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原电池的原理及应用
2025-09-28 00:37:18 责编:小OO
文档
原电池的原理及应用

原电池的原理及应用为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四章 《几种重要金属》第四节,本节课共两课时,我说课的内容为第一课时《原电池》。准备从如下四大方面展开说课.

一、说教材

(一)、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地位

该节内容为高中电化学的开始,在此之前学生学习过的氧化还原反应,能量之间转换,电解质溶液,金属活泼性等化学知识及物理电学的相关知识,已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一定知识储备;同时原电池的原理又为后面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其它常见电池的原理及电解原理等重要电化学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它是电化学学习的基础内容也是核心内容.

作用:本节内容对发展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实践再回归理论以及知识系统化及结构化的形成都起着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依据: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本课的特点及本着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使学生学会学习,获得有效学习的新课程理念为出发点将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构成条件

(2)能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方程式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化学实验的观察操作及设计能力;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分析解决一些化学问题的高级技能

2.过程与方法

(1)让全体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2)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问题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

(2)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等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3)学会与他人合作,主动交流.

(三)、教学重点: 了解原电池的反应原理及构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

依据:1、依据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

2、电化学的基础和核心地位

(四)、教学难点: 原电池的反应原理

依据:该内容特理论性强,抽象,难理解。学生很难在头脑中建立电子在原电池正负两极转移的微观模式。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

1.情境激学法  2.探究实验促学法  3.CAI辅助教学法 4.归纳、演绎法

学法:

1.实验探究法2.归纳演绎法

   在本节课中教师在教材中没有把教材内容作简单,有序的展示,而是在分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来重新组织,站在改组和重建的高度来审视教材,把教材内容做为了解学科科学的生长点,以学生探究实验贯穿始终,将学生置身于一个动态,开放,个性,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体验类似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自主建构。

本节课让学生采用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元化学习方式,对于更好地展现学生多元智能,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掌握探究的基本方法,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智慧潜能,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力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引课:创新实验:西红柿电池使音乐贺卡发出美妙音乐。

目的;创设新奇刺激的前置问题情境,极大地激发调动学生感知兴趣和探知热情。为什麽西红柿电池能产生电流?

(二)教学重点一:原电池工作原理

 突破方式:变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变教材验证实验为探索实验。

依据:

1. 教材演示实验不便于所有学生观察,缺少学生的参与,不能充分发挥不学生自身主体作用。

2. 建构主义鼓励学生运用他们自己的经验,让学生去学会发现并作出相关链接,主动构建有成效的内化了的,适合于自我的知识意义。

 具体做法:

用锌片铜片稀硫酸模拟西红柿电池做两个分组实验让学生观察两金属片用导线连接前后现象的差别。实验结果的出乎意料使学生的原有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产生了差距,引发了学生新的问题.为什么导线连接后铜片上出现气泡。

教师设置几个有梯度,和层次性的问题引发学生讨论在有限的时间里经过讨论让学生在自主交流的过程中澄清了锌铜稀硫酸原电池产生电流的原因。

讨论结束,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装置中确实存在电流且证明电子的流向是从铜片流向锌片。以上问题的提出在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及求真务实的优秀品质,告诉学生实验结果的分析要靠实验证据不凭主观臆断想当然。

实验结束教师收敛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给原电池下定义 。从而完成学生思维从一般到特殊,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这一质的飞跃。

最后用3D动画模拟锌铜原电池的微观反应。并将图象定格让学生书写两电极反应式.促进学生从形象思维和理性思维两个层面上共同认识原电池反应原理

投影生活中常见电池:如干电池,蓄电池,充电电池,高能电池图片感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以上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增加学生的创造体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使学生的学生问题意识操作能力,创造能力得以充分培养。

 (三)、教学重点二:掌握构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

突破方式:增加教材没有的开放性探究实验。即给定多种药品(电极:锌片两个,铁钉一根,石墨棒一根。溶液:稀硫酸,硫酸铜,酒精,四氯化碳四种溶液和电流计仪)让学生自行设计并探究构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

依据:

1、STS教育观重视把科学看成是一种学习过程,认为能对自己的结论进行论证比单纯地得到指向结论的结果同样重要或更重要。

2.实验方认为,化学实验功能的体现,不仅仅在于获得所谓正确实验结果,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经历和体验获得实验结果的探究过程。

3、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也将探究性学习确定为为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基于以上原因,我大胆处理教材,将构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这一讲授性知识变为实验探究性学习。

该实验具有一定开放性和发散性所以教师适时抛出问题启发学生引发讨论如何确定探究的方向,如何处理实验中三个变量关系,如何逐一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原电池构成的一般条件。学生依据可行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实验,让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对所得多种实验信息进行筛选,对比,分类,加工选取有用信息,运用归纳演绎等思维方式,得出正确结论。

该做法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求知,学会收集,分析和利用各种信息及信息资源,同时学习者之间通过讨论,交流,用集体的感知来丰富,强化个人的概括,通过学习者之间的交叉反馈来强化,矫正,丰富个体的探究结果,有利于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合作与分享意识。在实践活动理性认识的循环往复,螺旋式的上升,不仅促进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也使学生的探究策略和方法得到提高,才能,智慧和判断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四) 化学史教育:教师讲述伏打电池发明的故事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五)小结:

采取学生先小结,老师后总结的方式,

目的:1、训练学生概括总结的思维能力2、实施以主动建构为基础的精简教学策略,以图表的方式直观让学生清楚本节的内容要点,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六)练习:为了落实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构成原电池的原理及构成条件而设。

(七)作业:

家庭小实验:制作水果电池。

目的:该实验为开放性创造实验对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将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外。 进一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调动学生探索研究的积极性,变实验知识为实践能力,升华创造意识。

四、说板书  板书直观清楚揭示本节教学两个重点

《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

一、指导思想

    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长期以来都陷入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困境。既无生动有趣的实验,又无形象具体的研究对象,如何让概念学习的课堂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对此我进行了大量探索,选取了“物质的量浓度”这一概念教学作为尝试。

    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下,我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2.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 技能: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能力 方法: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 态度: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

    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三、学情、学法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对初中接触的 “溶液体积”与“溶剂体积”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一、指导思想

    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长期以来都陷入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困境。既无生动有趣的实验,又无形象具体的研究对象,如何让概念学习的课堂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对此我进行了大量探索,选取了“物质的量浓度”这一概念教学作为尝试。

    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下,我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2.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 技能: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能力 方法: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 态度: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

    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三、学情、学法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对初中接触的 “溶液体积”与“溶剂体积”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依据主体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设计。

    按照主体探究式学习,我在教学中力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设情景 引入课题

    主体探究式学习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开放性,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学习过程不拘泥于课堂。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课前探究收集生活中各种溶液的标签,很快他们带来了自己家中的诸如复方甘草口服液、84消毒液、眼药水、枝江大曲、矿泉水等,实验室诸如硫酸、NaOH溶液等标签。在课堂上我将请他们相互展示,并根据自己手中的标签归纳表示溶液组成的多种方法:v/v 、m/v 、n/v、m/m,从而教师引入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之一—物质的量浓度。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又得到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真正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自主探究

    探究一、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主体探究式学习认为:学习者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新知识。

    采用主体探究式学习,学生不再把“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从课本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物质的量”、“溶液的质量”、“溶液的体积”等基础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相互协作来获取新的概念。

    学生首先自主阅读课本感受概念,然后在三个具体实例的练习中运用概念。

    (计算下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1.1mol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2.1克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3.1molNaOH固体溶于1L水配制的溶液。)

    第一个练习直接运用概念的表达式;第二个练习巩固前面所学知识“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间的换算”。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都是渴望成功的,学生更是如此。两个不同层次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第三个练习看似简单,实则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学生们将在各自不同的评判与反思中,激烈的争论,我将这个“舞台”让给学生,他们尽情发挥、表演,相互解答困惑,自主进行合作探究。学生对此练习可能会有下列见解: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溶液的体积和溶剂的体积是不相同的; 此题尚须补充、添加已知条件;必须知道NaOH固体的密度,则可计算NaOH固体的体积,然后与水的体积相加就可求出溶液的体积;体积是不可以相加的,必须知道NaOH溶液的密度,通过溶液的质量求出溶液的体积。

    整个过程中,他们不仅仅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用彼此的心灵去相互碰撞。直到他们达成共识,共享成功后,我再给出练习所缺条件—溶液的密度,同学们再次进行计算,他们就不仅仅领悟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还掌握了溶液体积的计算方法。乘胜追击的几个判断题的设计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启发学生总结溶液稀释和体积分割时对物质的量浓度的影响及溶液中溶质的微粒种类,即为后面的“当堂反馈”作好铺垫,又达到了升华概念的目的,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为丰富。

    在他们享受成功喜悦之际,我随即会对他们抱以更高的期望。

探究二、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

    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都是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呢?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在学科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我请同学们自行设计表格将两个物理量进行对比。相信他们很快就能从两者的“溶质的单位、溶液的单位、计算公式”作出比较。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对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两个物理量间转换关系的建立存在着较大难度。于是我为学生准备了密度为1.38 g/cm3的40%的NaOH溶液,当他们经过具体化、形象化的转换,再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将所有的数据换成字母进行推导,抽象的公式随即而生。

    拓展升华

    成功的喜悦会再一次触及他们,而课本知识此时一定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于是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拓展升华。充分利用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投影,为学生提供了物质的量浓度在工业生产、医疗保健、环境监测和科学实验等方面的应用,使学生从中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与本节知识相关网站的提供,供学生课后进行延伸性学习,促使其萌发新的学习动机。

    当堂反馈

    精心设计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当堂反馈,巩固知识、技能目标。

    1.下列溶液中氯离子的浓度与150mL0.5 mol/L氯化铝溶液中的氯离子的浓度相等的是:

    A.150mL1mol/L氯化镁溶液     B.450mL1.5 mol/L氯酸钾溶液

    C.50mL1.5 mol/L氯化钾溶液   D.50mL0.5 mol/L氯化铁溶液

    2. 一种NaOH溶液的浓度为a mol/L, 密度为ρg/cm3,则这种溶液的质量分数是:

    A.1000a/40ρ  B.40ρ/1000a    C.1000ρ/40a    D.40a/1000ρ

    3.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有很多种,他们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我请同学们利用自己课前收集的各种溶液的标签,相互命题,将其它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换算成物质的量浓度。一时间,同学们由学生身份转变为教师身份,他们定会兴趣盎然,相互命题相互解答的过程,既能让学生体验成就感、充实感,又能提升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灵活运用程度。而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我为他们准备下列练习。

    (1)矿泉水中各元素的组成常用质量体积浓度来表达,其单位为mg/L.其中钙的含量为≥4.0,它表达什么含义?其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2)枝江大曲的酒精度为450,它表示体积百分含量,要将其换算成物质的量浓度,尚须哪些物理量?

    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堂的学生们,此时又带着化学课堂的收获走向生活实践,实现了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衔接,课堂教学也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设计中,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我没有过分强调,而侧重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学会分享与合作。我相信,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将使他们受益无穷。

一周前,学生们经历了溶液标签的收集过程,都主动与我交流,他们这样说道:“原来我的家里就有这么多与化学知识相关的物品呀!” “我带来的1:4的盐酸是什么意思?”“我们什么时侯上这节课呢?”……课未始而思无尽,主体探究式教学模式为我和我的学生们创造了一片共同学习的广阔天地。

《物质的量》说课稿

一、指导思想

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长期以来都陷入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困境。既无生动有趣的实验,又无形象具体的研究对象,如何让概念学习的课堂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潮?对此我进行了一些探索,选取了“物质的量”这一概念教学作为尝试。

我力求:“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过程,转变为让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一课时。物质的量、摩尔质量、阿伏伽德罗常数均是中学化学中十分重要的基本概念,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重要的应用,学习这些概念对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和实验技能有重要意义。特别是物质的量,它贯穿于高中化学的始终,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在此之前,学生主要从定性的角度或简单的定量角度去分析学习化学知识,而这一章的学习会使学生对化学中的"量"有一个新的认识。因此教好物质的量概念,不仅能直接帮助学生掌握好本章中的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而且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的计算打下基础。所以,关于物质的量的教学,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二)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教改精神、新课程标准及本班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了解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含义;

(2)初步学会物质的量、物质的微粒数之间的转换关系;

(3)通过对摩尔质量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和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理解和练习初步学会物质的量、微粒数之间的简单计算;

(2)通过对物质的量概念的理解,尝试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体会定量研究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2)结合概念的理解与运用,使学生领悟到运用微观与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科学的基本方法之一。

(三) 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

物质的量是联系宏观物质的质量和微观的微粒数目的纽带,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物质的量、摩尔、阿伏伽德罗常数、摩尔质量的含义。

2.能够进行物质的量、微粒数、质量之间的简单计算。

三、教法分析

本节课采用学生探究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力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体做法是:

(一)采取目标分层教学法

课前五分钟检测主要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微粒间转换的理解与应用,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新课教学主要采取对比归纳法:通过与生活中的某些质量小,数量大的实例对比指出化学反应中存在的相同情况--提出物质的量的概念;通过与其它基本物理量和单位的对比提出摩尔的概念,帮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和记忆物质的量与摩尔的关系;通过与生活中实例对比(一盒粉笔,一打羽毛球)重点说明摩尔的概念,以此使学生对抽象的摩尔概念具体化;通过适当的分层练习强调指出学习摩尔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的掌握本节知识。

(二)讲练结合

    课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使老师很快掌握学生的情况,更能让学生及时地熟悉所学知识。

四、学情、学法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合作伙伴是我校高一学生,经过初三一年的学习,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及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但高一学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需要老师将一个知识点多次讲练以强化其理解与记忆,因为学生对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较慢,遗忘速度快。由于物质的量这一节的概念比较抽象,限于接受能力,不能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理解透彻。因此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五、 教学程序:

分五个过程:复习旧知、提出问题、导入新课、讲练结合、总结归纳。

(一)复习旧知:

[课前检测]:1.  1个H2O中含___个H,___个O,___个原子。

2.  1.5个H2SO4中含___个H,___个S,___个O,___个原子。

             (3)1个C中含___个质子,___个电子。

         (4)1个NH3中含___个质子,___个电子。

( 帮助学生回忆微粒间的转换关系,为从"个 → 摩尔"的转化做好铺垫 )

(二)提出问题:

1.用胶头滴管吸取水后,滴入小试管中1滴,展示给学生,提出问题:1滴水大约含有多少个水分子?

2.通过反应方程式:C + O2 === CO2 引导学生讨论:反应实质是什么?(微粒间的反应);实际中是采用称取质量的方法进行反应,质量如何体现反应的实质?

已知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 1.993X10-23g , 计算12g碳含多少个碳原子?(约6.02X1023个碳原子)

[小结]:用所学的知识表达反应实质是很麻烦的,必须引进一个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三)导入新课:

[新课讲解]:物质的量:表示物质微粒数目多少的物理量。

[投影]:1971年第14次国际计量大会确定七个基本物理量:

物理量名称       单位名称       单位符号

长度                米             m

质量               千克            kg

时间                秒             s

电流               安培            A

物质的量           摩尔            mol

热力学温度        开尔文           K

发光强度          坎德拉           cd

[思考]:既然物质的量是表示物质微粒数目多少的物理量,为什么单位不是"个",而是"摩尔",两者有何关系?

[举例并讨论]: 一盒粉笔—— 50支粉笔

               一打羽毛球 ——12支羽毛球

               一箱啤酒 —— 24瓶啤酒

               一摩尔微粒 —— ?个微粒

(通过联系生活中小和多的统一的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摩尔的概念,并由此引出阿伏加德罗常数)

[讲解]: 1摩尔微粒——NA个微粒

阿伏加德罗常数(NA):0.012Kg 12C(含六个质子六个中子的碳原子)所含碳原子个数,约等于6.02X1023mol-1。(在导入中,学生已通过计算得到此数据)

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 简称:摩    符号表示:mol

每摩尔物质含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

(四)讲练结合:

[投影练习1]: 1molC含有_______个碳原子

             0.5molFe含有_______个铁原子

             0.3molO2含有________个氧分子

             0.1molH2SO4含有________个硫酸分子(基本概念的理解)

[归纳小结]:学习物质的量需要注意的问题: 

1. 物质的量——物理量,摩尔——单位;

2. 研究对象——微观粒子(原子、分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团或特定组合)

    3. 使用时必须指明微粒名称:

      [例]: 两种方法:

      文字表达——碳原子,硫酸分子,氧气分子,氢氧根离子

      符号表达—— C , H2SO4 , O2 , OH— 

[投影练习2]: 根据物质的量和摩尔的概念判断正误:

              1、 摩尔是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摩尔是单位)

              2、 1mol氢,1mol原子氧 。(物质的量研究对象是微粒)

              3、 阿伏加德罗常数无单位。

              4、 物质的量就是物质的质量。

            (强调学习基本概念所需要注意的问题)

[总结]:再次对所介绍概念进行复习与强调以加深学生对这些概念的重视与理解。

[投影练习3]: 1、1摩尔水分子中含有_______个水分子

             2、0.5摩尔水分子中含有________个水分子

             3、4摩尔水分子中含有________个水分子

             4、1.204X1024个水分子是_______摩尔水分子

(不再是简单的1mol微粒,稍加深难度)

[投影练习4]: 1、1摩尔l氧气分子中含有_______个氧分子,含有____个氧原子,             

___摩尔氧原子。(O2 ~2O)

              2、0.5摩尔水分子中含有___摩H2O,___摩H,___摩O

                  ___个H2O,___个H,___个O(H2O ~ 2H ~ O)

              3、0.1mol Na2SO4中含有___mol Na+, ___mol SO42-

              4、1mol C含有___mol质子,3.5mol C 含有___mol质子 ( 1个C 

~ 6个质子)

5、1mol Na+ 含有___mol电子, 10mol Na+ 含有___个电子(1个

Na+ ~ 10个电子)

(提高难度,让学生通过练习自己总结出由已知微粒的物质的量到与之相关联的微粒的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小结]: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转换:物质的量 ======== 微粒数 

NA

[随堂检测]:

A、1mol HCl 含____个HCl 分子,1.806X1024个HCl分子的物质的量是____mol。(考查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 

B、0.5mol H2SO4 含有____mol H , ____mol S, ____mol O, 共_____mol原子。

(考查由物质的量向所含原子数的运算方法)

C、3.01X1023个Cl— 的物质的量是___mol,含___个电子,含____mol电子,含_____个质子,含______mol 质子。

(考查给出离子的微粒个数,如何算出离子及所含质子、电子的物质的量)

[阅读教材]:P12

[讨论]:1摩尔的任何物质的质量是多少?

(通过学生自己阅读发现物质的量和物质质量间的关系)

[投影练习5]: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1molH的质量是1g/mol

2、OH-的摩尔质量是17g

3、1molH2O的质量是18g/mol

[思考]:物质的量(n)、物质的质量(m)与摩尔质量(M)之间的关系。

[分析]:由摩尔质量的定义可知物质的量与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是:

M=m/n

[投影练习6]:1、1.5mol H2SO4中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为         ,氧原子的质量为      ;

2、0.01mol某物质A,其质量为1.06克,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摩尔质量为     。

[随堂检测]:

质量相等的SO2、SO3,物质的量之比为        ,硫原子的原子个数之比为       ,氧原子的原子个数之比为       。

(五)归纳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新的化学概念——物质的量和摩尔质量,并初步学会了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之间的简单计算。摩尔质量是联系物质的质量和物质的物质的量的纽带,表示了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而阿伏伽德罗常数联系了物质的量和微粒数目,表示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含有的微粒数目。因而,物质的量这样一个物理量将宏观物质的质量和微观的微粒数目联系起来。

六、板书设计

一、 物质的量——摩尔

1. 物质的量(n)

(1)定义:表示物质所含微粒多少的一个物理量,也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2) 单位:摩尔--简称:摩 符号表示:mol

2. 阿伏加德罗常数(NA):

0.012Kg 12C所含碳原子数   NA的近似值为6.02X1023 mol-1

3. 注意:(1)物质的量是物理量,它的单位是摩尔。

(2)研究对象:微观粒子(原子、分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团或特定组合)。

(3)使用时必须指明微粒名称。

4. 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转换:

物质的量 ======== 微粒数 

NA

5. 摩尔质量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2)符号:M

(3)单位:g/mol

(4)摩尔质量的数值等于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5)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和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M=m/n

七、作业布置

1. P18  9题

2. 4.9H3PO4中含有多少个H原子、O原子和P原子?与多少克P2O5中所含P原子相等?

八、教学反思

1. 说“落实”

本课时教材主要介绍物质的量及摩尔质量的概念,要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的概念,并将摩尔质量与相对质量进行对比,找出两者的联系,最后还与学生一起探讨物质的量、微粒数、摩尔质量以及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体会:物质的量是联系宏观物质与微观物质的纽带。

2. 说“成败”

成功: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基本掌握了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的概念和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有关计算。

不足:师生之间的交流,齐答方式用的偏多,对答方式用的偏少;公式的运用熟练程度不够,还有些记忆混乱。

3. 改进办法

(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实物进行知识迁移用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加强学生对于这几个物理量之间的换算熟练程度,这将会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有所帮助。

化学平衡说课设计

各位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二化学课本第二章第二节《化学平衡》的第一课时。本节教学的中心内容是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并从化学平衡的研究对象、实质、特征、达平衡标志的判断等方面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涵义。

一、教材及教学目标分析

2007年的北京高考考试说明中要求: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理解化学平衡的含义及其与反应速率之间的联系。(了解:对所学化学知识有初步认识,能够正确复述、再现、辨认或直接使用。理解(掌握):领会所学化学知识的含义及其适用条件,能够正确判断、解释和说明有关化学现象和问题,即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教参中指出化学平衡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抽象性强、逻辑性强,具有一定的难度,是中学化学中所涉及的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识的核心,对很多知识的学习起着指导作用。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的颁奖公报中明确指出“化学不再是纯实验科学了”。学生在本节内容的学习过程中除掌握知识外,还应该从平衡状态概念的建立过程中得到充分的逻辑思维的训练,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以及对化学学科中理论指导实践的感受。由此我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等基本概念。

(2)理解化学平衡状态形成的条件、适用范围、特征。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过程的分析,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推理判断能力。

(2)用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判断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从而提高判断平衡状态、非平衡状态的能力。

(3)通过从日常生活、基本化学反应事实中归纳化学平衡状态等,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归纳和总结能力;通过溶解平衡、化学平衡、可逆反应之间的联系,提高知识的总结归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化学平衡的动态特征,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 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过程及特征;

[教学难点]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是没有所谓动态平衡的概念的,对可逆反应和化学反应速率的理解也不深刻。但根据高二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看,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和化学基础知识,教师的作用是抓住学生已有的认知情况,在这个基础上设计问题和认知冲突,让学生主动对新的概念原理进行建构,从而达到对概念原理的理解,及与其他知识体系的联系。即通过教师设计问题,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通过各种事实、实验或数据等获得新概念(解决认知冲突)→概念的巩固→概念的应用→提升认识,形成知识网络。但问题情境的设计要跟核心内容密切相关,要做到问题连接紧密,过渡自然。

对于化学平衡概念的建立来说,学生的认知情况如下:

核心内容的构成要素学生的已有认识提出问题的角度
可逆反应所有的化学反应都是进行到底的,总有一个反应物被消耗完。所有的化学反应都能进行到底吗?
化学平衡的概念反应物消耗完,反应就结束了什么时候可逆反应结束?
化学平衡的状态特征反应进行完后就停止了达到平衡状态可逆反应停止了吗?
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条件能够影响化学反应速率条件能够影响化学平衡状态吗?
由以上学生的认知情况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启发、讨论、分析、归纳,练习,设计一系列的、逻辑性的、台阶较小的引导性问题来带领学生分析,给学生以充分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并辅助以动画演示和精心选择的习题,来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本节的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三、教学过程设计

首先从可逆反应的概念入手,提出引导性问题:所有的化学反应都能进行到底吗?

在学生明确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总是会有反应物剩余后,顺理成章提出以下引导性的问题:“可逆反应为什么不能进行到底?”在该问题下,提出几个递进性的子问题:

在一定条件下的密闭容器内加入1mol N2和3mol H2,发生合成氨反应N2+3H2≒2NH3 :

①反应开始的一瞬间,反应物的浓度   0,生成物的浓度   0,则V正   0,V逆   0,V正   V逆,则反应向        方向进行。

②反应过程中,反应物不断      , V正     ,生成物不断       , V逆       。

③在某特定时刻,则会达到V正     V逆的状态。

④当其他条件不变时,随时间延长, V正    V逆的状态会一直         。

学生对以上问题是能够比较顺利地解答出来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分析讨论:

①正反应、逆反应都停止了吗?

②其他条件不变时,N2、H2、NH3的浓度会随时间延长而改变吗?

③你能根据以上分析,画出此反应的正、逆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吗?

提醒学生注意几个特殊点:反应开始的一瞬间;反应过程中某特定时刻;其他条件不变时随时间延长,V正、V逆有什么变化。此时应给以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讨论、画图并板演,以达到训练学生逻辑分析能力的目的。同时辅以精美的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

对实验班的学生,我还增加了下面一个问题,使平衡的概念更加完整,学生的分析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④若增大N2浓度,V正和V逆还相等吗?会发生什么变化?

并引导学生画出v-t图像。

通过以上问题的分析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征,并利用动画加深学生对动态平衡的理解。

在学生的化学平衡观点逐步建立起来以后,我又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化学史实方面理解平衡状态:溶解平衡的动画演示;历史上用增加反应时间的办法来减少CO的放出是不可行的。

以上是本节课的重点,大约要用20到25分钟完成。

但我认为本节课的难点其实是达平衡标志的判断,因此,我设计了几个子问题和几组例题来突破此难点:

怎样理解v(正)= v(逆)?

怎样理解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

怎样理解平衡与体系特征物理量的关系?

对每个子问题都先做例题或变式练习,然后总结归纳出判断的关键。通过这几组例题的分析讨论,使学生总结归纳出判断可逆反应是否达平衡的方法,理解平衡混合物中各组分含量保持不变的意义(浓度、物质的量、转化率、百分含量、压强、体积、密度、平均相对分子质量、颜色等)。在练习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推理判断能力、总结归纳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此部分教学用时大约15分钟。最后,小结和补充作业。

四、板书设计

由于重要内容在幻灯上有展示,并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记笔记,因此板书的设计较简练:

一、化学平衡状态

1.概念:化学平衡状态,就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2.特征:逆、等、动、定、变

3.达平衡的标志

内在本质:V正 = V逆

外在表现:一切能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的物理量

气体摩体积(一)说课教案

一、 说教材:

[内容和地位]:

  《气体摩尔体积》是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本册以至整个高中化学的重点内容。在物质的量概念的基础上讲解气体摩尔体积概念,这是以后学习有关气态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以及学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必要的基础知识,在这一节,要让学生逐步建立起两个概念:气体摩尔体积只适用于处于同一条件(温度条件和压强条件)的气体物质;气体在相同条件下的体积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为以后应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时使用体积比等于化学方程计数比,并且将这一比例关系同固体、液体物质区别开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在了解气体的体积与温度和压强有密切关系的基础上,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2)能力目标:

a、通过气体摩尔体积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b、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c、初步培养学生学习基本概念的方法。

[教材重点、难点]:

    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学生在这一节最容易犯的错误主要有两点:将气体摩尔体积的应用范围扩大到固体物质和液体物质同样适用;将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摩尔体积曲解为任意条件下均为22.4L/mol。因此在讲解本节时一定要将这两个方面讲清楚透澈,强调气体摩尔体积的定义适用范围:只针对气体而言和在具体的温度和压强下。

二、说教法

针对本节内容拟采用:习题导入----启发----分析---归纳---应用教学方法。本节内容概念比较多,理论性比较强,而且比较抽象,因此要想办法采用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进行讲解。因此在本节教学中主要采具体应用、对比、类比、逻辑推理、形象化的启发式教学,锻炼他们逻辑思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和思考结合,逐步训练他们思考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学法指导

在本节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学习方法:

1、学习基本概念的方法。来源(为什么引进这个概念)→分析(抓住定义中关键字词深入分析)→条件(找出基本概念使用条件)→解决(运用基本概念解决化学问题)→对比(挖掘该概念和类同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

2、自学方法。指导学生在-读书时,特别是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定理,必须进行如下几方面的分析:问题如何提出的,解决问题采用了哪些规律和事实,如何得出结论,结论和规律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剖析结论的条件、范围、特征、实质,再由结论深入发现问题将结论或规律进行新的演绎。

四、教学程序

1、复习旧知,引进新知。先复习上节内容,1mol 任何所含微粒相同,提问体积是否相等?给出一定条件下固体、液体、气体密度,由学生计算1 mol物质在特定条件下所具有的体积。引导学生分析、发现初步结论:

(1)体积大小不同:固体<液体<气体

(2)气体体积大小基本相同。

2、巧设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思考,物质在空间所占体积由哪些因素决定?以实际生活中大家熟知的东西堆放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得出正确结论:由微粒数、微粒本身大小、微粒间间隔三个因素共同决定。

3、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课具。投影展示固体、液体、气体分子间间隔比较示意图,以及实际生活中固体、液体难以压缩,而气体很容易被压缩为例,让学生自己总结固体、液体微粒间间隔非常小,气体微粒间间隔非常大,因此在微粒数目相同的情况下,前两者的体积主要由微粒本身大小决定,而气体体积由微粒间间隔决定。

4、及时设置相关问题,将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引发到新的高潮。在此又抛出新的疑问:既然一定物质的量的气体的体积主要由微粒间间隔决定,那在上面所给出的条件下,1 mol气体的体积大体相等说明什么问题?学生此时思维已经比较活跃,相互间的讨论也更加积极,很容易得出正确结论:说明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气体微粒间的间隔大体相同,与气体的种类无关。引出本节内容,总结,定义,让学生暂时放松一下思考。

5、让学生联系实际问题,巩固刚学到的知识。结合实际情况指导学生讨论分析影响气体密度的因素,加深对在一定条件下(温度条件和压强条件)的理解,得出结论条件不同,气体摩尔体积不同;条件相同,气体摩尔体积必定相同。

6、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带着刚才思考、讨论的结果通读本节第一部分内容,再次梳理思路,理清思考、推理过程,从整体上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7、反馈练习。结合课程内容,组织一些相关练习,总结气体摩尔体积仅针对气体而言、不同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不同,标况下约为22.4L/ mol;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只与分子数目有关,而与气体的种类无关。顺利导出阿佛加德罗定律。

8、小结气体摩尔体积的含义、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布置课后作业。

五、说学生

高一的学生,刚进校,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比较高,主观上有学好的愿望,但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上还较多停留在初中水平,较多依赖老师给出结论和死记结论的层次上,主动学习较差,因此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能有的放矢的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分析、抓住问题的关键,思维条理清晰地得出正确结论,初步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思索过程中建立自信心,产生成就感,激发并延续这种学习兴趣。

六、说板书。

  内容如下:

左板书:

一、气体摩尔体积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气体摩尔体积。

(1)对象:气体(液体、固体不适用);;

(2)条件:标准状况(0°C,1.01X105Pa);

(3)物质的量:1mol;

(4)体积:符合前三条时,约为22.4L。

2、主要决定因素:气体分子间平均距离大小

3、影响因素:温度和压强

4、阿佛加德罗定律: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盐类水解的说课教案

一:说教材

1, 本课题的教学背景

(1) 本节教材在本节和本章中及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前后关系

本课题内容是在学习高中化学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加深学生对化学平衡的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应用,本课题内容重在指导学生利用化学平衡理论知识,了解什么是盐类水解及其利用盐类水解的知识解决生活,生产实际中的具体问题,学生通过对本节知识学习掌握,更加深刻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容联系,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2) 本课题在教材内容的主要知识点:盐类水解及其分类,盐类水解的规律,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双水解,及其盐类水解在生活,生产中应用。

(3) 本课题教材内容的能力点,利用平衡理论的知识解决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及利用于生产生活实际。

本课题教材内容知识面较宽,综合性较强是前面已学过的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离子积,以及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的综合利用。

(4) 在教学大纲中,本节教材是C类要求。

学好本节教材,不但加深巩固化学平衡的知识理论也可利用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通过条件改变,克服盐类水解的不利影响,解决生产中的不利影响,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知识解决生活,生产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思想。

2、 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编排意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初步掌握.盐类水解的实质,掌握盐类水解的规律,学会盐类水解离子方程式书写。

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逻辑推理和综合归纳能力。

素质教育目标——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3、 重点及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盐类水解的实质

教学难点:盐类水解离子方程式书写

二, 说方法

(一)说教法:

1:本节教材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盐类水解,包括的知识点主要有:强弱电解质,强酸,弱酸,强碱(此知识已经在第一节中电离平衡已有所了解)盐类水解部分是在上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证明含有弱离子的盐类能水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盐类水解的规律,利用平衡移动的知识,解决水解平衡移动的原理及其利用,因此在教材中通过复习提问,实验,讨论,分析,归纳,讲解逐层深入的引导学生得出盐类水解的概念,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等知识。

2: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对化学平衡的知识掌握程度不同,在盐类水解知识中可能存在不同的知识断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复习化学平衡移动的知识,强弱电解质的知识,酸碱中和反应的知识,提炼出对盐类水解有用的知识点,达到学生能尽快掌握盐类水解的知识。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启发式,并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不断设疑,析疑,解疑。

 对涉及原理的解释,力求实验的教学手段加以解决,即遵守直观性教学的原则。

 采用方法1,有利于学生掌握从现象到本质,从已知到未知逐步形成概念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采用方法2,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知识,且能使他们的认识过程遵守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一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并能提高他们对概念的理解能力)。

(二) :学法

结合教材特点,指导学生从温故知新的角度开展学习活动,层层导入最终让学生了解影响盐类水解的知识原理,解决盐类水解的利用,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眼的多层次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感受到化学学习的乐趣,化难为易。

三, 学情分析:

对于高二的学生已经具备思考,从原理到理论的知识,而且思维活跃,通过掌握平衡,电离及其PH计算的知识,在教学中变探究为验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 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1, 复习导入式引出正题

复习水的电离平衡和溶液的PH值,导入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H+]和[OH—]的关系。

这样有助于学生做到温故知新,从熟悉的溶液的酸碱性是由酸或碱电离出的H+或OH-引起进而提出溶液的酸碱性是由溶液中[H+]和[OH-]相对大小决定,酸溶液中存在的平衡:

强酸:

弱酸:

因为酸电离出的H+增大溶液中的[H+]根据平衡移动理论,H2O=H++OH-朝左移动,[OH-]的减小,而温度不变,因此KW不变。KW=[H-]×[OH-],所以[H+]增大,即[H+]> [OH-]溶液显酸性。同理,碱性溶液中显碱性。结论:加入的物质破坏水的电离平衡,造成溶液中[H+]不等于[OH-],即溶液呈现一定的酸碱性。

提问:盐溶液呈酸性,碱性还是中性?

2, 实验探索(学生动手)实验用品:AL2(SO4)3 KNO3 Na2CO3 蒸馏水 酚酞 石蕊 PH试纸

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并完成操作,得出结论

(这样做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未知事物的激情并融于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此时学生提出将三种盐分别配成溶液并用PH试纸测溶液的酸碱性,得出结论,盐溶液有的呈酸性,有的呈碱性,有的呈中性。

(这样处理实验,启发了学生思维,锻炼了学生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补充对比实验:

(1):干燥的盐的酸碱性

(2):水的PH值测定

然后讨论得出结论。

(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和方法)

3, 抓住机会深刻讨论,分析实验,深化知识。

提问:为什么盐的溶液有的呈酸性,有的呈碱性,有的呈中性?

学生积极思考讨论,教师可提示:H2O=H++OH-电离平衡因外加的酸,碱而引起[H+]不等于[OH-]的思考

(学生会朝着盐类放入水中,打破了水的电离平衡从而引起[H+]不等于[OH-]分别从Na2CO3 ,AL2(SO4)3溶液着手引导学生分析弱酸电离,弱碱电离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盐电离出的某些离子与水电离出的H+或OH-结合,从而减少水电离的生成物:[H+]或[OH-]。进一步分析能与水电离的H+或OH-反应的是弱酸电离的阴离子或弱碱电离出的阳离子)。进一步推导出盐溶液呈酸碱性的实质——盐类水解。

(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逻辑推理和综合归纳能力。)

4, 引导学生分析盐类水解规律

从Na2CO3 Al2(SO4)3水解实例指导学生分析得出:

有弱才水解 无弱不水解 谁弱谁水解 越弱越水解 越稀越水解 谁强显谁性

的盐类水解的规律。

5,通过复习离子方程式书写原则,强调盐类水解的特殊性指导学生完成盐类水解离子方程式书写

6、 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在学习了盐类水解之后,要联系实际,给出反馈题,启发学生思考。并由他们自己做出正确答案,以加深对盐类水解的理解和认识。

  (让学生做反馈练习的目的,用于检查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发现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以便制定弥补的措施,在辅导时进一步完善教学活动)。

7,课后作业

五:说板书

1:主板书:盐类水解的定义,实质,规律及盐类水解离子方程式书写

2:副板书:盐的电离,水的电离及酸碱对水的电离的影响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