析
经过一学期的观察发现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与基本学习方法比较有缺欠,但大部分的学生对学习都有很大的兴趣,学习纪律比较自觉。 需进一步加强学法指导,多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三、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和与测量及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2.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了解数列的概念和几种简单的表示方法,了解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理解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探索并掌握2种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的公式,能用有关的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
3.理解不等式(组)对于刻画不等关系的意义和价值;掌握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基本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几何学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的形状、大小与位置的学科。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度量计算是认识和探索几何图形及其性质的方法。先从对空间几何体的整体观察入手,认识空间图形及其直观图的画法;再以长方体为载体,直观认识和理解空间中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并利用数学语言表述有关平行、垂直的性质与判定,对某些结论进行论证。另外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
5。在解析几何初步中,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建立直线和圆的代数方程,运用代数方法研究它们的几何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初步形成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四、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积极做好集体备课工作,达到内容统一、进度统一、目标统一、例习题统一、资料统一、测试统一;上好每一节课,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观察与指导;课后进行有效的辅导;进行有效的课堂反思。
五、教学进度表
时间 | 周次 | 课、章、节 | 教 学 内 容 | 集体备课主讲人 | 周测出题人 | 公开课安排 |
2.10-2.14 | 1 | 3.1 |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 李旭 | ||
2.17-2.21 | 2 | 3.2及复习第三章 |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 邱国清 | 周伟光 | 赖明涌 |
2.24-2.28 | 3 | 1.1,1.2 |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 | 殷藜钊 | 利文秀 | 周伟光 |
3.3-3.7 | 4 | 1.3,1.4 | 解三角形及应用举例 | 陈惠英 | 黄亮香 | 殷藜钊 |
3.10-3.14 | 5 | 2.1,2.2 |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等差数列 | 赖明涌 | 王燕霞 | 陈惠英 |
3.24-3.28 | 6 | 2.3 |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 利文秀 | 殷藜钊 | 蔡丽华 |
3.31-4.4 | 7 | 2.4,2.5 | 等比数列及前n项和 、简单应用 | 周伟光 | 李旭 | 王燕霞 |
4.7-4.11 | 8 | 2.5 | 复习与考试 | 王燕霞 | 陈惠英 | 利文秀 |
4.14-4.18 | 9 | 3.1,3.2 |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 黄亮香 | 赖明涌 | 邱国清 |
4.21-4.25 | 10 | 3.3,3.4 |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基本不等式 | 邱国清 | ||
4.27-4.29 | 11 | 五一休息 | ||||
5.5-5.9 | 12 | 复习与期中考试 | 李海媚 | |||
5.12-5.16 | 13 | 1.1,1.2 | 简单几何体,直观图,三视图 | 殷藜钊 | 周伟光 | 李海媚 |
5.19-5.23 | 14 | 1.3 |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 陈惠英 | 黄亮香 | 李旭 |
5.26-5.30 | 15 | 1.4,1.5 | 空间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 赖明涌 | 王燕霞 | 黄亮香 |
6.2-6.6 | 16 | 1.6,1.7 |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 | 利文秀 | 李旭 | |
6.9-6.13 | 17 | 1.1,1.2,1.3 | 直线与直线方程 | 周伟光 | 赖明涌 | |
6.16-6.20 | 18 | 1.4,1.5 | 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 | 王燕霞 | 陈惠英 | |
6.23-6.27 | 19 | 2.1,2.2,2.3 | 圆的方程,直线、圆的位置关系 | 黄亮香 | 利文秀 | |
6.30-7.4 | 20 | 3.1,3.2,3.3 | 空间直角坐标系 | 李旭 | ||
7.7-7.11 | 21 | 复习与期终考试 | 蔡丽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