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学案】守财奴(教师版)
2025-09-28 19:48:51 责编:小OO
文档
《守财奴》学案

作家作品常识:

1.了解作家

奥诺雷·巴尔扎克(1799--1850),是19世纪法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人间喜剧》,包括90多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书中广泛而又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中期法国社会生活,形象地描绘了贵族阶级如何在资产阶级暴发户的腐蚀和进攻下逐渐灭亡,无情地揭露和有力地批判了资产阶级的自四贪婪、卑鄙丑恶和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是世界文学规模最宏大的创作之一,也是人类思维劳动最辉煌的成果之一。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非常推崇巴尔扎克,认为他“对现实关系具有深刻的理解”,称赞他是现实主义大师。

2.了解背景

课文节选自巴尔扎克的长篇小说(         )的第五章《家庭的苦难》。《欧也妮·葛朗台》写于1833年,是巴尔扎克不朽巨著(          )中的代表作。小说通过(          )一家及其与周围人物关系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历史,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刚刚发迹时的罪恶和贵族阶级必然灭亡的命运。

3.了解《欧也妮·葛朗台》

    写于1833年,是巴尔扎克的一部重要作品。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贪婪、吝啬、凶狠、狡诈的资产阶级暴发户老葛朗台的典型形象,并通过这一形象以及他与周围人物关系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人与人之间冷酷的金钱关系,批判了金钱对家庭的关系、社会道德的破坏作用。

    葛朗台原是一个箍桶匠,在法国大时,他投机钻营,囤积居奇,逐步发迹起家,成了一个拥有巨额资产的暴发户。虽然家里有数不清的钱财,但葛朗台极端悭吝,他大权独揽,专横跋扈。在他的统治下,一家人过着寒酸的、死一样的沉寂生活。在他女儿欧也妮23岁生日这一天,葛朗台的侄子,一个巴黎的查理因其父破产前来投奔他。查理与欧也妮一见钟情,并私订终身。但葛朗台决不肯把女儿嫁给一个破了产的穷光蛋,于是他把查理送往印度经商。临别时,欧也妮把自己的全部积蓄送给查理,查理则把母亲留下的一个贵重、精美的梳妆匣寄存在欧也妮家里。当葛朗台老头知道女儿把金钱送给查理,一场从来未有过的风波在这个死水一潭的家庭里掀起了。这次家庭冲突中,欧也妮被幽禁起来,只给她吃冷水和面包,欧也妮的母亲也被吓得从此一病不起。不久葛朗台突然结束了对女儿的幽禁,表示要跟女儿和好,并讨好妻子。葛朗台为什么会转变? 转变后又会产生什么新矛盾? 课文的故事情节便是从这里开始的。

    葛朗台老头活到82岁时病死了,欧也妮继承了全部家产。但是,查理从印度发财后回到巴黎,竟毫不留情地抛弃了欧也妮,而一心要和名门贵族攀亲。欧也妮默默地忍受了命运一次又一次地打击,她幽居独处,仍然过着清冷、孤独的生活。

巩固练习

一、基础闯关

1.给下列词语中加粗字注音。

执着(    )         吝(    )啬      痴(    )情  

癖(    )好(    )   轻手蹑(    )脚  咂(    )摸         面面相觑(    )

2.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意思。

①逆情背理—          ②悉心调养—   ③恬退隐忍—          ④莫名其妙—

3.选词填空。

①老头儿身子一     (蹿、纵、跃),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    (扑、抓、捂)上一个睡着的婴儿。

②欧也妮    (跳、跑、扑)过去想抢回;可是箍桶匠的眼睛老    (看、描、盯)着女儿和梳妆匣,他手臂一    (摆、摇、伸),使劲一推,欧也妮便倒在母亲床上。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奄奄一息  窗棂  殷勤  愁闷忧苦      B.百依百顺  慈祥  弥留  掬躬尽瘁

C.任人宰割  硬郎  厉害  自私自利      D.老态龙肿  诀窍  姿势  栩栩如生

5.下列每组短语中都有一个与其他三个结构不同,把它挑出来(把字母写在后面括号中即可)。

①a.淫心贪欲  b.变态心理  c.目瞪口呆  d.真实可信 [    ]

②a.笃信宗教  b.隐忍贤德  c.高举双手  d.觉得快活 [    ]

③a.四肢发抖  b.服侍周到  c.调养要紧  d.一心讨好 [    ]

④a.永远不提  b.绝对安静  c.完全相信  d.竭尽孝心 [    ]

6.对下面句子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她认为错看了老父的心,因为他对她多么温柔,多么体贴:他来搀了她去用午饭,几小时地望着她,眼睛的神气差不多是很慈祥了;她瞅着女儿,仿佛她是金铸的一般。

A.她父亲对她很好,那充满父爱的心时刻温暖着她。她以前确实看错了父亲的心。

B.她父亲一向待她很好,这几天对她更温柔更体贴,因为她已失去一个亲人了。

C.她父亲这几天对她好的原因是因为他已失去生活的伴侣,只剩下唯一的亲人了。

D.在她父亲看来,她有一大笔遗产可继承,她仿佛是金铸的一般。她父亲不是真正的喜欢她,而是喜欢金子。

二、重点巩固:结合文章情节,思考以下问题。

1.为什么葛朗台见到金匣子就忘了一切呢?作者是怎样描写葛朗台动作语言的?

2.在骗取继承权的过程中,葛朗台又有哪些“精采的表演”呢?

3.葛朗台在临死前又是怎样地表现呢?从中可以反映什么?

  

4.“人生就是一件交易”反映什么?归纳葛朗台形象特点及形象的社会意义。

5.葛朗台太太是个怎样的形象?作者对她是怎样的态度?我们该怎样认识?

三、拓展延伸: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晚间,挤了一屋子的人,桌上点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中拿出来,伸出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了前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瞪得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为两位舅爷不在眼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近上前道:“老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着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节选自《儒林外史》) 

1.用一个词语概括严监生的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主要通过严监生的语言、动作描写表现其性格。 

B.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加以夸张的描写,具有辛辣的讽刺效果。 

C.选文通过大侄子、二侄子、奶妇的反复询问,留下悬念,引起读者思考。 

D.作者并未对严监生的性格作任何评论。 

3.为什么严监生总不断气? 

4.严监生对大侄子、二侄子、奶妈的询问与判断都摇了头:第一次“摇”表示__________;第二次“摇”得狠是因为__________,第三次“摇”时眼闭着又表明__________。 

5.章回小说往往在回与回之间留下悬念:上回结尾写“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下回开头写“上回书说到……”。若把选文分成两回,从谁的话处断开为好?

6.比较严监生与葛朗台形象。

四、写作拓展:呼名唤姓见功夫—— 《守财奴》的称谓变换

    一部小说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人物形象塑造是否成功是否能通过人物形象体现作品的主旨。法国伟大作家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可称得上是成功的范例,因而被恩格斯誉为“最伟大的绘像之一”。葛朗台这一专横冷酷、贪婪吝音、虚伪奸诈的资产阶级暴发户、守财奴形象,之所以百余年来令无数读者啧啧称赞,乃是由于巴尔扎克这位艺术大师的妙笔生花,塑造出这一独具魅力的艺术形象。其中巧妙安排人称,随情境变化而变换称谓的手法,便是其妙笔之一斑。仪以3000多字的节选片段《守财奴》为例,作者对葛朗台就变换了八次称谓,而每次恰如其份的称谓变化都巧妙地与彼情彼境相扣合,寓含着作者的感情,暗示了作品的主题。

    首先,小说交代出葛朗台的年龄76岁了。在“抢梳妆匣”这一情节中,冠之以“老头儿”、“老家伙”的称谓,充分地说明了葛朗台已进入晚年,按常理,应是坐享清福。但当他发现金子后做出的“纵”、“扑”、“摆”、“推”、“橇”一系列灵活动作,与其称谓“老头儿”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读者看到的仿佛不是一位七旬老翁,而是一个勇悍的壮年角斗士。这种反差,正是巴尔扎克所追求的艺术效果。在“金子面前”,简直是在玩命,他才不老呢! 称他“老头儿”,“老家伙”比称他“葛朗台”的效果显然不同。这个称谓更显其本性,更具讽刺效果。

    在写葛朗台对太太、女儿的行为时,他的称谓换成了“箍桶匠”,“老箍桶匠”。这一称谓如实反映出葛明台的出身,揭了他的老底,含蓄地揭示出他不过是投机倒把,囤积居奇起家的资产阶级暴发户。更换这一称谓的作用,不仅表现出作者对葛朗台莫大的讽刺,而且向读者暗示了他成为守财奴的本质原因是由于他特有的阶级属性所然。他“吝啬”起家,“吝啬”发家,“吝啬”管家——连对妻子、爱女都如此——那怕一个金路易。这一不起眼的称谓变化,并非作者信笔所致,而是别具匠心,耐人寻味的。

    就大处看,作者对葛朗台的称呼是“因事而化”;就小处看,作者笔下的葛朗台在他人生的“逢场作戏”中,对别人的称谓也是“因事而化”,绝妙地表现其品性。如在葛朗台太太昏倒后,他金钱的“半壁河山”眼看将属欧也妮时,他狡诈厚颜的本性使在频繁的称谓变化中暴露无遗了。在此之前,仅以“你”相称。当为梳妆匣的争夺进入白热化,女儿以死相逼时,他直呼其名“欧也妮”。当太太昏死的意外发生后,女儿有可能继承母亲遗产时,吝啬的葛朗台便有了新花招,对妻子不停地叫“妈妈”、“小妈妈”、“好妈妈”、“可怜的太太”、“可怜的妈妈”。对女儿更是花样百出:“孩子”、“小乖乖”、“我的儿”

    当妻子死后,为欺哄女儿,剥夺其继承权,又是一声接一声地唤:“好孩子”、“乖乖”、“有信用的姑娘”、“孝顺的姑娘”…--这些精彩的片断可以说是对葛朗台形象的有力的完善,使读者感受到葛朗台的形象更加丰满,更加清晰。这种表达效果也是得力于对葛朗台那一串虚伪无耻的称谓的安排,才使一个“没老没少”、“不伦不类”的形象跃然纸上。如果在这段戏剧性的情节中,仅以“女儿”、“太太”相称,显然逊色得多。

    最后,作者终于以“守财奴”代称葛朗台。真是到了该画龙点睛,给葛朗台作结论的时候了。这正是又一绝笔。“守财奴”这一称谓不仅完善了形象塑造,而且深化了主题,进而将其“守财奴”的属性归结到了资产阶级本质上。试想,葛朗台至死守财,凭着龙钟病体,本能地硬支撑在密室前,此情此境下,还有什么比这更准确又惟妙惟肖的称呼呢?

    尽管人物的称谓在作品中只是一个小小的局部,但在文学巨匠笔下,呼名唤姓也颇见功夫。恰到好处的种种称谓在文学大家笔下散发出了它独有的魅力。我们在欣赏名篇巨著时,不能不注意作家在对于人物的塑造上使用的众多称谓。若能深切地理解,那么对作品的时代特征、人物特征、作品旨意,都会有深一步的认识。在我们平时的写作练习中穿插一些恰当的人物称谓,想必会锦上添花。

《守财奴》参

一、基础闯关

1  zhuó  lìn  chī  pǐ  hào  niè  zā  qù

2  ①违背  ②用尽  ③恬静  ④说出

3  ①纵  扑  ②扑  盯 摆

4  A

5  ①b ②b ③d ④d

6  D

二、重点巩固

1.为什么葛朗台见到金匣子就忘了一切呢?作者是怎样描写葛朗台动作语言的?

讨论归纳:这个“执着狂”一见到金子就头脑发热,欲火燃烧,于是不顾一切,只想占有。描写的动作有“纵”、“扑”、“叫嚷”、“撬”,当欧也妮想抢回梳妆匣时,他是手臂“摆”,使劲“推”,表现出对金子的强烈的欲望和狂热。语言上三次重复“金子”,并说“这交易划得来”。这是葛朗台看到梳妆匣上镶嵌金子时发出的狂叫,把原来对女儿将自己的积蓄送给查理的不满变为狂喜。这暴露了他把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都看成交易的肮脏灵魂。

2.在骗取继承权的过程中,葛朗台又有哪些“精采的表演”呢?

讨论归纳:先是吞吞吐吐,称“有些小小的事得办一办”,连哄带骗;接着是感情拉拢,故作苦相,“牵肠挂肚”,“受罪”;然后是惶恐紧张,“眼光从文书转到女儿,从女儿转到文书,紧张得脑门上尽是汗”;再次是许愿哄骗“要化许多钱”,“按月100法朗”;最后是唯恐女儿翻悔,声嘶力竭,“别多嘴”,“一言为定”。当继承权到手后,他是欣喜若狂,热烈拥抱女儿。这一系列“精采”的表演暴露了他丑恶的灵魂。在葛朗台的眼中,什么亲人,什么感情都是无所谓的,只有钱财才是命根子。

3.葛朗台在临死前又是怎样地表现呢?从中可以反映什么?

  讨论归纳:“裹紧被子”,生怕别人偷了东西,“几小时用眼睛盯着金子”。尤其是做临终法事的时候,当金银法器一出现,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肉瘤也最后动了一下”;还做了个骇人的姿势想把镀金十字架抓在手里,还要吩咐女儿:“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帐。”这些语言、动作和细节描写得入木三分,深刻表现出葛朗台爱财如命的性格至死不变,“死而不已”。

4.“人生就是一件交易”反映什么?归纳葛朗台形象特点及形象的社会意义。

(1)这是葛朗台的世界观,他的信仰。在他眼里,父女之情,家庭关系。伦理道德,只不过是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而已。为了钱,可以撒谎,可以欺骗,可以不择手段,可以不顾廉耻,即使亲生女儿也不例外。这句话,概括出了资产阶级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暴露了葛朗台丑恶的灵魂。

(2)明确:葛朗台是一个贪婪、吝啬、狡诈、卑鄙的守财奴,金钱狂,是一个爱财如命、至死不变的有产者。葛朗台这个形象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5.葛朗台太太是个怎样的形象?作者对她是怎样的态度?我们该怎样认识?

明确:在课文中,葛朗台太太是温顺善良,恬退隐忍(甘心忍让)的贤妻良母。她对丈夫,忍让;对女儿,疼爱。临死之前对女儿说:“幸福只有在天上”,暗示社会和家庭都是冷酷无情,自私自利的,她是这个金钱至上社会的牺牲品。她对宗教虔城,向往天国,但宗教却不能够挽救她。作者对她是充满同情和赞美的。在她临死那一段里,有这么一些句子:“天国的光辉照着她,仿佛太阳照着树叶发出金光”,“死得崇高,伟大”,“像洁白的羔羊一般上了天”。作者是把她作为完美的形象来歌颂赞美。作者这样写,是为了反衬葛朗台的丑恶卑劣,批判这个社会的罪恶。但这仅仅是作者的一种理想。我们要辩证地分析,尤其要注意作者宣扬超阶级人性和宣扬宗教道德的局限性。

三、拓展延伸

1.吝啬。 

2.A 

3.因为“那盏灯里点着两茎灯革,不放心,浪费了油”。 

4.大侄子推测错误 二侄子不仅推测错误而且涉及敏感的银子 奶妈推测错误而又体力难支 

5.从赵氏的话处断开为好。因为此处是谜底即将揭开之处,断在此处,能给读者留下悬念。 

(意对即可)

6. 《守财奴》的最后是一个守财奴的死亡,故事没有以平淡的方式结束,犀利的作者并没有放过这个一生只为钱的葛郎台,让他的死充满了戏剧性和深刻性。而中国的吝啬鬼严监生虽然也死得很“吝啬”,也令人啼笑皆非、印象深刻,可是细细品味中外两位吝啬鬼的死亡过程,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和理解出两人之死背后的文化背景和时代影响。

  比较两人的死亡,其共同点应该是一个“钱”字,他们死前都纠缠于生前所深爱的金钱。但是同是为钱,对钱的态度和因钱而死的过程却有着本质的差异。

  我们先来看严监生的死亡过程: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眼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说的都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严监生迟迟不能咽气的原因是心中有割舍不掉的心事让他牵肠挂肚,那个让人琢磨不透的手势就是他的心声,他就算死时也牵挂着他辛苦攒下的基业,甚至连根灯草都舍不得浪费。

  我们再来看葛朗台的死亡过程:

  本区的教士来给他做临终法事的时候,十字架、烛台和银镶的圣水壶一出现,似乎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了,目不转睛地瞧着那些法器,他的肉瘤也最后动了一动。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给他亲吻的圣像,他却作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受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

  两人都是著名的吝啬鬼,他们的死也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他们各自的吝啬鬼本色。严监生心中有财,因一点财产的浪费而一肯一命呜呼,在经过亲人的猜测和揣摩,终于得以了解了他心中所牵挂之事。当亲眼看到那根“要命”的灯草熄灭之后,他终于死去,可以说他是安心、放心地死去的,那时的他一定含笑九泉、了无牵挂;葛朗台则上演了惊人的回光返照的一幕,与金钱硬生生拉住严监生的生命不同,本来已经死去的葛朗台却因为金钱的出现(镀金的十字架)而起死回生,并且延续了他的老虎的气势和力量,他力图凭借着最后的生命力抓住眼中的金子,而这恰恰富有戏剧性地送他上了西天。他死亡的那一刻,心中一定充满了不甘和遗憾,一个身前占有金子的吝啬鬼死时却是如此的失落。

  两人心中都充满了对金钱的欲望,但显然葛朗台的欲望和意念来得更凶猛、更贪婪、更主动,他是因为钱而含恨而死的。他始终无法割舍他的金子,也许那句话“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帐”是最好的解释,做鬼葛朗台也是个吝啬鬼!两相比较,我们可以用一个“守”字来概括严监生的死,他守的是自己的财产;另一方面则可以用一个“夺”字来概括葛朗台的死,他夺的是他看到的金子,不管这金子从属于谁,不论这行为合法与否。在这两个简单的字背后,其实都隐含着两人所处时代的特征和影响。一个是保守的封建小农经济地主,中国几千年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注定了严监生之类的中国吝啬鬼们的死亡;一个则是处于上升时候的资产阶级社会,社会充满了向前的动力和不顾一切的暴力,他们的最大任务便是攫取资本、积累财富,葛郎台的死正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典型取向。

  通过两个不同国度、不同时代吝啬鬼的死亡过程的比较,不仅使我们开阔了眼界,更可以在对比中感受到葛朗台自始至终所存在的贪婪本性,加深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解。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